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27~60岁,平均42岁。病程3~10年,伴溃疡4例,伴肠上皮化生16例,异型增生者4例。按中医理论辨证分型胃阴亏耗证16例,肝气犯胃证4例,脾胃虚寒证8例,湿热中阻证4例。
治疗方法:膈下逐瘀汤。药用:五灵脂10g,当归15g,川芎20g,桃红10g,丹皮10g,赤芍15g,延胡索15g,香附10g,红花10g,积壳10g,甘草10g。胃阴亏耗者加麦冬、玄参、沙参、枸杞子;肝气犯胃者加柴胡、枳实;脾胃虚寒者加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湿热中阻者加茵陈、桅子、金铃子;若伴溃疡者加白及、海螵蛸;伴肠上皮化生者加白花蛇舌草、甘草、半枝莲、败酱草;伴不典型增生者加瓦楞子、土茯苓。
观察方法:治疗前全部经本院胃镜确诊。每治疗1疗程胃镜复查1次,每1疗程3个月,接受治疗2~8疗程,平均4个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胃脘胀痛、纳差、嗳气等基本消失,偶有小反复。②有效:上述症状减轻。③无效:症状无改善、恶化、病情加重。
胃镜疗效:①显效:胃黏膜萎缩病变消失,伴胃炎、溃疡消失;②有效:萎缩性病变黏膜的范围和程度明显缩小或减轻;③无效:镜下及切片无改变。
结 果
全部32例患者,显效20例(62.5%),有效10例(31.25%),无效2例(6.25%),总有效率93.75%。
討 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痛或不适,腹胀、早饱、等消化不良症状。
如慢性胃炎进一步发展,胃上皮或化生的肠上皮在再生过程中发育异常,可形成异型增生,表现为细胞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的紊乱,是胃的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顽固病、难治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现代医学认为,萎缩性胃炎是由饮食不节、免疫功能低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其胃部其他疾病等因素引起的一种胃黏膜皱襞平滑肌变薄,腺体大部分萎缩、消失,导致分泌功能减低,盐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的慢性炎症病变。严重时出现胃黏膜形态肠上皮化生,直至转为胃癌。
现代医学通过对本病人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的变化观察,发现多数病人出现血液黏滞性增高,甲皱微循环异常,说明本病多有瘀血。
祖国医学认为引起本病的病因不外乎肝气郁滞,饮食不洁,或气郁化火,火灼伤阴,或肝胃湿热,以致发生胃部病变,久则伤正。伤气则气虚,伤阴则阴虚,伤阳则阳虚,肝失疏泄,气滞则血瘀,肝胃湿热,湿遏热灼,阻碍气机,瘀血不生,气虚则血行无力而不畅,虚寒则寒气凝滞血行不利;阴虚则化火灼血成块,瘀阻胃络,均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
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全身及胃黏膜局部的循环,使萎缩的胃黏膜得到充分灌注,调节免疫功能,增强胃黏膜的修复和屏障作用,并能预防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胃黏膜转生癌变。
膈下逐瘀汤中,桃红、红花、川芎、赤芍、当归、丹皮、延胡索活血化瘀止痛,香附、五灵脂、乌药、枳壳疏肝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
活血化瘀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但见瘀治瘀,实属治标之法,只有根据中医理论辨别本病的寒热虚实,分别采用疏肝解郁、清热化湿、养阴益胃、温中健脾等不同治法,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取得满意疗效。
一般资料:本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27~60岁,平均42岁。病程3~10年,伴溃疡4例,伴肠上皮化生16例,异型增生者4例。按中医理论辨证分型胃阴亏耗证16例,肝气犯胃证4例,脾胃虚寒证8例,湿热中阻证4例。
治疗方法:膈下逐瘀汤。药用:五灵脂10g,当归15g,川芎20g,桃红10g,丹皮10g,赤芍15g,延胡索15g,香附10g,红花10g,积壳10g,甘草10g。胃阴亏耗者加麦冬、玄参、沙参、枸杞子;肝气犯胃者加柴胡、枳实;脾胃虚寒者加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湿热中阻者加茵陈、桅子、金铃子;若伴溃疡者加白及、海螵蛸;伴肠上皮化生者加白花蛇舌草、甘草、半枝莲、败酱草;伴不典型增生者加瓦楞子、土茯苓。
观察方法:治疗前全部经本院胃镜确诊。每治疗1疗程胃镜复查1次,每1疗程3个月,接受治疗2~8疗程,平均4个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胃脘胀痛、纳差、嗳气等基本消失,偶有小反复。②有效:上述症状减轻。③无效:症状无改善、恶化、病情加重。
胃镜疗效:①显效:胃黏膜萎缩病变消失,伴胃炎、溃疡消失;②有效:萎缩性病变黏膜的范围和程度明显缩小或减轻;③无效:镜下及切片无改变。
结 果
全部32例患者,显效20例(62.5%),有效10例(31.25%),无效2例(6.25%),总有效率93.75%。
討 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痛或不适,腹胀、早饱、等消化不良症状。
如慢性胃炎进一步发展,胃上皮或化生的肠上皮在再生过程中发育异常,可形成异型增生,表现为细胞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的紊乱,是胃的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顽固病、难治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现代医学认为,萎缩性胃炎是由饮食不节、免疫功能低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其胃部其他疾病等因素引起的一种胃黏膜皱襞平滑肌变薄,腺体大部分萎缩、消失,导致分泌功能减低,盐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的慢性炎症病变。严重时出现胃黏膜形态肠上皮化生,直至转为胃癌。
现代医学通过对本病人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的变化观察,发现多数病人出现血液黏滞性增高,甲皱微循环异常,说明本病多有瘀血。
祖国医学认为引起本病的病因不外乎肝气郁滞,饮食不洁,或气郁化火,火灼伤阴,或肝胃湿热,以致发生胃部病变,久则伤正。伤气则气虚,伤阴则阴虚,伤阳则阳虚,肝失疏泄,气滞则血瘀,肝胃湿热,湿遏热灼,阻碍气机,瘀血不生,气虚则血行无力而不畅,虚寒则寒气凝滞血行不利;阴虚则化火灼血成块,瘀阻胃络,均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
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全身及胃黏膜局部的循环,使萎缩的胃黏膜得到充分灌注,调节免疫功能,增强胃黏膜的修复和屏障作用,并能预防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胃黏膜转生癌变。
膈下逐瘀汤中,桃红、红花、川芎、赤芍、当归、丹皮、延胡索活血化瘀止痛,香附、五灵脂、乌药、枳壳疏肝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
活血化瘀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但见瘀治瘀,实属治标之法,只有根据中医理论辨别本病的寒热虚实,分别采用疏肝解郁、清热化湿、养阴益胃、温中健脾等不同治法,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取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