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新教材对每位初中化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自身的存在的一些不足越来越凸现出来,转变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时代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教学理念 科学探究 课堂结构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原有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因此,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是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关键。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际谈谈我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激发兴趣,转变观念,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发明创造的源泉,也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及时排除不利于学生认识兴趣发展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自觉学习。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感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和化学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力提高的更快。例如对于不同的内容,有的使用课件可能效果较好,但有的使用课件适得其反;对于化学演示实验,有的实验教师演示效果较好,但有的通过播放视频效果更好。
二、改变学习方式,重视实验教学,把合作探究引进课堂
新课改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一,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助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第二,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提倡和鼓勵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课的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先把紫色石蕊试液滴到食醋酸中,然后再把干燥、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分别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讨论等环节,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三、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化学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使用教材而不是简单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教师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也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学习,理解知识,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们的教学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上,还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功夫,贴近学生的个体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进步。
第二,注重过程,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往往表现为“一考定终身”;同时,这种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命体的相互触动、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生命活动的信息需要交流,加工反馈。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肯定、课堂氛围等外在因素,因此,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觉得有意义、有趣、得到了肯定、赞扬或鼓励,他们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这样,课堂评价就成为调控学生,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评判者”的角色出现,对学生的往往是以“对”、“好”、比较好”、“非常好”、“不对”、“不好”等简单的方式做以评价,这样的方式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而且还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下的评价方式,将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重视结果性评价。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一种互动过程,它是开放的、动态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全面考虑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总结,就一定能使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型社会实用人才.
【关键词】教学理念 科学探究 课堂结构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原有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因此,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是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关键。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际谈谈我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激发兴趣,转变观念,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发明创造的源泉,也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及时排除不利于学生认识兴趣发展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自觉学习。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感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和化学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力提高的更快。例如对于不同的内容,有的使用课件可能效果较好,但有的使用课件适得其反;对于化学演示实验,有的实验教师演示效果较好,但有的通过播放视频效果更好。
二、改变学习方式,重视实验教学,把合作探究引进课堂
新课改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一,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助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第二,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提倡和鼓勵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课的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先把紫色石蕊试液滴到食醋酸中,然后再把干燥、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分别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讨论等环节,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三、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化学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使用教材而不是简单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教师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也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学习,理解知识,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们的教学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上,还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功夫,贴近学生的个体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进步。
第二,注重过程,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往往表现为“一考定终身”;同时,这种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命体的相互触动、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生命活动的信息需要交流,加工反馈。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肯定、课堂氛围等外在因素,因此,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觉得有意义、有趣、得到了肯定、赞扬或鼓励,他们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这样,课堂评价就成为调控学生,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评判者”的角色出现,对学生的往往是以“对”、“好”、比较好”、“非常好”、“不对”、“不好”等简单的方式做以评价,这样的方式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而且还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下的评价方式,将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重视结果性评价。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一种互动过程,它是开放的、动态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全面考虑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总结,就一定能使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型社会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