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窿银城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西札达县境内的穹窿银城,名气非常大,常听人提起。2015年秋季的一个周末,我相约几个朋友去了一趟。
  听说路远,我们半夜里就从普兰出发,东方才露鱼肚白,就从噶尔县的门寺乡拐进象泉河峡谷。石峡在这里出奇地窄,两面峭壁刀立,壁上怪石狰狞,石上黑苔斑驳,向前看两边的崖壁实实地挤在一起,走跟前才发现一条窄路夹在石缝间努力地爬蜒,像扔在灌木丛中的羊肠子一样可怜。路边就是象泉河,河水翻着一波一波的白浪,发出哗啦哗啦的闷响,一股股凉风从车内直往窗外扯,像是要把人往河谷里拽去一样。就这样在河床里七弯八拐地颠簸了好一阵,天由黑变明,路由颠变平,两边夹壁渐远,地势由窄变宽,早晨的时候来到了一个叫曲龙的村子。
  这曲龙村的地势也怪,对面是一排银色的土林,背后是一座雄伟的雪山,中间是一个大平台,平台四周横躺着一些不规则的巨石,村子就在巨石圈起来的空地上。村子不大,依公路为院落,三二十户成规模,土木结构的平房,清一色藏式风格,不是太整齐但很有特色。正值晨光露头的时间,太阳把第一束光芒射过来,村子里炊烟袅袅,河谷中经幡猎猎,整个村子显得雾腾腾的神秘。我们向一位身着藏袍的老人打问穹窿银城,老人手一扬指向河对面:“这不就是穹窿银城吗?曲龙就是穹窿,只是个发音的问题,穹窿城就是因曲龙村而得名。”这时我果然看到对面的土林中隐约有一些建筑物,由于和土林色彩相近,不注意很难看清。
  顺着老人指点的方向,我们不到五分钟就来到了穹窿银城。从沟底往上仰视,城堡随山形而筑,依地势而建,雄伟地耸立在土林的山巅和平台之间。千万年来雨水冲刷形成的土林群,如身披银盔银甲的守城卫士,加上这些古象雄王国时期的建筑遗痕,更显得威武而厚重。远处看不经意,顺着城堡的土台阶住上走,更感觉到这里地势险峻得怕人。路很窄,城很高,走一阵就累得人气喘吁吁。本想着坐下来歇一歇,一看脚底下两边都是几十丈高的悬崖,就不由得腿肚子打颤,一个个弯曲下腰身,手抠着土坎一步步往上挪,汗水顺着头发梢子往下滴,鸡皮疙瘩沿着胳膊往周身扩,费了好大劲总算是攀登了上去。
  关于穹窿银城,学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说这是穹窿银城的遗迹,就是当年古象雄王国的都城,寓意大鹏鸟居住的地方;另一种说穹窿银城的遗址在噶尔县的卡尔东山上,这里只是古象雄王国的一个部落头领镇守的城堡。不管哪一种说法正确,我不去考究,但这座城堡修建于三千多年前的古象雄时期,确是没有任何的争议。想当年,这个西藏本土古老佛教雍仲本教的发祥地,能建造这么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堡,足以说明它的地理位置之重要,经济文化之繁荣。
  古城堡看上去有些破旧,破旧得几乎看不到它的原型和轮廓。各种建筑就横七竖八地错落在土林的各个角落,有的已经坍塌,有的只存残迹,虽然规模很大,气势不小,但看到的却很少,除了一些破砖碎瓦,再就是一孔孔洞窟。洞窟里,老鼠在墙壁上打洞,山雀在屋檐下筑巢,蜘蛛网密密地盘缠在顶上,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呛人的腐朽味。一只老鹰在不远处的断垣上孤零零地蹲着,以为是一块土疙瘩,等走得近了,才见它黄眼睛一忽闪,翅膀一扇便慢腾腾地飞走了。
  站在城堡遗址上朝远处望去,银灰色的山峦连绵起伏,豁豁牙牙的山体不断向前延伸,绿汪汪的一河槽碧水欢奔着向下游流去。几个牧人骑着枣红色的骏马,赶着牛羊出了圈,顺着河畔的村道卷去,不一会儿便散布在各沟岔拐的山坳间,河谷中只留下一股股黄尘和一声声藏歌在半空中飘,飘着飘着就飘得不见了踪影,没有了声音。
  城堡下面是一个乱石滩,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石头铺了一地,或光滑圆沉,或色彩炫丽,或纹理奇特,或俊美飘逸,好像走进了海底世界。札达的石头奇,我是知道的,但总以为要到专门一个什么地方去才能见到,没想到它遍地都是,而且漂亮到这般地步。我们几个便顺着河滩拣拾开了,大约不到一个小时,大家都拣到了很多,唯有我好像猴子扳包谷一样,拣起这个,放下那个,一路拣来换去,最后只落下两块小石头。我们把拣到的石头放水里一洗,这石头越发鲜亮奇妙了。粗一看,红的如火,白的似雪,绿的深沉,黄的剔透,蓝中带青,紫中含粉;细一看,上面竟有天然图画,有的似佛像群雕,有的像振翅雄鹰,有的如骏马奔腾……几个人都觉得自己拣到的少,刚歇息不久,又有人在周围开始拣了。只要有一个带头的,大家又拣了起来,不一会儿每人又抱来一大堆,往车子的后备箱里装。一个个笑逐颜开,像得了宝似的,只有司机想不通,一边收拾后备箱,一边低着声念叨:“这东西到处都是,不知道你们要它做什么?”
  石头滩右侧的山崖根,是一排朱红色的佛塔。塔顶上的砖块残缺了很多,塔身的泥皮也脱落了不少,最边上的两个已经塌了半边,塔上的风马旗和白哈达已经成了看不出颜色的碎布条了,褴褴缕缕的,在风中一扯一扯地忽了,一会儿缠上塔尖,一会儿扑向塔底,显得孤寂而无聊。两个藏族老太太眯着眼睛在塔根底靠着,像是睡着了,但手中的转经筒却有节奏地转着,上面有乌鸦飞起,蹬落的小土疙瘩落在脚下,她们抬头看了看,慢慢地站起来,慢慢地直起腰,慢慢地走了。
  离佛塔不远的草甸上,卧着一只狐狸,毛色棕红,尾梢轻摇,眼睛定定地盯着几米外的一个小洞。洞里钻出一只旱獭,毛色麻红,四蹄短小,身体粗硕,猫儿般大小,浑身滚圆滚圆地肥。它好像感觉到了什么,这边看看,那边嗅嗅,最后出溜溜地朝前边扭去,原来那里有一块西瓜皮。就在它刚接近西瓜皮的当儿,狐狸一跃而起,闪电一般朝它扑去,揚起的黄尘将它们一齐淹没,黄尘中传来“吱吱”的叫声。正在我们惊叹狐狸的迅疾,为旱獭的命运担忧时,那旱獭冲出黄尘一闪身又钻回了洞里。狐狸追了过来,撅着屁股用两只爪子在洞口狠刨,气急败坏的样子。刨了半天也没见刨出个结果,便长拖尾巴,大张嘴巴,吐出红红的舌头,松腰散胯地朝远处去了,嘴角上吊着的哈拉子在强烈的阳光下闪闪发亮。
  这时候已是大中午了,太阳很毒,我们很累,就上车离开。城头上又有苍鹰的盘旋,洞窟中又传来野鸽的低吟,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城又恢复了它的宁静。
其他文献
普兰街市坐落在喜马拉雅山的峡谷中。头顶上是湛蓝的天空,脚底下是碧绿的河水,两边的雪山大得怕人,四周的景色美得醉心。水是孔雀河,藏语叫马甲藏布,著名国际河流恒河的源头;山有两座,背后是阿里第一高山纳木那尼峰,面前是中尼两国的分水岭长寿山。四周是河道上冲刷出的平台地,田野里长满了抽穗的青稞、拔节的油菜。  街不大,贯通南北两条路,纵横东西五条巷,站在前街能看到后街的尽头,走在这巷能听到那巷的市声。街上
期刊
一  江南,确确实实是我的家乡。  曾经因着年少轻狂或者司空见惯,对家乡并没有深切的认同感。然而,岁月是个奇妙的东西,是可以让朽木开出花朵来的。如我,上帝撒落于江南的一粒枯瘦的种籽,在经历风雨之后生根萌芽,开出的一朵生命奇葩。这样的自我认同,或许有些自傲,呵,一个小小的人,一个如同尘土样平凡的人。可是,我确确实实如此自觉,就如同经过岁月洗礼后的我对于江南——我的家乡的深切真实的认同。  是的,生命
期刊
普兰的雪大得出奇,多得离谱,美丽得难以描述。  说这里的雪大,是因为它来势猛,密度大,持续时间长。刚刚还是晴晴的天,平平的云,一股微风吹过,那云便由轻变重,由薄变厚,由淡变浓,雪紧跟着就来了。这雪也一样,由缓变疾,由粒变絮,由小变大,不知不觉中就铺天盖地地笼罩了大地。下得一上劲,那情境就和内地的雪不一样了。内地的雪是飘飘洒洒地来,纷纷扬扬地落,断断续续地下,这里是像筛子一般往下筛,如拳头一样往下砸
期刊
一、《少女手抄本》  中学时,班上每一个女孩子都拥有一两本塑料封皮的日记本,但不是用来写日记——每一本都精心细致地摘抄了许多自认为美伦美奂地经典佳句,公开地在班上流传。若谁地手抄本里刚记下一篇动人的文章,那第二天这篇文章保证散布在了所有少女的手抄本里。  开满心事的季节,心事开在少女手抄本里。那是种欲语先羞的年龄,所有的感怀、所有的思绪,不敢向任何人倾诉,只有精心采撷一篇篇美丽的文章,在字里行间流
期刊
藏西秘境,天上人间,水萦雪围,厚土高天,此乃阿里之普兰!踞世界之脊,地拥千里而广袤;处三国之界,商通南亚以渊源。喜马险峰巍峨东峙,冈底雄峦磅礴西环,马甲碧浪汹涌南奔,羌塘莽原蒼茫北延。历来为商贸互市、边境口岸;自古乃边关重地、军事喉咽。  古哉伟哉,沧桑普兰。人文积淀深厚,历史华章斑澜。古城旧堡,每地可见;断碑残砖,信手可拈。象雄文明,点燃先民开化之星火;洞窟陈迹,记录苯佛灿烂之起源。须弥山高僧斗
期刊
天黑得让人压抑,云重得令人生惧,地上草梢梢不摇,空中风尘尘不动,整个霍尔草原安静得没有一点点声息,人们只能听到自己轻轻地喘气。须臾,一股黄尘在远处的纳木那尼峰山边卷起,雨幕便呈帘子状斜挂在空中。正想问周围人风雨会不会来,头上的藏帽“日”地被风掀起,骨碌碌滚向路边的水渠,刚撵到水渠里去捡,它竟然又翻上公路,打着转儿滚向了远处的荒滩,和碎纸片裹在一起飘上了霍尔小镇的上空。  平时热闹繁华的边境霍尔小镇
期刊
行走在藏西高原的马攸木无人区,给人的感觉像走进了刚退潮的海滩。明明是海拔五千多米的地方,但卵石却多得出奇。大的如磨盘大,小的像拳头小,圆格臼臼形,光不溜溜面,一块挨一块地挤,石缝里偶尔还能觅得贝的壳、鱼的鳞等化石,怎么看怎么像个海底。  一些细矮细矮的针尖草,长在石泡子中间,稀稀拉拉地似有似无。站远了看,它是长草的,还有一点浅浅的绿,但走近了找,又不见几根。三两只鼠兔在石头林里穿梭,颜色和石头已融
期刊
连日下雪,天临明醒来推门到院子里看,才发现雪夜里什么时候停了,门口积起来一尺多厚的雪塄子。在雪色和月光的辉映下,天地间便明亮得白昼一般。乘着这清新的空气,我漫无目的地走出县城,走进一个叫吉让的村子。  村子里没有一点声息,四下里没有一个人影,听到的只有自己踏雪的脚步,看到的只是月光下自己的一袭瘦影,影影绰绰,跌跌撞撞,像牛皮灯影戏里的一只木偶。雪有半腿把子深,脚一踩一个前倾,腿一抬一个窟窿,就这么
期刊
札达县的土林举世闻名,2015年夏季,我专门走了一程。  翻过海拔5200米的巴尔兵站大阪,山就变成了土黄的、青灰的、铁红的、瓦蓝的、碳黑的各种杂色,说不完的样样,论不清的颜色,只有底色不变,火烧过一般焦灼。山也极不规则,横一道岭,侧一座峰,高得人望不到顶,压得人喘不过气,沟也深得看不见底,狭窄处只看见溪水扭着麻花蛇一般蜿蜒着向远处流去,稍宽处是一汪汪翡翠色的湖泊,湖水迎着太阳泛着绿光。路很窄,紧
期刊
一、当代中国崛起需要电影对中国文化的深入表达  二十世纪晚期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处于中国重新获得世界认知的过程,中国与世界接触的过程中接受了西方的文化标准,整体上把西方树立为一种发达文化典范,自身文化成为一种被批判的对象。文化不自信在电影中表现为对西方电影评价标准的迎合,获得西方世界的认可反过来成为在国内获得商业成功的价码,商业成就又助推了这种模式的深化。这种模式成就了一批导演、演员和电影,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