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智商(IQ)是人类成功的指数,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只占成功因素的20%。最重要的东西,是占80%的“其他因素”——人才学家和心理学家把它归之于“情绪商数”(EQ)。情商是一种心灵的力量,是一种为人的涵养,更是一种性格的素质。语文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具有工具性。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标。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教学目标决定了它应该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学科之一。但是,目前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与之相违背的教学现象:语文课本成了唯一的教育资源,教师和学生一年到头围着几十篇文章转;语文课成了学习语文的唯一时间,上完课,做完家庭作业就马放南山,不闻不问;检查考核时注重教师讲得怎样和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对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进行测试的题目很少。笔者认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控制情绪、自我激励和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绪调节;自我激励;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性格素质的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求学生学会说普通话,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教”与“学”是通过人际交往才结合成的一个统一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主要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小学课堂交往中的师与生属两代人,生与生属同代人,这种交往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由于课堂交往是在教师导引下,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的,师生双方都要遵守交往的规则,因而在这种活动中,教师更容易调控学生的学习与训练,学生更容易学习发展性格素质的方法。
二、扫除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性格素质的障碍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多是“秧田式”的,即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师为主生为辅的课堂教学结构本末倒置,局限着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压抑着学生交往的自觉性,剥夺了学生提高个人涵养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一对多”的角色地位容易使我们教师产生权威心理,学生则容易产生被动服从、顾虑,甚至恐慌的心理。这种角色地位的障碍也对发展学生性格素质起着消极的作用。
三、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性格素质的主要途径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富有“情”和“趣”。
我们知道,热烈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导。枯燥、沉闷、缺乏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行课堂交往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
2.善待学生的每次答问,让学生乐观自信。
我们常常会收到家长的信息反馈,孩子们最听老师的话,老师说的话就是“圣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对教师的盲从心理不利于学生性格的发展。学生每次回答教师的提问,往往都经过较认真的思考、联系,进行语言的组织,他们期盼着教师的肯定回报。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答对问题,答对一个问题的学生并不是每次都能答对。我们提倡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自信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去。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工具学科,许多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不同的答案。从同一个角度分析回答可以有多种的语言组织方式。例如给记事课文分段,我们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发生—发展—结果”三段,也可以分为“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四段。至于段意的归纳更是各有各的句式,各有各的说法。我们老师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必定会使学生从中获得表达自己的成功喜悦。即使答案是唯一的,学生不能答对,教师也要给予说明机会,从学生的思维劳动过程中寻找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也能使学生保持与人交流沟通的自信。应该强调一点,教师这样处理学生答问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在求同存异中接纳他人、自尊尊人品格的形成过程。
3.重视分组讨论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我们的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乏与人合作的经验;由于承受过多的关爱,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接纳他人;由于家人对他们百依百顺,独生子女大多任性固执,不懂得与人妥协。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有分组讨论交流的环节。在分组活动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交流的知识点,也就是讨论的结果。从发展学生性格素质的角度看,教师对分组活动过程的指导十分重要。分组活动特别是语文活动课的分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训练时间和丰富的训练内容。例如在语文活动课《成语教学》中,教师设置了“说成语”、“猜成语”、“演成语”和“用成语”四个环节。分组活动要求每个成员全程参与,成员之间分工合作。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知识交流中学习赞美他人;在意见分歧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分工合作中学习与人妥协,做好分内工作等等。这样,不但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语文素质,而且学会了与人交往,提高了性格素质。
随着人们对“情绪商数”(EQ)的认识加深,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愈发显得重要。儿童的未来20%取决于IQ(智商),80%取决于EQ(情商)。素质教育呼唤情商培养,从小奠定成功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性格素质。
(责任编辑:陈岑)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绪调节;自我激励;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性格素质的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求学生学会说普通话,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教”与“学”是通过人际交往才结合成的一个统一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主要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小学课堂交往中的师与生属两代人,生与生属同代人,这种交往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由于课堂交往是在教师导引下,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的,师生双方都要遵守交往的规则,因而在这种活动中,教师更容易调控学生的学习与训练,学生更容易学习发展性格素质的方法。
二、扫除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性格素质的障碍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多是“秧田式”的,即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师为主生为辅的课堂教学结构本末倒置,局限着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压抑着学生交往的自觉性,剥夺了学生提高个人涵养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一对多”的角色地位容易使我们教师产生权威心理,学生则容易产生被动服从、顾虑,甚至恐慌的心理。这种角色地位的障碍也对发展学生性格素质起着消极的作用。
三、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性格素质的主要途径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富有“情”和“趣”。
我们知道,热烈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导。枯燥、沉闷、缺乏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行课堂交往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
2.善待学生的每次答问,让学生乐观自信。
我们常常会收到家长的信息反馈,孩子们最听老师的话,老师说的话就是“圣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对教师的盲从心理不利于学生性格的发展。学生每次回答教师的提问,往往都经过较认真的思考、联系,进行语言的组织,他们期盼着教师的肯定回报。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答对问题,答对一个问题的学生并不是每次都能答对。我们提倡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自信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去。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工具学科,许多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不同的答案。从同一个角度分析回答可以有多种的语言组织方式。例如给记事课文分段,我们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发生—发展—结果”三段,也可以分为“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四段。至于段意的归纳更是各有各的句式,各有各的说法。我们老师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必定会使学生从中获得表达自己的成功喜悦。即使答案是唯一的,学生不能答对,教师也要给予说明机会,从学生的思维劳动过程中寻找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也能使学生保持与人交流沟通的自信。应该强调一点,教师这样处理学生答问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在求同存异中接纳他人、自尊尊人品格的形成过程。
3.重视分组讨论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我们的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乏与人合作的经验;由于承受过多的关爱,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接纳他人;由于家人对他们百依百顺,独生子女大多任性固执,不懂得与人妥协。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有分组讨论交流的环节。在分组活动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交流的知识点,也就是讨论的结果。从发展学生性格素质的角度看,教师对分组活动过程的指导十分重要。分组活动特别是语文活动课的分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训练时间和丰富的训练内容。例如在语文活动课《成语教学》中,教师设置了“说成语”、“猜成语”、“演成语”和“用成语”四个环节。分组活动要求每个成员全程参与,成员之间分工合作。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知识交流中学习赞美他人;在意见分歧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分工合作中学习与人妥协,做好分内工作等等。这样,不但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语文素质,而且学会了与人交往,提高了性格素质。
随着人们对“情绪商数”(EQ)的认识加深,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愈发显得重要。儿童的未来20%取决于IQ(智商),80%取决于EQ(情商)。素质教育呼唤情商培养,从小奠定成功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性格素质。
(责任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