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物学的地方,就有谈家桢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pt20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谈家桢有一个“怪癖”,为了喂养实验室里的鸟儿,这个燕京大学生物系研究生,总是半夜两三点钟起来抓虫子。
  这个“怪癖”,给他的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以至于在谈家桢的毕业纪念册上,有人悄然写下了一句话:“中国的摩尔根[注: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美国遗传学家,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 这本是一句玩笑话,却在不久后成为事实。因为一篇生物学的优秀论文,谈家桢进入了美国摩尔根实验室继续深造,并在3年后拿到博士后学位,成为这个领域第一个拿到最高学位的中国人。
  在他1937年学成归国前,导师摩尔根对这个学有所成的中国弟子说:“我很高兴地看到,有一个年轻的中国人超过了我。但我还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超过我,也能够超过你。”
  不过,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炮火之中。谈家桢所任教的浙江大学生物系,一路颠沛流离,内迁至贵州湄潭的唐家祠堂中。
  在这个破旧的祠堂里,这个长相英俊、为人和气、说得一口流利英语的年轻教授,开始了他对中国近代生物学的奠基工作。在宁静的夜晚,昏黄的煤油灯下,他和学生们使用着最为简陋的显微镜,进行着果蝇和瓢虫的染色体观察研究。
  在这一时期里,谈家桢培养了数十名研究生,他们当中的多数人,后来都成为中国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有后人曾感慨:“唐家祠堂半夜里的一缕微弱灯光,岂不象征着使中国避免在科技领域中出现断层的一点火种?”
  在后世许多弟子的回忆文章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在谈先生的办公室书橱里,除了摆放着满满当当的书以外,最多的就是他和弟子们的合影。对学生们来说,他的悉心启发、真切鼓励和倾力扶持,是一生都难以忘却的记忆。
  谈先生的一个学生至今还记得,当年他的第一篇论文完成,但由于学习的外语是俄语,论文的英语摘要成了大问题。谈先生认真修改了他的论文,并把摘要重写了一遍。之后半年内,6所海外高校来信,索讨单行本,其中包括大英博物馆。
  学生心里明白,没有谈老近400字流畅专业的英文摘要,国外学界不会有人在意中国学生的作品。更想不到的是,这篇经谈先生悉心指导并投入大量心血的论文,在作者栏中只有学生的名字。谈先生接受致谢,但不同意共同署名。
  其实,这在谈家桢看来,只是一个老师应尽的本分。晚年的谈先生有个习惯,只要学生有论文发表在世界顶尖的科学杂志上,就会马上复印下来,把它嵌在镜框里,挂在自家的墙上。他曾自言:“吾别无所求,终生之计,在于树人。”
  2005年,在离世前3年,谈家桢在为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致海内外校友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希求我的学生以他们的学识服务于社会,贡献于人类。在我古稀之年,眼见我的学生……以他们的创新精神走在生命科学的最前沿,作出了为世人所公认的成就,我为之感到兴奋。”
  不过,却没有人能够数清,谈家桢一生究竟教过多少学生。最早的一批“谈门弟子”,如今都已年过九旬。一个现今国内生物学的权威曾这样说过:“国内但凡有学生物学的地方,你总能找到与谈先生有关的人。”
  学生眼中的谈家桢,是一个和蔼可亲,没有架子的长者。在他担任复旦大学副校长时,有一次进电梯,一群学生也正好进来。学生们在这位德高望重的校长面前还有些腼腆,可谈校长却率先打起招呼:“你们好吗?”
  学生们私底下总是直呼他“谈老头”。有一次,一家电视台来拍摄有关谈家桢的纪录片,许多学生闻讯后都不请自到地赶来帮忙。谈先生不在场时,这些旁人眼中的学界大腕,一口一个“谈老头”,商量着如何做拍摄前的准备。
  进场的谈家桢恰好听到。“叫我啥事啊?”老先生微笑地问道。
  这群已过中年的学生便耸耸肩膀、做个鬼脸,朝他笑笑,老先生就像“一位撞破了孩子的调皮又觉得无伤大雅的家长”,淡淡一笑,转身慢慢走开了。
其他文献
一个在爱尔兰读书的好友跟我分享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她与男友苦恋10年后终于决定结婚。在都柏林的民政办公厅,在办理婚姻登记手续的液晶触摸屏前,输入个人情况后,系统经过核实后确定了登记结果,然后要求双方协商选择婚姻期限,可选择1年-100年。本是横下心豁出去这一辈子的两个新人,面对自由选择期限时,信心都动摇了。男友说,要不,我们先结1年试试?见女友面色不对,他赶紧补充,我估摸这玩意按年收费,时间越长
期刊
1     妈妈第N次逃跑时,我6岁。那天,我如往常一样去上学,刚到教室,就看到邻居王婶心急火燎地向我跑来,说:“清儿,你妈又跑啦,快跟我一起去找她。”教室里所有的孩子都把目光盯向了我。   6岁的我漠然地抓起书包,就跟着王婶往外走。我妈妈跑了,这是这个家反复上演的故事。我习惯了她不断地逃跑,以及家人不断地去寻找她。   我到家时,奶奶正抱着只有20多天的弟弟,一次次向门口张望。见到我,奶奶一把把
期刊
我们一家三口看电视时,一向活泼好动的女儿鲁鲁郑重地说:“爸、妈,我有一件重要事情和你们商量。”我这个马上要读高三的女儿,宣布了一个让我们窒息的消息:“我已经怀孕两个月了。”鲁鲁不等我们答复,接着再丢“炸弹”:“我俩决定留下这个孩子。谁劝也没有用,我们不想做杀人犯。”  然后,女儿转身走了,留给我们一个坚定的背影。老公当晚高压冲到了220,昏倒在地。在去医院的路上,我强忍眼泪对老公说:“你只负责将血
期刊
爱是夫妻永葆恩爱的基本前提,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技巧和细节。其中以下两个方面是每一对夫妻都必须关注和务必做到的,做到这两点夫妻恩爱就有了持续的保障,永葆恩爱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一、不断充实自己提升个人魅力。  大多数人在恋爱期间都会努力改变自己,包括个人的外在形象以及内在的修养期望引起恋人的注意,婚前的男人女人都有保持自己魅力的强烈愿望,所以很难见到脏乱差的男人,婚前的女人也个个都是
期刊
爱情或者婚姻里遇到的麻烦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  这一阵在看女性频道的一档《百年婚恋》的台庆大戏。与其说这是戏,不如说这是一桩又一桩的轶事。每个故事都有一对男女,每一对男女都拥有着显赫的声名。我总是建议大家多看传记书,如果没有时间,看看这种传记纪录片也是好的——你们会发现,你的困苦也曾是他人的困苦,而他人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目前的阴霾——爱情面前人人平等,他们
期刊
他们结婚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反对的。她柔美妩媚,嗓音甜美,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是县剧团小有名气的角儿。唯一的不足是不能好好走路——她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要坐轮椅。他是名普通的士兵,黑壮敦实,沉默寡言。那一次,她去他们的部队演出,歌声一起,满场皆惊,他更是心魂俱迷,从此不能自拔。  双方父母都反对,他是家中独子,虽然木讷沉默,但要找个能帮他洗衣做饭的女子,也不是难事;她虽身有残疾,可是能歌善画,身边也
期刊
眼前的“功夫皇帝”把运动帽甩在了沙发上,黑夹克、牛仔裤,手里拿着一听饮料,笑起来像个大男孩。这样的李连杰走进人群,多数人不会认出他来。  李连杰在《中国经营报》创刊25周年的典礼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幸福的演讲,掌声几乎始终未断,台下是400多名企业界和媒体界的老总。李连杰声称幸福快乐是他一生的追求,这种追求比武术、电影、公益更为长久,后者都是阶段性的事业。李说,幸福快乐的秘诀就是忘掉自我。这句话当晚就
期刊
肖恩·斯蒂芬森成长于芝加哥市郊区的拉格兰奇村庄。一生下来就被确诊患上了成骨不全病——种罕见的疾病,患者的骨头非常容易折断和碎裂,一个咳嗽就能让肋骨折断,医生曾预言,斯蒂芬森“最多只能存活24小时”。   能将生命之线拉到30岁,是斯蒂芬森创造的第一个奇迹,目前他的身高只有3英尺,体重大约47磅。   他不能跟其他人一样走路;坐车得坐在婴儿座位;要借助棍子才能按电梯按钮;如果不用轮椅,步行时就像只企
期刊
出生在河北省南和县大会塔村的我,8岁就离开了河北老家独自在外闯,能有现在像童话一样的经历,或许只能用“傻人有傻福”来形容。生命中遇到贵人和机遇是我必须承认的,但“傻福”背后挂满的泪花,也许只有我和哥哥才看得到。  老实说,我从小就羡慕哥哥。哥哥是家里的老大,比我大4岁,什么都是他用过的才轮到我用;他很会读书,做起农活体力又比我强,父母都更喜欢他。有时我甚至猜想,我8岁向父母提出要去嵩山少林寺做俗家
期刊
朋友林勇对我说,上周,他在他哥开的店外边坐着,旁边的饭店有一对新人举行婚礼,这是他第一次看别人结婚。婚礼一点都不隆重,看着看着,当着他哥的面,他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  因为他想起以前处过的那个女友,早已嫁作人妻。看着新郎新娘,他在想像她的婚礼。她的婚礼会是什么场景?她完完全全幸福吗?女人是现实的动物,只有空间感,没有时间感,过去的就过去了,她会不会有一丝一毫地想起我?我是她的第一个男人呵!  我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