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3年和2019年数据,分析当代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变化趋势以及群体内差异.研究发现,青年世代对“民主”“文明”“自由”“平等”“法治”“诚信”等价值理念的认同度较高,但对“爱国”“和谐”的认同度较其他年长世代低;从2013年到2019年,他们对“爱国”和“法治”的认同度大幅提升,对“敬业”“友善”的认同度有所增加;青年群体内部存在价值认同分野,中高学历、白领职业、高收入群体更加认同“民主”“自由”“法治”“诚信”等价值理念,低学历、农业劳动者、低收入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3年和2019年数据,分析当代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变化趋势以及群体内差异.研究发现,青年世代对“民主”“文明”“自由”“平等”“法治”“诚信”等价值理念的认同度较高,但对“爱国”“和谐”的认同度较其他年长世代低;从2013年到2019年,他们对“爱国”和“法治”的认同度大幅提升,对“敬业”“友善”的认同度有所增加;青年群体内部存在价值认同分野,中高学历、白领职业、高收入群体更加认同“民主”“自由”“法治”“诚信”等价值理念,低学历、农业劳动者、低收入群体更加认同“文明”“和谐”“平等”“公正”等价值理念.随着世代演替,青年世代逐步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央,他们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代表未来的社会共识状态.加大对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仍是未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任务.
其他文献
党校作为轮训、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学习、研究、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是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中共果洛州委党校自建校以来,紧紧围绕各个历史时期的任务,坚持党校工作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从最初的摸索中前行到开创党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不断深化管理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办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学校各方面事业不断得到发展,为地方干部教育培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是党的创新制度安排,深刻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宗旨。这一制度动议延续了党百年征程中始终为人民谋利益和制度探索的历史脉络,历届党的领导人的人民观和党建思想是其理论依据,新时代,应对党内外的挑战是其生成的现实之需。在这一制度的生成过程中积累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和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宝贵经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如何继续坚持党的宗旨提供了有益启示。
随着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多,流动党员数量也与日俱增,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中存在阵地流失、活动流失、思想流失、功能流失等现象,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发挥“互联网+”优势,搭建党建网络信息平台,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数据库,利用大数据资源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丰富活动方式和载体,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模式。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建树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追求和梦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衰落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追梦的过程,党的成立开启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党的百年奋斗铸就了千秋伟业之壮丽篇章,带领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为建树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展现了更为光明、更为自信的辉煌未来。新时代为书写千秋伟业新辉煌而继续奋斗,就要坚定不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好、发展好,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根本制度坚持好、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回望历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国情和理论联系实际;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等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经验。深入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
70载栉风沐雨,70载薪火相传。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共青海省委党校(以下简称“省委党校”)建校70周年。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建校70年来,历代党校人在戕害省委的领导下,秉持“实事求是”校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大力加强党的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党校科研咨询工作与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频共振,与教学培训两翼齐飞,跻身于全国党校系统“第一方阵”。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70年薪火相传,数十载开拓奋进。中共青海省委党校(以下简称“省委党校”)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战略任务,紧密结合青海实际,始终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改革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力支撑了党校事业的发展。
在关注国内包括大陆和港台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国外相关研究,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全面总结“春秋决狱”的学术成果,为深入研究做好学术铺垫。国外研究方面,已知日本学者、美国学者和欧洲学者有相关学术成果,而且问题意识比较明确,可以扩大我们的学术思考空间。尤其日本学者的相关学术见解,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助推美丽乡村文化以及培育生态治理主体等方面,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核心内容,更是乡村生态治理的丰富内涵。后脱贫时代的生态宜居建设被赋予新的内容要求,同时,具有缓解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压力,衔接生态振兴和脱贫攻坚成果以及进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创性意义。然而在乡村治理和乡村全面转型的后脱贫时代,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机遇和挑战并存。基于此,有必要从理念构思、资源转化、文化引领、体制保障以及体系健全等方面不断加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从而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
中央苏区时期赣南革命歌谣记载着苏区人民走过的光辉战斗历程,也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赣南革命歌谣清晰地再现了苏区革命斗争时期的艰难历程,展现了苏区人民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凝结着赣南苏区人民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艺术价值,对当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