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表、声音、动、静态图像集成一起,构成教学软件,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科学 整合
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表、声音、动态或静态图像集成一起,构成教学软件,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从事科学教学工作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从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弥补教具的不足、突破教学难点、增大实验可见度四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 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不乏抽象难懂而又很难见到的现象,比如天文现象就属于这一类。它不像动物和植物知识,有具体的物体让学生观察。这些关于天文现象的课,如果空谈理论,学生毫无兴趣,老师讲得也索然无味,信息技术在这时就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了。例如我在上《日食和月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了解日食和月食现象,我从网上搜索资料,只要输入“日食和月食”,就能查找到许多视频、图片、动画和文字资料,真是应有尽有、一应俱全。我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了一段“日全食”视频播放给学生看,所有的学生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完之后他们都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日食就是有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而这个挡光的天体就是月球,并且明白只有当太阳、月球、地球三个天体运行到同一条直线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相信只要学生带着这种感觉上课,那么所学的知识应该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
二、 信息技术弥补教具的不足。
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法。科学课的基本理念决定了上科学课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教具和实验器材,但如要每种教具和器材都满足课堂需求是不现实的。我在上《测量水的温度》一课时,课的设计是以“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为导入环节,这就需要有许多种不同形状、功能的温度计,但是实验室里只有红液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根本不能达到教学目标。我从网络上找到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图片,有气温计、体温计、最高最低温度计、还有地温计等。我把这些图片制作成课件,在上课开始就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个个惊叹不已,因为几种温度计都是我们平常闻所未闻的类型。信息技术不仅弥补了教具的不足,还增长了学生见识。
三、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在科学课上,一些知识点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可无论老师怎样讲解,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理解不透。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课中岩石的风化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上学生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或教学专题片,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实地考察的效果。如对于卵石的形成,首先呈现在河道上游岩石受风化的画面,使学生知道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碎石、沙粒;然后重点表现在水的搬运过程中,河道中游的碎石与沙粒相互摩擦,逐渐失去棱角,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到河道下游,形成了又圆又光滑的卵石。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对卵石的正确认识。
四、信息技术增大实验可见度。
在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常常会因器材或是某些实验现象的可见度小,影响实验的效果。比如我在上《电磁铁的磁力》时,有一个环节是老师给学生演示怎样制作电磁铁,其实制作电磁铁非常简单,就是把导线绕在铁芯上,但是要把导线固定却有一定的难度。我在前面跟学生讲解怎样绑导线、怎样打结,并且示范了一遍。可由于实验器材太小,学生根本没看清,导致学生实验时,每个小组都要我亲自来固定导线,耽误了实验时间。在听课老师的建议下我用上视频展示台,就很好地避免了这样的情况,因为视频展示台的显微镜头一般可将实物放大到600倍以上,可以清晰地显示微小的事物,增大其可见度,还能把细小的实验现象更好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把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动画视频,提供一个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弥补教具的不足,帮学生解决重难点,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增加许多教学素材,使科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江珠.信息技术与中学几何教学整合的研究[D].硕博学位论文,2005.
[2]周清松.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J].教学仪器与实验:小学版,2004.
[3]李述旺.自然学科中实施美育教育[J].引进与咨询,2004.
作者简介:罗明明,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邮编:330006
【关键词】信息技术 科学 整合
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表、声音、动态或静态图像集成一起,构成教学软件,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从事科学教学工作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从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弥补教具的不足、突破教学难点、增大实验可见度四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 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不乏抽象难懂而又很难见到的现象,比如天文现象就属于这一类。它不像动物和植物知识,有具体的物体让学生观察。这些关于天文现象的课,如果空谈理论,学生毫无兴趣,老师讲得也索然无味,信息技术在这时就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了。例如我在上《日食和月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了解日食和月食现象,我从网上搜索资料,只要输入“日食和月食”,就能查找到许多视频、图片、动画和文字资料,真是应有尽有、一应俱全。我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了一段“日全食”视频播放给学生看,所有的学生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完之后他们都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日食就是有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而这个挡光的天体就是月球,并且明白只有当太阳、月球、地球三个天体运行到同一条直线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相信只要学生带着这种感觉上课,那么所学的知识应该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
二、 信息技术弥补教具的不足。
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法。科学课的基本理念决定了上科学课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教具和实验器材,但如要每种教具和器材都满足课堂需求是不现实的。我在上《测量水的温度》一课时,课的设计是以“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为导入环节,这就需要有许多种不同形状、功能的温度计,但是实验室里只有红液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根本不能达到教学目标。我从网络上找到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图片,有气温计、体温计、最高最低温度计、还有地温计等。我把这些图片制作成课件,在上课开始就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个个惊叹不已,因为几种温度计都是我们平常闻所未闻的类型。信息技术不仅弥补了教具的不足,还增长了学生见识。
三、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在科学课上,一些知识点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可无论老师怎样讲解,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理解不透。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课中岩石的风化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上学生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或教学专题片,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实地考察的效果。如对于卵石的形成,首先呈现在河道上游岩石受风化的画面,使学生知道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碎石、沙粒;然后重点表现在水的搬运过程中,河道中游的碎石与沙粒相互摩擦,逐渐失去棱角,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到河道下游,形成了又圆又光滑的卵石。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对卵石的正确认识。
四、信息技术增大实验可见度。
在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常常会因器材或是某些实验现象的可见度小,影响实验的效果。比如我在上《电磁铁的磁力》时,有一个环节是老师给学生演示怎样制作电磁铁,其实制作电磁铁非常简单,就是把导线绕在铁芯上,但是要把导线固定却有一定的难度。我在前面跟学生讲解怎样绑导线、怎样打结,并且示范了一遍。可由于实验器材太小,学生根本没看清,导致学生实验时,每个小组都要我亲自来固定导线,耽误了实验时间。在听课老师的建议下我用上视频展示台,就很好地避免了这样的情况,因为视频展示台的显微镜头一般可将实物放大到600倍以上,可以清晰地显示微小的事物,增大其可见度,还能把细小的实验现象更好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把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动画视频,提供一个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弥补教具的不足,帮学生解决重难点,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增加许多教学素材,使科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江珠.信息技术与中学几何教学整合的研究[D].硕博学位论文,2005.
[2]周清松.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J].教学仪器与实验:小学版,2004.
[3]李述旺.自然学科中实施美育教育[J].引进与咨询,2004.
作者简介:罗明明,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邮编: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