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语用能力培养探究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wei313624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范教育应重视师范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系统学习语用学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语用能力训练、通过师德品格修养锻炼,使之具有在教育教学的特定语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关键。
  关键词:师范生;语用能力;以言行事;间接言语行为;孔子
  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这一概念最先是Chomsky于1980年提出的,他认为语用能力与语言能力相对,是语言使用者所具备的关于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以使语言的使用符合交际目的的知识。Widdowson(1989)认为语言能力由知识和技能两部分组成。知识相当于语法能力,技能相当于语用能力。Rose(1999)把语用能力定义为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语言资源进行交际的能力。Bialystok(2003)认为语用能力包括使用语言达到各种交际目的的能力,如何理解说话人真正交际意图的能力,对话语组成篇章的规则的把握能力等等。[1]172关于语用能力的培养,大多数研究者主要探讨了外语学习者存在的语用失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提出了培养语用能力的策略。其实,更多的人使用母语的能力易被忽略。如何恰当地使用汉语,提高语用能力,是我们师范院校语言教学改革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师范生语用能力分析
  上述研究者对语用能力作了不尽相同的界定,综合言之,其要素有四:交际目的,特定语境,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育教学的特定语境中,教师的交际目的是有定的。教师自身的理解力和表达力以及教育对象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成为实现交际目的的关键。根据语用学理论,我们选择以下两方面能力来进行分析。
  (一)以言行事
  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是以表述句和施为句的二分法作为基础的。把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直接区分开来,表述句在于以言指事、以言叙事,施为句的目的在于以言行事、以言施事。[2]147—148 我们以教师的课堂用语为例,从宣布“上课”到要求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从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到警告学生不要触犯纪律,教师在说话的时候,实施了“宣布、命令、请求、建议、允诺、提醒、劝告、警告、保证”等言语行为。教师的这些课堂用语,有显性施为句,也有隐性施为句。明确带有施为动词的显性施为句,虽然表意明确,态度坚决,口气强硬,但作为教师用语,在更多的情况下,并不直接出现这些施为动词,教师善于使用隐性施为句,显得平易近人。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同样能完成以言行事,但如果没有明确的施为动词,隐性施为句可能表达多种言语行为,如“你出去!”可以表达“允许、建议、命令”等言语行为,学生根据一定的语境信息及自身具备的语用知识来推断。除了施为句,教师也常选用表述句来实施言语行为,如“教室是学习的重要场所。”在特定的语境中并非陈述一个事实,而是含有“提醒、警告”等言语行为,可看做是表达言语行为的施为句,提醒或警告学生不要在教室里喧哗、打闹、抽烟等等。正因为表述句、施为句二分的缺陷,奥斯汀在施为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言语行为的三分说包括“言之发”(以言指事,locutionary act)、“示言外之力”(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收言后之果”(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言语行为的三个部分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不是三个不同的行为。[3]154—155教师的课堂用语在特定的教育教学语境中,形成一些样式: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应变语、结束语等。据言语行为三分说,无论是不是施为句,话语除了表达一定的意义之外,还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例如“上课。”首先教师要有清晰响亮的声音,要使用正确的词语组成句子,带上准确的语调说出来,这就是“言之发”阶段,即“以言指事”,属于言内行为。教师说这句话时带有“施为用意”,这就是示言外之力——提醒,即提醒学生安静,提醒班长发出口令,即“以言行事”,属于言外行为。教师实施该行为后,学生所受到的影响或作出的反映,就是收言后之果,喧闹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班长发出口令,即“以言成事”,属言后行为。随着班长“起立,敬礼!”口令的发出,又连贯地完成了言语行为的三个部分。整堂课从开始到宣布“下课”或者“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都显示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言语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是言语行为的执行者,其行为的动机、意图决定了教师常常使用某些话语来“示言外之力”,形成了有特色的教师口语。正因为教师言语行为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所以,师生应是平等的,课堂应是民主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伙伴。教师要把握好言语行为的礼貌程度。
  (二)间接言语行为
  奥斯汀关注说话人以言行事、收言后之果。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关注的是言语行为的礼貌因素,在奥斯汀的基础上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的方式间接地实施的以言行事,要理解和表达间接言语行为,塞尔认为应该关注以下四方面的因素:(a)言语行为理论,特别是“示言外之力”论,即要了解人们如何以言行事;(b)语用含义理论,特别应了解会话含意理论中有关合作原则中各准则的恪守与违反可能产生的语用含义;(c)说话人的知识与听话人所理解的语境信息;(d)听话人的知识及推断能力。[4]164—165如教师说“能把这几道题再做一遍吗?”“自习时间安静点,好吗?”这些话语字面上都是询问,学生只要按一般的规约性,就能推断出教师的言外之力——请求。这些话语比直接使用请求、命令要礼貌得多,更有亲和力。“这是你写的作业?”这个话语的字面用意是询问,学生如果抄袭了作业,就能领悟教师的言外之力,提醒——是抄的吧?断言——这不是你写的。劝告——不要抄别人的!命令——重新做一遍。如果学生是自己完成的作业,就能感受到教师的“赞美”、“喜爱”。为了礼貌,不伤及学生自尊,教师通常采用间接言语行为来与学生沟通,这种沟通需要建立在师生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在共知的语境中推出话语的言外之力,才能收到预期的言后之果。诸如教育家孔子对其弟子的人品、性格、理解力等都非常了解,与弟子谈话能有针对性地实施间接言语行为。《季氏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冉有、季路仕于季氏,而没有阻止季氏伐颛臾,在自己的老师面前却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听了学生推卸责任之辞,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大发议论,而是用了“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矣?”弟子根据这两个问句形式及对孔子教育思想的了解,推出它们的间接言外之力——责备,明白了为臣的作用及不可推卸的责任。“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篇》)对于能说会道、言行不一的宰予,孔子却用了“于予与何诛?”字面上看是不值得责备,间接言外之力是很严肃的责备,表明了孔子对不可教之人的态度。在《论语》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这种问句形式,其语用功能并不需要弟子提供信息,而是产生一定行为的提问——请求、责备、建议等。赛尔用“合作原则”的遵守以及“会话含意”对合作原则的违反来条分缕析地解释间接言语行为,给我们一定的理论指导。学习汉语的使用,诵读《论语》,品味孔子与弟子的谈话,能让我们整体感悟汉语的妙趣、风格、文化意蕴。   二、师范生语用能力培养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孔子教学的目的在于教导弟子明纪纲政事,成为治理国家的人才。在孔子看来,熟读《诗经》“不能专对”,读得再多有何用呢?显然,孔子强调培养语用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孔子教学总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律己总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与艺。”(《论语?述而》)可见,孔子从开设教学科目、选择教学内容到言传身教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当今的师范教育,应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握师范教育的特性,调整课程结构,目前开设了普通话、教师口语等实训课程,还应开设语用学课程,让学生学习语用理论知识,了解语用能力的构成,在理论的指导下,自觉地锻炼自己的语用能力。应加强语用能力的测试研究,以测促训。就普通话测试而言,读单字、读单词、读短文,命题说话,这种测试主要是纠正方音,检测不了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国外的一些语用能力测试研究,重语境、重实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师范院校可以从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言语行为入手,结合教育教学语境研究测试内容及形式,制订相应的实训方案。为了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必须参与实践活动。师范生的见习、实习期按规定为一个学期,但因种种原因被各校不同程度地缩减,达不到教学实习的预期目标。师范生不仅要按质按量完成见习、实习,还要创造条件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多渠道沟通交流,才能在实际操练中锻炼自己的语用能力。上述建议,不论是知识还是技能,均属外炼,作为承担教书育人重任的师范生,还必须重视内修。1、有爱心的教师才会善待学生,出言礼貌,有别于一般交际的寒暄客套之礼貌。孔子认为“言谈者,仁之文也。”(《礼记?儒行》)人与人之间的言谈以仁爱为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的各种关系才能有序。如何实践“仁”?孟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 “仁”是内心的真爱、是友善,“义”是为“仁”而付出的行动,“仁”和“义”的统一是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举止和谐发展的结果。教师有了仁爱之心,才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会发自内心地选择利于学生成长的言语行为,达到教育教学目的。2、品德高尚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学生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善解教师的用意,有别于一般交际的地位等级之奉承。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当一个人“德”的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就必然外化为言语,言为心声。反之,能言会道,谈论道德头头是道,并不说明内心有道德。“德”是言之本,孔子一生致力于聚徒讲学,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品性教化,其教学目的,就在于培养有德的君子。君子以德为本,先有德后有言,孔子反对“巧言乱德”(《论语?学而》)。
  教师的职业决定其语用能力的重要性。试看今天中国的教育现状,一个人从3岁入幼儿园,直到大学本科毕业,与教师接触19年,若继续深造,念完硕士、博士,那么,一个28岁的人,受教育25年,换言之,学生在教师的语言世界里生活了25年。无论这些学子读的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教师内在的仁爱之心和高尚的品德以及外化的言语行为对其一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师范教育应重视师范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系统学习语用学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语用能力训练、通过师德品格修养锻炼,使之具有在教育教学的特定语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俞东明.什么是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3][4]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化迁移的定义来源于二语习得中“迁移”的概念——文化迁移实际上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而导致的迁移。林语堂先生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在西方读者面前,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迁移。而《京华烟云》中的浅层文化迁移一般发生在词汇和语用的层面。  关键词:《京华烟云》;浅层文化迁移 ;词汇;语用  一、文化迁移  “迁移”原本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术语。Lado[1]在《跨文化的语言学》中首次提出“语言迁移”的
期刊
摘 要: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探究式学习的主要途径。幼儿在活动区内探究活动有自主性、差异性、操作性、材料性、互动性等特点。教师根据这些特点对幼儿在活动区内的探究行为进行指导,在活动前了解幼儿特点、有组织的投放材料,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发现问题、促进合作探究,在活动后组织幼儿评价活动等。  关键词:幼儿探究;区域活动;教师指导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实施课程的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幼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给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次课改,以改革课堂教学为抓手,将改革的触角伸向了教学环节的心脏。用李炳亭老师话诠释,就是课改揪住课堂,就是找准了撬起地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主要对北京年北京奥运会后,发表于各类期刊上的有关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影响等方面的文章进行进行研读并分析,来阐述北京奥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的新的历史机遇,并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探讨北京奥对我国群众发展的影响。旨在为今后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群众体育;影响作用  随着社会文明的向前发展,人们对自身的生活质量越
期刊
摘 要:高校“思政课”当前面临不少问题,需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政课”中运用情景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运用图片、图画、影视、动画、电脑课件以及学生自身的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各类情景教学。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情景教学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
期刊
摘 要:教育智慧研究正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关于教育智慧的界定、特征、分类、形成等的探讨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繁荣”的研究现状折射出教育智慧研究的深化取向:一是从教育的本质出发理解教育智慧的内涵;二是把教育智慧的生成纳入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三是具体探讨教育智慧的内容和结构的层次性;四是深入探索教师的教育智慧的生成策略。  关键词:教育智慧;研究现状;研究取向  由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
期刊
摘 要: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本文从作者研究和作品研究两个方面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主题及创作手法等方面做了简要的概括,并对普鲁斯特接受外来文化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时间;无意识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学研究呈现两种研究趋向,各有不同的侧重。一种趋向是以作者为直接研究对象,进而解读文本,可称之为“作者研究”。另一种则是直接研究文本,而基本不论作者,
期刊
摘 要:《大型数据库技术》课程是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通过对相关就业岗位对大型数据库技能的需求分析,形成了大型数据库技术课程总体设计原则,设计了大型数据库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根据长期教学实践总结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形成了该课程“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理论实践并行”及“以学生为中心”等鲜明的特色。该课程改革的成果在几届学生中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型数据库
期刊
摘 要:围绕高职法律专业的生源状况和培养法律应用型辅助人才的目标,确定高职宪法学的课程定位,探讨适合高职专宪法教学的若干教学方法:宪法事例教学;研讨、启发式教学;实践、诊所式教学;多媒体教学  关键词:宪法教学;教学方法;宪法事例  现阶段,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体系由以下若干层次构成:法学专科、法学本科、法学硕士、法学博士、法学博士后以及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法律硕士等。高职法律专业的定位准确与否
期刊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等方法,对云南省大理州白族传统体育中几项主要运动的形成及特点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大理白族传统体育绚丽多彩、类目众多,它的形成受到军事、教派崇拜、祭祀、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白族体育与其他民族体育具有鲜明的特点,研究表明,对大理白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的深入研究,将会有利于丰富完善白族传统体育文化史,为白族体育文化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滇西;白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