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服史话
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曾是举世闻名的“衣冠王国”。
据史书记载,自夏商两代起,中国就出现了冠服制度,衣冠服饰成了统治阶级“严内外,辨亲疏”的工具和标志。中国早期的军服则产生在冠服制度基本完善的西周。可以自豪地说,当我们的祖先披甲戴胄南征北战的时候,世界上还有不少的人赤身裸体,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我国的军服早在春秋以前就已经有了雏形。在当时的争斗中,人们为了不被对方的矢石矛剑击中自己,开始制造甲胄。“甲”是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相当于现代的防弹衣。先秦时的甲衣是用皮革、藤条等制作的,称为“甲”;后来发展到用铜片、铁片来做防护装具,则称为“铠”。“胄”指头盔,是用来保护头部、颈部的装具。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人体防护装具,因此,常常合起来称作甲胄。古代的军服主要是甲胄,后来也称胄为盔,亦称作盔甲。至于铠甲,商周两代主要是用牛皮、犀牛皮和鲨鱼皮等制作的皮甲和青铜制作的铠甲。无论皮甲还是铠甲,士兵穿在身上,都坚硬如板、无法折叠,抡刀舞棍搏杀时,动作无法施展。古人为了解决铠甲影响战斗动作的问题,采用小块皮革连缀的办法,按体形部位的不同,将不同形状的大小块皮革连缀起来。同时为了增加铠甲的强度,采用双重或多层铠甲缝制,表面涂漆绘彩,美观实用。青铜器出现以后,人们用青铜铸成兽面服饰,其防护作用又进了一步。总之,军服产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间多为盔甲时代,尽管各朝各代的盔甲有所不同。直到近代以前,我国军服的发展比较缓慢,但它毕竟是中国现代军服发展的基础和先源。

我军初期军服
(1927~1949年)
1927年,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自己的军队诞生了。当时的起义部队身着国民革命军的服装,系红领巾以示区别。同年9月,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尚无统一的服装,仅以佩带红布袖章为标志。这一时期,红军的服装主要靠打土豪和战场缴获解决,服装各式各样,没有形成统一制式。1928年5月,红军在江西岗宁县一座古老的祠堂里,以极其简单的工具,建立了红军第1个被服厂,从此,红军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装。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是灰色粗布中山装,戴八角帽,帽上缀红色布质五角星,上衣领子上缀红领章。1929年5月1日,中央苏区的红军为了纪念列宁逝世5周年,在红领章和红帽徽的周围镶了黑边。
▲驻港部队海军军官夏常服
▲驻港部队海军士兵夏常服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南方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改编后的红军,服装的用料和式样基本上与国民党军队服装相同,但在左臂上佩有“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布臂章以示区别。另外,干部与士兵的衣服式样在衣袋上有所区别。抗战时期,八路军戴的直筒加围的圆顶帽上佩有国民党军队的小帽徽。
1941年,国民党露出了反革命的嘴脸,皖南事变以后,我军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军民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了敌人经济封锁造成的种种困难,基本上保证了部队的供给,为抗日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5~1947年,我军服装基本上与抗日战争时期相同,只是不佩带“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布臂章了,服装的材料有粗布也有细布,颜色以土黄色为主,中原军区部队还穿灰色军服。

解放战争后期,我军的军需工厂已初具规模,为全军统一服装、统一式样、统一生产、统一供应提供了物质条件,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949年,我军军服为草绿色,材料为棉平布,胸前佩带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胸章,帽子改为解放帽,戴“八一”红五星帽徽。
建国后的军服
(1949年10月1日至今)
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向世人展示了其崭新的军容。1950年的军服有陆、海、空三军之分,干部、战士之分及冬夏之分。干部军服采用棉平布,以服装颜色、大沿帽帽徽图饰区别军种,全军夏季均戴大沿帽。女军人夏服为连衣裙和列宁装2种,颜色与所在军种男军人服装相同。1950年,中央军委批准陆军团以上干部、海空军营以上干部、空军伞兵、海军舰艇部队和海校学员着呢服。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志愿军干部夏服与解放军干部夏服相同,而战士夏服在肘、肩、臀、膝部加厚一层布,提高了军服的耐磨性。志愿军的冬服从结构上作了改进,上衣袖子加了袢戴带,配穿马裤,增加了保暖性。佩带“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布胸章。
随着我国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经过毛泽东主席亲自审查,国务院第十八次会议批准,新式军衔服装于1955年10月1日起开始穿着,这就是五五式军衔服,分礼服和常服2大类。五五式军衔服首次突破我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礼服配发校以上军官,在重大礼仪场合穿着。此外,还设有海军舰船尉官礼服和水兵礼服,以及军乐团、仪仗队、文工团和体工队礼服。礼服的颜色按军种区分,用料为纯毛华达呢,礼服的领边、袖头和裤中缝按不同衔级佩有不同饰物。女军官的礼服为裙服。

五五式常服是日常穿着的军服,有冬夏之分。军官穿常服时,佩带军衔肩章、军种领章,大沿帽配圆形“八一”红五星帽徽。校、尉官扎武装带。军官夏服用料因军衔而不同。元帅、将军为纯毛哔叽,校官为榨蚕丝,尉官为棉斜纹布。男士兵夏服与男军官相同,但佩戴船形帽和扎线腰带,材料为棉斜纹布。海军男士兵着全蓝水兵服。女军人夏常服为裙服,颜色为藏蓝色,官兵式样相同。冬常服颜色与夏常服相同,戴栽绒帽,材料因军衔而不同(元帅、将军为纯毛马裤呢,校官为纯毛麦尔登呢,尉官为棉斜纹布),军官配大衣,均为大翻领,双排扣,材料因军衔而不同。女军人冬常服大衣与所在军种男军人相同。士兵大衣为棉平纹布,斜插袋,其他式样相同。
五五式军衔服用料考究、式样美观,在军服系列上有所突破,是我军军服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60年,以冬服结构、配套为主要内容进行改革,以罩衣、紧身棉衣、绒衣裤、衬衣裤组成的多层次冬服取代老棉衣。
1965年6月1日取消军衔制,全军官兵一律戴解放帽,佩带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夏服用料均为棉平布,冬服为棉咔叽布。海军服装为全灰色。
1971年,女军人夏服配发裙子一条。
1973年,军服面料改为涤、锦、棉三元混纺布料。
1974年,海军恢复1955年军衔服的颜色和式样。
1975年,女军人夏服配发无沿帽。

1981年开始军服改革,1987年中央军委批准定型八七式军服,1988年正式装备部队。八七式军服分礼服、常服和作训服3类。礼服在重大庆典和外事活动时穿着,为西服式,系藏青色领带;女军官系玫瑰红领带。用料按衔级区分。八七式军服还设有文工团演出服和军乐团、仪仗队礼宾服。常服有夏、冬常服和制式衬衣。军官夏常服为翻领、2个上贴袋、2个下挖袋,配白衬衣并系藏青色领带,颜色分军种,用料分衔级。士官夏常服与军官相同,配针织衫,用料为涤棉平纹布。士兵夏常服为小翻领,4个贴袋,配针织衫。女军官、士官、士兵夏常服式样相同。男军官、士官制式衬衣为猎装式,士兵为开领短袖衫,用料为精梳涤棉纱卡。女军官的制式衬衣与男军官相同,配藏蓝涤棉平布西服裙。男军官、士官的冬常服为关领、4个贴袋式样,用料按衔级区分,颜色分军种。女军人冬衣为小翻领,双排扣,用料、颜色与所在军种男军人相同。军官大衣式样、用料按衔级区分(将官为纯毛马裤呢、校官为涤棉防风活里式大衣,尉官、士官为涤棉短大衣)。士兵大衣为派克式短大衣,减轻了质量,增加了保暖性,而且改善了战斗性和军容。
作训服分冬、夏作训服和冬、夏迷彩作训服4种。夏季作训服上衣为夹克式,材料、颜色与士兵夏常服相同。冬季作训服材料、颜色与士兵冬常服相同,中腰、下摆、裤脚口有抽带。迷彩服有冬、夏2种图案,主要配发作战部队和侦察分队。
八七式系列军服的装备部队,彻底结束了我军服装长期处于单一制式的落后局面,系列化军服更好地满足了我军作战、训练、劳动以及平、战、礼仪场合条件下的穿着要求,明显地改善了我军的军容和仪表。它标志着我军军服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同时也反映出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厚爱。
1997年,香港回归,驻港部队以崭新的军容和威武的英姿进驻香港。这支部队身着九七式军服,从面料、颜色到式样都是全新的,常服面料为仿毛织物,衬衫为精梳涤棉纱卡。皮鞋的式样也更加漂亮、秀气,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雄伟之师的勃勃英姿。
随着我军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的建设步伐,我军军服必将在不远的将来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编辑/何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