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在第十二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奖比赛中,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常平以民族管弦乐《乐队协奏曲》摘取了管弦乐作品一等奖。《乐队协奏曲》借鉴了二十世纪以来在西洋管弦乐创作中的写作方式——“乐队协奏曲”这种写法,充分发挥吹管、弹拨、打击乐、拉弦等各组乐器的炫技能力以及彼此的协作,注重风格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常平的父辈是搞作曲的,从小受到熏陶,他也走上了音乐道路。在沈阳音乐学院读完附中,常平在高中时插班学作曲学科。此时的他已经感觉到搞创作比较有意思,不过那时太贪玩,成绩并不突出。到大学的时候他自觉地投入了更多精力,也给自己设立了很大的目标,但很快发现这并不容易,一起学习的很多人受不了压力和寂寞,去搞别的了,最后真正留下来的人很少。
当学生时很多人说我不好
大学三年级的常平感觉自己的视野不够开阔,这时候,他开始关注中央音乐学院有关作曲方面的人和事。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几年后,带着继续深造的愿望,2001年常平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攻读作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2004年考取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时,常平说他感觉和同学之间有很大差距,为此,自己只能更加努力地去学习。终于有一天,自己的作品演出了,也有获奖的了。
从沈阳音乐学院的老师到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也让常平对于老师的职业多了许多认识。“做老师的时候,说你不好的人比较少,然后做了学生,说我不好的人就多了,呵呵,不过这样也好,听了意见可以让人进步。”常平现在也在教音乐学院本科和附中的学生,对于如何做好一名老师他说:“带好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有实践上的经验,这样能够避免学生走很多弯路。我的老师唐建平就是把很多创作经验告诉我,这样我的作品成活率也比较高。唐老师提供给我一个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这样就有利于我自我的发挥。跟老师在一起根本不会感觉到有任何的紧张,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什么叫做宽容。”
刻意打造精品很难
作为一个职业的作曲人,常平给自己的要求是任何事情都应该做好,委约的人要求你写什么样的作品你都应该写好,这是技术范畴的事,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作品是另一个问题。“我更偏好写乐队,这样的作品更抽象,更有发挥的空间。想写出好的作品不容易,你要有平时的积累,多听大师的作品,多听音乐会”。
对目前现代作品创作遇到的瓶颈,常平觉得新事物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演奏员有自己的技术习惯,听众有听觉习惯,这也是很正常的。不过一定要提倡新的作品创作,只有保持一定的产量才会留下少量好作品。如果别人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意见,在不违背创作初衷的前提下可以做适当的修改,但如果原则上的意见有冲突,常平说:“我会说服他。其实除非技术达不到,一般演奏家都会尽量遵循曲作者的意图,演奏家、指挥家的努力对于一部作品成功非常重要。虽然演奏家容易接受技巧比较难的作品,但如果一再追求难度而没有音乐效果,大家就会反对了。如果我们拒绝不成熟的作品,而刻意打造精品是很难的,很多作品也是经过反复修改才存留下来的。允许有不好的作品,好的作品才能够产生出来。”
“鬼点子”少了是成熟的弊病
从刚学习作曲到现在,自己创作技术的运用更加准确,但常平觉得自己“鬼点子”少了,原来对于一个主题会有很多想法,虽然大部分不成熟,但其中有一个可能就会闪光。这可能是成熟的一种弊病。常平坦言自己作曲从来没有灵感,如果写不下去了,经常会去散散步或约朋友闲聊,给大脑休息的时间,等到再回来的时候往往有较好的效果。
常平涉猎多种音乐形式的创作,从电子音乐、影视音乐、舞剧音乐到前卫的严肃音乐;从独奏、室内乐到大型的协奏曲、交响乐。他认为,音乐创作只注重音乐本身是不够的,还应追求一种超越音乐之上的精神。他曾用8个月反复修改创作的民族室内乐《弦风》,2003年在台湾文建会主办的作曲比赛中获得第二名。在《弦风》中,更注重表述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的厚重文化;2003年11月常平创作的民族室内乐《七》在上海举办的TMSK刘天华奖2003中国民乐室内乐作品比赛中获奖。《七》原自《圣经》中上帝7天造世界,哲学的一个理念,对于生命的思考,把音乐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现在读博士最后一年,常平把全部精力放在写毕业论文上。“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是很幸福的”。看电影是常平最喜欢的放松方式,“看完一部电影,你没有注意到音乐,说明它的音乐是好的,我通常是看第二遍的时候再去听音乐。平时,我也写电视、电影音乐,我觉得这有乐趣,这样的音乐也需要技巧,也会有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国外已经有了专门教电影音乐的学校,而国内目前还没有,主要是还缺少高水平的电影音乐人”。常平不排斥流行音乐,他的车载CD一共有7张碟,1张交响,另外6张都是各类风格的音乐,而且听两天就会换一换,总去听不同的东西。
常平的父辈是搞作曲的,从小受到熏陶,他也走上了音乐道路。在沈阳音乐学院读完附中,常平在高中时插班学作曲学科。此时的他已经感觉到搞创作比较有意思,不过那时太贪玩,成绩并不突出。到大学的时候他自觉地投入了更多精力,也给自己设立了很大的目标,但很快发现这并不容易,一起学习的很多人受不了压力和寂寞,去搞别的了,最后真正留下来的人很少。
当学生时很多人说我不好
大学三年级的常平感觉自己的视野不够开阔,这时候,他开始关注中央音乐学院有关作曲方面的人和事。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几年后,带着继续深造的愿望,2001年常平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攻读作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2004年考取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时,常平说他感觉和同学之间有很大差距,为此,自己只能更加努力地去学习。终于有一天,自己的作品演出了,也有获奖的了。
从沈阳音乐学院的老师到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也让常平对于老师的职业多了许多认识。“做老师的时候,说你不好的人比较少,然后做了学生,说我不好的人就多了,呵呵,不过这样也好,听了意见可以让人进步。”常平现在也在教音乐学院本科和附中的学生,对于如何做好一名老师他说:“带好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有实践上的经验,这样能够避免学生走很多弯路。我的老师唐建平就是把很多创作经验告诉我,这样我的作品成活率也比较高。唐老师提供给我一个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这样就有利于我自我的发挥。跟老师在一起根本不会感觉到有任何的紧张,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什么叫做宽容。”
刻意打造精品很难
作为一个职业的作曲人,常平给自己的要求是任何事情都应该做好,委约的人要求你写什么样的作品你都应该写好,这是技术范畴的事,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作品是另一个问题。“我更偏好写乐队,这样的作品更抽象,更有发挥的空间。想写出好的作品不容易,你要有平时的积累,多听大师的作品,多听音乐会”。
对目前现代作品创作遇到的瓶颈,常平觉得新事物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演奏员有自己的技术习惯,听众有听觉习惯,这也是很正常的。不过一定要提倡新的作品创作,只有保持一定的产量才会留下少量好作品。如果别人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意见,在不违背创作初衷的前提下可以做适当的修改,但如果原则上的意见有冲突,常平说:“我会说服他。其实除非技术达不到,一般演奏家都会尽量遵循曲作者的意图,演奏家、指挥家的努力对于一部作品成功非常重要。虽然演奏家容易接受技巧比较难的作品,但如果一再追求难度而没有音乐效果,大家就会反对了。如果我们拒绝不成熟的作品,而刻意打造精品是很难的,很多作品也是经过反复修改才存留下来的。允许有不好的作品,好的作品才能够产生出来。”
“鬼点子”少了是成熟的弊病
从刚学习作曲到现在,自己创作技术的运用更加准确,但常平觉得自己“鬼点子”少了,原来对于一个主题会有很多想法,虽然大部分不成熟,但其中有一个可能就会闪光。这可能是成熟的一种弊病。常平坦言自己作曲从来没有灵感,如果写不下去了,经常会去散散步或约朋友闲聊,给大脑休息的时间,等到再回来的时候往往有较好的效果。
常平涉猎多种音乐形式的创作,从电子音乐、影视音乐、舞剧音乐到前卫的严肃音乐;从独奏、室内乐到大型的协奏曲、交响乐。他认为,音乐创作只注重音乐本身是不够的,还应追求一种超越音乐之上的精神。他曾用8个月反复修改创作的民族室内乐《弦风》,2003年在台湾文建会主办的作曲比赛中获得第二名。在《弦风》中,更注重表述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的厚重文化;2003年11月常平创作的民族室内乐《七》在上海举办的TMSK刘天华奖2003中国民乐室内乐作品比赛中获奖。《七》原自《圣经》中上帝7天造世界,哲学的一个理念,对于生命的思考,把音乐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现在读博士最后一年,常平把全部精力放在写毕业论文上。“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是很幸福的”。看电影是常平最喜欢的放松方式,“看完一部电影,你没有注意到音乐,说明它的音乐是好的,我通常是看第二遍的时候再去听音乐。平时,我也写电视、电影音乐,我觉得这有乐趣,这样的音乐也需要技巧,也会有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国外已经有了专门教电影音乐的学校,而国内目前还没有,主要是还缺少高水平的电影音乐人”。常平不排斥流行音乐,他的车载CD一共有7张碟,1张交响,另外6张都是各类风格的音乐,而且听两天就会换一换,总去听不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