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典故 识花名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7924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德潜《说诗啐话》云:“援引典故,诗家所尚。”古代不少咏花诗或以花喻人诗常用典故,在诗歌鉴赏中也会出现借助典故来辨识花名的题目,如湖北八校2009届第一次联考试题第14题是阅读金人段克己的《满江红》词: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诘。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堂上客,头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漫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对“词中的‘此花’是什么花”一问,有的学生答是“满江红”花,令人啼笑皆非,表明学生在生活常识和文化知识积累上的欠缺。判断此花,一从时间上看,注释“‘律残无射(yè)’:秋季九月”和词中“重阳佳节”可看出是菊花。二是从典故上看,词中的“陶令”指陶渊明,其《饮酒》诗中有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用“东篱”、“东篱菊”、“篱东菊”、“篱菊”等来表现闲情雅致。如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词中的“三闾”即三闾大夫屈原,其《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词中“夕餐”也表明词中写的是菊花。
  除了菊花典故,还有与桃花和梅花有关的典故也是中学生应熟知和掌握的。如韩元吉《六州歌头》:“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前度刘郎”指唐人刘禹锡作桃花诗讥讽当权贾祸遭贬之事,又兼用刘晨、阮肇于天台逢仙女的典故。“武陵溪”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以后人也称桃花为“武陵花”,如元稹《清都春》:“时节催年春不住,武陵花谢忆诸郎。”
  南朝盛弘之《荆州记》载:“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花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用“一枝春”、“陇头梅”等咏梅花。如贺铸《绿头鸭》:“风城远,楚梅香嫩,先寄一枝春。”唐柳宗元《龙城录赵师雄醉憩梅花下》载赵师雄迁罗浮,一次酒醉后在大梅花树下梦见一位美人。后用“罗浮”、“罗浮美人”指梅花。如明高启《题三香图》:“罗浮洛甫与潇湘,三处离魂一本香。”清赵翼《梅花诗》:“好同姑射称仙子,会到罗浮化美人。”
其他文献
依法纳税虽然是每个纳税人应尽的义务,但企业完全可以在不触犯税收法律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特别是随着我国各项税收法规逐步趋于完
摘 要: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要使学生达到较高层次的历史解释,教师可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层次,从四个维度着力设计和实施教学:收集可靠史料,促进历史理解;区别史实史论,分析历史因果;分辨多样解释,探究差异原因;基于正确史观,形成科学解释。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解释;认知层次  近几年来,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历史解释,在中学历史教育界一直备受关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