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岗课证赛”融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英语“岗课证赛”四融通的教学模式受到各方关注。该模式的内涵就是以社会对学生的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各岗位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为标准,以各类证书和竞赛为依托平台,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为核心,形成针对各专业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具体到高职英语的“岗证赛”水平的提升,必须做到日常交际、专业英语识别能力等岗位能力的提升;获取英语职业技能等级考试(VETS)的合格证书;相关的竞赛活动必须注重英语演讲、才艺展示、写作及口语技能大赛的能力。基于“岗证赛”的高职英语课程模式改革,运城职业技术大学从四个方面提供了“岗课证赛”教学实践路径:(一)重构和优化课程体系;(二)丰富教学组织形式;(三)创新教学方法;(四)完善课程考核标准,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
  关键词:“1+X”证书制度;高职英语;“岗课证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0-0086-03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于2019年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启动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旨在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破解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难题,推动职业院校在教材、教法、教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在此进程中,作为职业院校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更新与学习,以促进学生德、才、技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竞争力。该制度自发布起引发了职业教育的重大改革。
  在“1+X”证书制度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面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现状和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形成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完成常规的X证书考证和打通学业晋升的通道;以培养学生将语言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造就适合于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文化差异,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为目标的“岗课证赛”四融通的教学模式受到各方关注。
  一、“岗课证赛”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在“岗课证赛”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岗”指各专业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所对接的岗位,即工作岗位,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工作落脚点,体现着企事业单位及组织对人才的岗位需求;“课”即是课程,是教学的“基本点”,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实现岗位需求、完成证书考取、取得竞赛成果的坚实基础;“证”指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体现个人专业能力及个人综合素质的相关证书,是学生就业的准入门匙,是体现个人知识技能水平的凭证;“赛”指学生参加的各类与开设课程相关的竞赛,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检测和提升手段。因此,构建高职英语“岗课证赛”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就是以社会对学生的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各岗位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为标准,以各类证书和竞赛为依托平台,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为核心,形成针对各專业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有效实现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
  二、岗课证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关于岗课证赛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岗课证赛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将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二是对实施岗课证赛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进行了研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这一培养模式可以使课程与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相关课程资格证书的获取及课程相关赛项进行融合,对实现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大部分研究者赞同岗课证赛融入高职课程改革这一观点,这为研究岗课证赛教学模式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思想共鸣和价值基础。
  三是对基于“岗证赛”的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及实践,对对接“课证赛”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授课模式等从不同视角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对岗课证赛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国外比较丰富,且开始较早。在国外的制造业大国中尤其丰富,特别是在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中,注重学生的双重身份,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学术界关于岗课证赛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价值、培育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以“岗课证赛”为主题研究多,但对“岗课证赛与高职英语教学”为主题的研究屈指可数。二是研究内容方面对岗课证赛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结合点、内容契合度研究较少,对二者融合的路径研究不够深入。三是研究方法不够全面,大多数学者侧重于文献分析法,用问卷调查法和理论联系实践以及行动研究法等方法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比较少。因此,笔者对所在院校进行了针对性的行动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三、高职英语“岗证赛”分析
  (一)岗位能力分析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笔者利用每学年寒暑假集中进行企业实践,深入各个岗位,在提高自身岗位实践能力的同时,及时了解并掌握各企业单位所需人才培养的规格、学历层次、英语水平及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英语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等。调研得出,不同层次的企事业组织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英语水平要求不一,但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日常交际能力。多数企业对员工的英语交际能力有一定要求,尤其是在进行或已经进行了对外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及组织中,对各岗位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
  2.专业英语识别能力。对在岗人员所对应的专业英语能力有一定需求,如能看懂专业相关产品说明书等。调研发现,企业员工普遍认为,在现在工作中提高英语水平可以增加交往机会,拓展更多的客户和市场。   (二)竞赛项目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开设的竞赛活动主要有:
  1.英语演讲大赛、英语才艺展示等,旨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展示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提高语言自信。
  2.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写作大赛(对接省赛及国赛),如“外研社杯”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英语写作大赛,旨在增强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3.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词汇大赛(对接省赛及国赛),如“外教社·词达人杯”大学生英语词汇大赛,旨在更好地满足学生英语网络学习需求,强化学生线上英语学习效果,营造良好学习氛国,同时提升英语教师的智能化教学水平,促进英语教学手段创新,丰富英语教学体系和内涵。竞赛以CET—4和CET—6考试内容为范围,全面考察学生对词汇发音、拼写、词义和搭配的掌握程度。
  4.高职口语技能大赛,此赛项属于技能大赛参赛项目,为学生个人赛事,竞赛内容主要以企业及各行业组织的前沿动态为主题,以口语表达、口语交际、职场礼仪等为主要内容,对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表达、创新能力、综合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高职英语开设的赛事展示了当代社会对学生英语能力所需的核心技能,以此为引领,指导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可以使教学更能适应各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
  (三)高职英语相关证书分析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切实契合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英语职业技能等级考试(Vocational English Test System,简称VETS)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职业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研发,旨在贯彻落实《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推动全国职业外语教育发展,推动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英语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研发是中国职业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重要举措,是出于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推动院校教学改革、对接企业用人需求、完善英语能力测评体系等多方面的深入考虑。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该考试将为落实教育部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快培养国际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在国际化市场的就业竞争力做出新的贡献。2019年12月21日英语职业技能等级考试进行了首考,此次考试全国共20个省份参加,笔者所在的运城职业技术大学为其中一所首考试点。
  四、基于“岗证赛”的高职英语课程模式改革
  根据前期调研总结,结合多年教学工作实践,运城职业技术大学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岗课证赛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践:
  (一)重构和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该校提出的“人文·职业·技能”三大素养培养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进行了基于“岗证赛”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的改革,建立了“基础英语+职场英语+专业英语”的课程体系。“基础英语”课程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注重英语语言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旨在通过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帮助学生务实基础,完成常规的英语相关等级证书的考取,同时弥补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缺失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职场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未来职业生涯相关,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在真实职场环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综合文化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是提升其具有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专业英语”课程除了加入行业前沿动态外,还重点涉及了专业相关语言技能和“一带一路”战略进程中相关产业紧密联系的内容,以实现培养学生将语言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目的。由易及难,阶梯式地进行课程教学,课程任务完成后,学生的英语能力即可满足英语相关等级证书的能力要求,又可满足院级省级国家级各类技能大赛的需求,较为接近岗位要求。
  (二)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一方面,该校在校内根据学生水平及不同需求,进行分层教学、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第二课堂延伸教学等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该校在开展分层分类教学实践中,开设了赛事口语培训班,由外教进行指导教学,长期外语浸入式的熏陶,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也丰富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加快高职英语立体化教材的建设。该校进行了针对学生“岗证赛”的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学习通课程资源建设,创新教学资源,进行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该校对学生进行了无记名调查问卷调研,结果表明70%以上的学生倾向于在课堂进行信息化融入式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习通等多种课堂移动终端、微课信息资源、多媒体等手段,给学生以情景体验,直观融入。
  (四)完善课程考核标准,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
  通过校内各类英语技能比赛,选拔较为优秀的学生,参加省级高职英语口语技能比赛,是检验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水平提升的手段;组织学生考取各类英语等级证书,检验成效;通过参加英语技能大赛及相关赛事,为学生提供了提升自我技能,拓展了其就业的广度。同时,将考证与比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后续的课程当中,做出一定的改进从而保证后续课程的补充与促进。在课程结束后,采用多级考核方式,包括职业英语等级证书的考取、参加比赛成绩、平时表现等方式多方面进行,保证学生技能的真正掌握。
  五、实施效果
  通过岗课证赛融入式的课程模式教学,推进了高职英语在“1+X”制度下进行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全方位的改革。明确高职英语课程对接的X,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推进了“1”与“X”的有机衔接。同时,開发和实施岗位对接的竞赛型活动,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高质量。运城职业技术大学经过此课程模式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一方面,基于岗位——证书——竞赛的课程活动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了有效提高,英语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各项赛事取得了显著成绩,技能大赛的国赛三等奖及连续2年的省赛一等奖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性。最后,英语等级证书的获取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了提升通道,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结语
  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通过构建“岗课证赛”融通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要落实这一教学模式,还需要在学校层面构建运行机制,并提供管理保障。
  参考文献:
  [1] Chen J.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J].Journal of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2014(2).
  [2]李霞.岗、课、证、赛互相融合建立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3]郑美华.“岗、课、证、赛四位一体”的国贸实务双语课程考核体系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4]李霞.“岗课证赛融合”渐进型的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1).
  [5]曾用强.职业英语能力构念的实证研究[J].外语界,2020(4).
  [6]胡冰.“1+X”证书制度下高职公共英语三元课程体系设置探索[J].中外企业家,2020(9).
  [7]王亚盛,赵林.1+X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实施方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制度,2020(2).
  [8]曾智良.基于“岗课证赛”融合的课程改革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9(10).
  [9]吴南中,夏海鹰.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变革逻辑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0(4).
  作者简介:任瑞娜(1989—),女,汉族,山西河津人,运城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责任编辑:董惠安)
其他文献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生活,在教育领域引入互联网技术,便产生了“慕课”这一新的教育形式,它打破了学校围墙,不受时空限制,改变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特别适合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需要。但是慕课也有先置条件,一要授课内容专题化,教师要熟悉教材,围绕重点、难点设立专题,厘清专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二要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结合;三要实践教学多样化和慕课学习自主化、志愿服务学分化。如此,方为混合式教学。 
期刊
摘要:高校党建+雅室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立德树人,它是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为驱动,其落脚点是宿舍文化建设。通过创建党员示范岗进公寓试点,进一步夯实学生党建工作;落实落细“人和”“雅室”两个点,进一步培筑立德树人工作;学生会积极主动以主人翁的身份完成雅室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探究大学文化系统的内部结构要素,进一步强化学风建设工作。高校“党建+雅室文化”建设实践具体路径是:
期刊
摘要:继续履行合同项下于破产申请受理前已发生的债务是否应纳入共益债务的范畴,在理论学说、司法实践及域外立法三方面均有不同的观点,认定为共益债务者有之,认定为普通债权者有之。从学理、实践及外国立法的正反观点入手分析认定:该等债务不符合共益债务的特征,认定为共益债务有违公平清偿原则,还将会增加继续履行合同的成本,不利于重整程序的推进。基于各种利弊的分析,应认定为破产债权——这并不违背合同的不可分性,也
期刊
摘要:自2015年国家提出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后,我国正式由紧缩型生育政策转向宽松型生育政策,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但政策实行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并未达到预期。调查显示“二孩政策”对多数育龄人群的影响较弱,实施效果欠佳,仅有宏观政策的引导还不足以增强生育意愿。而影响人口生育的主要因素是育儿费用高、工作繁忙、生育假期短、生育福利配套不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促进生育政策和相
期刊
摘要:基于对X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项目进村这一事件的调查,对村干部以及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行为的分析,认为在政治色彩浓厚的具体事件中村干部主要扮演政府代理人,村民当家人的角色较弱。村干部会站在理性的角度来平衡两个角色的矛盾与冲突,进而衍生出一套维持村庄与社会均势的法则。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村干部;角色多重性  中图分类号:D422.6;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通过列举拼凑论者、贝克和阿利森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对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关系的解读,肯定了阿利森等人的基本观点——实践自由基于先验自由,并在此基础上对两个概念的双重含义进行具体区分。同时,补充阐释了两者具体的过渡关系:在辩证论中,由于自由的主体的转换,两者实现了初步过渡。由于理性的纯粹运用的领域在于实践,康德将认识领域的先验自由作为了一个“悬设”,从而更关注自由的实践意义,同时增加了对实践
期刊
摘要:陕西作为历史文化故地,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资源,面对新时期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传承的时代任务,大量的省级、地市、区县类文博单位相继开通了抖音平台官方账号。但这些抖音号普遍存在着内容同质化、缺乏吸引力、宣传闭环严重等问题。对策与建议是:(一)明确自身定位,把握优势资源;(二)加强馆际合作,扩大官方影响力;(三)完善宣传机制,確保社会教育后继有人。以实现博物馆新平台多元化社会教育目标。  关键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从政府单向度的责任走向以社区为平台的多主体参与模式转变。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细胞,越来越凸显了在“平安社区”和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关键作用。青海藏区社区在推动“平安社区”和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过程中受多方因素的制约。促进青海藏区“平安社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路径:(一)树立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理念,增强群众归属感;(二)要
期刊
摘要:依据“寻找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与“寻找全国百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高校生态文明实践教育目前存在着体系不完善、观念不到位、实践教育扶持力度低、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高校要建立健全“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转变生态文明实践教育观念,加大生态文明实践教育的扶持力度,搭建新形式的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平台,以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
期刊
摘要:通过对城市家庭婆媳代际合作的考察,深入探究当代“媳妇当家”背景下婆婆是否完全丧失家庭权力而听从于儿媳。研究发现,现代核心家庭面临繁重的生活琐事和家务压力,婆婆往往作为重要的“帮忙者”进入家庭,与儿媳产生代际合作。婆婆在家庭场域中分为台前与幕后两个部分,两种情境下婆婆表现出两种状态。台前儿媳掌握家庭事务决策权、婆婆遵从儿媳,而婆婆并非一直处于被支配地位,其在幕后掌握权力。婆婆的后台权力实际上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