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谢诗》由宋人唐庚辑《文选》谢灵运、谢惠连、谢朓三人之诗而成。经与奎章阁本、尤刻本《文选》对校,我们可以发现宋嘉泰本《三谢诗》辑自刊于仁宗天圣四年(1026)的平昌孟氏五臣本《文选》,而非六家(臣)本《文选》。宋嘉泰本《三谢诗》具有很高的文选学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昌孟氏本的节选本,而平昌孟氏本则直接《文选》的最早刊本——五代后蜀毋昭裔本《文选》。
关键词:三谢诗;文选;平昌孟氏本
中图分类号:12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2-0201-03
《三谢诗》由宋人唐庚辑《文选》谢灵运、谢惠连、谢朓三人之诗而成。宋嘉泰四年甲子(1204)谯令宪重刻。谯氏刻本,作为宋椠,已如珙璧,于文选学,弥足珍贵。然该本鲜为今人所重,唯顾美华先生的《宋刻三谢诗读后记》曾予以研究。顾文多着眼于三谢之研究,于《文选》则唯“以宋嘉泰重修《三谢诗》和胡刻《文选》中的三谢诗对校”,所得结论亦仅为“两本不同处尚达一百五十多个,皆《考异》所无。……嘉泰本与胡刻本不同处,和绍兴本大多相同”。笔者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三谢诗》与中华书局1974年影印尤袤刻李善本《文选》(下简称尤刻本)、王立群先生复印之韩国政文社1983年影印奎章阁六家本《文选》相校(按:六家本即正文以五臣本为底本,李善本相异之处则以校语示之;注则五臣在前,李善居后。下简称奎章阁本),并参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影印周勋初先生辑《唐钞(文选集注)汇存》相校(按:正文以李善本为底本,注则首引李善注,次《文选抄》、《文选音决》,再次五臣注、陆善经注。下简称集注本),以期探求《三谢诗》辑自《文选》之何种版本,并进一步发现宋本《三谢诗》的文选学价值。
唐庚(107l-约1121),字子西,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绍圣元年(1094)中进士,著有《唐子西集》24卷。唐氏谓:“三谢诗,灵运为胜,当就《选》中写出熟读,自见其优劣也。”其因在于当时“选”学昌盛,且无“三谢”诗足本。时人有谚云:“文选烂,秀才半。”朱熹亦谓:“李太白终始学《选》诗,所以好;杜子美诗好者,亦多是效《选》诗。”唐氏所辑《三谢诗》原本早已不存,谯氏重刻本亦成孤本。谯刻本后流落海外。鉴于嘉泰本《三谢诗》珍贵的版本学价值和“三谢”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20世纪30年代日人桥川时雄曾影印此本;张元济先生亦准备影印流通,但迄未成书,唯留有珂罗版毛样一份。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涵芬楼所留珂罗版影印出版。嘉泰本《三谢诗》白文无注,一卷,共18页;每半页12行,每行22字,左右双边,黑鱼尾;版心上刻字数,下刻页数,中刻“三谢诗”、“三谢寺”、“三谢”等字。
通过比勘《三谢诗》本、奎章阁本、尤刻本,笔者共校出异文344处。《三谢诗》本与奎章阁本同而异于尤刻本者234处,占68%;《三谢诗》本与尤刻本同而异于奎章阁本者19处,占5%;奎章阁本与尤刻本同而异于《三谢诗》本者82处,占24%;三本尽异者9处,占3%。后二者异文之因多为流传中讹误所致,且占全部异文比例小,无关《三谢诗》之渊源,可弃置勿论。关乎《三谢诗》渊源者唯前二种。然异文中《三谢诗》与尤刻本同而异于奎章阁本者:其一为形近致异,如惠连诗《西陵遇风献康乐》之“今宿浙江湄”,奎章阁本“浙”作“淅”;其二为异体致异,如灵运诗《初去郡》之“解龟在景平”,奎章阁本“解”作“觯”;其三为音近致异,如灵运诗《新亭渚别范零陵诗》之“洞庭张乐地”,奎章阁本“张”作“长”。由三本对校结果、以上分析及奎章阁本校语、尤袤《李善与五臣同异》、集注本校语可知,《三谢诗》与李善本《文选》并非同一系统。胡刻本之底本为尤刻本,故《三谢诗》与胡刻本异文众多。异文中《三谢诗》与奎章阁本同而异于尤刻本者不仅占全部异文的比例大,且多关乎《三谢诗》渊源。如果我们说《三谢诗》与奎章阁本属同一版本系统,当无大碍。奎章阁本刊于朝鲜世宗十年(1428),底本为秀州州学本。秀州州学本底本是刊于天圣四年(1026)的平昌孟氏五臣本《文选》。秀州州学本首次将五臣本与李善本合并,时为元祜九年(1094)二月。其后的六家本或六臣本(按:六臣本正文以李善本为底本,五臣本相异之处则以校语示之;注则李善在前,五臣居后)均出自此本。以绍兴本出自秀州州学本,故《三谢诗》多与之同。问题在于,《三谢诗》究竟是唐氏辑自六家(臣)本《文选》,抑或辑自平昌孟氏本?我们认为,《三谢诗》当辑自平昌孟氏本,而非六家(臣)本《文选》。
首先,秀州州学本《文选》问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虽有六家(臣)本存世,但该本不为时人所重。自唐至北宋,颇为人欢迎的是五臣本《文选》。黄伯思《校正(崇文总目)十七条》云:“《文选》按:李善注在五臣之前,此云‘因五臣而自为注’,非是。”可知王尧臣、欧阳修诸大家受当时五臣本流行的影响曾误释李善注,而此误至黄氏始得校正;尤刻本所附尤袤《跋》亦谓“今是书流传于世,皆是五臣注本”。以上均表明在尤氏刊刻《文选》之前,五臣本影响远甚于李善本。
其次,《眉山文集》中《书三谢诗后》前有《书姑苏张自强教谕所编寅申录》一文,该文篇末明谓:“宣和己亥(1119)十二月一日眉山唐子西书。”子西约卒于1121年,二“书”紧邻,作时或不至相距太远。故唐氏辑《三谢诗》当正值五臣本《文选》炽盛之际。
最后,唐氏辑《三谢诗》之意,在于“熟读”以“见其优劣”,而“三谢”诗五臣本与李善本异文甚夥。若辑自六家(臣)本《文选》,号为“小东坡”之子西,岂能无动于衷?此或可为唐氏径由平昌孟氏本《文选》辑《三谢诗》之力证。如《三谢诗》本灵运诗:
“翻始果远诺”(《富春渚》),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始果远游诺”,尤刻本作“始果远游诺”。
“怀新道轉迥”(《登江中孤屿》),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杂”,尤刻本作“杂”,五臣本作“新”。按:尤氏校语见中华书局影印尤刻本后附《李善与五臣同异》,下同。
“乱流趣孤屿”(同上),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正绝”,尤刻本作“正绝”,五臣本作“孤屿”。
“晨装抟曾飓”(《初发石首城》),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鲁”,尤刻本作“鲁”,五臣本作“曾”。
“水碧辍流温”(《入彭蠡湖口》),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缀”,尤刻本作“缀”,五臣本作“辍”。
“铜陵映碧涧”(《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润”,尤刻本作“润”,五臣本作“涧”。
“靡迤趣下岫”(《田南树园激流植援》),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田”,尤刻本作“田”,五臣本作“岫”,集注本作“田”。今案:《抄》日为“岫”。 “庶持乘日用”(《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磎石濑茂林修竹诗》),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特”,尤刻本同,唯“用”作“车”,集注本同。今案:五家“持”作“恃”。
因此,我们认为唐氏当径由平昌孟氏本《文选》辑录《三谢诗》。平昌孟氏本《文选》未见著录,据奎章阁本末所附天圣四年沈严《五臣本后序》可知,该本之前,二川、两浙已有五臣注印本,然部帙重,不便携带,又颇多舛误。故孟氏“该精当之本,命博洽之士,极加考核,弥用刊正,小字楷书,深镂浓印”,重新刊刻。傅刚先生云:“二川、两浙刻本应该都是从毋氏刻本而来。”“毋氏刻本”即五代后蜀毋昭裔本,为《文选》最早的刊本。孟氏本连缀起毋氏刻本后五臣刊本之线索,由此可见嘉泰本《三谢诗》文献学价值之一斑。作为宋椠,其珍贵自不待言。据之征考《文选》,其泽被“选”学亦甚矣!此或为《三谢诗》版本价值之重要体现,不惟顾氏所谓“可补胡校之不足”。据《三谢诗》征考《文选》灵运诗五臣本与李善本之异,已见上文;复以玄晖诗为例,以见据《三谢诗》征考《文选》之功。
“阡眠起杂树”(《和王著作八公山诗》),奎章阁本、尤刻本、集注本作“仟”。集注本按云:“今案:五家、陆善经本‘仟’为‘阡’。”
“歧路多徘徊”(《观朝雨诗》),集注本同,奎章阁本、尤刻本作“歧”。
此类异文,《三谢诗》异于奎章阁本、尤刻本而独合于集注本。其校语尤可注意者,前一例集注本案语明谓“五家”作“阡”,而奎章阁本作“仟”。《三谢诗》本正与集注本所谓“五家”本合,当非偶然所致。由此可略窥《三谢诗》征考《文选》之功。又如《三谢诗》本惠连诗《七月七日夜咏牛女》“团团滋浆露”之“滋浆”,奎章阁本、尤刻本、集注本作“满叶”;“云汉有灵怪”之“怪”,奎章阁本、尤刻本、集注本作“匹”;“双辔骛前踪”之“双”,奎章阁本、尤刻本、集注本作“耸”。《三谢诗》或亦有其据。“秋场庶能筑”(《和王著作八公山诗》)之“庶”,尤刻本、集注本同。奎章阁本作“广”。“桑榆阴道周”(《和徐都曹诗》)之“阴”,尤刻本、集注本同。奎章阁本作“荫”。
此类异文,《三谢诗》、尤刻本、集注本同而独异于奎章阁本,可据以征考奎章阁本。又如:
“逶迤带绿水”(《鼓吹曲》),集注本同,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渌”,尤刻本作“渌”。
“故心人不见”(《和王主簿怨情诗》),集注本同,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人心”,尤刻本作“人心”。
“辞宠悲团扇”(同上),集注本同,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班”,尤刻本作“班”。
“风帘入飞燕”(同上),集注本同,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燕”,尤刻本作“燕”。
此类异文,据奎章阁本校语及尤刻本知李善本作某,而底本为李善本的集注本却同于五臣本系统的《三谢诗》、奎章阁本,概集注本时诸本无异,至后世则有五臣本、李善本之异。
因此得萧散(《始出尚书省诗》)。奎章阁本同,尤刻本作“乘”、“终”,校云:五臣作“因”、“得”。集注本作“乘”、“得”,“今案:《抄》、五家本、陆善经本‘乘’为‘因’。”此异文,据集注本案语及尤氏校语知五臣本作“因”、“得”,《三谢诗》同。然集注本时李善本与诸本异文为一,尤氏《李善与五臣同异》异文增至二,奎章阁本则五臣本、李善本无异。
嘉泰本《三谢诗》重修之迹历历可见,有补刻数字者,第十七页甚或改刻全页,故嘉泰本已非尽为唐氏所辑《三谢诗》之原貌。又该本讹误亦多,如灵运诗《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蹊石濑茂林修竹诗》“苔滑谁能步”,奎章阁本、尤刻本、集注本均作“苔”,疑《三谢诗》本误“苔”为“苔”;“仰看條上楥”,尤刻本作“猿”,奎章阁本、集注本作“猨”,疑《三谢诗》本误“猨”为“楥”;《拟魏太子邺中集一首》则显误“八”为“一”字。然此当为玉中微瑕,不足掩其大用。现存宋刻五臣本《文选》完整者仅绍兴三十一年(1161)陈八郎刻本;南宋初杭州猫儿桥河东岸开笺纸马铺钟家刻本,也来自平昌孟氏本,惜其仅存第二十九、第三十两卷;嘉泰本《三谢诗》亦为平昌孟氏本之节选本,然已差可弥补宋刊《文选》尤其是五臣本《文选》奇缺之憾,于文选学亦诚可慰。
责任编辑:行 健
关键词:三谢诗;文选;平昌孟氏本
中图分类号:12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2-0201-03
《三谢诗》由宋人唐庚辑《文选》谢灵运、谢惠连、谢朓三人之诗而成。宋嘉泰四年甲子(1204)谯令宪重刻。谯氏刻本,作为宋椠,已如珙璧,于文选学,弥足珍贵。然该本鲜为今人所重,唯顾美华先生的《宋刻三谢诗读后记》曾予以研究。顾文多着眼于三谢之研究,于《文选》则唯“以宋嘉泰重修《三谢诗》和胡刻《文选》中的三谢诗对校”,所得结论亦仅为“两本不同处尚达一百五十多个,皆《考异》所无。……嘉泰本与胡刻本不同处,和绍兴本大多相同”。笔者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三谢诗》与中华书局1974年影印尤袤刻李善本《文选》(下简称尤刻本)、王立群先生复印之韩国政文社1983年影印奎章阁六家本《文选》相校(按:六家本即正文以五臣本为底本,李善本相异之处则以校语示之;注则五臣在前,李善居后。下简称奎章阁本),并参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影印周勋初先生辑《唐钞(文选集注)汇存》相校(按:正文以李善本为底本,注则首引李善注,次《文选抄》、《文选音决》,再次五臣注、陆善经注。下简称集注本),以期探求《三谢诗》辑自《文选》之何种版本,并进一步发现宋本《三谢诗》的文选学价值。
唐庚(107l-约1121),字子西,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绍圣元年(1094)中进士,著有《唐子西集》24卷。唐氏谓:“三谢诗,灵运为胜,当就《选》中写出熟读,自见其优劣也。”其因在于当时“选”学昌盛,且无“三谢”诗足本。时人有谚云:“文选烂,秀才半。”朱熹亦谓:“李太白终始学《选》诗,所以好;杜子美诗好者,亦多是效《选》诗。”唐氏所辑《三谢诗》原本早已不存,谯氏重刻本亦成孤本。谯刻本后流落海外。鉴于嘉泰本《三谢诗》珍贵的版本学价值和“三谢”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20世纪30年代日人桥川时雄曾影印此本;张元济先生亦准备影印流通,但迄未成书,唯留有珂罗版毛样一份。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涵芬楼所留珂罗版影印出版。嘉泰本《三谢诗》白文无注,一卷,共18页;每半页12行,每行22字,左右双边,黑鱼尾;版心上刻字数,下刻页数,中刻“三谢诗”、“三谢寺”、“三谢”等字。
通过比勘《三谢诗》本、奎章阁本、尤刻本,笔者共校出异文344处。《三谢诗》本与奎章阁本同而异于尤刻本者234处,占68%;《三谢诗》本与尤刻本同而异于奎章阁本者19处,占5%;奎章阁本与尤刻本同而异于《三谢诗》本者82处,占24%;三本尽异者9处,占3%。后二者异文之因多为流传中讹误所致,且占全部异文比例小,无关《三谢诗》之渊源,可弃置勿论。关乎《三谢诗》渊源者唯前二种。然异文中《三谢诗》与尤刻本同而异于奎章阁本者:其一为形近致异,如惠连诗《西陵遇风献康乐》之“今宿浙江湄”,奎章阁本“浙”作“淅”;其二为异体致异,如灵运诗《初去郡》之“解龟在景平”,奎章阁本“解”作“觯”;其三为音近致异,如灵运诗《新亭渚别范零陵诗》之“洞庭张乐地”,奎章阁本“张”作“长”。由三本对校结果、以上分析及奎章阁本校语、尤袤《李善与五臣同异》、集注本校语可知,《三谢诗》与李善本《文选》并非同一系统。胡刻本之底本为尤刻本,故《三谢诗》与胡刻本异文众多。异文中《三谢诗》与奎章阁本同而异于尤刻本者不仅占全部异文的比例大,且多关乎《三谢诗》渊源。如果我们说《三谢诗》与奎章阁本属同一版本系统,当无大碍。奎章阁本刊于朝鲜世宗十年(1428),底本为秀州州学本。秀州州学本底本是刊于天圣四年(1026)的平昌孟氏五臣本《文选》。秀州州学本首次将五臣本与李善本合并,时为元祜九年(1094)二月。其后的六家本或六臣本(按:六臣本正文以李善本为底本,五臣本相异之处则以校语示之;注则李善在前,五臣居后)均出自此本。以绍兴本出自秀州州学本,故《三谢诗》多与之同。问题在于,《三谢诗》究竟是唐氏辑自六家(臣)本《文选》,抑或辑自平昌孟氏本?我们认为,《三谢诗》当辑自平昌孟氏本,而非六家(臣)本《文选》。
首先,秀州州学本《文选》问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虽有六家(臣)本存世,但该本不为时人所重。自唐至北宋,颇为人欢迎的是五臣本《文选》。黄伯思《校正(崇文总目)十七条》云:“《文选》按:李善注在五臣之前,此云‘因五臣而自为注’,非是。”可知王尧臣、欧阳修诸大家受当时五臣本流行的影响曾误释李善注,而此误至黄氏始得校正;尤刻本所附尤袤《跋》亦谓“今是书流传于世,皆是五臣注本”。以上均表明在尤氏刊刻《文选》之前,五臣本影响远甚于李善本。
其次,《眉山文集》中《书三谢诗后》前有《书姑苏张自强教谕所编寅申录》一文,该文篇末明谓:“宣和己亥(1119)十二月一日眉山唐子西书。”子西约卒于1121年,二“书”紧邻,作时或不至相距太远。故唐氏辑《三谢诗》当正值五臣本《文选》炽盛之际。
最后,唐氏辑《三谢诗》之意,在于“熟读”以“见其优劣”,而“三谢”诗五臣本与李善本异文甚夥。若辑自六家(臣)本《文选》,号为“小东坡”之子西,岂能无动于衷?此或可为唐氏径由平昌孟氏本《文选》辑《三谢诗》之力证。如《三谢诗》本灵运诗:
“翻始果远诺”(《富春渚》),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始果远游诺”,尤刻本作“始果远游诺”。
“怀新道轉迥”(《登江中孤屿》),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杂”,尤刻本作“杂”,五臣本作“新”。按:尤氏校语见中华书局影印尤刻本后附《李善与五臣同异》,下同。
“乱流趣孤屿”(同上),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正绝”,尤刻本作“正绝”,五臣本作“孤屿”。
“晨装抟曾飓”(《初发石首城》),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鲁”,尤刻本作“鲁”,五臣本作“曾”。
“水碧辍流温”(《入彭蠡湖口》),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缀”,尤刻本作“缀”,五臣本作“辍”。
“铜陵映碧涧”(《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润”,尤刻本作“润”,五臣本作“涧”。
“靡迤趣下岫”(《田南树园激流植援》),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田”,尤刻本作“田”,五臣本作“岫”,集注本作“田”。今案:《抄》日为“岫”。 “庶持乘日用”(《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磎石濑茂林修竹诗》),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特”,尤刻本同,唯“用”作“车”,集注本同。今案:五家“持”作“恃”。
因此,我们认为唐氏当径由平昌孟氏本《文选》辑录《三谢诗》。平昌孟氏本《文选》未见著录,据奎章阁本末所附天圣四年沈严《五臣本后序》可知,该本之前,二川、两浙已有五臣注印本,然部帙重,不便携带,又颇多舛误。故孟氏“该精当之本,命博洽之士,极加考核,弥用刊正,小字楷书,深镂浓印”,重新刊刻。傅刚先生云:“二川、两浙刻本应该都是从毋氏刻本而来。”“毋氏刻本”即五代后蜀毋昭裔本,为《文选》最早的刊本。孟氏本连缀起毋氏刻本后五臣刊本之线索,由此可见嘉泰本《三谢诗》文献学价值之一斑。作为宋椠,其珍贵自不待言。据之征考《文选》,其泽被“选”学亦甚矣!此或为《三谢诗》版本价值之重要体现,不惟顾氏所谓“可补胡校之不足”。据《三谢诗》征考《文选》灵运诗五臣本与李善本之异,已见上文;复以玄晖诗为例,以见据《三谢诗》征考《文选》之功。
“阡眠起杂树”(《和王著作八公山诗》),奎章阁本、尤刻本、集注本作“仟”。集注本按云:“今案:五家、陆善经本‘仟’为‘阡’。”
“歧路多徘徊”(《观朝雨诗》),集注本同,奎章阁本、尤刻本作“歧”。
此类异文,《三谢诗》异于奎章阁本、尤刻本而独合于集注本。其校语尤可注意者,前一例集注本案语明谓“五家”作“阡”,而奎章阁本作“仟”。《三谢诗》本正与集注本所谓“五家”本合,当非偶然所致。由此可略窥《三谢诗》征考《文选》之功。又如《三谢诗》本惠连诗《七月七日夜咏牛女》“团团滋浆露”之“滋浆”,奎章阁本、尤刻本、集注本作“满叶”;“云汉有灵怪”之“怪”,奎章阁本、尤刻本、集注本作“匹”;“双辔骛前踪”之“双”,奎章阁本、尤刻本、集注本作“耸”。《三谢诗》或亦有其据。“秋场庶能筑”(《和王著作八公山诗》)之“庶”,尤刻本、集注本同。奎章阁本作“广”。“桑榆阴道周”(《和徐都曹诗》)之“阴”,尤刻本、集注本同。奎章阁本作“荫”。
此类异文,《三谢诗》、尤刻本、集注本同而独异于奎章阁本,可据以征考奎章阁本。又如:
“逶迤带绿水”(《鼓吹曲》),集注本同,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渌”,尤刻本作“渌”。
“故心人不见”(《和王主簿怨情诗》),集注本同,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人心”,尤刻本作“人心”。
“辞宠悲团扇”(同上),集注本同,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班”,尤刻本作“班”。
“风帘入飞燕”(同上),集注本同,奎章阁本同。校云:善本作“燕”,尤刻本作“燕”。
此类异文,据奎章阁本校语及尤刻本知李善本作某,而底本为李善本的集注本却同于五臣本系统的《三谢诗》、奎章阁本,概集注本时诸本无异,至后世则有五臣本、李善本之异。
因此得萧散(《始出尚书省诗》)。奎章阁本同,尤刻本作“乘”、“终”,校云:五臣作“因”、“得”。集注本作“乘”、“得”,“今案:《抄》、五家本、陆善经本‘乘’为‘因’。”此异文,据集注本案语及尤氏校语知五臣本作“因”、“得”,《三谢诗》同。然集注本时李善本与诸本异文为一,尤氏《李善与五臣同异》异文增至二,奎章阁本则五臣本、李善本无异。
嘉泰本《三谢诗》重修之迹历历可见,有补刻数字者,第十七页甚或改刻全页,故嘉泰本已非尽为唐氏所辑《三谢诗》之原貌。又该本讹误亦多,如灵运诗《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蹊石濑茂林修竹诗》“苔滑谁能步”,奎章阁本、尤刻本、集注本均作“苔”,疑《三谢诗》本误“苔”为“苔”;“仰看條上楥”,尤刻本作“猿”,奎章阁本、集注本作“猨”,疑《三谢诗》本误“猨”为“楥”;《拟魏太子邺中集一首》则显误“八”为“一”字。然此当为玉中微瑕,不足掩其大用。现存宋刻五臣本《文选》完整者仅绍兴三十一年(1161)陈八郎刻本;南宋初杭州猫儿桥河东岸开笺纸马铺钟家刻本,也来自平昌孟氏本,惜其仅存第二十九、第三十两卷;嘉泰本《三谢诗》亦为平昌孟氏本之节选本,然已差可弥补宋刊《文选》尤其是五臣本《文选》奇缺之憾,于文选学亦诚可慰。
责任编辑:行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