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技新闻除了要写得准确到位外,生动耐读更是其生命力所在。否则,科技新闻一旦进入“论文式”和“鉴定式”的误区,写出来的报道“圈内人”不爱看,“圈外人”看不懂,宣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有不断提高科学性,趣味性,深入浅出,将抽象理论具体化,将理性概念感性化,使报道贴近百姓,科技报道才会有生命力。
【关键词】科技新闻 科学态度 科技视角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新闻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提高科技新闻报道水平和传播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科技新闻除了要写得准确到位外,生动耐读更是其生命力所在。否则,科技新闻一旦进入“论文式”和“鉴定式”的误区,写出来的报道“圈内人”不爱看,“圈外人”看不懂,宣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如何才能“妙笔生花”,将科技报道写得好看耐看?结合自己多年的新闻实践,笔者认为,写科技报道一定要做好“翻译工作”,用老百姓都能懂的“普通话”来讲述严谨深奥的科学事实、科学现象以及科研活动,才能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善于把高深的科学原理和技术问题,用通俗化的科普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要掌握科技新闻的“翻译”技巧。可以说,科技新闻写作是一门“翻译的艺术”。本人在一次采访安徽医科大学校长张学军教授时,他身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看皮肤病的患者,你告诉他是“银屑病”他可能听不懂,但告诉他是“牛皮癣”他会立刻明白。再如,当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的我国首台核心路由器每秒信息吞吐量达400亿比特以上,“比特”是计算机储存基本单位,“400亿比特”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普通读者是很难理解的。作者写作时就把它“翻译”为:“相当于每秒传输25亿个汉字信息,也就是说,1万册每本25万字的图书,在核心路由器上一秒钟就能完成交换传输任务。”读者看了这段文字,不仅对“400亿比特”概念有深刻理解,而且还会对研制出如此高水平成果的科学家产生钦佩之情。
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是科技领域发生的事实。许多科技问题专业化程度高,深奥难懂,多数读者没有接触过,自然感到陌生,难以理解。即使是专业科技人员,他只能懂得一门或几门科学技术,对其他门类的科技问题仍然不懂得。科技新闻这种很强的专业性限制了读者范围。综合性的科技报刊主要不是给有某一方面专业知识专家们看的。它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专业知识不多的普通群众。科技成果的创造者与读者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就需要科技新闻工作者去架设桥梁,通过科技新闻把科技成果介绍给众多读者。如果科技新闻照抄照搬科学论文里的原理、定律、公式、概念、术语、符号之类,除了少数几个专家,是没有多少读者能读得懂的。科技新闻工作者只有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把深奥的专门化的科技问题化为通俗的、大众化的新闻,才能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得到众多读者的承认,推动科技成果的加速转化和人民大众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科技新闻如果不能解决通俗化问题,所谓科技新闻就不成其新闻,只能算科技成果内容简介,或者新发明、新创造和新技术说明之类,它的读者只能局限于某一具体专业科技工作者的小范围。
新闻传播的主要内容是信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信息通过载体传播出去,必须在受众接受之后,才算完成传播的过程。而要使信息被受众主动愉快地接受,信息本身及其表现形式必须能激发受众的兴趣。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一组双方都感兴趣的符号聚在一起,就构成传播。科技新闻以传播科技信息为主,因为专业性强,业务术语多,往往显得多书卷气而少形象性。因此可以说,形象性是新闻传播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科技新闻工作者首先要以科学态度报道科技新闻。报道科技新闻要有科学态度,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命题。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既不允许夸大,更不允许作假。以科学态度报道科技新闻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应当是真实的、准确的,另一层是对所报道的事实的评价应当是恰如其分的。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科技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分支,自然不能脱离这个根本前提。而科技新闻的真实性又具体表现为科学性。科技新闻界有一个基本观点,即科学性是科技新闻的生命。也就是说,科技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实在的,包括所叙述的概念、数据、情节、人物等等,都是准确无误的,经得起检验的,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都是科技工作者在前人走过道路的基础上,经过细致严密的设计,反复实验、计算、检验才能取得结果。因此,以科学态度报道的科技新闻,应当有根有据,不能听见风就是雨,更不能把子虚乌有的东西当作科学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来报道。
科技新闻要唱主角,吸引读者广泛关注并引起热烈反响,必须与重大时政相结合,提升重要性、权威性。本人利用自身担任省科协妇委会工作期间,多次参与完成省科协妇委会组织的各项任务,每次活动能热情参与并及时进行采访报道,扩大活动宣传效果。积极参加省科协妇委会组织的多次下乡考察、调研活动,2011年4月,在颍上下乡活动后,及时在《安徽科技报》上发表了《省科协、省科协妇委会领导组织的赴颍上考察、调研》图片宣传报道。2011年“三八妇女节”期间,在六安市静安区三十铺采访中,本人采写的新闻专题报道《盛开在希望田野上的一颗奇葩》,較好的宣传、展示了“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农村妇女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在《安徽科技报》一版刊登,引起农村养殖业界、特别是农村妇女同志广泛关注,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科技类媒体和记者不要以为自己是专业媒体和跑线记者就退避三舍,仅做旁观者,而是要主动“介入”,寻找重大事件中的科技因素,然后从科技视角切入,写深写精,这样往往会比动态性报道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北京奥运会,这是一个任何媒体都会参与的重大事件,奥运会不仅是体育赛事,其中的科技含量也很高。北京奥运三大理念中就有“科技奥运”,从场馆设施到兴奋剂检测、开闭幕式,奥运会既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科技盛宴。
总之,写好科技报道吸引读者并在关注度上有所突破,只有不断提高科学性,趣味性,深入浅出,将抽象理论具体化,将理性概念感性化,使报道贴近百姓,科技报道才会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报社)
责编:刘冰石
【关键词】科技新闻 科学态度 科技视角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新闻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提高科技新闻报道水平和传播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科技新闻除了要写得准确到位外,生动耐读更是其生命力所在。否则,科技新闻一旦进入“论文式”和“鉴定式”的误区,写出来的报道“圈内人”不爱看,“圈外人”看不懂,宣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如何才能“妙笔生花”,将科技报道写得好看耐看?结合自己多年的新闻实践,笔者认为,写科技报道一定要做好“翻译工作”,用老百姓都能懂的“普通话”来讲述严谨深奥的科学事实、科学现象以及科研活动,才能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善于把高深的科学原理和技术问题,用通俗化的科普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要掌握科技新闻的“翻译”技巧。可以说,科技新闻写作是一门“翻译的艺术”。本人在一次采访安徽医科大学校长张学军教授时,他身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看皮肤病的患者,你告诉他是“银屑病”他可能听不懂,但告诉他是“牛皮癣”他会立刻明白。再如,当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的我国首台核心路由器每秒信息吞吐量达400亿比特以上,“比特”是计算机储存基本单位,“400亿比特”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普通读者是很难理解的。作者写作时就把它“翻译”为:“相当于每秒传输25亿个汉字信息,也就是说,1万册每本25万字的图书,在核心路由器上一秒钟就能完成交换传输任务。”读者看了这段文字,不仅对“400亿比特”概念有深刻理解,而且还会对研制出如此高水平成果的科学家产生钦佩之情。
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是科技领域发生的事实。许多科技问题专业化程度高,深奥难懂,多数读者没有接触过,自然感到陌生,难以理解。即使是专业科技人员,他只能懂得一门或几门科学技术,对其他门类的科技问题仍然不懂得。科技新闻这种很强的专业性限制了读者范围。综合性的科技报刊主要不是给有某一方面专业知识专家们看的。它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专业知识不多的普通群众。科技成果的创造者与读者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就需要科技新闻工作者去架设桥梁,通过科技新闻把科技成果介绍给众多读者。如果科技新闻照抄照搬科学论文里的原理、定律、公式、概念、术语、符号之类,除了少数几个专家,是没有多少读者能读得懂的。科技新闻工作者只有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把深奥的专门化的科技问题化为通俗的、大众化的新闻,才能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得到众多读者的承认,推动科技成果的加速转化和人民大众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科技新闻如果不能解决通俗化问题,所谓科技新闻就不成其新闻,只能算科技成果内容简介,或者新发明、新创造和新技术说明之类,它的读者只能局限于某一具体专业科技工作者的小范围。
新闻传播的主要内容是信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信息通过载体传播出去,必须在受众接受之后,才算完成传播的过程。而要使信息被受众主动愉快地接受,信息本身及其表现形式必须能激发受众的兴趣。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一组双方都感兴趣的符号聚在一起,就构成传播。科技新闻以传播科技信息为主,因为专业性强,业务术语多,往往显得多书卷气而少形象性。因此可以说,形象性是新闻传播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科技新闻工作者首先要以科学态度报道科技新闻。报道科技新闻要有科学态度,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命题。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既不允许夸大,更不允许作假。以科学态度报道科技新闻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应当是真实的、准确的,另一层是对所报道的事实的评价应当是恰如其分的。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科技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分支,自然不能脱离这个根本前提。而科技新闻的真实性又具体表现为科学性。科技新闻界有一个基本观点,即科学性是科技新闻的生命。也就是说,科技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实在的,包括所叙述的概念、数据、情节、人物等等,都是准确无误的,经得起检验的,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都是科技工作者在前人走过道路的基础上,经过细致严密的设计,反复实验、计算、检验才能取得结果。因此,以科学态度报道的科技新闻,应当有根有据,不能听见风就是雨,更不能把子虚乌有的东西当作科学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来报道。
科技新闻要唱主角,吸引读者广泛关注并引起热烈反响,必须与重大时政相结合,提升重要性、权威性。本人利用自身担任省科协妇委会工作期间,多次参与完成省科协妇委会组织的各项任务,每次活动能热情参与并及时进行采访报道,扩大活动宣传效果。积极参加省科协妇委会组织的多次下乡考察、调研活动,2011年4月,在颍上下乡活动后,及时在《安徽科技报》上发表了《省科协、省科协妇委会领导组织的赴颍上考察、调研》图片宣传报道。2011年“三八妇女节”期间,在六安市静安区三十铺采访中,本人采写的新闻专题报道《盛开在希望田野上的一颗奇葩》,較好的宣传、展示了“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农村妇女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在《安徽科技报》一版刊登,引起农村养殖业界、特别是农村妇女同志广泛关注,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科技类媒体和记者不要以为自己是专业媒体和跑线记者就退避三舍,仅做旁观者,而是要主动“介入”,寻找重大事件中的科技因素,然后从科技视角切入,写深写精,这样往往会比动态性报道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北京奥运会,这是一个任何媒体都会参与的重大事件,奥运会不仅是体育赛事,其中的科技含量也很高。北京奥运三大理念中就有“科技奥运”,从场馆设施到兴奋剂检测、开闭幕式,奥运会既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科技盛宴。
总之,写好科技报道吸引读者并在关注度上有所突破,只有不断提高科学性,趣味性,深入浅出,将抽象理论具体化,将理性概念感性化,使报道贴近百姓,科技报道才会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报社)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