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即将消失的童谣,再次回响。
2018年,民谣歌手小河在北京的一家美术馆里做了一个半年的项目,初名“胡同童谣”。一开始,他们搜集的只是北京地区的民谣,并没有想推广到全国。但是这个项目做完了之后,他和团队成员有了新的感受,这种感受特别强烈。他们想:我们既然能在北京找到这些具有诗意和美的童谣,祖国这么大,在别处也肯定能够找得到。于是,就有了“寻谣计划”。
童谣的田野调查
“寻谣计划”是一个以全国地域为目标,对不同文化区域的老童谣进行挖掘与新编的音乐计划,以寻找老童谣为出发点,音乐人小河及其团队走过很多遍的老社区、公园和乡村,听过很多老人唱起他们记忆中的童谣,还和很多老人坐下来聊过他们的人生经历,听童谣背后的时代故事。
2018年下半年,小河发起“胡同童谣”项目,在北京各处寻找13位会唱童谣的老人,和志愿者一起对童谣进行发掘、改编。从9月到12月,“打磨场回响-胡同童谣2018”一共进行了5场排练录音。
他们一做就是半年,其间发动了二三十个志愿者,一起去找老人。他们通常都要早晨五六点起床去公园,因为那里早上唱歌的老人比较多,到了晚上,就只能是广场舞了。在这个过程中,的确有80%的老人,都是在公园找到的,小河和他的团队共采集到上百首北京地区老童谣,录了12首作品。
这是中国童谣的大型田野调查,在小河之前,还没有什么人做过相似的工作。童谣,好像有点不登大雅之堂,它们似乎太简单了,简单到你很容易就忽视它们的程度。然而,在小河他们的眼中,这些穿越了时空的童谣,就像遗落在时间中的珍珠,留下璀璨的印迹。这些童谣是时光的穿梭机,听着这些童谣,好像回到了童年时光。而另一方面,这些演唱者,往往是一些老年人,这就将老年和童年以童谣的方式联系在了一起。
之后,就有了“寻谣计划”,第一站,他们去了杭州。
今年7月,“寻谣计划2019-杭州站”启动。小河及演耳团队与可莎蜜兒、晓风书屋、Figure一起通过对老杭州人的寻访,去挖掘那些被掩藏在记忆中的老童谣,并以线下现场互动的方式进行改编与传唱。
名为“杭州站”,但其实并不局限于杭州这座城市,以杭州为中心,辐射整个浙江。他们去了金华、桐乡、温州、绍兴、安吉等地寻找童谣。这些童谣都是传唱至今的声音,小河对记者说:“有一个阿姨,她给我们唱的,是她小时候去邻居家玩,邻居的爸爸常唱这首民谣,她就记住了。寻找这些老童谣,就是在寻找我们的记忆,去挖掘那些被掩藏在记忆中的老童谣。记得我第一次去公园寻找会唱童谣的老人,问了很多老人,不是说想不起来,就是想起来的童谣人尽皆知,后来终于等到一位何大爷,当他唱了一首做音乐20多年的我从未听过且又特别好听的童谣时,我强忍住了眼泪。这首歌叫《卢沟桥》。”

寻找杭州老童谣的过程,就像《阿甘正传》中所说的那盒巧克力,打开之前,永远不知道下一顆是什么味道。
以寻找老童谣为出发点,小河和他的团队走过杭州很多的老社区、公园和乡村,听很多老人唱他们记忆中的童谣,在网络和书本上汲取前人所整理和记录的老童谣,反复对比老人记忆中的词曲和网络中的词曲的差异,还和很多老人坐下来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听童谣背后的时代故事……
上午的阳光有些刺眼,那好像是高温前最后一天。凉亭里有许多阿姨拿着蒲扇,抱着小宝宝在乘凉聊家常。他们过去询问的时候,她们都十分友好和热情。
说起童谣,她们首先想到的都是“摇啊摇”,这首脍炙人口的江南童谣,大概是人们最深刻的记忆。经过小河提醒,阿姨回忆到了儿时跳橡皮筋的旋律,轻快好听,几个阿姨一起哼唱了起来,甚至想起了跳皮筋的动作。这时大家发现抱在怀里的宝宝也高兴得手舞足蹈!这就是童谣旋律的魔力,刚刚开始感知世界的小宝宝,也能感受到童谣里的快乐因子。
在绍兴王七墩村,他们遇到了董百根爷爷,他从屋里翻找出一本一本的绍兴童谣集和爷爷引以为豪的绍兴童谣非遗传承人的荣誉证书。
董爷爷唱的绍兴童谣是没有调的。他说:“绍兴的童谣基本上都是没有调的,但是节奏感很强,唱法多种多样,而且一定要用绍兴话来唱。”

他们听旅社一个很熟悉老人的大哥说,钱塘五柳巷社区是城里很老的社区,可能会有许多童谣,他们就立即奔赴当地。到了一看,这一片真的非常老旧,巷子里里外外透出岁月的痕迹。正一路搜寻着,只见一位老奶奶正推着自行车要出门,他们便迎上去问话。
接下来的事情让他们太惊喜了——朱奶奶开口就有头有尾地唱了一首《宝宝要睡觉》的摇篮曲。接着,奶奶让他们进她的店里,又唱了好几首,《耳朵》《小鸭子》《小猫》。这些儿歌非常有趣,他们从来没听过,它们是老旧的,但是对于他们或者对于所有没有听过它们的人来说,都是新的:
秋天已经来到了
蓝蓝的天空多么高
秋风吹,树叶落
鸟儿飞,虫儿叫
农民伯伯收割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