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傅山是处于明清鼎革之际的书法家,其书法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傅山的时代背景开始论述;进而深入到其书法风格所经历的秀雅巧媚、支离奇倔、古朴自然等三个阶段,对傅山书法的风格进行阶段性梳理;结合三个阶段草书代表作品,对傅山草书结字圆转、用笔连绵、章法自然等三个艺术特征进行深入探究,并论述傅山在明清书史上的意义及傅山书法的当代影响。
【关键词】傅山;草书;书法风格;影响
一、时代背景
傅山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生于太原府阳曲县,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明清之际正是他生命的鼎盛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种种混乱不堪的状况给思想文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书法在追求晋唐风格中,开始强调个性, 宣泄个人情绪。明代初期遵守“二王”法度、追求“文质彬彬”与“中和之美”的保守思想消散,各种流派以强有力的论点提倡创作时应直抒性情、表达情感,由此产生了张瑞图、王铎等一大批极具个性和创造精神的人物。他们通过肆意豪放的笔墨彰显个性,创作大幅式的草书抒发个人情感。作为明代遗民的傅山,也开始借助书法来宣泄不满。
二、書法风格
傅山《字训》中记:“吾八九岁即临元常,不似。少长,如《黄庭》、《曹娥》、《乐毅论》、《东方赞》、《十三行洛神》下及《破邪论》,无所不临,而无一近似者。最后写鲁公《家庙》,略得其支离。又溯而临《争座》,颇欲似之。又进而临《兰亭》,虽不得其神情,渐欲知此技之大概矣。”因而,可以将傅山书法风格大致划分为早期的秀雅巧媚,中期的支离奇倔,晚期的古朴自然等三个阶段。1644年明亡之前,作为早期阶段。这一阶段傅山坚持传统帖学学书路径,遵守“二王”法度,劲健而优雅。秀雅巧媚,多以醇和的贴风为主。明亡之后至1671年,作为中期阶段。傅山在此阶段摒弃赵孟頫转学颜真卿,从秀雅巧媚的书法风格转向支离奇倔的书写姿态。他深入学颜将自己对“支离”的理解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作品中,如:夸张变形汉字结构、改变原本偏旁部首的位置、随意组合空间构成等。另外,他开始注重金石碑学的研究,篆隶作品尤其是汉隶作品,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异体字,以求新求奇,形成了支离奇倔的书法风格。
1671 年之后,则作为晚期阶段。在遍临诸家法帖,大胆探索开拓之后他又回归二王,并且溯本探源,直追魏晋以上,以篆籀八分为宗,最终形成了古朴天真,萧散自然的书风。傅山在支离奇倔的风格基础上,开始追求古朴自然,重新审视董、赵、二王等各路书家,并取各家所长,风格逐渐成熟呈现出稳定性。加之傅山早期对帖学及赵孟頫的研习基础、中期阶段对碑学及颜真卿的学习沉淀,致使其书法风格厚重朴拙又不乏流畅飘逸之意趣。
三、草书特征
清初之时董其昌、赵孟頫柔媚书风盛行。康乾盛世促生艺术繁荣,文人从效仿董赵走向馆阁体泛滥。但傅山一反潮流,用气势开阔、跌宕多姿的草书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傅山在第一阶段流传下来的草书作品可看到的仅有《上兰五龙祠场圃记》,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存世的草书作品最多,也是最能代表傅山草书的整体风格的作品。本文大致将其草书特点归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结字圆转
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云:“圆者,用笔旋转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傅山十分推崇篆隶,圆笔是篆籀笔法,这也是傅山在草书中遵循的创作法则。傅山草书的字形大多以“圆”“曲”为主,在点、横、撇、转折等笔画上多以圆转来代替方折,笔势以圆弧为造型,结字上刻意追求“圆”的效果。傅山也常常有意地增加笔画将字结构复杂化,以实写连笔线以增加点线的密度从而增强其结字的圆转度。
观其草书线条流丽圆转宛若游龙,和字与字之间的牵丝呼应衔接,使得整幅作品看起来一气呵成,流露出纵横豪迈的气势感。结字上追求圆转,形成笔画紧密的圆形字体,表现出灵动圆熟美。结字圆转角度的不同,造成结字大小错落有致,视觉冲击力强。这种结字处理方法,增强了作品的气势美与节奏感,促使快速度下产生的线条看似随意挥毫,实则融入一股凝重的力量。同时结字圆转缠绕起着分割块面的作用,赋予作品奇趣且不呆板,避免过于生硬缺乏韵致。在傅山草书作品中,字体笔画之间以不等量距离的留白做到不死板不重复,曲线多用却不繁杂。也经常通过涨墨和渗墨促使部分线条变粗,笔锋含墨量变少之后线条自然变细,增强线条的粗细对比变化以及块面分割的韵味。作品仿佛借助一条斜线被分割开来,整体却呈现出蜿蜒曲线的运动轨迹让欣赏者回味无穷。
2、用笔连绵
连绵缠绕的用笔能够产生流动飞舞之感,也能够产生被网罗或是束缚之感。傅山被称为“连绵书家”, 他的草书不论形制,书写的线条大都反复缠绕形成弧圈状,采用多字连笔,一笔连书数字,牵丝或长或短,萦纡盘曲,整幅作品一气呵成。在创作过程中,傅山也极少强调提按,将本该虚写的牵丝实写造成了“一字笔”的视觉效果,流露出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
部分作品中,几乎字字缠绕,打破二王帖学的传统格局,表现出生气郁勃的宏大气势。而每个字在笔画转折时采用小角度夹角,这种角度使线条看起来拥挤,没有疏朗感,从而更增强了其草书连绵缠绕的特点。通过劲挺的细线条与圆转的粗线条自然缠绕形成对比,以一笔写到底的视觉感冲击着欣赏者。因而说,傅山草书结字、点画圆转处理方法形成了其草书“连绵曲势”的独特面貌。
3、章法自然
章法是指在整幅作品中,对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连贯、呼应、照顾等关系布置与安排的方法。书论中“章法”含大章法和小章法两个方面。前者指整幅作品的字与字、行与行的关系,后者为单字中的点画安排、单字与数字之间的布置。傅山草书作品章法之妙主要体现于字与字、行与行、字与行等相互间有笔、有意、有势、有力。章法的构成与运笔的节奏、墨色的变化、笔力的强弱、气势的大小等有关。傅山在快速度运笔创作时,圆曲线条交叠,注重墨色浓淡对比,涨墨与枯笔自然交替,章法布局合理有度。除此之外,决定章法的重要因素还有轴线,傅山在其草书作品中,连绵线条处理与左倚右侧的不平衡搭配,促使轴线变动摇摆,维持单个字体平衡感的同时也体现出章法的纵横潇洒。 在其草书作品中,连续字组呈反方向的运笔轨迹,单字不求平稳,上下参差,左右揖让,字组间起伏跌宕,整个作品轴线变化丰富,气息生动流畅。有时故意将两字距离加大但连带自然,非但没有导致草书中最易出现的中间空旷、中气不足等问题,反而造成笔画的密与空间的疏形成的对比之美。因而说,傅山草书作品体势大多以攲侧取势,章法富有变化而又舒展自然不造作,呈现出姿态纵横的面貌,别有趣味。
四、影响
明代时期,书家们大多受王阳明“知心合一”心学体系、李贽“童心说”等影响,在书法创作上打破传统的书法创作模式,开始崇尚个性、不断追求浪漫。在傅山前后时期的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众多书家的草书作品以独具个性、狂放不羁的书风而得名,而傅山草书通篇连绵缠绕,独特取圆求密的创作方法,相比之下显得更加率真任性,感性成分更多,抒情性更强。傅山书法创作中的抒情性与当时社会背景具有紧密的联系,是自己在清代生活整整四十年的感情寄托,也是明末清初士人复杂心态和反抗意识的折射。可以说,傅山的书法是继明代浪漫主义书风的再创造,为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添加了新活力。同时也给当今书坛许多启示,影响深远。他站在时代的至高点上,肆意挥毫作品独具个性,让我们知道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创作。他以篆隶笔法作字,在创作中追求的古朴自然之书风,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结语
傅山作为明代浪漫主义书风代表人物,通过研究发现其书法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更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首先阐述傅山所处时代与书坛概况以及对傅山书法风格经历的“秀雅巧媚”“支离奇倔”“古朴自然”等三个时期进行阶段性梳理,进而结合草书书法作品总结出傅山草书所具备的的三个艺术特征:结字圆转、用笔連绵、章法自然;最后论述其书法在明清书法史上的意义及当代影响。傅山兼具了晚明与清初的艺术特点,继明代浪漫主义书风的进行再创造,在晚明尚奇思潮下成为独具艺术个性的书家,也极大的影响了后世书家的艺术创作实践研究。他在师学古法上的努力革新,在创作上的性情流露,都成为后人学习探究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傅山.霜红龛集 [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2]傅山书法全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3]白谦慎.傅山的世界 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M].北京:三联书店,2006.
[4]陶明君:《中国书论辞典》[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6]林鹏:《丹崖书论》[M].山西:三晋出版社,2009.
[7]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王宏昌.浅释傅山美学思想及对当代书坛的启示[J].书法赏评,2007
[9]郭美玉.浅析傅山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J].赤子(上中旬),2015.
作者简介:毋杰(1994-08),女,汉,河南新乡,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学校:扬州大学。
【关键词】傅山;草书;书法风格;影响
一、时代背景
傅山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生于太原府阳曲县,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明清之际正是他生命的鼎盛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种种混乱不堪的状况给思想文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书法在追求晋唐风格中,开始强调个性, 宣泄个人情绪。明代初期遵守“二王”法度、追求“文质彬彬”与“中和之美”的保守思想消散,各种流派以强有力的论点提倡创作时应直抒性情、表达情感,由此产生了张瑞图、王铎等一大批极具个性和创造精神的人物。他们通过肆意豪放的笔墨彰显个性,创作大幅式的草书抒发个人情感。作为明代遗民的傅山,也开始借助书法来宣泄不满。
二、書法风格
傅山《字训》中记:“吾八九岁即临元常,不似。少长,如《黄庭》、《曹娥》、《乐毅论》、《东方赞》、《十三行洛神》下及《破邪论》,无所不临,而无一近似者。最后写鲁公《家庙》,略得其支离。又溯而临《争座》,颇欲似之。又进而临《兰亭》,虽不得其神情,渐欲知此技之大概矣。”因而,可以将傅山书法风格大致划分为早期的秀雅巧媚,中期的支离奇倔,晚期的古朴自然等三个阶段。1644年明亡之前,作为早期阶段。这一阶段傅山坚持传统帖学学书路径,遵守“二王”法度,劲健而优雅。秀雅巧媚,多以醇和的贴风为主。明亡之后至1671年,作为中期阶段。傅山在此阶段摒弃赵孟頫转学颜真卿,从秀雅巧媚的书法风格转向支离奇倔的书写姿态。他深入学颜将自己对“支离”的理解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作品中,如:夸张变形汉字结构、改变原本偏旁部首的位置、随意组合空间构成等。另外,他开始注重金石碑学的研究,篆隶作品尤其是汉隶作品,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异体字,以求新求奇,形成了支离奇倔的书法风格。
1671 年之后,则作为晚期阶段。在遍临诸家法帖,大胆探索开拓之后他又回归二王,并且溯本探源,直追魏晋以上,以篆籀八分为宗,最终形成了古朴天真,萧散自然的书风。傅山在支离奇倔的风格基础上,开始追求古朴自然,重新审视董、赵、二王等各路书家,并取各家所长,风格逐渐成熟呈现出稳定性。加之傅山早期对帖学及赵孟頫的研习基础、中期阶段对碑学及颜真卿的学习沉淀,致使其书法风格厚重朴拙又不乏流畅飘逸之意趣。
三、草书特征
清初之时董其昌、赵孟頫柔媚书风盛行。康乾盛世促生艺术繁荣,文人从效仿董赵走向馆阁体泛滥。但傅山一反潮流,用气势开阔、跌宕多姿的草书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傅山在第一阶段流传下来的草书作品可看到的仅有《上兰五龙祠场圃记》,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存世的草书作品最多,也是最能代表傅山草书的整体风格的作品。本文大致将其草书特点归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结字圆转
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云:“圆者,用笔旋转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傅山十分推崇篆隶,圆笔是篆籀笔法,这也是傅山在草书中遵循的创作法则。傅山草书的字形大多以“圆”“曲”为主,在点、横、撇、转折等笔画上多以圆转来代替方折,笔势以圆弧为造型,结字上刻意追求“圆”的效果。傅山也常常有意地增加笔画将字结构复杂化,以实写连笔线以增加点线的密度从而增强其结字的圆转度。
观其草书线条流丽圆转宛若游龙,和字与字之间的牵丝呼应衔接,使得整幅作品看起来一气呵成,流露出纵横豪迈的气势感。结字上追求圆转,形成笔画紧密的圆形字体,表现出灵动圆熟美。结字圆转角度的不同,造成结字大小错落有致,视觉冲击力强。这种结字处理方法,增强了作品的气势美与节奏感,促使快速度下产生的线条看似随意挥毫,实则融入一股凝重的力量。同时结字圆转缠绕起着分割块面的作用,赋予作品奇趣且不呆板,避免过于生硬缺乏韵致。在傅山草书作品中,字体笔画之间以不等量距离的留白做到不死板不重复,曲线多用却不繁杂。也经常通过涨墨和渗墨促使部分线条变粗,笔锋含墨量变少之后线条自然变细,增强线条的粗细对比变化以及块面分割的韵味。作品仿佛借助一条斜线被分割开来,整体却呈现出蜿蜒曲线的运动轨迹让欣赏者回味无穷。
2、用笔连绵
连绵缠绕的用笔能够产生流动飞舞之感,也能够产生被网罗或是束缚之感。傅山被称为“连绵书家”, 他的草书不论形制,书写的线条大都反复缠绕形成弧圈状,采用多字连笔,一笔连书数字,牵丝或长或短,萦纡盘曲,整幅作品一气呵成。在创作过程中,傅山也极少强调提按,将本该虚写的牵丝实写造成了“一字笔”的视觉效果,流露出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
部分作品中,几乎字字缠绕,打破二王帖学的传统格局,表现出生气郁勃的宏大气势。而每个字在笔画转折时采用小角度夹角,这种角度使线条看起来拥挤,没有疏朗感,从而更增强了其草书连绵缠绕的特点。通过劲挺的细线条与圆转的粗线条自然缠绕形成对比,以一笔写到底的视觉感冲击着欣赏者。因而说,傅山草书结字、点画圆转处理方法形成了其草书“连绵曲势”的独特面貌。
3、章法自然
章法是指在整幅作品中,对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连贯、呼应、照顾等关系布置与安排的方法。书论中“章法”含大章法和小章法两个方面。前者指整幅作品的字与字、行与行的关系,后者为单字中的点画安排、单字与数字之间的布置。傅山草书作品章法之妙主要体现于字与字、行与行、字与行等相互间有笔、有意、有势、有力。章法的构成与运笔的节奏、墨色的变化、笔力的强弱、气势的大小等有关。傅山在快速度运笔创作时,圆曲线条交叠,注重墨色浓淡对比,涨墨与枯笔自然交替,章法布局合理有度。除此之外,决定章法的重要因素还有轴线,傅山在其草书作品中,连绵线条处理与左倚右侧的不平衡搭配,促使轴线变动摇摆,维持单个字体平衡感的同时也体现出章法的纵横潇洒。 在其草书作品中,连续字组呈反方向的运笔轨迹,单字不求平稳,上下参差,左右揖让,字组间起伏跌宕,整个作品轴线变化丰富,气息生动流畅。有时故意将两字距离加大但连带自然,非但没有导致草书中最易出现的中间空旷、中气不足等问题,反而造成笔画的密与空间的疏形成的对比之美。因而说,傅山草书作品体势大多以攲侧取势,章法富有变化而又舒展自然不造作,呈现出姿态纵横的面貌,别有趣味。
四、影响
明代时期,书家们大多受王阳明“知心合一”心学体系、李贽“童心说”等影响,在书法创作上打破传统的书法创作模式,开始崇尚个性、不断追求浪漫。在傅山前后时期的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众多书家的草书作品以独具个性、狂放不羁的书风而得名,而傅山草书通篇连绵缠绕,独特取圆求密的创作方法,相比之下显得更加率真任性,感性成分更多,抒情性更强。傅山书法创作中的抒情性与当时社会背景具有紧密的联系,是自己在清代生活整整四十年的感情寄托,也是明末清初士人复杂心态和反抗意识的折射。可以说,傅山的书法是继明代浪漫主义书风的再创造,为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添加了新活力。同时也给当今书坛许多启示,影响深远。他站在时代的至高点上,肆意挥毫作品独具个性,让我们知道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创作。他以篆隶笔法作字,在创作中追求的古朴自然之书风,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结语
傅山作为明代浪漫主义书风代表人物,通过研究发现其书法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更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首先阐述傅山所处时代与书坛概况以及对傅山书法风格经历的“秀雅巧媚”“支离奇倔”“古朴自然”等三个时期进行阶段性梳理,进而结合草书书法作品总结出傅山草书所具备的的三个艺术特征:结字圆转、用笔連绵、章法自然;最后论述其书法在明清书法史上的意义及当代影响。傅山兼具了晚明与清初的艺术特点,继明代浪漫主义书风的进行再创造,在晚明尚奇思潮下成为独具艺术个性的书家,也极大的影响了后世书家的艺术创作实践研究。他在师学古法上的努力革新,在创作上的性情流露,都成为后人学习探究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傅山.霜红龛集 [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2]傅山书法全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3]白谦慎.傅山的世界 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M].北京:三联书店,2006.
[4]陶明君:《中国书论辞典》[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6]林鹏:《丹崖书论》[M].山西:三晋出版社,2009.
[7]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王宏昌.浅释傅山美学思想及对当代书坛的启示[J].书法赏评,2007
[9]郭美玉.浅析傅山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J].赤子(上中旬),2015.
作者简介:毋杰(1994-08),女,汉,河南新乡,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学校: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