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包含的内容十分宏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恩格斯的国家学说。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就开创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得出了阶级、国家都是历史的产物,其运行具有自发性的特点,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通过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这三个方面对恩格斯的国家学说进行简要阐释,有利于弄清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阶级;私有制;国家
[作者简介]李翔宇(1989-),男,江苏扬州人,中共扬州市江都区委党校教育科教师,助理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民主政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 A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6-0033-02
一、理论渊源
任何学说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也是如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恩格斯在坚持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了西方早期的国家学说、历史学以及社会科学。
(一)卢梭的国家学说
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国家产生和一切文明社会的基础。人们以一种相对自由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使得他们能从不利于生存的自然状态中走出来。之后,人们在理性的指导下,通过协议联合起来,建立社会契约,并自愿服从于整个集体,这一由人们结合而形成的集体,“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①
(二)黑格尔的国家学说
对于国家的认识,黑格尔认为,从本质上来说,现实中存在的国家既可以是作为一般的国家,同时也可以区别于一般的国家。对于国家的起源和发展,黑格尔不是从现实的国家出发进行研究的,而是从“完善的”国家的观念出发,他曾指出,国家是在地上行进的神。
(三)摩尔根的氏族学说
摩尔根在他的人类学著作《古代社会》中,首先指出“在氏族的基础上不可能建立政治社会或国家”,因为“每一个氏族、胞族、部落,都是一个组织完备的自治团体。”②这一团体以血缘关系而聚集,组织内部是平等的,即使是首领也没有特权;其次,摩尔根通过对包括房产地产在内的财产在氏族内大量出现的情况的考察,得到了氏族社会向国家转变的物质动因是同一个氏族中不同个体所拥有的财产差别所导致的对抗性;最后,摩尔根在著作中揭示了国家机构是由氏族管理机构逐步演化而来,从最初的酋长会议和军事领袖,到后来的元老院和国王,这就一步步地演变成了国家的雏形。
二、基本观点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独创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消亡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和阐释,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一)国家的起源
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得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改变,氏族制度逐步被取代,国家也就随之产生了。
国家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其产生是需要达到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在社会发展的早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非常低下的,所以,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存在私有财产和剥削的,因此也更加不可能出现国家。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生产力快速向前发展,这也就产生了国家出现的前提——私有财产以及阶级间的剥削,那么国家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因为有了阶级的出现,同时阶级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才有了国家的概念。因为国家的出现,所以能够做出这样的判断,就是这个社会已经无法依靠自我来解决其所产生的矛盾,只能分裂为两个相互对立的阶级。当私有制和阶级矛盾这两方面的条件同时具备的时候,国家的出现就是大势所趋了。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也就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区别。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的管理机构方面,也出现了一种脱产的专门行使管理职能的特殊权力机构。自此,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第一次登上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舞台。
国家产生于社会,但却高高在上;脱胎于社会,却随时间改变了过去的模样。国家是代表阶级统治社会的工具,表面上代表了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可是,如果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能够轻易地发觉,国家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它所代表的只可能是在国家内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所体现的也必然是这个阶级自身的意志和利益。
(二)国家的本质
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它在一切典型的时期毫无例外地都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并且在一切场合在本质上都是镇压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机器。”③而不是属于全体人民所共有。在这样的国家之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凭借着所拥有的经济方面的优势通过选举等手段在政治方面也同样占据了统治地位,并通过所获取的政治地位得以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从而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达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目的。国家完全变成了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目的和经济目的的工具。
在不同的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他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国家的最显著特征,国家“是当时独自代表整个社会的那个阶级的国家”④,是属于统治阶级的。所以,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三)国家的消亡
国家是不可能永远存在的。恩格斯说:“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⑤这种分裂也意味着经济和社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地尖锐化,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家就会产生,那么在未来,国家也必将随阶级的消失而消失。
恩格斯說:“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灭,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⑥由于阶级的消失,国家的消失成为了必然。这是因为随着阶级在社会中被彻底地消灭,作为统治工具的国家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当然没有了存在下去的必要,这就是国家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家消亡的任务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完成的,是要能同时达成几个特定的条件才行的。第一个条件,社会上不再有其他的阶级,只有无产阶级,并由其掌握国家的政权。第二个条件,也是根本性的条件,那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应当将无产阶级专政的这个时期作为向国家消失过渡的一个必要的必经的阶段。第三个条件,社会的发展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那就是要成为“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这样,国家消失的社会条件就具备了。最后一个条件,是经济条件,国家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基础,那时候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社会中不再缺乏社会产品。只有全部达成了这四个条件,国家才会消失。 国家的消失的过程,是长期的坎坷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过程中遍布着荆棘。这一过程证明了国家的消亡是自觉的、主动的,不是人为所能够影响的,而是由社会发展的大势所推动的。
三、历史地位
恩格斯的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社会转变到国家的这个过程中所蕴含的固有规律,这个规律不随时间、地点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第一,恩格斯的国家学说克服了过去关于国家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走出了新的道路,科学地揭示了国家是怎样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以及国家的本质和作用。从国家产生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将它认为是一种强大且特殊的存在。在此之前的各种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都只是适用于当时的历史时代。而恩格斯利用唯物史观作为研究工具,从社会发展早期的社会关系出发,探究了从早期社会朝国家转变这一漫长的过程,得到了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国家的本质是什么、国家是做什么的等问题的创造性解答。
第二,在学说创立的过程中,恩格斯可以说是超越和创新了过去的历史研究方法。恩格斯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思考和论述。首先,是开创性地从新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经济与阶级;其次,是在方法论上实现了创新,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最后,是在研究问题时注重同具体实践相结合来进行研究。
第三,恩格斯的国家学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现在的世界相较之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仍然能够很好地解释国家和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它也一直处在学术的中心,尽管有人赞成或是反对,但是都不能无视它的存在。
[注释]
①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9+20+21.
②马克思.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02.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3.
④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1.
⑤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0.
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馬克思.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4]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关键词]阶级;私有制;国家
[作者简介]李翔宇(1989-),男,江苏扬州人,中共扬州市江都区委党校教育科教师,助理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民主政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 A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6-0033-02
一、理论渊源
任何学说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也是如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恩格斯在坚持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了西方早期的国家学说、历史学以及社会科学。
(一)卢梭的国家学说
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国家产生和一切文明社会的基础。人们以一种相对自由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使得他们能从不利于生存的自然状态中走出来。之后,人们在理性的指导下,通过协议联合起来,建立社会契约,并自愿服从于整个集体,这一由人们结合而形成的集体,“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①
(二)黑格尔的国家学说
对于国家的认识,黑格尔认为,从本质上来说,现实中存在的国家既可以是作为一般的国家,同时也可以区别于一般的国家。对于国家的起源和发展,黑格尔不是从现实的国家出发进行研究的,而是从“完善的”国家的观念出发,他曾指出,国家是在地上行进的神。
(三)摩尔根的氏族学说
摩尔根在他的人类学著作《古代社会》中,首先指出“在氏族的基础上不可能建立政治社会或国家”,因为“每一个氏族、胞族、部落,都是一个组织完备的自治团体。”②这一团体以血缘关系而聚集,组织内部是平等的,即使是首领也没有特权;其次,摩尔根通过对包括房产地产在内的财产在氏族内大量出现的情况的考察,得到了氏族社会向国家转变的物质动因是同一个氏族中不同个体所拥有的财产差别所导致的对抗性;最后,摩尔根在著作中揭示了国家机构是由氏族管理机构逐步演化而来,从最初的酋长会议和军事领袖,到后来的元老院和国王,这就一步步地演变成了国家的雏形。
二、基本观点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独创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消亡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和阐释,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一)国家的起源
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得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改变,氏族制度逐步被取代,国家也就随之产生了。
国家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其产生是需要达到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在社会发展的早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非常低下的,所以,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存在私有财产和剥削的,因此也更加不可能出现国家。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生产力快速向前发展,这也就产生了国家出现的前提——私有财产以及阶级间的剥削,那么国家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因为有了阶级的出现,同时阶级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才有了国家的概念。因为国家的出现,所以能够做出这样的判断,就是这个社会已经无法依靠自我来解决其所产生的矛盾,只能分裂为两个相互对立的阶级。当私有制和阶级矛盾这两方面的条件同时具备的时候,国家的出现就是大势所趋了。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也就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区别。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的管理机构方面,也出现了一种脱产的专门行使管理职能的特殊权力机构。自此,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第一次登上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舞台。
国家产生于社会,但却高高在上;脱胎于社会,却随时间改变了过去的模样。国家是代表阶级统治社会的工具,表面上代表了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可是,如果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能够轻易地发觉,国家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它所代表的只可能是在国家内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所体现的也必然是这个阶级自身的意志和利益。
(二)国家的本质
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它在一切典型的时期毫无例外地都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并且在一切场合在本质上都是镇压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机器。”③而不是属于全体人民所共有。在这样的国家之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凭借着所拥有的经济方面的优势通过选举等手段在政治方面也同样占据了统治地位,并通过所获取的政治地位得以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从而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达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目的。国家完全变成了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目的和经济目的的工具。
在不同的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他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国家的最显著特征,国家“是当时独自代表整个社会的那个阶级的国家”④,是属于统治阶级的。所以,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三)国家的消亡
国家是不可能永远存在的。恩格斯说:“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⑤这种分裂也意味着经济和社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地尖锐化,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家就会产生,那么在未来,国家也必将随阶级的消失而消失。
恩格斯說:“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灭,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⑥由于阶级的消失,国家的消失成为了必然。这是因为随着阶级在社会中被彻底地消灭,作为统治工具的国家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当然没有了存在下去的必要,这就是国家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家消亡的任务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完成的,是要能同时达成几个特定的条件才行的。第一个条件,社会上不再有其他的阶级,只有无产阶级,并由其掌握国家的政权。第二个条件,也是根本性的条件,那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应当将无产阶级专政的这个时期作为向国家消失过渡的一个必要的必经的阶段。第三个条件,社会的发展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那就是要成为“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这样,国家消失的社会条件就具备了。最后一个条件,是经济条件,国家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基础,那时候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社会中不再缺乏社会产品。只有全部达成了这四个条件,国家才会消失。 国家的消失的过程,是长期的坎坷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过程中遍布着荆棘。这一过程证明了国家的消亡是自觉的、主动的,不是人为所能够影响的,而是由社会发展的大势所推动的。
三、历史地位
恩格斯的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社会转变到国家的这个过程中所蕴含的固有规律,这个规律不随时间、地点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第一,恩格斯的国家学说克服了过去关于国家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走出了新的道路,科学地揭示了国家是怎样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以及国家的本质和作用。从国家产生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将它认为是一种强大且特殊的存在。在此之前的各种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都只是适用于当时的历史时代。而恩格斯利用唯物史观作为研究工具,从社会发展早期的社会关系出发,探究了从早期社会朝国家转变这一漫长的过程,得到了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国家的本质是什么、国家是做什么的等问题的创造性解答。
第二,在学说创立的过程中,恩格斯可以说是超越和创新了过去的历史研究方法。恩格斯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思考和论述。首先,是开创性地从新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经济与阶级;其次,是在方法论上实现了创新,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最后,是在研究问题时注重同具体实践相结合来进行研究。
第三,恩格斯的国家学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现在的世界相较之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仍然能够很好地解释国家和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它也一直处在学术的中心,尽管有人赞成或是反对,但是都不能无视它的存在。
[注释]
①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9+20+21.
②马克思.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02.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3.
④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1.
⑤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0.
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馬克思.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4]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