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耀性消费及抑制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us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奢靡之风在当下中国越演越烈,无论在官场还是民间,炫耀性消费比比皆是。侯永志呼吁,必须让炫耀性消费付出高昂代价。
  上海的吸引力开始下降,当地学者建议,应对大城市的人口格局作出调整。而北京学者李晓鹏则从北京的拥堵问题切入,提出解决城市空间失序问题要远大于盲目扩城。
  近年来,炫耀性消费在中国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并广受争议。炫耀性消费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引发社会关系的紧张。抑制炫耀性消费,有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助于完成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炫耀性消费的危害
  炫耀性消费是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在他的《有闲阶级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简单地说,炫耀性消费是指那些以追求虚荣效用(所谓虚荣效用是指通过消费某种特殊的商品而受到其他人尊敬所带来的满足感)为主、以追求物质效用为辅的消费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炫耀性消费主要表现为拥有豪华住宅、轿车、购买高级饰品、举办超常盛宴等。从学理上说,炫耀性消费不是一个内涵和外延界定非常清晰的范畴。所谓“豪华”、“高级”和“超常”者,是相对的,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涵义;在不同的国度,也有不同的内涵。在当今的中国,究竟哪些消费属于“炫耀性消费”,恐怕也难以给出准确的范围。
  由于没有严格的定义和完整的统计,炫耀性消费的严重程度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到底如何,目前尚不能加以定量分析。定性地说,虽然不可否认炫耀性消费在拉动内需增长方面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炫耀性消费的整体影响是负面的。归纳起来,炫耀性消费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第一,浪费自然资源,加大生态环境压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产品是有限的。严格地说,超过人类生理和心理正常需要的物质消费都是对资源和财富的浪费。炫耀性消费远远超过人类生理和心理正常的物质需要,因而是对社会财富的浪费。还要看到,炫耀性消费在消耗资源的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中国人均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容量相对不足,不容许进行炫耀性消费。
  第二,浪费社会财富,减弱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财富有了巨大的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是,从总体上说,中国依然是物质财富极其匮乏的国家。2011年,人均国民收入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1.9%,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需要巨大的物质投入,以扩大物质生产能力,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转型。在总量一定的条件下,财富过多地用于消费,必然会降低整个社会生产能力扩张的速度。炫耀性消费超越了我国的发展阶段。
  第三,刺激社会敏感神经,引发社会关系紧张。随着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中国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目前,在极少数人富可敌国的同时,仍然有1亿多农村贫困人口、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及为数众多的其他困难群众。2012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4,虽然不是全球最高水平,但也是超过了0.4的所谓警戒线。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却把巨额的资金用在炫耀“富有”上会加剧社会心理的失衡,导致社会关系的紧张,吞噬社会和谐的基础。
  第四,不利社会公正,影响公平竞争。在有些情况下,炫耀性消费者,除了通过高额消费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外,还以炫耀性消费去编制各种各样的关系网。中国是一个重关系、讲人情的社会,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一些官员还握有土地、矿产等公共资源配置的重要权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监管机制尚不完善。在这种背景下,以炫耀性消费为媒介的关系网,如果有握有公共权力的人员参与,就容易滋生寻租行为。即使从经济层面上看,它的存在,也会产生较强的负的外部性。因为,编制这种关系网,虽然可以创造商业机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但也容易导致竞争的不公平,造成整体经济效益的损失。
  炫耀性消费的成因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崇尚节俭的社会。尽管在不同的时代,都有追求奢靡生活的士绅、官僚和商人,但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责任感的思想家都对之保持高度的警惕,主流文化也不认同这种行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也进行了数十年的艰苦朴素教育。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非但炫耀性消费不会受到欢迎,就连正常消费也受到了抑制。
  因此,在改革开发之初,中国便调整了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强调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提出要“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居民消费得到了迅速增长,既补偿了历史的欠账,又在新的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丰富了内容,提高了质量。与1978年相比,2011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了6.7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了7.0倍;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2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27.3个百分点。应当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是必要的;总体上说,这种调整也是成功的。
  近年来出现的炫耀性消费是在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过程中出现的,但是,不能认为,它是战略调整逻辑和必然的结果。调整后的经济发展战略,只是更加重视了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没有鼓励炫耀性消费的政策宣示。笔者认为,炫耀性消费的出现主要与如下因素有关: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特别富有的阶层。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和基本上实行的是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居民普遍处于贫困状态,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存甚至连生存也难以维持,炫耀性消费没有任何物质和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传统分配制度的式微,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然而,由于1992年之前的改革重在增量领域,个人财富的积累主要靠体力和智力投入,增长比较缓慢,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虽有一些特别富有的人,但这些人尚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阶层。那时,炫耀性消费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1992年之后,随着改革从增量领域向存量领域的拓展,随着土地、矿产等资源的资本化,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在股票热、开发区建设热、房地产热和国有资产重组的过程中,社会迅速形成了一个特富阶层。按照凡勃伦的观点,这个阶层整体上先天具有炫耀性消费的倾向。   另外,在特富阶层形成的同时,中国也形成了一定人口规模的中产阶层。他们虽然并不十分富裕, 但在特富阶层炫耀性消费的示范下,其中也有一部分人偏好炫耀性消费。
  2.消费主义的全球传播。消费主义(consumerism),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占有和消费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体系和行为实践。消费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进入相对过剩时代的产物。在相对过剩时代,生产严重地依赖于消费增长,消费的状况如何,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决定着经济运行的态势。于是,刺激消费不仅成为企业商业运作的必要手段,而且,也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成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在这种背景下,消费主义逐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在消费主义的支配下,西方国家的一些消费者,过分追求自我需要的满足,不顾及这种满足给自然界、社会和人类造成的后果。由于消费主义带来了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在西方世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遗憾地是,消费主义不但没有终结,而且呈现出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受到了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消费主义在中国赢得了一批为数可观的信奉者。消费主义是炫耀性消费的思想基础。
  3.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之下,社会舆论中出现了一种欣赏炫耀性消费的倾向。作为社会的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不完全是内生的,而是受外在因素影响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可以说,除了收入水平外,社会舆论是消费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社会舆论欣赏节俭,那么,消费行为整体上就会趋于理性;反之,如果社会舆论推崇奢靡,那么,消费行为整体上就会趋于非理性。改革开放以来,在摈弃禁欲主义的同时,社会舆论中出现了一种欣赏物欲主义的倾向。其最主要的表现是,一些媒体热衷于渲染富豪、影星、歌星、体育明星以及其他社会名流的奢华生活,将能够享受这种奢华生活作为社会所谓“成功人士”的主要标准,使他们的言行举止逐渐成为公众心中优雅、高贵、时尚、品味的象征,成为被效仿的对象,以致形成了一股奢靡之风。
  4.消费及其相关的政策体系不完善。首先表现为资源和能源价格偏低。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水价只有美国的1/5左右,是欧洲一些国家的十几分之一;油价水平与中国石油资源严重不足的状况极不适应。其次表现为税收体系不完善,房地产税没有全面开征,且水平偏低;部分高档消费品没有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消费税结构不合理,征收环节不合适。目前,中国仅对14种商品征收消费税,且主要在生产委托加工、生产及进口等三个环节征收,而国外则是在流通环节上征收。这种征收环节上的差异,造成了对国外高档消费品(如高档手表、珠宝饰品)大量需求。第三表现为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对炫耀性消费没有明确界定,更没有明确的限制性政策和措施。
  采取有力措施,抑制炫耀性消费
  炫耀性消费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只有有效抑制炫耀性消费,才能为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创造更好的条件。抑制炫耀性消费,既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更要解决制度和政策层面上的问题。
  1.准确认识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中,消费是最重要的因素。鉴于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将成为一种常态、外需增长的空间不如从前,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宏观消费倾向,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但是,应当注意到,促进消费增长,不是促进炫耀性消费的增长。虽然,作为总消费的组成部分,炫耀性消费对于拉动国内需求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相对于其带来的负面作用来说,其正面意义似乎可以不计。还应该注意到,即使单纯从与国内需求增长的关系来看,炫耀性消费也未必都具有正面意义。因为,部分炫耀性消费购买的是国外产品,这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一方面要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要抑制炫耀性消费需求的增长。
  2.努力消除财富积累过程中的不公平、不规范、不合法现象 。炫耀性消费者主要来自特富阶层和中产阶层。从理论上说,如果没有这些阶层,就不会有炫耀性消费。问题是,实践上不允许采取剥夺他们的办法,抑制炫耀性消费。按照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都有权利索取经济剩余。资本、技术和管理尤其是资本参与分配,必然会造就这些阶层。在现阶段,在分配领域,抑制炫耀性消费的政策着力点,显然不在于变革这样的收入分配制度。因为,在漫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必须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还必须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当前,政策的着力点应在于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消除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不公平、不规范、不合法现象上。
  3.大力营造健康的消费文化氛围。健康的消费文化应是这样一种文化,它既不抑制人类的正常消费,也不鼓励人类的非理性消费;既不欢迎禁欲主义,也不欣赏纵欲主义;既不盲目排斥外来观念,也不蔑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既不拒绝国际消费时尚,也不脱离本国的国情。中国是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生存空间相对狭小的国家,倡导物质消费和精神享受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当是其消费文化最典型的两大特征。
  营造健康的消费文化氛围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首先,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基本国情教育,增强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其次,要在社会各阶层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倡导节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尤其是要对大、中、小学生进行艰苦朴素教育;再次,要发挥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引导作用,鼓励大众媒体宣传科学消费、理性消费,自觉抵制消费主义的蔓延,彰扬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消费文化。
  4.加快完善消费及其有关的政策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选择大都属于消费者主权范畴。通过舆论引导,可以弱化一些人的炫耀性消费倾向,但是,要从根本上消除炫耀性消费倾向,还必须主要依靠经济手段,显著提高炫耀性消费的成本,使炫耀性消费者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因此,抑制炫耀性消费,关键在于完善消费及其有关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1)完善价格政策体系。要在普遍提高资源产品价格的同时,对居民消费全面实行阶梯水价、阶梯电价、阶梯天然气价格。(2)完善税收体系。颁布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居住房国家标准,对于住宅超过标准者,征收累进式的房产税率;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大幅度提高筵席和奢侈品边际税率,变消费税主要从生产环节征收为流通环节征收。(3)建立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消费性消费及相关的惩戒措施,运用法律手段,严厉制裁过度占用和消费重要资源、尤其是过度占用和消费土地、水等不可贸易资源的行为。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其他文献
从去年底开始,一场由“今年中国的房价必涨”论点所引发的口水战,一直打到了今年年初。国宝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经济学博士、高级研究员王小
许多消费者都知道“美伦·浩洋丽都”的开发商是福建联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但你知道“联盛地产”又是谁家的“孩子”吗?细致打听,原来“联盛地产”隶属于福建企业集团排名
赞同房价上涨者,力举多种理由,认为厦门房地产市场的如下优势可以支撑房价继续走高。
“人居环境工程是一门系统响,复杂的综合工程,由地住宅的建设与发展更涉及到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等方方面面,我们的探索刚刚起步……”
所谓产权式酒店,就是由开发商将酒店的每间客房分割成独立产权出售给投资者.并聘请专业管理公司引进酒店式的物业管理.为业主开展出租服务一种物业形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建
期刊
拱形骨架护坡是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工程边坡的一种防护措施。目前其骨架结构尺寸设计基本采用经验类比法,缺乏理论依据。鉴于此,以某铁路工程为依托,在分析边坡破坏机理的基础
进出福州火车站,必经“财富第一街”。在站前广场,“财富第一街”就像咽喉之地;扼守出入口,牢牢占据火车站交通枢纽经济圈核心位置。
基于三维粘性非稳态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和k-ε两方程紊流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高速列车通过时声屏障上气体压力和气动作用力进行计算。分析了两种高度、三种形式声屏障
近接市政隧道施工围岩扰动次数多,应力重分布复杂,相互影响较大,施工安全受控因素多。结合大连南部滨海大道东端桥隧建设工程近接既有白云隧道的工程实际情况,利用数值分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