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精神病患者需要进行特殊的护理,因为其情绪以及行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故精神科护理工作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而且在进行护理过程当中也极易引起医疗纠纷。为防止上述不良情况的发生,本次研究将从查找分析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入手,据此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期可以促进精神科护理工作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 精神科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发展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普通大众对于自身的保护意识以及法律意识也有明显增强。在精神科的护理过程当中,安全永远是护理工作的核心思想,同时其也是评价医院医疗管理水平以及质量的重要指标[1]。只有保证了安全才能促使其他工作顺利开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几率。本次研究将以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探讨,并对防范措施进行综述。
1 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1.1 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责任感
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是确保安全护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其也是安全护理的必要保障。若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责任感,,那么其就不能在危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察觉,从而增加了许多护理风险。曾有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缺陷表现为护士在岗睡觉、聊天、酒后上岗等,造成上述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责任感所致[2]。
1.2 护理人员未能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护理人员不按照护士操作规范进行护理工作则会在极大程度上增加护理不安全性、例如在对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时,护理人员若未能依照相关规定进行详细登记、未能及时为患者更换约束肢体、未能定时观察患者的血运情况或者是护理人员未能陪伴在进行保护约束的患者身边,那么则极易导致患者出现骨折、臂丛神经受损、皮肤淤血或其他伤害。对于年老的患者或者是意识不清的患者若未能加床档则极易导致患者摔伤。曾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众多护理失误中,尤以未能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以及未能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的比例最大。该项研究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务必依据相关操作规章进行,以免增加护理出错几率[3]。
1.3 未有完全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必要保障,质量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或设置不合理、监管力度不足、未能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等均会增加护理的不安全性。另外相关研究发现缺乏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条例是导致各项护理不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制度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强、质量管理环节脱节、服务流程过于繁琐、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以及指导过程等等均会在极大程度上增加护理不安全性。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的主要体现为病区保护带、指甲刀、剪刀、毒麻药放置位置不固定、门、床以及相关设施存在缺陷、抢救车内物品摆放散乱、标签不明等等。
1.4 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中未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从而未能在工作过程中较好的承担起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例如在进行相关治疗或者检查等过程时,护理人员未提前告知患者,或者是在工作当中违反了其应遵守的保密义务,或违法窥探患者的隐私,或利用非其权利的方式进行搜身或惩罚式的约束,或在病房进行例如导尿、灌肠等操作时未能对患者进行必要遮挡等待,以上所述的种种行为均对患者构成了侵权。
2 安全防范措施研究
2.1 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促使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操作规范落实到实处
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教育,以此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强化其风险预见能力。因护理工作属于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故护理人员在进行相关操作时务必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如三查八对制度、安全制度、分级管理制度等等)。同时也应定期进行例会宣教,促使护理人员明确其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以及进行安全护理的重要性。促使护理人员在进行日常护理工作时能抓好重点工作环节。对于精神科“三防”患者(防逃跑、自杀以及伤人毁物),或兴奋躁动的患者,或病情反复的患者,或司法鉴定患者均要严格执行“三交三接”、“三清”、“五心”制度。三交三接就是口头交班、床头交班以及书面交班、病情交接、治护现状交接以及特殊器材使用交接。三清是指口头讲清、书面写清以及床边看清。五心是指要对患者有爱心、对患者病情要关心、服务态度要热心、护理工作要细心、解释沟通要耐心。
2.2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管理力度
护理管理属于一种行为模式,管理力度的强弱以及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将会对护理工作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应积极完善管理制度并强化管理力度。例如可适当简化护理操作流程,将工作职责明确到个人,并可执行质量考核量化标准,细化不安全事故的评定等级,同时也可成立护理质量监督小组,以此提高护工作的监察力度,强化护理工作质量管控。
2.3 强化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及法律知识培训,促使患者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可提高其法律意识,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例如可通过培训班、知识竞赛、讲座、多媒体放映等形式进行普法工作以及知识技能培训,以此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除上述几点之外,也应合理进行排班,实现民主管理,促使护理人员也可得到足够的休息,以免以过度劳累或工作量过大等原因而造成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例如为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可在病区设置“护理查房系统”以及“可视化监护仪”。
总结:因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不足以及工作责任意识的不足,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较高。安全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艰巨的任务,护理管理人员应重视精神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力度,并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几率,促进精神科护理工作未来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晓娟,付文英.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3,23(6):177-178.
[2]竹婴,杨木兰,付雪梅.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0):130-131.
[3]纪桂英,刘虹霞.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探讨[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3,4(7):447-448.
作者简介:杨桃,女,籍贯:安徽枞阳人,职称:护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精神护理学。
【关键词】 精神科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发展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普通大众对于自身的保护意识以及法律意识也有明显增强。在精神科的护理过程当中,安全永远是护理工作的核心思想,同时其也是评价医院医疗管理水平以及质量的重要指标[1]。只有保证了安全才能促使其他工作顺利开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几率。本次研究将以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探讨,并对防范措施进行综述。
1 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1.1 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责任感
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是确保安全护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其也是安全护理的必要保障。若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责任感,,那么其就不能在危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察觉,从而增加了许多护理风险。曾有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缺陷表现为护士在岗睡觉、聊天、酒后上岗等,造成上述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责任感所致[2]。
1.2 护理人员未能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护理人员不按照护士操作规范进行护理工作则会在极大程度上增加护理不安全性、例如在对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时,护理人员若未能依照相关规定进行详细登记、未能及时为患者更换约束肢体、未能定时观察患者的血运情况或者是护理人员未能陪伴在进行保护约束的患者身边,那么则极易导致患者出现骨折、臂丛神经受损、皮肤淤血或其他伤害。对于年老的患者或者是意识不清的患者若未能加床档则极易导致患者摔伤。曾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众多护理失误中,尤以未能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以及未能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的比例最大。该项研究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务必依据相关操作规章进行,以免增加护理出错几率[3]。
1.3 未有完全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必要保障,质量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或设置不合理、监管力度不足、未能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等均会增加护理的不安全性。另外相关研究发现缺乏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条例是导致各项护理不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制度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强、质量管理环节脱节、服务流程过于繁琐、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以及指导过程等等均会在极大程度上增加护理不安全性。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的主要体现为病区保护带、指甲刀、剪刀、毒麻药放置位置不固定、门、床以及相关设施存在缺陷、抢救车内物品摆放散乱、标签不明等等。
1.4 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中未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从而未能在工作过程中较好的承担起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例如在进行相关治疗或者检查等过程时,护理人员未提前告知患者,或者是在工作当中违反了其应遵守的保密义务,或违法窥探患者的隐私,或利用非其权利的方式进行搜身或惩罚式的约束,或在病房进行例如导尿、灌肠等操作时未能对患者进行必要遮挡等待,以上所述的种种行为均对患者构成了侵权。
2 安全防范措施研究
2.1 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促使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操作规范落实到实处
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教育,以此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强化其风险预见能力。因护理工作属于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故护理人员在进行相关操作时务必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如三查八对制度、安全制度、分级管理制度等等)。同时也应定期进行例会宣教,促使护理人员明确其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以及进行安全护理的重要性。促使护理人员在进行日常护理工作时能抓好重点工作环节。对于精神科“三防”患者(防逃跑、自杀以及伤人毁物),或兴奋躁动的患者,或病情反复的患者,或司法鉴定患者均要严格执行“三交三接”、“三清”、“五心”制度。三交三接就是口头交班、床头交班以及书面交班、病情交接、治护现状交接以及特殊器材使用交接。三清是指口头讲清、书面写清以及床边看清。五心是指要对患者有爱心、对患者病情要关心、服务态度要热心、护理工作要细心、解释沟通要耐心。
2.2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管理力度
护理管理属于一种行为模式,管理力度的强弱以及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将会对护理工作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应积极完善管理制度并强化管理力度。例如可适当简化护理操作流程,将工作职责明确到个人,并可执行质量考核量化标准,细化不安全事故的评定等级,同时也可成立护理质量监督小组,以此提高护工作的监察力度,强化护理工作质量管控。
2.3 强化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及法律知识培训,促使患者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可提高其法律意识,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例如可通过培训班、知识竞赛、讲座、多媒体放映等形式进行普法工作以及知识技能培训,以此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除上述几点之外,也应合理进行排班,实现民主管理,促使护理人员也可得到足够的休息,以免以过度劳累或工作量过大等原因而造成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例如为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可在病区设置“护理查房系统”以及“可视化监护仪”。
总结:因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不足以及工作责任意识的不足,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较高。安全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艰巨的任务,护理管理人员应重视精神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力度,并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几率,促进精神科护理工作未来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晓娟,付文英.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3,23(6):177-178.
[2]竹婴,杨木兰,付雪梅.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0):130-131.
[3]纪桂英,刘虹霞.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探讨[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3,4(7):447-448.
作者简介:杨桃,女,籍贯:安徽枞阳人,职称:护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精神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