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四个步骤 问题反思
一、教学中要处理好新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进行新教学方式探索的同时,注重利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新课教学。现在,有不少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全盘否定,一提传统就说“填鸭式”、“满堂灌”,都是不可取的,新课标就一定要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使历史教学走进误区。其实,传统教学手段和新课标并不矛盾,现代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各有优点,可以相互配合,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有些历史知识难度较大,单靠学生是很难理解掌握的,此时教师就必须讲授清楚。常言道:兵无常法,水无常形。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主要强调个人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学习,而忽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的生存离不开团结合作,合作可以让我们用更短的时间、更高的效率来完成各种任务。如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波音系列飞机之所以在竞争激烈的航空市场独占鳌头,这与波音公司强调合作、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的经验是密不可分的。波音公司生产车间遍布世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界、科技界精英,这是他们成功的经验。同样学生学习也非常需要合作精神,他们需要共同研究,互相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过程、体验、感受,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分工、协作,培养团队精神,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促进社会发展。
二、上好历史课的四个步骤
2.1 备课要周到细致,找准重点、难点
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教案,坚持做到课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活动,虚心与同行交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2.2 上课要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2.3 辅导要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考试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测试,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力求做到既提高优秀率又要降低低分率。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2.4对每一次考试进行认真剖析,并做好备案工作
在每一次考试的评卷过程中,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我都做了认真的记录,并根据评卷记录认真做剖析。本人认为对月考进行剖析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从学生错得比较多的题上发现自己授课中哪些知识点挖掘得不够。
三、对当下历史课堂问题的反思
3.1 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有的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習,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3.2 构建具有清晰、概括、包容性的认知结构
迁移是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和应用,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的广域网络结构,缺乏知识转换的场所和条件。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他们都持同化论的观点,主张认知结构是实现新旧知识间相互作用的有机场所,通过广域性认知结构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新问题、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同时,这个认知结构中所储存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经过转换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观念结构;不再是陈述性的知识而是程序性的知识;不再是封闭性的知识个体而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知识结构。
3.3 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
依据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将问题进行“类化”。“类化”是指将问题纳入相应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这个结构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在转换问题的情境后,根据转换后的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和联系,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类化”这个新问题。如上题,问题的情境进行转化后,便将该题“类化”到学生已构建的关于“西汉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和意义”的认知结构中,在这个结构中易于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3.4 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国家教学机构提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参考文献
[1]王生.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历史学习
[2]路兵林.优化高中历史课堂.学周刊A版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四个步骤 问题反思
一、教学中要处理好新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进行新教学方式探索的同时,注重利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新课教学。现在,有不少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全盘否定,一提传统就说“填鸭式”、“满堂灌”,都是不可取的,新课标就一定要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使历史教学走进误区。其实,传统教学手段和新课标并不矛盾,现代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各有优点,可以相互配合,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有些历史知识难度较大,单靠学生是很难理解掌握的,此时教师就必须讲授清楚。常言道:兵无常法,水无常形。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主要强调个人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学习,而忽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的生存离不开团结合作,合作可以让我们用更短的时间、更高的效率来完成各种任务。如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波音系列飞机之所以在竞争激烈的航空市场独占鳌头,这与波音公司强调合作、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的经验是密不可分的。波音公司生产车间遍布世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界、科技界精英,这是他们成功的经验。同样学生学习也非常需要合作精神,他们需要共同研究,互相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过程、体验、感受,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分工、协作,培养团队精神,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促进社会发展。
二、上好历史课的四个步骤
2.1 备课要周到细致,找准重点、难点
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教案,坚持做到课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活动,虚心与同行交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2.2 上课要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2.3 辅导要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考试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测试,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力求做到既提高优秀率又要降低低分率。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2.4对每一次考试进行认真剖析,并做好备案工作
在每一次考试的评卷过程中,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我都做了认真的记录,并根据评卷记录认真做剖析。本人认为对月考进行剖析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从学生错得比较多的题上发现自己授课中哪些知识点挖掘得不够。
三、对当下历史课堂问题的反思
3.1 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有的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習,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3.2 构建具有清晰、概括、包容性的认知结构
迁移是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和应用,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的广域网络结构,缺乏知识转换的场所和条件。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他们都持同化论的观点,主张认知结构是实现新旧知识间相互作用的有机场所,通过广域性认知结构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新问题、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同时,这个认知结构中所储存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经过转换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观念结构;不再是陈述性的知识而是程序性的知识;不再是封闭性的知识个体而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知识结构。
3.3 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
依据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将问题进行“类化”。“类化”是指将问题纳入相应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这个结构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在转换问题的情境后,根据转换后的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和联系,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类化”这个新问题。如上题,问题的情境进行转化后,便将该题“类化”到学生已构建的关于“西汉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和意义”的认知结构中,在这个结构中易于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3.4 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国家教学机构提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参考文献
[1]王生.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历史学习
[2]路兵林.优化高中历史课堂.学周刊A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