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反映农业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本文通过分析台江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提出了推动农机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台江县 农业机械化 新农村建设
台江县位于黔东南中部,是黔东州主要农业县、贫困县之一。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县农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是伴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提出,以及台江县委、县政府“农业稳县”战略的大力实施,使我们深信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必成为服务我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1.农业机械化在台江县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变革尤其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渗透,都会给农业生产力带来大幅度提高,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替代人力高效地完成劳动生产作业。如,一台水稻插秧机日工作效率可替代20人,一台大型的联合收割机可替代40人等。我国统计的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机贡献率为25%,排第4位。故农业机械化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障。
1.2 农业机械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媒介,它拥有人力、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二是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如2007年以来,我县大力实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后,可实现亩增产300公斤,1000亩增收30万元;按有效实施面积机播100亩、机收1000亩计算,共节省工时费26.4万元。由此可见,推动农业机械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有效的途径。
1.3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将“生产发展”摆在首要位置。要想实现生产发展,则必须依托农机化这个硬件来支撑。广泛地应用农业机械,可更好地解放劳动生产力,还能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
2.台江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低,农业机械拥有量少
目前我县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偏低,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09年10月,我县共有各类农机具739台(套),机收和机插机械拥有量远远不能满足农业机收、机插的需要;提灌设施和农机水泵也远不能满足农机抗旱救灾的需要。
2.2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不平衡
因受地形、交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台拱镇、施洞镇等65号高速公路、320国道沿线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好,仅耕田机的拥有量就占全县的65%以上,革一乡、老屯乡、方召乡等乡由于地势较高、区位偏僻,农业耕作的机械化水平很低。
2.3县财政对农业机械化投入明显不足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财政对农业机械化投入逐年增加,对农民购机实施了购机总额20—40%的补贴,我县2009年共完成补贴购置农业机械项目资金86.28万元,其中中央资金68.08万元,省级资金18.2万元。而我县财政尚未对机收、机插、新机具推广拨付专业资金,农机推广工作收效甚微。
3.推进台江县农业机械化的对策建议
3.1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依靠农机化培育支柱产业
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产业,这就要求农业机械化必须为区域特色产业服务。就我县而言,应发挥现有资源优势,逐步扶持具有优势特色的马铃薯、金秋梨、茶叶等农林产品成为地方支柱产业,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从而达到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目的。
3.2 围绕经济效益这一目标,依靠农机化狠抓薄弱环节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本质特征,农机化生产经营同样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农机服务工作必须立足于经济效益这个根本,尤其是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必须引进、推广经济效益最为明显的机械化技术,结合我县实际,可逐步实现由单项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转变,实现农产品增收增效的目的。
3.3 围绕农机服务这一工作重点,狠抓农机推广
新形势下,农机服务工作必须选准关键环节,做好示范推广。一是深入调研,掌握适合我县生产实际、农民乐意接受且便于引进、推广的农机具和农机技术;二是搭建各种平台,宣传和展示我县农机化发展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三是充分发挥农机行业协会和各种类型农民协会的带头示范作用,促进农机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3.4 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根本,增加农机化资金投入
纵观黔东南州农机化发展史,不难发现,凡是农机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方,都是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的结果。如榕江县目前的农机总动力已达8.7万千瓦,耕作机械保有量2700余台,联合收割机4台,插秧机2台,植保机械3000余台。因此,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并促使地方政府增加农机化的投入比重,逐步建立起以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农机化专项资金的导向性作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赵力永.发展毕节山区农业机械化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24).
[2]闫玉红,徐宝金.推动农业机械化服务新农村建设.吉林农业,2010,(3).
李文才(1974-),男,贵州台江人,研究方向:农机管理。
【关键词】台江县 农业机械化 新农村建设
台江县位于黔东南中部,是黔东州主要农业县、贫困县之一。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县农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是伴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提出,以及台江县委、县政府“农业稳县”战略的大力实施,使我们深信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必成为服务我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1.农业机械化在台江县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变革尤其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渗透,都会给农业生产力带来大幅度提高,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替代人力高效地完成劳动生产作业。如,一台水稻插秧机日工作效率可替代20人,一台大型的联合收割机可替代40人等。我国统计的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机贡献率为25%,排第4位。故农业机械化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障。
1.2 农业机械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媒介,它拥有人力、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二是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如2007年以来,我县大力实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后,可实现亩增产300公斤,1000亩增收30万元;按有效实施面积机播100亩、机收1000亩计算,共节省工时费26.4万元。由此可见,推动农业机械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有效的途径。
1.3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将“生产发展”摆在首要位置。要想实现生产发展,则必须依托农机化这个硬件来支撑。广泛地应用农业机械,可更好地解放劳动生产力,还能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
2.台江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低,农业机械拥有量少
目前我县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偏低,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09年10月,我县共有各类农机具739台(套),机收和机插机械拥有量远远不能满足农业机收、机插的需要;提灌设施和农机水泵也远不能满足农机抗旱救灾的需要。
2.2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不平衡
因受地形、交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台拱镇、施洞镇等65号高速公路、320国道沿线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好,仅耕田机的拥有量就占全县的65%以上,革一乡、老屯乡、方召乡等乡由于地势较高、区位偏僻,农业耕作的机械化水平很低。
2.3县财政对农业机械化投入明显不足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财政对农业机械化投入逐年增加,对农民购机实施了购机总额20—40%的补贴,我县2009年共完成补贴购置农业机械项目资金86.28万元,其中中央资金68.08万元,省级资金18.2万元。而我县财政尚未对机收、机插、新机具推广拨付专业资金,农机推广工作收效甚微。
3.推进台江县农业机械化的对策建议
3.1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依靠农机化培育支柱产业
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产业,这就要求农业机械化必须为区域特色产业服务。就我县而言,应发挥现有资源优势,逐步扶持具有优势特色的马铃薯、金秋梨、茶叶等农林产品成为地方支柱产业,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从而达到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目的。
3.2 围绕经济效益这一目标,依靠农机化狠抓薄弱环节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本质特征,农机化生产经营同样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农机服务工作必须立足于经济效益这个根本,尤其是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必须引进、推广经济效益最为明显的机械化技术,结合我县实际,可逐步实现由单项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转变,实现农产品增收增效的目的。
3.3 围绕农机服务这一工作重点,狠抓农机推广
新形势下,农机服务工作必须选准关键环节,做好示范推广。一是深入调研,掌握适合我县生产实际、农民乐意接受且便于引进、推广的农机具和农机技术;二是搭建各种平台,宣传和展示我县农机化发展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三是充分发挥农机行业协会和各种类型农民协会的带头示范作用,促进农机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3.4 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根本,增加农机化资金投入
纵观黔东南州农机化发展史,不难发现,凡是农机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方,都是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的结果。如榕江县目前的农机总动力已达8.7万千瓦,耕作机械保有量2700余台,联合收割机4台,插秧机2台,植保机械3000余台。因此,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并促使地方政府增加农机化的投入比重,逐步建立起以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农机化专项资金的导向性作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赵力永.发展毕节山区农业机械化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24).
[2]闫玉红,徐宝金.推动农业机械化服务新农村建设.吉林农业,2010,(3).
李文才(1974-),男,贵州台江人,研究方向:农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