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组织趋同是高职院校在特定制度环境中寻求合法性的主要途径。合法性机制通过强迫趋同、模仿趋同和规范趋同引导高职院校趋同发展。趋同能规范和引导高职院校办学,但过度趋同又导致高职院校办学出现千校一面、缺乏创新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和学校合力克服过度趋同,促进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化。
关键词 高职院校;组织趋同;新制度主义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6-0040-04、
高职教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趋同发展的现象,即高职院校在办学目标、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等方面出现了相似或雷同,导致高职院校千校一面、缺乏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基于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探讨高职院校组织趋同成因,对高职院校在合理趋同基础上实现办学特色创新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高职院校组织趋同的主要表征
(一)办学目标定位趋同
高职院校办学目标趋同主要体现在:层次上攀高,许多高职院校至今仍念念不忘升格本科;规模上贪大,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水平上求一流或示范,“世界一流”、“国内一流”或“省内一流”是各级示范院校的办学目标,示范院校水平则是多数一般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
(二)专业设置趋同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热衷于一些低成本专业、通用性较强专业和热门专业的设置,导致区域(地区)高职教育专业重复、趋同发展。
(三)人才培养趋同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趋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在对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方面,关注某一特定职业的技能要求,忽视学生身心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重“技”轻“人”。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趋同。普遍开展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忽略制度和文化差异,热衷模仿国外如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等人才培养模式,浅层次、机械地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而未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运行及组织等人才培养软要素方面深入地、实质性地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
二、高职院校组织趋同机制研究
(一)高职院校组织趋同的解释逻辑
1.组织趋同的解释逻辑——效率机制和合法性机制
组织学在研究组织行为时认为,组织行为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影响,组织主要面对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两种不同的环境因素,相应的其组织行为分别遵循两类机制。一是效率机制。即传统的组织学关注组织的技术环境。所谓技术环境是指组织为实现组织目标,对人员和各种资源进行协调并确定其相互关系,设计组织结构并以此来适应环境,完成组织工作的行为过程中所采纳的技术方法。技术环境要求组织遵循效率机制,按照生产成本或交易成本最小化原则开展生产和市场交易。二是合法性机制。“合法性机制就是那些迫使或诱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1] 组织不仅是技术需要的产物,而且是制度环境的产物。各种组织同时生存在制度环境中,是制度化的组织。组织的制度化就是遵循合法性机制的过程,即组织或个人不断接受和采纳外界公认或赞许的形式、做法或“社会事实”的过程。如果组织有悖于这些社会事实就会出现合法性危机,对后续发展造成极大困难。
2.高职院校组织趋同的解释逻辑——合法性机制
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对组织的要求常常相互矛盾,技术环境要求效率,制度环境则要求组织耗费资源去满足合法性。组织在这两种环境的压力下进行趋利选择。组织的特点、所处的部门影响着组织对遵循原则的选择。当组织目标较清晰、资源依附分散且动态化以及组织从属于非公共部门(如经济部门)时,组织往往选择遵循效率机制,此时,效率机制能对组织趋同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当组织目标模糊、资源依附特定且固定以及组织从属于(准)公共部门时,组织往往选择遵循合法性机制,此时,合法性机制对组织趋同具有良好的解释力。
高职院校从属(准)公共部门,其公益的社会形象深受社会观念制度、文化期待的影响和制约;相较于企业明确的赢利导向的组织目标,高职院校组织目标具有模糊性特点,使得高职院校对制度环境很敏感,亟待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合法性支持;对政府资源的强依赖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遵从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组织行为受制度环境的影响约束要远高于技术环境,其组织行为应遵循合法性机制。高职院校获得合法性的主要途径是组织趋同,即通过顺应制度,接受制度环境里建构的具有合法性的形式和做法,获得制度的承认,从而在制度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组织趋同机制解释
合法性机制主要通过强制趋同、模仿趋同和社会规范趋同三种机制引导组织趋同发展。
1.强制趋同机制
强制趋同来源于政治影响力和合法性问题,即所依赖的其他组织如政府施加于组织的正式和非正式压力。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统一规定的强制或教育资源配置的调控,迫使或诱使高职院校组织趋同。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强制主要分为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强制,既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正式制度形式,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对高职院校施加强大的规范压力,高职院校只有服从这些制度规则,在组织管理与行为中融入这些制度要素,才能获得生存所需的合法性。如21世纪初,政府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高职院校办学规范制度,要求高职院校按照要求办学,迫使高职院校实行趋同发展。二是间接强制。即通过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诱使高职院校组织趋同发展。财政拨款是政府主要的教育资源配置途径,也是公办高职院校办学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政拨款包括经常性财政拨款和专项财政拨款,在经常性财政拨款方面,政府的生均教育经费投入诱使高职院校不断增加招生名额,扩大办学规模,从而获得更多的教育经费;在专项财政拨款方面,近年来,政府通过优势专业、精品课程、实验(训)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开展财政资助,这些项目对申请的专业、课程和实验(训)基地建设分别列出了详细的指标要求,引导专业、课程和实验(训)基地按照政府的要求开展建设,高职院校只有遵循政府的要求,才能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和专项财政拨款。 (一)政府方面
1.落实和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
“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4]办学自主权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政府应转变其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角色,解决职能越位问题,将主要精力放在利用法规、政策、规划和拨款等手段对高职院校进行宏观调控、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上,使得高职院校获得较大的办学自主权,能根据政府和社会要求以及自身办学条件,依法自主决定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在办学模式、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2.塑造和传播有利的高职教育发展制度
政府在制度塑造和制度传播中起着核心作用,政府应充分发挥这一功能,完善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市场制度和社会制度建设,如在高职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社会评价制度,引导高职院校面向和贴近社会办学;健全校企合作办学制度,鼓励和规范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行为;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技能相关职业地位,使得技能人才成为社会个人的理想成才选择,由此提高高职教育社会吸引力和高职院校的办学地位。
(二)高职院校方面
高职院校是特色办学的主体,应充分认识趋同不是学校办学的终极目标,在合理趋同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积累,最终应寻求特色发展,创建自身优势,构建独特的办学模式。
1.探索特色办学目标
高职院校应发扬高等学校独立、自主和批判精神,深入研究高职教育办学规律,探索区域(地方)经济、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结合本校办学的历史积淀和传统,形成特色办学目标,以特色引领学校规模发展和水平提升。
2.建设特色或优质专业
高职院校应将专业设置与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紧密地、动态地联系起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独特或优质作为专业特色,以专业特色为切入点探索学校办学特色。
3.开展“以人为本”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高职教育育人的本质特点,克服人才培养工作“目中无人”的工具理性趋向,以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培养目标,以综合职业能力养成为培养内容,基于学校特点,大胆创新,多途径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扎实建设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深化。
参 考 文 献
[1]周雪光.组织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75.
[2]张薇之.论短期职业大学的基本特点[J].汉江大学学报,1983(1):15-20.
[3]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00.
[4]温家宝.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是一所好大学的灵魂[EB/OL].[2015-04-12].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100202/15801235.html.
Research on the Isomorphis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ing on the Neo-institutionalism Theory
Lin Juan
Abstract Institution isomorphism is the main wa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erusing the legitimacy i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Legitimacy mechanism lea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ecoming isomorphic by coercive mechanism, mimetic mechanism and normative mechanism. The government and colleges should cooperate to overcome excessive isomorphism and promote the colleges running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stitution isomorphism; neo-institutionalism
Author Lin Juan,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of Zhejiang Financial Vocation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8)
关键词 高职院校;组织趋同;新制度主义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6-0040-04、
高职教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趋同发展的现象,即高职院校在办学目标、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等方面出现了相似或雷同,导致高职院校千校一面、缺乏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基于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探讨高职院校组织趋同成因,对高职院校在合理趋同基础上实现办学特色创新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高职院校组织趋同的主要表征
(一)办学目标定位趋同
高职院校办学目标趋同主要体现在:层次上攀高,许多高职院校至今仍念念不忘升格本科;规模上贪大,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水平上求一流或示范,“世界一流”、“国内一流”或“省内一流”是各级示范院校的办学目标,示范院校水平则是多数一般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
(二)专业设置趋同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热衷于一些低成本专业、通用性较强专业和热门专业的设置,导致区域(地区)高职教育专业重复、趋同发展。
(三)人才培养趋同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趋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在对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方面,关注某一特定职业的技能要求,忽视学生身心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重“技”轻“人”。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趋同。普遍开展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忽略制度和文化差异,热衷模仿国外如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等人才培养模式,浅层次、机械地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而未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运行及组织等人才培养软要素方面深入地、实质性地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
二、高职院校组织趋同机制研究
(一)高职院校组织趋同的解释逻辑
1.组织趋同的解释逻辑——效率机制和合法性机制
组织学在研究组织行为时认为,组织行为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影响,组织主要面对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两种不同的环境因素,相应的其组织行为分别遵循两类机制。一是效率机制。即传统的组织学关注组织的技术环境。所谓技术环境是指组织为实现组织目标,对人员和各种资源进行协调并确定其相互关系,设计组织结构并以此来适应环境,完成组织工作的行为过程中所采纳的技术方法。技术环境要求组织遵循效率机制,按照生产成本或交易成本最小化原则开展生产和市场交易。二是合法性机制。“合法性机制就是那些迫使或诱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1] 组织不仅是技术需要的产物,而且是制度环境的产物。各种组织同时生存在制度环境中,是制度化的组织。组织的制度化就是遵循合法性机制的过程,即组织或个人不断接受和采纳外界公认或赞许的形式、做法或“社会事实”的过程。如果组织有悖于这些社会事实就会出现合法性危机,对后续发展造成极大困难。
2.高职院校组织趋同的解释逻辑——合法性机制
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对组织的要求常常相互矛盾,技术环境要求效率,制度环境则要求组织耗费资源去满足合法性。组织在这两种环境的压力下进行趋利选择。组织的特点、所处的部门影响着组织对遵循原则的选择。当组织目标较清晰、资源依附分散且动态化以及组织从属于非公共部门(如经济部门)时,组织往往选择遵循效率机制,此时,效率机制能对组织趋同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当组织目标模糊、资源依附特定且固定以及组织从属于(准)公共部门时,组织往往选择遵循合法性机制,此时,合法性机制对组织趋同具有良好的解释力。
高职院校从属(准)公共部门,其公益的社会形象深受社会观念制度、文化期待的影响和制约;相较于企业明确的赢利导向的组织目标,高职院校组织目标具有模糊性特点,使得高职院校对制度环境很敏感,亟待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合法性支持;对政府资源的强依赖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遵从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组织行为受制度环境的影响约束要远高于技术环境,其组织行为应遵循合法性机制。高职院校获得合法性的主要途径是组织趋同,即通过顺应制度,接受制度环境里建构的具有合法性的形式和做法,获得制度的承认,从而在制度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组织趋同机制解释
合法性机制主要通过强制趋同、模仿趋同和社会规范趋同三种机制引导组织趋同发展。
1.强制趋同机制
强制趋同来源于政治影响力和合法性问题,即所依赖的其他组织如政府施加于组织的正式和非正式压力。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统一规定的强制或教育资源配置的调控,迫使或诱使高职院校组织趋同。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强制主要分为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强制,既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正式制度形式,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对高职院校施加强大的规范压力,高职院校只有服从这些制度规则,在组织管理与行为中融入这些制度要素,才能获得生存所需的合法性。如21世纪初,政府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高职院校办学规范制度,要求高职院校按照要求办学,迫使高职院校实行趋同发展。二是间接强制。即通过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诱使高职院校组织趋同发展。财政拨款是政府主要的教育资源配置途径,也是公办高职院校办学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政拨款包括经常性财政拨款和专项财政拨款,在经常性财政拨款方面,政府的生均教育经费投入诱使高职院校不断增加招生名额,扩大办学规模,从而获得更多的教育经费;在专项财政拨款方面,近年来,政府通过优势专业、精品课程、实验(训)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开展财政资助,这些项目对申请的专业、课程和实验(训)基地建设分别列出了详细的指标要求,引导专业、课程和实验(训)基地按照政府的要求开展建设,高职院校只有遵循政府的要求,才能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和专项财政拨款。 (一)政府方面
1.落实和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
“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4]办学自主权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政府应转变其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角色,解决职能越位问题,将主要精力放在利用法规、政策、规划和拨款等手段对高职院校进行宏观调控、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上,使得高职院校获得较大的办学自主权,能根据政府和社会要求以及自身办学条件,依法自主决定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在办学模式、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2.塑造和传播有利的高职教育发展制度
政府在制度塑造和制度传播中起着核心作用,政府应充分发挥这一功能,完善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市场制度和社会制度建设,如在高职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社会评价制度,引导高职院校面向和贴近社会办学;健全校企合作办学制度,鼓励和规范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行为;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技能相关职业地位,使得技能人才成为社会个人的理想成才选择,由此提高高职教育社会吸引力和高职院校的办学地位。
(二)高职院校方面
高职院校是特色办学的主体,应充分认识趋同不是学校办学的终极目标,在合理趋同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积累,最终应寻求特色发展,创建自身优势,构建独特的办学模式。
1.探索特色办学目标
高职院校应发扬高等学校独立、自主和批判精神,深入研究高职教育办学规律,探索区域(地方)经济、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结合本校办学的历史积淀和传统,形成特色办学目标,以特色引领学校规模发展和水平提升。
2.建设特色或优质专业
高职院校应将专业设置与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紧密地、动态地联系起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独特或优质作为专业特色,以专业特色为切入点探索学校办学特色。
3.开展“以人为本”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高职教育育人的本质特点,克服人才培养工作“目中无人”的工具理性趋向,以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培养目标,以综合职业能力养成为培养内容,基于学校特点,大胆创新,多途径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扎实建设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深化。
参 考 文 献
[1]周雪光.组织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75.
[2]张薇之.论短期职业大学的基本特点[J].汉江大学学报,1983(1):15-20.
[3]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00.
[4]温家宝.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是一所好大学的灵魂[EB/OL].[2015-04-12].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100202/15801235.html.
Research on the Isomorphis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ing on the Neo-institutionalism Theory
Lin Juan
Abstract Institution isomorphism is the main wa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erusing the legitimacy i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Legitimacy mechanism lea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ecoming isomorphic by coercive mechanism, mimetic mechanism and normative mechanism. The government and colleges should cooperate to overcome excessive isomorphism and promote the colleges running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stitution isomorphism; neo-institutionalism
Author Lin Juan,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of Zhejiang Financial Vocation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