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延安的艺术教育,教育机构和形式不一,但目的明确,课程设置现实性强,教学方式方法灵活,教育成果具有奠基性。无论基于革命价值、历史价值,还是文化及艺术价值,延安时期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现当代艺术教育历史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关键词:延安时期 艺术教育 意义 启示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1-0157-03
延安时期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被誉为“革命文艺摇篮”的延安鲁艺,不仅培养出了大批为抗战服务的艺术人才,也为后来各解放区艺术院校的成立提供了范例。深入系统地阐述和探讨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教育模式和形式的探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安排,艺术教育的特点、成效、经验、“鲁艺精神”等,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成果的认识和评价,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和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相关要求。
一、为抗战胜利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持和群众力量
延安时期的艺术教育始终坚持和贯彻文艺为抗战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通过在音乐、美术、戏剧和表演等方面的学习、创作与实践,宣传抗战思想、实现军民团结、唤醒民众革命精神,为民族解放战争提供了巨大精神力量。同时在艺术教育教学和创作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探索实践与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艺术思想体系。教学为宣传、创作、表演服务,创作、宣传、表演为大众服务,大众又为创作、宣传、表演服务。教育教学机构与社会结合,理论课堂教学与抗战的社会实践结合,号召全国艺术工作者为探索最有利的革命艺术道路而努力,引领和启迪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脉络,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延安时期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同抗战、社会需要及中国文化艺术现实结合,吸引了全国包括国统区及海外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艺术工作者,他们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艺术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战场、前线宣传、学习、创作、演出,系统地搜集、整理、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民族民间艺术,运用民间艺术素材,结合抗战实践,创作一系列反映时代呼声、民族愿望和具有时代艺术语言的作品,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爱国和进步的艺术人才。
二、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独具政治价值。其实践成果和经典作品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贯彻文艺为抗战、为大众服务的方针和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既促进了中国艺术教育里程碑式发展,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独特的艺术价值。
延安时期的艺术教育紧密结合社会和实践活动,提出、探讨历史与现实、民族与异国、传统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等多方面的问题。开创了新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把外国的艺术理论和中国的艺术理论结合起来,把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形式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这些问题的探究,对于现当代民族艺术体现的形式和风格、内涵和特质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丰富而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
延安时期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积淀下来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帮助人们感知历史的重要客观载体。其每一步的探索发展,反映着共产党人高度重视艺术为革命服务的问题,并力图将这一艺术形式运用于革命的实践中去;其每一件作品的文献资料和反映形式,展示着革命者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牺牲和创新精神。其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丰富,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理想信念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以及艺术革命化、大众化、民族化的教育等,教育作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教学历程承载的革命精神和文化,所反映的政治就是民族独立解放、社会进步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的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政治,这也是艺术推动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功能的反映,其精神特质适应于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教学红色文化资源,是坚定理想信仰、把握艺术发展脉络现实而生动的教材,是爱国主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而突出的动力。
四、艺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当代社会价值
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创作和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时代特点鲜明的艺术作品,它们以抒发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为主,将艺术形式与革命主题、民族思想高度统一,以号角式的召唤直接作用于人的意识观念并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为抗战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在抗战的宣传动员、发动鼓舞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其中一些经典作品到现在还广为传颂和排练演出,对现代艺术作品的创作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延安时期艺术教育实现着党指出的新文艺运动方向,即与工农兵结合、与社会结合的方向。蔡若虹曾经这样说:“鲁艺最有创造性的一举,就是把学院里的小天地和社会的大天地挂起钩来,把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放在艺术实践的同等地位,从而使所学与所用、生活与创作密切地结合在一起。”遵循艺术教育民族化、大众化的理念和创作研究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理念,艺术工作者们通过一系列作品创作、研究、实践活动,确立了艺术为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整个艺术教育机构既是教学单位,又是抗战工作部门, 实现着艺术教育教学提高与普及、艺术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艺术文化的发展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教育的群众性原则就是要在源头上凸显群众主体,面向、依靠、服务于人民群众,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五、对当代艺术教育教学的启示
延安时期艺术教育的革命文化传统和光辉成就,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理论与实践中形成的民族大义、牺牲自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断进取、求真务實、争取胜利的精神,“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作风,需要我们大力继承与发扬创新,使其内涵融入到现代民族精神和艺术教育实践中。 正确理解和把握艺术教育教学方向。理论结合实践是办学育人是我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延安时期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始終同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的一致,努力服务于民族解放战争。在今天社会大变革大转换时期,面对市场经济和各类思想、文化的冲击下,学习传承与创新,要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方向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艺术工作者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培养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理想信念,又有现代艺术素养和创新意识的艺术工作者。
坚持艺术教育教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教学基本实行的是“教学、宣传、创作、实践”的体制,特别强调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文艺为抗战服务”这一中心方向开展。学习传承与创新,就是要在当代艺术教育实践中“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
坚持艺术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相结合。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说:“艺术不是人类经验中的孤立部分,她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其他方面紧密相连,并深深植根其中。所以,离开了社会,艺术将不复存在,或者没有存在的意义。”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教学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仅突破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局限,投入到“为社会而艺术”“为抗战而教学而创作”的时代洪流中,而且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探索和创新中,走出一条独特的艺术教育之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学习传承与创新,就是体现时代精神面貌,反映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生活期望,将教学方法、价值认同和学术追求等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社会,努力探索和构建符合艺术发展趋势和文化特色、符合当代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新体系。
处理好艺术教育教学的特色与开放。延安时期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同民族前进脚步,国家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其理论与实践体现了艺术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性、功能性,也证明了时代对艺术教育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学习传承与创新,就是要在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立足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结合,民间文化与全球文化的交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世界发展趋势的交融,伴随时代的方向,以特色求发展,以开放求质量。
关键词:延安时期 艺术教育 意义 启示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1-0157-03
延安时期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被誉为“革命文艺摇篮”的延安鲁艺,不仅培养出了大批为抗战服务的艺术人才,也为后来各解放区艺术院校的成立提供了范例。深入系统地阐述和探讨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教育模式和形式的探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安排,艺术教育的特点、成效、经验、“鲁艺精神”等,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成果的认识和评价,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和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相关要求。
一、为抗战胜利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持和群众力量
延安时期的艺术教育始终坚持和贯彻文艺为抗战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通过在音乐、美术、戏剧和表演等方面的学习、创作与实践,宣传抗战思想、实现军民团结、唤醒民众革命精神,为民族解放战争提供了巨大精神力量。同时在艺术教育教学和创作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探索实践与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艺术思想体系。教学为宣传、创作、表演服务,创作、宣传、表演为大众服务,大众又为创作、宣传、表演服务。教育教学机构与社会结合,理论课堂教学与抗战的社会实践结合,号召全国艺术工作者为探索最有利的革命艺术道路而努力,引领和启迪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脉络,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延安时期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同抗战、社会需要及中国文化艺术现实结合,吸引了全国包括国统区及海外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艺术工作者,他们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艺术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战场、前线宣传、学习、创作、演出,系统地搜集、整理、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民族民间艺术,运用民间艺术素材,结合抗战实践,创作一系列反映时代呼声、民族愿望和具有时代艺术语言的作品,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爱国和进步的艺术人才。
二、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独具政治价值。其实践成果和经典作品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贯彻文艺为抗战、为大众服务的方针和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既促进了中国艺术教育里程碑式发展,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独特的艺术价值。
延安时期的艺术教育紧密结合社会和实践活动,提出、探讨历史与现实、民族与异国、传统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等多方面的问题。开创了新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把外国的艺术理论和中国的艺术理论结合起来,把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形式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这些问题的探究,对于现当代民族艺术体现的形式和风格、内涵和特质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丰富而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
延安时期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积淀下来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帮助人们感知历史的重要客观载体。其每一步的探索发展,反映着共产党人高度重视艺术为革命服务的问题,并力图将这一艺术形式运用于革命的实践中去;其每一件作品的文献资料和反映形式,展示着革命者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牺牲和创新精神。其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丰富,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理想信念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以及艺术革命化、大众化、民族化的教育等,教育作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教学历程承载的革命精神和文化,所反映的政治就是民族独立解放、社会进步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的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政治,这也是艺术推动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功能的反映,其精神特质适应于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教学红色文化资源,是坚定理想信仰、把握艺术发展脉络现实而生动的教材,是爱国主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而突出的动力。
四、艺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当代社会价值
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创作和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时代特点鲜明的艺术作品,它们以抒发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为主,将艺术形式与革命主题、民族思想高度统一,以号角式的召唤直接作用于人的意识观念并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为抗战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在抗战的宣传动员、发动鼓舞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其中一些经典作品到现在还广为传颂和排练演出,对现代艺术作品的创作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延安时期艺术教育实现着党指出的新文艺运动方向,即与工农兵结合、与社会结合的方向。蔡若虹曾经这样说:“鲁艺最有创造性的一举,就是把学院里的小天地和社会的大天地挂起钩来,把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放在艺术实践的同等地位,从而使所学与所用、生活与创作密切地结合在一起。”遵循艺术教育民族化、大众化的理念和创作研究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理念,艺术工作者们通过一系列作品创作、研究、实践活动,确立了艺术为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整个艺术教育机构既是教学单位,又是抗战工作部门, 实现着艺术教育教学提高与普及、艺术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艺术文化的发展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教育的群众性原则就是要在源头上凸显群众主体,面向、依靠、服务于人民群众,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五、对当代艺术教育教学的启示
延安时期艺术教育的革命文化传统和光辉成就,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理论与实践中形成的民族大义、牺牲自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断进取、求真务實、争取胜利的精神,“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作风,需要我们大力继承与发扬创新,使其内涵融入到现代民族精神和艺术教育实践中。 正确理解和把握艺术教育教学方向。理论结合实践是办学育人是我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延安时期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始終同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的一致,努力服务于民族解放战争。在今天社会大变革大转换时期,面对市场经济和各类思想、文化的冲击下,学习传承与创新,要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方向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艺术工作者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培养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理想信念,又有现代艺术素养和创新意识的艺术工作者。
坚持艺术教育教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教学基本实行的是“教学、宣传、创作、实践”的体制,特别强调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文艺为抗战服务”这一中心方向开展。学习传承与创新,就是要在当代艺术教育实践中“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
坚持艺术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相结合。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说:“艺术不是人类经验中的孤立部分,她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其他方面紧密相连,并深深植根其中。所以,离开了社会,艺术将不复存在,或者没有存在的意义。”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教学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仅突破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局限,投入到“为社会而艺术”“为抗战而教学而创作”的时代洪流中,而且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探索和创新中,走出一条独特的艺术教育之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学习传承与创新,就是体现时代精神面貌,反映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生活期望,将教学方法、价值认同和学术追求等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社会,努力探索和构建符合艺术发展趋势和文化特色、符合当代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新体系。
处理好艺术教育教学的特色与开放。延安时期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同民族前进脚步,国家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其理论与实践体现了艺术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性、功能性,也证明了时代对艺术教育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学习传承与创新,就是要在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立足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结合,民间文化与全球文化的交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世界发展趋势的交融,伴随时代的方向,以特色求发展,以开放求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