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爱劳动”“历史一刻”“师生情长”“韧性”“色彩”“我的中国”“物各有性,共存相生”“作家的心声和读者的呼声”“重新发现中国味”……2019年的高考作文题有没有让你眼前一亮呢?
今年的作文题,的确颇有一番新气象,令人欣喜。大至国家命运,小至日常生活,收放有度,舒卷自如;可高歌猛进,可沉吟咏哦,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历史、现实、未来;国家、他人、自我;演讲稿、慰问信、观后感、漫画作文、议论文、记叙文、材料作文……你能在百花齐放中发现出题者对“大我”和“小我”的兼顾,也当思考在这样的价值引领之下,什么样的作文才能胜人一筹。
在我看来,能够决胜考场的作文,应该是“四有”好作文。
所谓“四有”好作文,就是有学识、有真情、有思想、有创意。
所谓有学识,就是有学问,有知识。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满腹学问能够在写作时信手拈来,言之有物,内容丰富。很多高中生读书太少,考场写作时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无病呻吟,废话连篇,强凑字数,让人读来味同嚼蜡,不堪卒读。而那些有学识的高中生,他们的文章会有学者风范,他们的文字会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旁征博引,如数家珍,自然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来看看我的高一学生写江苏卷的片段。
红黄蓝并存才有了五彩缤纷,不同的文明亦如此。虽然碰撞令人难过,但交融远不能止于此。是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世界是多元的,世间万家,没有哪一刻只有一种声色。正如《周易》所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王孟韦柳,张狂米癫,多元让文明的辉煌不致寒凉;孔孟仁政,韩非法治,百家争鸣使人类思想空前解放;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大唐盛世方能成为五千年长夜未央里不灭的明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交融共生,乃是发展的趋势;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范炜英《不失本性,孕育新生》)
再看看全国Ⅰ卷的考场作文片段。
《诗经·大雅》有言:“夙兴夜寐,洒扫院内。”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热爱劳动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不曾间断。且看解放战争时期,百万民众有小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且看建设岁月,河南林县的农民,腰悬绳索,一锤一锤在山崖上凿出红旗渠;且看改革年代,“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让一座新城从南海之滨拔地而起。这些蕴藏在人民之中的劳动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便会创造改天换地的丰功伟绩。
中国现在正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高铁风驰电掣,“天宫”瑰丽壮观,“天眼”美目流盼……大国重器是工匠们灵感迸发的智慧结晶,更是劳动的结晶。工匠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制器、修器,正是劳动精神支撑他们不断迸发出自己的能量。(山东一考生《大道至简,劳动为要》)
这就叫有学识。他们的文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围绕文题,紧扣中心,引经据典、穿插各种掌故逸事、民俗风情、诗文俚语等等,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读者的阅读感受很容易达到巅峰。一旦阅卷老师的阅读感受达到了巅峰,你的作文分数就会达到巅峰。
“有真情”容易理解却不容易践行,因为绝大多数考生觉得在考场上抒真情说真话是一种冒险。
2014年2月21日的《文汇报》曾刊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周宏的一篇文章:《不似“高考作文”才是高考作文》,作者批评了“这篇作文如果放在高考当中不太合适,如果不以高考标准评价,应该算是好作文”的论调,肯定了几篇好文章。
《我的星座下了流星雨》选取了三个社会生活场景,表现了中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苦闷。这种所谓不太积极向上的情感流露,恰恰真实地反映了涉世不深阅历尚浅的年轻人成长的真实历程。这一时的迷茫并不一定是退步,倒很可能证明孩子开始长大,懂得思考人生面对真实。
相比而言,《邪不胜正》更为成熟,思考更加清晰有理性,有积极的态度却并没有流于喊口号唱高调,以分析说理表现出真切实在的“正能量”,对这种文章的肯定,恰恰是对“伪崇高”的反对。
特别要提一下《遐想》。对它的肯定不是因为作者展现了广博的阅读面,而是因为其很好地用所读展现了对文中所提现象的批评,所引不为炫耀,因而贴切自然,有叙述有思考,真正是学以致用,为文章增添了骨肉血脉。反观时下有些学生作文,也在文中排比铺陈,让你惊叹于他读书之多,稍稍细读便可见血肉分离。
上面提到的几篇文章,共性就是“真”。
寫作,技巧层面的东西永远是次要的。一切真正有价值的,都必然是由心发出。写作,要从心灵出发,说真话,传真情。
真实的情感让人感到舒适亲切。汪曾祺写《泰山》,承认泰山是伟大的,但他去泰山以后,他觉得:“我这人和泰山不合适,泰山太伟大了,又是秦始皇,又是汉武帝,又是唐朝的皇帝来朝拜,历史那么多,山那么雄伟,可是我这个人,就我本身的气质来说,我是一个小桥流水的性格。我喜欢道家和佛家的自然、通达,那么雄伟的山跟我不合适。”他不做作,不刻意迎合大众的审美心理,他只表达最真实的感受。
《淮南子·说林训》中有一个说法:让一个不会吹竽的人来吹,而让一个会吹竽的人来按孔,这样吹出来的声音,“虽中节而不可听”,意思是,虽然符合节奏却不动听。“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一定要是主体的真实情感,要有真情的灌注,灵魂的投入,要有生命存在,而不是简单发出声音就可以。不能表现内在的情感,也就不能使人得到审美享受。音乐如此,写作亦如是:“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发外者也。”(《淮南子》)
情感真实的文章,才可能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不加雕饰,秀色天成,或卷或舒,得大自由,得大自在。
我们来看天津卷考场作文的片段。 责任,是爱国的底线,不是一瞬不可轻视的重担,更是报国的基础。在普法战争中,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愤然辞去了曾引以为傲的柏林大学教授职位。“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他的话语掷地有声,也告诫后人,爱国是每个公民最低限度的本分。钱学森、李四光、茅以升……他们放弃了优渥的工作条件,回到贫穷的祖国。正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倘使抛弃了爱国报国这一基本的职责,所谓理想事业都是无根之花、空中楼阁。爱国之责任,成为他们卓尔功绩的基石。
百川东流,才能掀起洪波萧瑟;海纳百川,才能托起日月之行。用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报国,是爱国的标志;个人理想的升华,是爱国之美行。(天津一考生《书生报国成何计》)
这样的文字,并非空喊口号,高唱赞美诗,而是在深刻思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大量引用先辈光辉榜样的基础上,抒发对祖国的真情,表达青年的使命感,思考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的关系,读来震撼人心。
常有学生问我:“为什么我的作文总拿不到高分呢?”
我笑着反问:“你的文章给了我什么,让我乐意偿付给你一个高分呢?”
考场作文评分,无异于一场交易。
就像女人买衣服,我舍得花大价钱买下的衣服,一定有让我无比动心之处。
同样的,能让老师拍案叫绝“一掷千金”的文章,也一定有让老师无比动心之处。
这里的动心,可作两解:一、感动;二、触动。
感动,就是以情感人;触动,就是以理启人。
如果你既没有真情可以感人,又无思想可以启人,那就怪不得老师将你的作文打入“第三世界”了。
深刻的思想哲理,独到的发现,智慧的见识,是作品的灵魂。一篇作文,无论叙事传情还是达理悟道,写作最本质的需要始终是完成一种领悟,领悟人生,领悟自然,领悟真理。因此,好的作文,需要有哲理和智慧的光辉。没有哲理之光的作文,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体一样,庸俗乏味。作文以生活为土壤和源泉,但并不等同于现实的生活本身。许多文章你读完之后不会有任何的遐想和反思,也不会让你静静回味默默感念,它更像是一次性消费的话语垃圾或者情绪泡沫。
美国著名学者爱默生说:“古代的学者接触他周围的世界,并开始思考;他们用自己的心灵重新进行安排,然后再把它表现出来。进去时是生活,出来时是真理;进去时是瞬息的行为,出来时是永恒的思想;进去时是日常的事务,出来时是诗。过去的死去的事实变成了现在的活生生的思想。它能站立,能行走,有時稳定,有时高飞,有时给人启示。”(《美国学者》)
经过了重新整合、转换提炼的生活,才能变成思想和真理,成为艺术和美。有思想魅力的文章能够瞬间征服读者,在这场“评分交易”中迅速化被动为主动:由被动接受评卷老师的“评头品足”,转化为以自己文字的思想魅力对评卷老师形成审美的吸引与智慧的征服。所以,有思想的学生会对题目所给的材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对比,提炼,整合,然后优美地表达。
譬如浙江卷的作文题,本质上就是要思考和讨论“作家的心声”和“读者的呼声”(也就是“自己的声音”与“人类的声音”)的辩证关系、“活出自我”与“为他人而活”的辩证关系。
关于写作,莫言说:“一个写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属于他自己的、能够使他和别人区别开来的语言。一个写作者观察事物的视角,应该是不同于他人的不同的独特视角……没有偏颇就没有文学,中庸和公允,不是我心目中的好的写作者所应该保持的写作状态……趋同和从众,是人类的弱点,尤其是我们这些经过强制性集体训练的写作者,即便是念念不忘个性,但巨大的惯性还是会把我们推到集体洪荒的边缘,使我们变成大合唱中的一个无足轻重的声音。合唱虽然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形式,但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歌唱者,总是希望自己的声音不被众声淹没。”(《文学个性化刍议》)
莫言又说:“只有个性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文学;真正的文学必然地会揭示出人类灵魂的奥秘,而揭示人类灵魂的奥秘,不但是东亚文学的共性,也是世界文学的共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他们的作品是从自己的精神世界出发,但也同时反映了广阔的社会。”(《作家和他的创造》)
诚然,自言自语是文学的起点,但它并不是终点。当代散文家刘亮程也曾说过:“作家都是通过自己接近人类的,每个作家都希望自己最终发出人类的声音。但在这之前,他首先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一个有价值的作家要关注的恰恰是生活中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们构成了永恒。”(《一个人的村庄》)
文学作为一种自语式的言说,其实就是一种“在”的方式,也是对“在”的沉思。我们不仅能够从中听到作者自己的声音,也能听到人类的声音,听到人与人的对话,也听到人类与自然的对话。
这是写作中“自己的声音”与“人类的声音”(或曰“作家的心声”和“读者的呼声”)的辩证关系。
那么,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对此,萨特有言:“人总是故事的讲述者,他被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环绕着生活。他通过这些故事看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而且他试图像他正在讲述的这些故事那样生活。”
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一生的作品,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是完全孤立的,它不只是属于“我”自己一个人的生活,我们被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环绕着,它们彼此交融,交互共生;又像是天上的星辰,每一颗星辰都有自己的轨迹,但是,其他星辰的运动变化,也会影响到“我”;反之,“我”的运动轨迹,也会影响到其他星辰。活出璀璨的自我,就会照亮更多的他人;更多的他人的生命,也会温暖我照亮我。
跟所有的星辰一起闪烁,跟所有的人一起行走,所有的远方,所有的人,都与我有关。
有创意,就是有创造意识或有创新意识。“有创意”至少包含两个指标:独创性、整合力。 独创性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有独创性的心灵,不墨守成规,不满足于已知的世界,对新事物、新问题怀有高度的敏感和浓厚的兴趣;或者对旧事物、旧问题常有独到而新鲜的发现。
整合性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越有整合力的心灵,越有创造力。马斯洛说:“对于伟大的国务活动家、伟大的治疗学家、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父母以及伟大的发明家来说,也同样如此,他们全都是综合者,都能够把分离的,甚至对立的东西纳入一个统一体中。”(《人的潜能和价值》)
所以我们读鲁迅的《故事新编》,会觉得这简直是一本空前绝后的小说集,鲁迅通过对古代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的“新编”——独特性发现和创造性整合,古今杂糅,相互映照,从而重新梳理和阐释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借此折射了时代现实。
好作文要有创意,有创意就表现在有独创性和整合性。
譬如全国Ⅱ卷给了我们五个任务,让我们任选其一,“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无论是从给定的情境、限定的文体还是身份的角度来说,这个题目本身都已经很有创意了,那么我们除了选择一个“历史一刻”并沿用题目的创意路线对当时的情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对那个“历史一刻”存在过、正在进行或可能将会出现的种种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让那个“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历史情境成为我们“合理”的活动背景,并影响在那一情境下的我们的所思,所想,所说,所做,让情境与人物互为因果:情境影响、推动人,人对情境进行反馈或者将这种影响和推动传递给他人。
来看看我的学生刘晨曦写的片段(任务①:1919年5月4日,在學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诸君,德军降始至今,中华可曾得来半分应有荣誉?吾辈所献之力,所尽之血,统统为列强狼子野心加冕!吾辈所守之道,所信之义,统统为列强辱我主权筑了梯阶!今有贼人操纵和会,无视公理正义,吾等自有无际悲哀一腔愤懑,若不思奋起图强,又能与何人相求?
国亡了!同学们!奋起啊!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今东瀛占我胶州,割我青岛,吾等怎能不明了其文明外壳下的伪善?今列强兴修铁路,分据我国土,吾等怎能不明了其虚意合作下的野心!中华应以胜国之姿,求胜国之遇。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拒签条约。寰宇理崩,我国民有勇。胶州青岛为先例,直指列强蚕食我中华工业根基之图谋。列强窥伺我东南已久,今且扬帆直入,罔顾他国主权,实属蟊贼之行耳。吾等必牢记工业兴国一理,莫让列强控我国民经济命脉,莫让中华泱泱历史结于吾辈!(刘晨曦《我青年便是唯一的光》)
她的文章整合了众多历史事件,排山倒海,气势如虹,正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创意,这样的使命担当,几乎“还原”了五四运动的现场。
今年的作文题,的确颇有一番新气象,令人欣喜。大至国家命运,小至日常生活,收放有度,舒卷自如;可高歌猛进,可沉吟咏哦,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历史、现实、未来;国家、他人、自我;演讲稿、慰问信、观后感、漫画作文、议论文、记叙文、材料作文……你能在百花齐放中发现出题者对“大我”和“小我”的兼顾,也当思考在这样的价值引领之下,什么样的作文才能胜人一筹。
在我看来,能够决胜考场的作文,应该是“四有”好作文。
所谓“四有”好作文,就是有学识、有真情、有思想、有创意。
一、有学识
所谓有学识,就是有学问,有知识。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满腹学问能够在写作时信手拈来,言之有物,内容丰富。很多高中生读书太少,考场写作时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无病呻吟,废话连篇,强凑字数,让人读来味同嚼蜡,不堪卒读。而那些有学识的高中生,他们的文章会有学者风范,他们的文字会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旁征博引,如数家珍,自然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来看看我的高一学生写江苏卷的片段。
红黄蓝并存才有了五彩缤纷,不同的文明亦如此。虽然碰撞令人难过,但交融远不能止于此。是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世界是多元的,世间万家,没有哪一刻只有一种声色。正如《周易》所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王孟韦柳,张狂米癫,多元让文明的辉煌不致寒凉;孔孟仁政,韩非法治,百家争鸣使人类思想空前解放;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大唐盛世方能成为五千年长夜未央里不灭的明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交融共生,乃是发展的趋势;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范炜英《不失本性,孕育新生》)
再看看全国Ⅰ卷的考场作文片段。
《诗经·大雅》有言:“夙兴夜寐,洒扫院内。”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热爱劳动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不曾间断。且看解放战争时期,百万民众有小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且看建设岁月,河南林县的农民,腰悬绳索,一锤一锤在山崖上凿出红旗渠;且看改革年代,“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让一座新城从南海之滨拔地而起。这些蕴藏在人民之中的劳动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便会创造改天换地的丰功伟绩。
中国现在正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高铁风驰电掣,“天宫”瑰丽壮观,“天眼”美目流盼……大国重器是工匠们灵感迸发的智慧结晶,更是劳动的结晶。工匠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制器、修器,正是劳动精神支撑他们不断迸发出自己的能量。(山东一考生《大道至简,劳动为要》)
这就叫有学识。他们的文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围绕文题,紧扣中心,引经据典、穿插各种掌故逸事、民俗风情、诗文俚语等等,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读者的阅读感受很容易达到巅峰。一旦阅卷老师的阅读感受达到了巅峰,你的作文分数就会达到巅峰。
二、有真情
“有真情”容易理解却不容易践行,因为绝大多数考生觉得在考场上抒真情说真话是一种冒险。
2014年2月21日的《文汇报》曾刊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周宏的一篇文章:《不似“高考作文”才是高考作文》,作者批评了“这篇作文如果放在高考当中不太合适,如果不以高考标准评价,应该算是好作文”的论调,肯定了几篇好文章。
《我的星座下了流星雨》选取了三个社会生活场景,表现了中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苦闷。这种所谓不太积极向上的情感流露,恰恰真实地反映了涉世不深阅历尚浅的年轻人成长的真实历程。这一时的迷茫并不一定是退步,倒很可能证明孩子开始长大,懂得思考人生面对真实。
相比而言,《邪不胜正》更为成熟,思考更加清晰有理性,有积极的态度却并没有流于喊口号唱高调,以分析说理表现出真切实在的“正能量”,对这种文章的肯定,恰恰是对“伪崇高”的反对。
特别要提一下《遐想》。对它的肯定不是因为作者展现了广博的阅读面,而是因为其很好地用所读展现了对文中所提现象的批评,所引不为炫耀,因而贴切自然,有叙述有思考,真正是学以致用,为文章增添了骨肉血脉。反观时下有些学生作文,也在文中排比铺陈,让你惊叹于他读书之多,稍稍细读便可见血肉分离。
上面提到的几篇文章,共性就是“真”。
寫作,技巧层面的东西永远是次要的。一切真正有价值的,都必然是由心发出。写作,要从心灵出发,说真话,传真情。
真实的情感让人感到舒适亲切。汪曾祺写《泰山》,承认泰山是伟大的,但他去泰山以后,他觉得:“我这人和泰山不合适,泰山太伟大了,又是秦始皇,又是汉武帝,又是唐朝的皇帝来朝拜,历史那么多,山那么雄伟,可是我这个人,就我本身的气质来说,我是一个小桥流水的性格。我喜欢道家和佛家的自然、通达,那么雄伟的山跟我不合适。”他不做作,不刻意迎合大众的审美心理,他只表达最真实的感受。
《淮南子·说林训》中有一个说法:让一个不会吹竽的人来吹,而让一个会吹竽的人来按孔,这样吹出来的声音,“虽中节而不可听”,意思是,虽然符合节奏却不动听。“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一定要是主体的真实情感,要有真情的灌注,灵魂的投入,要有生命存在,而不是简单发出声音就可以。不能表现内在的情感,也就不能使人得到审美享受。音乐如此,写作亦如是:“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发外者也。”(《淮南子》)
情感真实的文章,才可能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不加雕饰,秀色天成,或卷或舒,得大自由,得大自在。
我们来看天津卷考场作文的片段。 责任,是爱国的底线,不是一瞬不可轻视的重担,更是报国的基础。在普法战争中,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愤然辞去了曾引以为傲的柏林大学教授职位。“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他的话语掷地有声,也告诫后人,爱国是每个公民最低限度的本分。钱学森、李四光、茅以升……他们放弃了优渥的工作条件,回到贫穷的祖国。正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倘使抛弃了爱国报国这一基本的职责,所谓理想事业都是无根之花、空中楼阁。爱国之责任,成为他们卓尔功绩的基石。
百川东流,才能掀起洪波萧瑟;海纳百川,才能托起日月之行。用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报国,是爱国的标志;个人理想的升华,是爱国之美行。(天津一考生《书生报国成何计》)
这样的文字,并非空喊口号,高唱赞美诗,而是在深刻思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大量引用先辈光辉榜样的基础上,抒发对祖国的真情,表达青年的使命感,思考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的关系,读来震撼人心。
三、有思想
常有学生问我:“为什么我的作文总拿不到高分呢?”
我笑着反问:“你的文章给了我什么,让我乐意偿付给你一个高分呢?”
考场作文评分,无异于一场交易。
就像女人买衣服,我舍得花大价钱买下的衣服,一定有让我无比动心之处。
同样的,能让老师拍案叫绝“一掷千金”的文章,也一定有让老师无比动心之处。
这里的动心,可作两解:一、感动;二、触动。
感动,就是以情感人;触动,就是以理启人。
如果你既没有真情可以感人,又无思想可以启人,那就怪不得老师将你的作文打入“第三世界”了。
深刻的思想哲理,独到的发现,智慧的见识,是作品的灵魂。一篇作文,无论叙事传情还是达理悟道,写作最本质的需要始终是完成一种领悟,领悟人生,领悟自然,领悟真理。因此,好的作文,需要有哲理和智慧的光辉。没有哲理之光的作文,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体一样,庸俗乏味。作文以生活为土壤和源泉,但并不等同于现实的生活本身。许多文章你读完之后不会有任何的遐想和反思,也不会让你静静回味默默感念,它更像是一次性消费的话语垃圾或者情绪泡沫。
美国著名学者爱默生说:“古代的学者接触他周围的世界,并开始思考;他们用自己的心灵重新进行安排,然后再把它表现出来。进去时是生活,出来时是真理;进去时是瞬息的行为,出来时是永恒的思想;进去时是日常的事务,出来时是诗。过去的死去的事实变成了现在的活生生的思想。它能站立,能行走,有時稳定,有时高飞,有时给人启示。”(《美国学者》)
经过了重新整合、转换提炼的生活,才能变成思想和真理,成为艺术和美。有思想魅力的文章能够瞬间征服读者,在这场“评分交易”中迅速化被动为主动:由被动接受评卷老师的“评头品足”,转化为以自己文字的思想魅力对评卷老师形成审美的吸引与智慧的征服。所以,有思想的学生会对题目所给的材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对比,提炼,整合,然后优美地表达。
譬如浙江卷的作文题,本质上就是要思考和讨论“作家的心声”和“读者的呼声”(也就是“自己的声音”与“人类的声音”)的辩证关系、“活出自我”与“为他人而活”的辩证关系。
关于写作,莫言说:“一个写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属于他自己的、能够使他和别人区别开来的语言。一个写作者观察事物的视角,应该是不同于他人的不同的独特视角……没有偏颇就没有文学,中庸和公允,不是我心目中的好的写作者所应该保持的写作状态……趋同和从众,是人类的弱点,尤其是我们这些经过强制性集体训练的写作者,即便是念念不忘个性,但巨大的惯性还是会把我们推到集体洪荒的边缘,使我们变成大合唱中的一个无足轻重的声音。合唱虽然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形式,但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歌唱者,总是希望自己的声音不被众声淹没。”(《文学个性化刍议》)
莫言又说:“只有个性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文学;真正的文学必然地会揭示出人类灵魂的奥秘,而揭示人类灵魂的奥秘,不但是东亚文学的共性,也是世界文学的共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他们的作品是从自己的精神世界出发,但也同时反映了广阔的社会。”(《作家和他的创造》)
诚然,自言自语是文学的起点,但它并不是终点。当代散文家刘亮程也曾说过:“作家都是通过自己接近人类的,每个作家都希望自己最终发出人类的声音。但在这之前,他首先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一个有价值的作家要关注的恰恰是生活中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们构成了永恒。”(《一个人的村庄》)
文学作为一种自语式的言说,其实就是一种“在”的方式,也是对“在”的沉思。我们不仅能够从中听到作者自己的声音,也能听到人类的声音,听到人与人的对话,也听到人类与自然的对话。
这是写作中“自己的声音”与“人类的声音”(或曰“作家的心声”和“读者的呼声”)的辩证关系。
那么,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对此,萨特有言:“人总是故事的讲述者,他被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环绕着生活。他通过这些故事看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而且他试图像他正在讲述的这些故事那样生活。”
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一生的作品,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是完全孤立的,它不只是属于“我”自己一个人的生活,我们被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环绕着,它们彼此交融,交互共生;又像是天上的星辰,每一颗星辰都有自己的轨迹,但是,其他星辰的运动变化,也会影响到“我”;反之,“我”的运动轨迹,也会影响到其他星辰。活出璀璨的自我,就会照亮更多的他人;更多的他人的生命,也会温暖我照亮我。
跟所有的星辰一起闪烁,跟所有的人一起行走,所有的远方,所有的人,都与我有关。
四、有创意
有创意,就是有创造意识或有创新意识。“有创意”至少包含两个指标:独创性、整合力。 独创性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有独创性的心灵,不墨守成规,不满足于已知的世界,对新事物、新问题怀有高度的敏感和浓厚的兴趣;或者对旧事物、旧问题常有独到而新鲜的发现。
整合性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越有整合力的心灵,越有创造力。马斯洛说:“对于伟大的国务活动家、伟大的治疗学家、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父母以及伟大的发明家来说,也同样如此,他们全都是综合者,都能够把分离的,甚至对立的东西纳入一个统一体中。”(《人的潜能和价值》)
所以我们读鲁迅的《故事新编》,会觉得这简直是一本空前绝后的小说集,鲁迅通过对古代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的“新编”——独特性发现和创造性整合,古今杂糅,相互映照,从而重新梳理和阐释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借此折射了时代现实。
好作文要有创意,有创意就表现在有独创性和整合性。
譬如全国Ⅱ卷给了我们五个任务,让我们任选其一,“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无论是从给定的情境、限定的文体还是身份的角度来说,这个题目本身都已经很有创意了,那么我们除了选择一个“历史一刻”并沿用题目的创意路线对当时的情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对那个“历史一刻”存在过、正在进行或可能将会出现的种种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让那个“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历史情境成为我们“合理”的活动背景,并影响在那一情境下的我们的所思,所想,所说,所做,让情境与人物互为因果:情境影响、推动人,人对情境进行反馈或者将这种影响和推动传递给他人。
来看看我的学生刘晨曦写的片段(任务①:1919年5月4日,在學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诸君,德军降始至今,中华可曾得来半分应有荣誉?吾辈所献之力,所尽之血,统统为列强狼子野心加冕!吾辈所守之道,所信之义,统统为列强辱我主权筑了梯阶!今有贼人操纵和会,无视公理正义,吾等自有无际悲哀一腔愤懑,若不思奋起图强,又能与何人相求?
国亡了!同学们!奋起啊!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今东瀛占我胶州,割我青岛,吾等怎能不明了其文明外壳下的伪善?今列强兴修铁路,分据我国土,吾等怎能不明了其虚意合作下的野心!中华应以胜国之姿,求胜国之遇。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拒签条约。寰宇理崩,我国民有勇。胶州青岛为先例,直指列强蚕食我中华工业根基之图谋。列强窥伺我东南已久,今且扬帆直入,罔顾他国主权,实属蟊贼之行耳。吾等必牢记工业兴国一理,莫让列强控我国民经济命脉,莫让中华泱泱历史结于吾辈!(刘晨曦《我青年便是唯一的光》)
她的文章整合了众多历史事件,排山倒海,气势如虹,正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创意,这样的使命担当,几乎“还原”了五四运动的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