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教育部门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因此,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成为不少应届毕业生无法逃避的现实。一份份简历石沉大海后,部分大学生有了自主创业的打算。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不少学生都曾有过创业冲动,但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与压力,造成了大学生创业的“望而却步”之病。专家指出,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走出“三重门”。
创业愿望——需“量体裁衣”
“商海沉浮太大,我还是比较倾向于稳定的职业。”青海大学大四学生小李说。虽然家境殷实,给他提供创业的本金并非难事,但至今未找到工作的小李始终未想过创业这条路。“就算我同意,我父母也会极力反对。”小李说,自己父母都是公务员,始终认为找份体面的工作才风光。
“缺乏‘闯劲儿’是大学生不敢创业的很大一块‘绊脚石’,大多数大学生对创业心存惧怕,而往往那些韧性闯劲十足、有着独立进取心的学生在自主创业上更容易取得成功。”在谈到大学生创业的自身条件时,已从事过5年就业指导工作的青海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周晶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他认为,大学生初涉社会,社会交往能力不够、管理经验匮乏,并不适合高风险、高投资、高新技术要求的项目。开办书店、花店、小型培训机构等投资小、市场好、利润较低的项目,才真正适合刚毕业的大学生。但需要家长和学生摒弃“做这种‘小本买卖’不体面”的思想,才能真正使大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自信创业。
创业教育——避免“纸上谈兵”
“我想创业,但是我不知道要跑哪些部门,要办哪些手续,需要多少钱的本金,我更不知道该从哪进货,销售渠道该怎么找,税收该怎么交……”记者在青海师范大学随机采访了几位大四学生,对于创业,他们一方面表示“很有兴趣”,另一方面表示缺乏创业最基本的知识。
部分大学生表示,虽然在校园中听过创业讲座或论坛,但也仅仅是“望梅止渴”,很难从课堂上获得相关方面的系统知识,对于创业难免有种“一头雾水”的感觉。
去年12月,在大部分大学应届毕业生还为找一份好工作而四处奔波之时,青海省建工建材学校09届毕业生樊月军已将属于自己的“大学生家政公司”办了起来。谈起创业经验,樊月军说,在大学期间有意识地为创业做知识和实践上的积累十分重要。从大二起,樊月军参加了学校的学生社团——大学生创业者协会,从中了解到不少创业知识,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大二暑假,他跟朋友开始了“创业初体验”,在报纸上登了个小广告,为有需要的家庭做家政服务。
创业贷款——“叫好还须叫座”
“我们学校去年有三个学生组了一个团队,计划开家大学生书店,并有完整的策划书。为申请大学生创业贷款,他们辗转于学校、人事厅、工商局两个多月,却因担保人难找、申请程序繁琐,终究没有拿到创业贷款。”周晶回忆起这三个学生,始终觉得很遗憾。
周晶表示,学生在有了创业策划和项目后,真正决定他们走上创业之路的关键在于能否顺利地申请到贷款和基金。而现实中,创业贷款、基金难申请、手续繁琐,令人望而却步。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更是因为找不到有效担保人而无法申请,让很多有创业热情的学生“抱憾而归”。
青海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普权说,信息不畅、管理体制不顺也是大学生创业贷款的“软肋”。目前,青海省人事厅及共青团青海省委分别有“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基金”和“青海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就业指导中心并不发放创业贷款及创业基金,但还是有很多大学生向中心打来电话,询问大学生创业贷款到哪里申请。
“可否将大学生创业贷款和基金项目统一到一个部门管理,统一发布信息,让想创业的大学生知道去哪里申请,少跑些部门,少办一些手续呢?”张普权说。
他表示,信息不畅、程序复杂、申请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而这些资金得不到合理利用,导致大笔资金闲置。据他介绍,人事厅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基金”总额近200万,但基金的发放利用率却只在3%左右,鲜有人问津。
兰州大学社会学系教师唐远雄表示,大学生创业是一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路,需要学生、高校、社会共同的努力。学生需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意识,多“闯”多实践;高校则应扮演好学生与社会中间人的角色,在教授学生学术专业知识时,更应注重就业培训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则要给与学生一系列帮扶措施,从资金、政策上支持大学生创业,建立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只有三方联动,大学生创业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创业愿望——需“量体裁衣”
“商海沉浮太大,我还是比较倾向于稳定的职业。”青海大学大四学生小李说。虽然家境殷实,给他提供创业的本金并非难事,但至今未找到工作的小李始终未想过创业这条路。“就算我同意,我父母也会极力反对。”小李说,自己父母都是公务员,始终认为找份体面的工作才风光。
“缺乏‘闯劲儿’是大学生不敢创业的很大一块‘绊脚石’,大多数大学生对创业心存惧怕,而往往那些韧性闯劲十足、有着独立进取心的学生在自主创业上更容易取得成功。”在谈到大学生创业的自身条件时,已从事过5年就业指导工作的青海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周晶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他认为,大学生初涉社会,社会交往能力不够、管理经验匮乏,并不适合高风险、高投资、高新技术要求的项目。开办书店、花店、小型培训机构等投资小、市场好、利润较低的项目,才真正适合刚毕业的大学生。但需要家长和学生摒弃“做这种‘小本买卖’不体面”的思想,才能真正使大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自信创业。
创业教育——避免“纸上谈兵”
“我想创业,但是我不知道要跑哪些部门,要办哪些手续,需要多少钱的本金,我更不知道该从哪进货,销售渠道该怎么找,税收该怎么交……”记者在青海师范大学随机采访了几位大四学生,对于创业,他们一方面表示“很有兴趣”,另一方面表示缺乏创业最基本的知识。
部分大学生表示,虽然在校园中听过创业讲座或论坛,但也仅仅是“望梅止渴”,很难从课堂上获得相关方面的系统知识,对于创业难免有种“一头雾水”的感觉。
去年12月,在大部分大学应届毕业生还为找一份好工作而四处奔波之时,青海省建工建材学校09届毕业生樊月军已将属于自己的“大学生家政公司”办了起来。谈起创业经验,樊月军说,在大学期间有意识地为创业做知识和实践上的积累十分重要。从大二起,樊月军参加了学校的学生社团——大学生创业者协会,从中了解到不少创业知识,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大二暑假,他跟朋友开始了“创业初体验”,在报纸上登了个小广告,为有需要的家庭做家政服务。
创业贷款——“叫好还须叫座”
“我们学校去年有三个学生组了一个团队,计划开家大学生书店,并有完整的策划书。为申请大学生创业贷款,他们辗转于学校、人事厅、工商局两个多月,却因担保人难找、申请程序繁琐,终究没有拿到创业贷款。”周晶回忆起这三个学生,始终觉得很遗憾。
周晶表示,学生在有了创业策划和项目后,真正决定他们走上创业之路的关键在于能否顺利地申请到贷款和基金。而现实中,创业贷款、基金难申请、手续繁琐,令人望而却步。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更是因为找不到有效担保人而无法申请,让很多有创业热情的学生“抱憾而归”。
青海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普权说,信息不畅、管理体制不顺也是大学生创业贷款的“软肋”。目前,青海省人事厅及共青团青海省委分别有“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基金”和“青海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就业指导中心并不发放创业贷款及创业基金,但还是有很多大学生向中心打来电话,询问大学生创业贷款到哪里申请。
“可否将大学生创业贷款和基金项目统一到一个部门管理,统一发布信息,让想创业的大学生知道去哪里申请,少跑些部门,少办一些手续呢?”张普权说。
他表示,信息不畅、程序复杂、申请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而这些资金得不到合理利用,导致大笔资金闲置。据他介绍,人事厅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基金”总额近200万,但基金的发放利用率却只在3%左右,鲜有人问津。
兰州大学社会学系教师唐远雄表示,大学生创业是一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路,需要学生、高校、社会共同的努力。学生需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意识,多“闯”多实践;高校则应扮演好学生与社会中间人的角色,在教授学生学术专业知识时,更应注重就业培训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则要给与学生一系列帮扶措施,从资金、政策上支持大学生创业,建立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只有三方联动,大学生创业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