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一的英美国家概况课上,我与坐在前排的阿单熟络了。因为那节课坐错了位置,我们俩误打误撞地结下了缘分。
阿单整节课都在半睁眼半睡觉的状态中打晃而过,时不时抬起头,隔着电脑屏幕,偷偷望老师两眼,然后又坦然地睡下去。第一节下课铃敲响,清脆的铃声像一剂安眠药,能让阿单更加安然地睡觉。
班级统计个人信息时,我把昏睡的他从睡梦中拍醒了过来。尚未从困意中清醒过来的他对我突然的惊扰显然有些愤怒,他撸起衣袖准备朝我发火,直到看到桌前的那张表,才像火光遇到冰水顷刻间熄灭了怒焰。
他用力地握起笔杆,飞速在纸上留下几行字。那些字歪歪扭扭,像极了睡意昏沉、没精打采的他。我对眼前的睡神颇为好奇,便忍不住上前搭讪。“嗨,兄弟,大好时光,为什么要虚度于睡觉呢?咱们能考进来都不容易,谁不是掉了几层皮,抹了多少眼泪才挺到今天。”阿单抬头瞄了我一眼,脸上的表情顿时从惊讶过度到超乎寻常的愤怒,“谁愿意把自己的梦想陪葬在一个风沙大漠、面朝黄土的地方?我一秒也不想待在这里。”我缄默,没有作声。
后来有一次去食堂打饭,第二次遇到阿单,那时我们已经熟络到可以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阿单一米八的大高个,面前的半碗饭里只有零星幾根海带丝,一丁点肉都看不到。这荤素不均的一顿饭,对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我几次想要夹肉给他,都被他婉言拒绝。阿单平静地笑着说,他不饿。
往后再见到阿单,课堂上他依旧困来如山倒。我不知道他的梦想究竟在哪儿,更或者是真的累到无力前行。睡觉的日子是安然平和的,老师在前面讲着美国文化史,阿单在呼呼大睡中将这些课全部虚度而过。
顺利考上研究生,过两年安安稳稳拿到毕业证,去社会上找份光鲜的工作。阿单一度抱着这样美好的期待。
临近期末,最后一节概况课。距下课还有15分钟,阿单被一个陌生人强行带出课堂。晚上去自习室时,他被退学的爆炸性新闻袭来。事情的由来,阿单在离别时已经在微信群简单地告知了大家——本科阶段,因为一门课挂科未及时补考,以致延误毕业证的发放时间。按学校的规章制定,经鉴定阿单不符合招生制度要求,必须予以退学。
没有哪一天要比那一天更释然,也没有哪一天比那一天更灰暗。阿单终于可以离开这个坐落在沙漠附近的学校,不用再将美好的梦想掩埋于失望。
阿单急着赶第二天凌晨的火车离开,只有我一个人去送他。站台前,我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去抚慰面前看似坚强实则内心已经天塌地陷的他,我只能像喝着一杯无味的白开水一样,以最平淡的语气问他要去哪里。阿单耷拉着脑袋,仿佛有千斤重的石块压在他脖子上。“北京吧,那里都是有梦想的人聚集的地方……”我说:“好,一路顺风。”
那一刻,似乎只有祝福才适合这个在顷刻间一无所有的人。拥挤的人流推着阿单,像不能回头的滔滔江水,一涌而下。“阿单,还有没有挽留的可能性?”看着即将被人流推走的阿单,我用力地大喊。他突然停住脚步,回过头看我,瘦瘦的脸上堆满眼泪。开往北京的列车在广播中一遍遍报站,像敦促的哨声,不容停歇。阿单坦然地挤进人流深处,倔强的脸上挂着一份勉强的笑容。
那一天,城市的风刮得很大。带着数不清的沙粒,猖狂地嘶吼、翻卷,用最汹涌的方式,送别阿单。这个曾憎恶这里的少年,往后的日子再也不会有风沙作伴。那座人潮拥挤的大都市,正以挑战的姿势迎接他的到来。
“北京是什么?是一个人才催化工厂,每一天都在以无法想象的速度,逼迫你努力前行。”阿单去北京后,隐匿半年,第一条朋友圈就散发着浓浓的紧迫感。
“风沙大漠禁锢了梦想,你得到了安逸。嘈杂拥挤的城市人流,你与安逸已不配。”第二条朋友圈后面,紧跟一段3分钟的视频。一个形似贫民窟的地方,有一群衣衫褴褛,满脸都是灰尘的孩子,跟随在阿单身后,说着蹩脚的英语。阿单很耐心,总是说一句就摸摸孩子的头,让他们相信自己。
这一刻,阿单很坦然。坦然地接受过去曾失去的一切,坦然地面对眼前这群对知识无比渴望的孩子。和朋友聊天时,阿单也会抱怨上两句,在那个遍地破落的贫民窟很累,有时甚至怀疑这不是那个叫作梦想的北京。他不敢去想过去失去的一切,只能低着头往前走,不看路人脸上的表情,也不去直视太阳的方向。因为那缕光芒,会无情地灼伤他充满无助的眼睛。
在阿单的全身上下,只贴着唯一一张醒目的标签——坚持。
北京16号地铁线开通后,阿单开始在地铁间来回穿梭,小心翼翼地孵化心中那个渐渐萌芽的梦想。在北京一个靠近四环的地方,阿单筹了笔钱,租下了一间工作室。他想把那些困于贫穷的孩子们带出来,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孩子的命运,达成自己的梦想。
教育机构开办之初,一度十分艰难。因为面对的授课群体是来自贫民窟的孩子,他们没有良好的先天学习资质,很多老师并不愿意教他们。走投无路时,阿单在一个宣传讲座上,指着自己说:“我也出自贫民家庭,大学时没有钱吃饭,我却从不接受任何同学的施舍。我总觉得,一个站在社会底层的人,需要一种在艰难中自力更生、自我攀爬的勇气。后来,当我顺利考上研究生,我学会了安逸,享受那种成功的感觉,我忘记了努力。还好,光鲜亮丽的生活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把我打进失败的漩涡,让我只能选择继续挣扎。”
当有勇气去回首过去,我笃定阿单未来一定不会混得太差。后来,阿单乐此不疲地奔跑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每一个刮风下雨、抑或烈日高照的日子,那座梦想的城市里,一个孤独彷徨且坚定的影子从未停止穿行的脚步。
那些日子,阿单站在那么多孩子面前,他只有一个愿望,尽他所能,传授更多的知识,让他们脱离贫穷,靠近美好的生活。
梅雨入境,空气低沉得像个闷喇叭,几声雷鸣划破长空,开始有雨滴坠落。阿单认真地在黑板前板书着粉笔字,“computer,来,跟我读,computer……”陌生的号码在焦躁的时刻挤进他的手机,瞬时,阿单笑得像个孩子,生活仿佛看到无限希望。第一个老师愿意加盟阿单的教育机构,一切意味着他的梦想已经不慌不忙地行走在路上。
研三那年,我去北京看阿单。一间不到100平方米的房间里,充盈着浓浓的求知气息,面色蜡黄的贫穷孩子塞满整间教室,每一双豆大的瞳孔深处,都藏着渴望。那里有朗朗的读书声,有一群和阿单一样心怀梦想的人。那时,我相信阿单再不惧风雨的岁月,成长为一个所向披靡的勇士。
对梦想之人而言,那张金光闪闪的文凭或许真的没那么重要,熠熠生辉里只会让他们学会安逸和懒惰。阿单在路遇这一程风雨之后,才真正学会了为梦想拼搏的奔跑姿势。而逆风飞翔的他,终于等到拥抱太阳的这一天。
阿单整节课都在半睁眼半睡觉的状态中打晃而过,时不时抬起头,隔着电脑屏幕,偷偷望老师两眼,然后又坦然地睡下去。第一节下课铃敲响,清脆的铃声像一剂安眠药,能让阿单更加安然地睡觉。
班级统计个人信息时,我把昏睡的他从睡梦中拍醒了过来。尚未从困意中清醒过来的他对我突然的惊扰显然有些愤怒,他撸起衣袖准备朝我发火,直到看到桌前的那张表,才像火光遇到冰水顷刻间熄灭了怒焰。
他用力地握起笔杆,飞速在纸上留下几行字。那些字歪歪扭扭,像极了睡意昏沉、没精打采的他。我对眼前的睡神颇为好奇,便忍不住上前搭讪。“嗨,兄弟,大好时光,为什么要虚度于睡觉呢?咱们能考进来都不容易,谁不是掉了几层皮,抹了多少眼泪才挺到今天。”阿单抬头瞄了我一眼,脸上的表情顿时从惊讶过度到超乎寻常的愤怒,“谁愿意把自己的梦想陪葬在一个风沙大漠、面朝黄土的地方?我一秒也不想待在这里。”我缄默,没有作声。
后来有一次去食堂打饭,第二次遇到阿单,那时我们已经熟络到可以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阿单一米八的大高个,面前的半碗饭里只有零星幾根海带丝,一丁点肉都看不到。这荤素不均的一顿饭,对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我几次想要夹肉给他,都被他婉言拒绝。阿单平静地笑着说,他不饿。
往后再见到阿单,课堂上他依旧困来如山倒。我不知道他的梦想究竟在哪儿,更或者是真的累到无力前行。睡觉的日子是安然平和的,老师在前面讲着美国文化史,阿单在呼呼大睡中将这些课全部虚度而过。
顺利考上研究生,过两年安安稳稳拿到毕业证,去社会上找份光鲜的工作。阿单一度抱着这样美好的期待。
临近期末,最后一节概况课。距下课还有15分钟,阿单被一个陌生人强行带出课堂。晚上去自习室时,他被退学的爆炸性新闻袭来。事情的由来,阿单在离别时已经在微信群简单地告知了大家——本科阶段,因为一门课挂科未及时补考,以致延误毕业证的发放时间。按学校的规章制定,经鉴定阿单不符合招生制度要求,必须予以退学。
没有哪一天要比那一天更释然,也没有哪一天比那一天更灰暗。阿单终于可以离开这个坐落在沙漠附近的学校,不用再将美好的梦想掩埋于失望。
阿单急着赶第二天凌晨的火车离开,只有我一个人去送他。站台前,我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去抚慰面前看似坚强实则内心已经天塌地陷的他,我只能像喝着一杯无味的白开水一样,以最平淡的语气问他要去哪里。阿单耷拉着脑袋,仿佛有千斤重的石块压在他脖子上。“北京吧,那里都是有梦想的人聚集的地方……”我说:“好,一路顺风。”
那一刻,似乎只有祝福才适合这个在顷刻间一无所有的人。拥挤的人流推着阿单,像不能回头的滔滔江水,一涌而下。“阿单,还有没有挽留的可能性?”看着即将被人流推走的阿单,我用力地大喊。他突然停住脚步,回过头看我,瘦瘦的脸上堆满眼泪。开往北京的列车在广播中一遍遍报站,像敦促的哨声,不容停歇。阿单坦然地挤进人流深处,倔强的脸上挂着一份勉强的笑容。
那一天,城市的风刮得很大。带着数不清的沙粒,猖狂地嘶吼、翻卷,用最汹涌的方式,送别阿单。这个曾憎恶这里的少年,往后的日子再也不会有风沙作伴。那座人潮拥挤的大都市,正以挑战的姿势迎接他的到来。
“北京是什么?是一个人才催化工厂,每一天都在以无法想象的速度,逼迫你努力前行。”阿单去北京后,隐匿半年,第一条朋友圈就散发着浓浓的紧迫感。
“风沙大漠禁锢了梦想,你得到了安逸。嘈杂拥挤的城市人流,你与安逸已不配。”第二条朋友圈后面,紧跟一段3分钟的视频。一个形似贫民窟的地方,有一群衣衫褴褛,满脸都是灰尘的孩子,跟随在阿单身后,说着蹩脚的英语。阿单很耐心,总是说一句就摸摸孩子的头,让他们相信自己。
这一刻,阿单很坦然。坦然地接受过去曾失去的一切,坦然地面对眼前这群对知识无比渴望的孩子。和朋友聊天时,阿单也会抱怨上两句,在那个遍地破落的贫民窟很累,有时甚至怀疑这不是那个叫作梦想的北京。他不敢去想过去失去的一切,只能低着头往前走,不看路人脸上的表情,也不去直视太阳的方向。因为那缕光芒,会无情地灼伤他充满无助的眼睛。
在阿单的全身上下,只贴着唯一一张醒目的标签——坚持。
北京16号地铁线开通后,阿单开始在地铁间来回穿梭,小心翼翼地孵化心中那个渐渐萌芽的梦想。在北京一个靠近四环的地方,阿单筹了笔钱,租下了一间工作室。他想把那些困于贫穷的孩子们带出来,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孩子的命运,达成自己的梦想。
教育机构开办之初,一度十分艰难。因为面对的授课群体是来自贫民窟的孩子,他们没有良好的先天学习资质,很多老师并不愿意教他们。走投无路时,阿单在一个宣传讲座上,指着自己说:“我也出自贫民家庭,大学时没有钱吃饭,我却从不接受任何同学的施舍。我总觉得,一个站在社会底层的人,需要一种在艰难中自力更生、自我攀爬的勇气。后来,当我顺利考上研究生,我学会了安逸,享受那种成功的感觉,我忘记了努力。还好,光鲜亮丽的生活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把我打进失败的漩涡,让我只能选择继续挣扎。”
当有勇气去回首过去,我笃定阿单未来一定不会混得太差。后来,阿单乐此不疲地奔跑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每一个刮风下雨、抑或烈日高照的日子,那座梦想的城市里,一个孤独彷徨且坚定的影子从未停止穿行的脚步。
那些日子,阿单站在那么多孩子面前,他只有一个愿望,尽他所能,传授更多的知识,让他们脱离贫穷,靠近美好的生活。
梅雨入境,空气低沉得像个闷喇叭,几声雷鸣划破长空,开始有雨滴坠落。阿单认真地在黑板前板书着粉笔字,“computer,来,跟我读,computer……”陌生的号码在焦躁的时刻挤进他的手机,瞬时,阿单笑得像个孩子,生活仿佛看到无限希望。第一个老师愿意加盟阿单的教育机构,一切意味着他的梦想已经不慌不忙地行走在路上。
研三那年,我去北京看阿单。一间不到100平方米的房间里,充盈着浓浓的求知气息,面色蜡黄的贫穷孩子塞满整间教室,每一双豆大的瞳孔深处,都藏着渴望。那里有朗朗的读书声,有一群和阿单一样心怀梦想的人。那时,我相信阿单再不惧风雨的岁月,成长为一个所向披靡的勇士。
对梦想之人而言,那张金光闪闪的文凭或许真的没那么重要,熠熠生辉里只会让他们学会安逸和懒惰。阿单在路遇这一程风雨之后,才真正学会了为梦想拼搏的奔跑姿势。而逆风飞翔的他,终于等到拥抱太阳的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