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60
1995年1月~2001年1月我院采用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110例,并与促胃肠动力药吗丁啉进行对照观察,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10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接受嚴格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的系统治疗。血糖控制在<6.1mmol/L,并符合以下条件:①符合1985年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②伴有上消化道症状:间断出现或持续出现上腹痛、腹胀、早饱、烧心、呕吐;③胃十二指肠钡餐透视:胃扩张,蠕动减弱或消失,排空延缓,十二指肠球部无张力,饭后十二小时仍有食物在胃内滞留。
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42~72岁,平均53±5.0岁,病程8~20年,其中合并末梢神经炎30例,视网膜病变20例,糖尿病肾病5例;西药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45~70岁,平均55.5±6.0岁,病程7~18年。其中合并末梢神经炎25例,视网膜病变20例,糖尿病肾病5例。
治疗方法:两组糖尿病的饮食治疗、药物治疗不变。血糖控制在<6.1mmol/L,尿糖阴性。
中药组:根据临床表现不同,辨证分为三型:①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兼食少,纳呆,乏力,便溏,舌质淡红,有齿痕,脉濡细。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g,党参20g,柴胡10g,升麻10g,白术20g,陈皮15g,茯苓15g,甘草10g,当归15g,榔片15g。②痰湿内阻型:主要症状兼纳呆,眩晕,腹泻,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治法:健脾化湿顺气宽中或辛开苦降。平胃散、王氏连朴饮、左金丸加减:苍术15g,半夏15g,厚朴15g,砂仁10g,陈皮15g,薏苡仁20g,黄芩10g,黄连10g,吴茱萸3g。③胃阴虚型:主要症状兼干呕,嘈杂,口干不欲饮,食少纳呆,便秘,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法:滋养胃阴,降逆宽中。麦门冬汤、玉女煎、增液汤加味:沙参15g,生地30g,半夏10g,花粉15g,玄参15g,太子参30g。三型均加枳壳,鸡内金,三棱,丹参,每日1剂,文火煎至100ml,每日2次,饭前半小时口服。
西药组:吗丁啉片,每次20g,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
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的空腹血糖,胃运动功能(做胃,十二指肠钡餐透视,观察:胃张力,胃蠕动,胃排空情况),记录临床症状变化,并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症状消失,胃十二指肠钡餐透视提示无胃扩张,胃蠕动正常,胃排空时间恢复正常,饭后十二小时胃内无食物滞留。②有效:症状基本消失,胃十二指肠钡餐透视提示无胃扩张,胃蠕动基本正常,但胃排空时间略差于正常,饭后十二小时胃内有少量食物滞留。③无效:症状无好转,胃、十二指肠钡餐透视无改变。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中药组55例显效33例(60%),有效18例(32%),无效4例(8%),总有效率92%。西药组:显效15例(27.3%),有效17例(30.9%),无效23例(41.8%),总有效率58.2%。疗效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经X2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讨 论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由于长期高血糖症导致迷走神经变性(轴索萎缩及脱髓鞘),造成胃及十二指肠张力低,蠕动减弱或消失,胃排空延缓,胃酸分泌减少。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痛、腹胀、早饱、烧心、呕吐,由于胃张力低,胃排空减慢,胃内食物滞留,影响糖尿病的控制,并且容易发生低血糖,血糖的波动和控制不良又加重胃轻瘫,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认为本证由于消渴消损脾胃之阴,病程日久,阴损及阳,津伤气少,胃失濡养,则气失和降;或脾虚不运,酿痰生湿,湿热内蕴,致胃气不将,影响脾胃的纳化,升降。故中医以健脾益气,滋阴养胃,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活血化瘀等法治疗。脾虚型用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清阳;胃阴虚型用:沙参、寸冬、生地、玉竹滋养胃阴,半夏、竹茹降逆止呕;痰湿内阻型用苍术燥湿化痰,厚朴除满宽中,陈皮、半夏燥湿化痰。三型均加枳壳理气消痞,鸡内金运脾消食,三棱、丹参活血化瘀,诸药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健脾消积之功。西药药理证明:能改善胃的微血管病变与供状态,增加胃张力,促进胃蠕动及胃排空,增加胃酸分泌,降低血糖。本结果表明:中药组改善胃肠功能及上消化道症状疗效显著,明显好于西药组,值得进一步探讨。
1995年1月~2001年1月我院采用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110例,并与促胃肠动力药吗丁啉进行对照观察,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10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接受嚴格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的系统治疗。血糖控制在<6.1mmol/L,并符合以下条件:①符合1985年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②伴有上消化道症状:间断出现或持续出现上腹痛、腹胀、早饱、烧心、呕吐;③胃十二指肠钡餐透视:胃扩张,蠕动减弱或消失,排空延缓,十二指肠球部无张力,饭后十二小时仍有食物在胃内滞留。
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42~72岁,平均53±5.0岁,病程8~20年,其中合并末梢神经炎30例,视网膜病变20例,糖尿病肾病5例;西药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45~70岁,平均55.5±6.0岁,病程7~18年。其中合并末梢神经炎25例,视网膜病变20例,糖尿病肾病5例。
治疗方法:两组糖尿病的饮食治疗、药物治疗不变。血糖控制在<6.1mmol/L,尿糖阴性。
中药组:根据临床表现不同,辨证分为三型:①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兼食少,纳呆,乏力,便溏,舌质淡红,有齿痕,脉濡细。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g,党参20g,柴胡10g,升麻10g,白术20g,陈皮15g,茯苓15g,甘草10g,当归15g,榔片15g。②痰湿内阻型:主要症状兼纳呆,眩晕,腹泻,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治法:健脾化湿顺气宽中或辛开苦降。平胃散、王氏连朴饮、左金丸加减:苍术15g,半夏15g,厚朴15g,砂仁10g,陈皮15g,薏苡仁20g,黄芩10g,黄连10g,吴茱萸3g。③胃阴虚型:主要症状兼干呕,嘈杂,口干不欲饮,食少纳呆,便秘,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法:滋养胃阴,降逆宽中。麦门冬汤、玉女煎、增液汤加味:沙参15g,生地30g,半夏10g,花粉15g,玄参15g,太子参30g。三型均加枳壳,鸡内金,三棱,丹参,每日1剂,文火煎至100ml,每日2次,饭前半小时口服。
西药组:吗丁啉片,每次20g,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
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的空腹血糖,胃运动功能(做胃,十二指肠钡餐透视,观察:胃张力,胃蠕动,胃排空情况),记录临床症状变化,并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症状消失,胃十二指肠钡餐透视提示无胃扩张,胃蠕动正常,胃排空时间恢复正常,饭后十二小时胃内无食物滞留。②有效:症状基本消失,胃十二指肠钡餐透视提示无胃扩张,胃蠕动基本正常,但胃排空时间略差于正常,饭后十二小时胃内有少量食物滞留。③无效:症状无好转,胃、十二指肠钡餐透视无改变。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中药组55例显效33例(60%),有效18例(32%),无效4例(8%),总有效率92%。西药组:显效15例(27.3%),有效17例(30.9%),无效23例(41.8%),总有效率58.2%。疗效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经X2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讨 论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由于长期高血糖症导致迷走神经变性(轴索萎缩及脱髓鞘),造成胃及十二指肠张力低,蠕动减弱或消失,胃排空延缓,胃酸分泌减少。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痛、腹胀、早饱、烧心、呕吐,由于胃张力低,胃排空减慢,胃内食物滞留,影响糖尿病的控制,并且容易发生低血糖,血糖的波动和控制不良又加重胃轻瘫,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认为本证由于消渴消损脾胃之阴,病程日久,阴损及阳,津伤气少,胃失濡养,则气失和降;或脾虚不运,酿痰生湿,湿热内蕴,致胃气不将,影响脾胃的纳化,升降。故中医以健脾益气,滋阴养胃,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活血化瘀等法治疗。脾虚型用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清阳;胃阴虚型用:沙参、寸冬、生地、玉竹滋养胃阴,半夏、竹茹降逆止呕;痰湿内阻型用苍术燥湿化痰,厚朴除满宽中,陈皮、半夏燥湿化痰。三型均加枳壳理气消痞,鸡内金运脾消食,三棱、丹参活血化瘀,诸药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健脾消积之功。西药药理证明:能改善胃的微血管病变与供状态,增加胃张力,促进胃蠕动及胃排空,增加胃酸分泌,降低血糖。本结果表明:中药组改善胃肠功能及上消化道症状疗效显著,明显好于西药组,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