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涉及甚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其中包括了施工工艺、管理制度、地形、机械、设计、施工人员等等各方面因素,而每一项因素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另外,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较大,涉及到的施工班组也比较多,而且还需要考虑各外界条件的影响,因此,影响建筑项目质量因素非常多,容易产生质量方面的问题,必须得到建筑项目管理层与相关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从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入手,并尝试性提出具体措施,进而保障建筑项目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项目;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质量,而且会进一步影响到投资者的經济效益。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无论哪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并带来严重的后果,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优质的工程项目,需要对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严格的遵守,并对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进行管理的结果。如何加强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是当前必须重视研究的课题。因此,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研究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的,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管理过程常见的问题
1.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施工质量控制是施工管理的重点和核心,也是企业生存的“生命”所在。但往往为了抢工期,较多的施工企业存在“重进度、轻质量”的意识和不良倾向,表现在不按施工操作工艺、施工方案施工,违规作业。如基坑开挖中,排水沟、集水井设置不到位,带水浇筑混凝土基础;模板脚手架立杆间距搭设不按专项施工方案;涂料施工不刷底漆等,从而导致工程出现隐患,影响工程质量与寿命。
2.施工过程缺乏监控力度
近年来,建筑工程项目多、规模大、工期紧,施工企业综合素质差距较大,某些施工企业缺乏专业对口和相对稳定的施工队伍及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而有些施工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现场施工管理力量不足,从而导致施工过程缺乏有力的监控,给作业人员不按规范、标准施工以可乘之机,造成工程质量通病不断发生的后果。
3.资源管理薄弱
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相当薄弱,有些企业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有些企业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措施及办法等。项目经理普遍缺乏项目管理的系统知识,法制意识、技术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淡薄。有些项目经理团队意识淡薄,个人英雄主义严重,从而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于机械设备、材料等方面的管理,也存在突出的问题,许多承包单位对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比较薄弱,隐患较多,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加强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建筑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复杂性、多发性与严重性特征,质量保障体系需要渗透到建筑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如下:
1.事前控制
1.1健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建筑企业在开始施工前,要根据实际工程问题来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施工准备阶段重要的是工程质量策划的设计,要做好预防控制,将工程质量安全隐患从根本上消除。首先建筑工程质量策划不仅是质量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减少质量事故发生和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其次,改善预控措施,把施工图纸与细部结构的审查作完善。组织施工的主要技术依据是设计文件和施工图。施工人员需仔细熟悉图纸做好图纸的审视,不但要帮助设计部门减少对图纸审查的差错,而且还要了解设计意图、工程特点及关键部位的质量要求;最后,在开始施工之前明确各自负责的内容与任务。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施工,保证各项施工的质量,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大幅度提高。
1.2提升项目管理人员自身素质
对项目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进行加强,主要内容是强化施工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建筑企业施工队伍有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等等组成,人员数量多、知识层次差异较大,尤其是其流动性较强。因此,建筑项目施工管理部门要重视加强各层次人员的专业知识,加强劳动技能的培训与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当今建筑行业发展较快,其中涉及到的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设备的使用必须得到推广与加强。不仅仅可以提高整个企业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企业的内涵,让项目管理部门可以着手于提高升管理水平,进一步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
1.3加强建筑项目目标责任制
加强建筑项目目标责任制是提升建筑项目质量控制水平的主要手段。不断强化建筑项目目标责任制是完成与达到建筑工程项目合同指标、实现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本保障。以“分项保分布、分部保单位工程”的原则,层层分解质量目标,对每一个分享工程与关键部分的质量指标进行研究、分析以。要明确其中的难易程度,并充分考虑到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技术水平,将质量管理与监控的重点确定出来。凡是参加施工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要进行技术较低,并保障职责分明,这样才能进一步保障建筑工程项目达到预期的目标。
2.事中控制
2.1积极开展建筑项目的监督工作并切实执行
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水平必须要有监督工作的支持,才能真正落实。必要的监督机制不可少,同时应该根据工程项目的事迹情况机械能完善,最大限度保障执法监督的适用性、公正性以及准确性。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需要不断深化,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监督力度的主要手段最终落实在监督执法环节上。当前的监督方法需要随形势进行调整,构建集体监督机制势在必行。另外,规定不同级别的监督文书需要由不同课时的监督人员、科长以及领导根据职权范围进行签发,最大限度保障项目执法检查与出发的准确性、严肃性以及权威性。
2.2积极推行新技术
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机械设备等等进行施工,要重视专业化的发展,进一步实现机械自动化与管理现代化,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需要以现实的手段来鼓励与支持建筑工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保障施工水平的持续提升,这是提升控制与管理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有效手段。
2.3协调各单位合作关系
建筑工程项目涉及到土建、水、暖、电气与安装等等,属于较为庞大并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筑工程项目必然是多工种与全方位交叉作业,并且协作性比较强,具有较大的管理难度。每一个层次分包工程单位是相互衔接的,以及各单位良好的写作关系,对实现建筑项目质量预期目标非常重要。因此,建立各单位良协作关系对于控制建筑工程项目质量非常重要。
3.事后控制
工程质量验收也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必须按工程验收规范严格执行工程质量验收。首先,基建部门与承建单位对工程进行预验收;其次,组织使用单位、设计单位及政府有关建设管理部门对工程全面的严格验收,对工程技术资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合格证明与分部分项进行验收记录等。为了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分项工程的验收。以预控为主,贯彻施工人员与专职检查检查结合的方针。一些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上一施工成果被下一施工所掩盖的隐蔽工程,在下一施工之前,由建设监理、施工等单位与有关部门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并办理验收签证手续。经过检查后,如果发现有违反国家标准规范的部件,应立刻进行整改,待复检合格才可以继续施工,力求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三、结语
总之,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建筑项目目标责任制、积极开展建筑项目的监督工作、建立建筑项目目标责任制、推行新技术、建立各单位良好的合作关系等等,要善于总结与学习,不断探索提升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水平。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提升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水平,以保障建筑行业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景雄.关于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探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8).
[2]朱惠忠.如何加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0).
关键词:建筑项目;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质量,而且会进一步影响到投资者的經济效益。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无论哪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并带来严重的后果,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优质的工程项目,需要对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严格的遵守,并对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进行管理的结果。如何加强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是当前必须重视研究的课题。因此,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研究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的,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管理过程常见的问题
1.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施工质量控制是施工管理的重点和核心,也是企业生存的“生命”所在。但往往为了抢工期,较多的施工企业存在“重进度、轻质量”的意识和不良倾向,表现在不按施工操作工艺、施工方案施工,违规作业。如基坑开挖中,排水沟、集水井设置不到位,带水浇筑混凝土基础;模板脚手架立杆间距搭设不按专项施工方案;涂料施工不刷底漆等,从而导致工程出现隐患,影响工程质量与寿命。
2.施工过程缺乏监控力度
近年来,建筑工程项目多、规模大、工期紧,施工企业综合素质差距较大,某些施工企业缺乏专业对口和相对稳定的施工队伍及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而有些施工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现场施工管理力量不足,从而导致施工过程缺乏有力的监控,给作业人员不按规范、标准施工以可乘之机,造成工程质量通病不断发生的后果。
3.资源管理薄弱
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相当薄弱,有些企业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有些企业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措施及办法等。项目经理普遍缺乏项目管理的系统知识,法制意识、技术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淡薄。有些项目经理团队意识淡薄,个人英雄主义严重,从而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于机械设备、材料等方面的管理,也存在突出的问题,许多承包单位对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比较薄弱,隐患较多,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加强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建筑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复杂性、多发性与严重性特征,质量保障体系需要渗透到建筑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如下:
1.事前控制
1.1健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建筑企业在开始施工前,要根据实际工程问题来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施工准备阶段重要的是工程质量策划的设计,要做好预防控制,将工程质量安全隐患从根本上消除。首先建筑工程质量策划不仅是质量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减少质量事故发生和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其次,改善预控措施,把施工图纸与细部结构的审查作完善。组织施工的主要技术依据是设计文件和施工图。施工人员需仔细熟悉图纸做好图纸的审视,不但要帮助设计部门减少对图纸审查的差错,而且还要了解设计意图、工程特点及关键部位的质量要求;最后,在开始施工之前明确各自负责的内容与任务。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施工,保证各项施工的质量,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大幅度提高。
1.2提升项目管理人员自身素质
对项目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进行加强,主要内容是强化施工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建筑企业施工队伍有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等等组成,人员数量多、知识层次差异较大,尤其是其流动性较强。因此,建筑项目施工管理部门要重视加强各层次人员的专业知识,加强劳动技能的培训与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当今建筑行业发展较快,其中涉及到的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设备的使用必须得到推广与加强。不仅仅可以提高整个企业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企业的内涵,让项目管理部门可以着手于提高升管理水平,进一步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
1.3加强建筑项目目标责任制
加强建筑项目目标责任制是提升建筑项目质量控制水平的主要手段。不断强化建筑项目目标责任制是完成与达到建筑工程项目合同指标、实现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本保障。以“分项保分布、分部保单位工程”的原则,层层分解质量目标,对每一个分享工程与关键部分的质量指标进行研究、分析以。要明确其中的难易程度,并充分考虑到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技术水平,将质量管理与监控的重点确定出来。凡是参加施工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要进行技术较低,并保障职责分明,这样才能进一步保障建筑工程项目达到预期的目标。
2.事中控制
2.1积极开展建筑项目的监督工作并切实执行
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水平必须要有监督工作的支持,才能真正落实。必要的监督机制不可少,同时应该根据工程项目的事迹情况机械能完善,最大限度保障执法监督的适用性、公正性以及准确性。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需要不断深化,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监督力度的主要手段最终落实在监督执法环节上。当前的监督方法需要随形势进行调整,构建集体监督机制势在必行。另外,规定不同级别的监督文书需要由不同课时的监督人员、科长以及领导根据职权范围进行签发,最大限度保障项目执法检查与出发的准确性、严肃性以及权威性。
2.2积极推行新技术
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机械设备等等进行施工,要重视专业化的发展,进一步实现机械自动化与管理现代化,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需要以现实的手段来鼓励与支持建筑工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保障施工水平的持续提升,这是提升控制与管理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有效手段。
2.3协调各单位合作关系
建筑工程项目涉及到土建、水、暖、电气与安装等等,属于较为庞大并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筑工程项目必然是多工种与全方位交叉作业,并且协作性比较强,具有较大的管理难度。每一个层次分包工程单位是相互衔接的,以及各单位良好的写作关系,对实现建筑项目质量预期目标非常重要。因此,建立各单位良协作关系对于控制建筑工程项目质量非常重要。
3.事后控制
工程质量验收也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必须按工程验收规范严格执行工程质量验收。首先,基建部门与承建单位对工程进行预验收;其次,组织使用单位、设计单位及政府有关建设管理部门对工程全面的严格验收,对工程技术资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合格证明与分部分项进行验收记录等。为了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分项工程的验收。以预控为主,贯彻施工人员与专职检查检查结合的方针。一些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上一施工成果被下一施工所掩盖的隐蔽工程,在下一施工之前,由建设监理、施工等单位与有关部门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并办理验收签证手续。经过检查后,如果发现有违反国家标准规范的部件,应立刻进行整改,待复检合格才可以继续施工,力求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三、结语
总之,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建筑项目目标责任制、积极开展建筑项目的监督工作、建立建筑项目目标责任制、推行新技术、建立各单位良好的合作关系等等,要善于总结与学习,不断探索提升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水平。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提升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水平,以保障建筑行业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景雄.关于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探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8).
[2]朱惠忠.如何加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