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是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好转变适应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本文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探索介绍了本校“3+2”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实施情况。
关键词:“3+2”对口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衔接;课程体系
“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积极完善,有利于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促进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升应用创新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业进升路径,实现多层次教育人才培养的互通立交,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聊职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山东省首批“3+2”专本贯通培养专业,与聊城大学实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打通了人才成长立交桥,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合作本科高校--聊城大学一起积极调研,认真探索,围绕现代经济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充分体现“贯通”这个核心,着力培养有真才实学的工程型、高层次技术型以及其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确定一体化衔接的人才培養目标与规格
通过综合运用专家咨询以及对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情况、职业资格情况、相关学校课程设置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调研数据分析,确定岗位核心能力群,结合机电类行业岗位职业特点,确立职业岗位需求视角下的知识、能力、基本素养要素集合,确定一体化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及“1+X”证书的相关要求,分段设置梯次递进、上下衔接的人才培养规格。
(二)打造对口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带领下,以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打造基于“校—校—企”协作的“岗位引领、素能融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岗位引领”——通过前期的专业调研,明确机电一体化相关职业岗位及所需的能力要求,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体现“宽面就业、精通岗位”的人才培养特点。
“素能融通”——将素质培养与能力培养融合贯通于人才培养始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相通;(2)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通;(3)职业素质和个性发展相通。
“能力递进”——整合共享聊职院和聊城大学的校内外教学资源,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前三年在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后两年继续加强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注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我们打造的“3+2”对口专本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色有: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层次更高
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人才,相较于高职层次,在知识结构上更为重视学科体系的培养;相较于本科层次,在岗位面向上更突出了职业特色。
在培养规格上,除普通本科教育的一般要求外,强化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融合了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与聊城大学双方的优势
教学体系相互融合贯通,全程贯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师资、实践教学条件、学风校风等软硬件有机衔接,充分利用和发挥双方的优势教育资源,达到了“1+1>2”的教育效果。
(三)统筹规划了专业课程体系
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人才,统筹规划、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高职课程体系的职业性特征和普通本科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全面性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条件实现了优势互补
专本对口贯通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技能课程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的逻辑安排,职业素养全程贯穿,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了高职与本科双方的优势条件。
二、重构设计课程体系,实现一体化衔接、梯次递进
从职业需求出发,按照课证一体化、特色突出的理念,以知识和能力的扩展与递进关系为主线,构建一体化衔接、专业能力梯次递进的课程体系。此外,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专业提高方向课程、专业应用方向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等,将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课程体系的始终,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参照教育部关于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构建。
考虑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我们的课程体系按如下原则进行分组构建:
(一)通识教育课程。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满足升本的需要,使学生的通识教育落到实处,为学生职业发展长远规划奠定基础。
(二)“课证融通”的专业教育课程。工作过程为导向,形成以典型工作项目或典型案例为主体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岗位技能的培养,构建“课证融通”专业教育课程。
(三)职业素养培育课程。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匠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根据装备制造职业教育的特点,开展集中实践教育,构建综合职业素养培育课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和敬业精神。
(四)本科阶段的能力拓展课程。主要设置为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课程和专业深化课程,如考研所需要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能力提升所需的专业课程。
三、科学安排教学计划,校校企合作,促进教学团队建设
(一)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围绕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选取深度和广度适宜的教学内容,选择体现我省经济特点的先进性、通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做中学、做中教,科学组织教学活动。
正确处理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科学制定学生实验、实训、实习计划,将德育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打造“共融共享、多径注入、专班专育”特色的教师队伍
以“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模式为平台,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探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实施了“共融共享、多径注入、专班专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
(1)共融共享——双方共同组建教师团队(共融性);
(2)多径注入——行业专家、企业导师(师傅)任教,凸现技术应用培养;
(3)专班专育——聊职院组建一支“高水平”专班队伍,专门进行专本贯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
结论: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人才模式成功的前提,“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不是简单的升学教育和简单提高动手能力的应用型教育,也不是高职、本科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简单衔接,要充分体现“贯通”这个核心,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当代职业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关于做好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通知.山东省教育厅. 鲁教高字[2013]20号.
[2]高职与本科对口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李敏.中国成人教育.2015(22).
作者简介:
王利娜(1984-),女,硕士,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3+2”对口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衔接;课程体系
“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积极完善,有利于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促进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升应用创新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业进升路径,实现多层次教育人才培养的互通立交,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聊职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山东省首批“3+2”专本贯通培养专业,与聊城大学实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打通了人才成长立交桥,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合作本科高校--聊城大学一起积极调研,认真探索,围绕现代经济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充分体现“贯通”这个核心,着力培养有真才实学的工程型、高层次技术型以及其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确定一体化衔接的人才培養目标与规格
通过综合运用专家咨询以及对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情况、职业资格情况、相关学校课程设置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调研数据分析,确定岗位核心能力群,结合机电类行业岗位职业特点,确立职业岗位需求视角下的知识、能力、基本素养要素集合,确定一体化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及“1+X”证书的相关要求,分段设置梯次递进、上下衔接的人才培养规格。
(二)打造对口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带领下,以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打造基于“校—校—企”协作的“岗位引领、素能融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岗位引领”——通过前期的专业调研,明确机电一体化相关职业岗位及所需的能力要求,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体现“宽面就业、精通岗位”的人才培养特点。
“素能融通”——将素质培养与能力培养融合贯通于人才培养始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相通;(2)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通;(3)职业素质和个性发展相通。
“能力递进”——整合共享聊职院和聊城大学的校内外教学资源,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前三年在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后两年继续加强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注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我们打造的“3+2”对口专本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色有: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层次更高
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人才,相较于高职层次,在知识结构上更为重视学科体系的培养;相较于本科层次,在岗位面向上更突出了职业特色。
在培养规格上,除普通本科教育的一般要求外,强化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融合了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与聊城大学双方的优势
教学体系相互融合贯通,全程贯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师资、实践教学条件、学风校风等软硬件有机衔接,充分利用和发挥双方的优势教育资源,达到了“1+1>2”的教育效果。
(三)统筹规划了专业课程体系
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人才,统筹规划、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高职课程体系的职业性特征和普通本科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全面性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条件实现了优势互补
专本对口贯通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技能课程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的逻辑安排,职业素养全程贯穿,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了高职与本科双方的优势条件。
二、重构设计课程体系,实现一体化衔接、梯次递进
从职业需求出发,按照课证一体化、特色突出的理念,以知识和能力的扩展与递进关系为主线,构建一体化衔接、专业能力梯次递进的课程体系。此外,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专业提高方向课程、专业应用方向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等,将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课程体系的始终,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参照教育部关于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构建。
考虑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我们的课程体系按如下原则进行分组构建:
(一)通识教育课程。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满足升本的需要,使学生的通识教育落到实处,为学生职业发展长远规划奠定基础。
(二)“课证融通”的专业教育课程。工作过程为导向,形成以典型工作项目或典型案例为主体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岗位技能的培养,构建“课证融通”专业教育课程。
(三)职业素养培育课程。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匠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根据装备制造职业教育的特点,开展集中实践教育,构建综合职业素养培育课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和敬业精神。
(四)本科阶段的能力拓展课程。主要设置为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课程和专业深化课程,如考研所需要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能力提升所需的专业课程。
三、科学安排教学计划,校校企合作,促进教学团队建设
(一)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围绕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选取深度和广度适宜的教学内容,选择体现我省经济特点的先进性、通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做中学、做中教,科学组织教学活动。
正确处理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科学制定学生实验、实训、实习计划,将德育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打造“共融共享、多径注入、专班专育”特色的教师队伍
以“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模式为平台,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探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实施了“共融共享、多径注入、专班专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
(1)共融共享——双方共同组建教师团队(共融性);
(2)多径注入——行业专家、企业导师(师傅)任教,凸现技术应用培养;
(3)专班专育——聊职院组建一支“高水平”专班队伍,专门进行专本贯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
结论: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人才模式成功的前提,“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不是简单的升学教育和简单提高动手能力的应用型教育,也不是高职、本科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简单衔接,要充分体现“贯通”这个核心,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当代职业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关于做好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通知.山东省教育厅. 鲁教高字[2013]20号.
[2]高职与本科对口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李敏.中国成人教育.2015(22).
作者简介:
王利娜(1984-),女,硕士,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