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媒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要面对的文化环境之一,它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新媒体与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得新媒体的双重效应展现出来,扬长避短,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对于大学生道德认知起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 新媒体 道德认知 双重效应
新媒体(New Media)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的表现形式较为丰富,主要有博客、播客、维客、搜索引擎、手机短信、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网络游戏等,这些都是大众乐于接受且传播迅速的新型工具。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带来的契机
新媒体之所以在生活中方兴未艾,主要是因为它有着几个重要的优势:为广泛的受众提供了庞大的信息服务、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方便储存和传播、提供一定的私密性和隐私性。一旦把新媒体引入到教育中,可以扩展教育平台、丰富教育手段、沟通主客体思想。界于新媒体的此种功能,新媒体为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一)扩展了教育平台
新媒体将众多的信息站点与不同媒介的用户互联,“集主体的开放性、工具的先进性、信息的共享性于一身”。[1]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可以新媒体优势,获取更便捷的、更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可以自主的传播大学生思想文化和先进思想,突破了制度、体制和其他繁琐程序等外在的制约,使得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以享受共同的思想教育资源。这种突破性的改善,为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提供了广阔平台。
(二)丰富了教育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博客、播客、维客等新媒体技术,精心构建教育模型,认真筛选教育内容,巧妙转化教育形式,将文字与声音、图像、数据结合,形成集成性、同步性、交互性和形象性的教育新通路。[2]教育手段的创新可以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说教的弊端,通过新媒体可以更为便捷和迅速的传播信息。南京理工大学创造性的借助手机报,及时的发布学校的重大信息和取得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学习典型、注重奉献,实现了全员覆盖的效果,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大学生道德认知指引了方向,使道德认知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三) 沟通了主客体思想
新媒体传播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识方式,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职业等一些重要的社会特征被掩盖了。[3]这种富有成效的匿名性打破了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制约,使得师生之间能够平等的交流,借助手机短信、微博、QQ、人人网、BBS论坛等新媒体可以敞开心扉,交流思想,传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实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者的双向交流,消除了大学生的心理戒备,缩小了双方人家交流的距离。在这种新型的交往模式下,教育者和受教者的角色地位可以相互的转换,通过交流,双方会各抒己见,每个人都将内心的焦虑和需求等倾诉出来,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沟通了主客体思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的困境
新媒体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交流、平等的沟通,深受大学生的偏爱,为当前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新媒体带来的各种思想无障碍性传播、人际交流的淡化、网络环境的失序等等,也使得当代大学生道德发展陷入了困境。
(一)各种思想的无障碍性传播
现阶段大学生道德认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与法制观念,公民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新媒体时代的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信息传播的“空间无屏障”、“时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发布和使用空间更加自由。[4]这种便捷和无障碍性传播,深受大学生的青睐,但是借着这种“春风”,各种落后腐朽的思想、违反社会公德甚至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等思想也利用新媒体载体大肆传播。许多大学生面对这样的“信息爆炸”,不能够擦亮眼睛,进行理性的选择,有部分学生误入歧途,甚至出现了犯罪现象。新媒体环境下,获取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给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上带来混乱,弱化了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的效果。
(二)人际交流的淡化
新媒体带来的便捷、信息的共享、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的优势,使得当代许多大学生沦为“手机控”、“微博控”,甚至变为“宅男”、“宅女”。他们在新媒体的领域中,畅谈天下事,分析时政,结交好友,分享心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则是沉默寡言,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疏于学习,同学之间的感情淡化。互动双方的虚拟和心理交流的间接性的优势使得许多大学生愿意借助新媒体进行交往, 并且在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变得非常的诚实和坦率,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如果混淆虚拟交往和实际交往的实质,则会给大学生带来交往的障碍,无法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网络环境的失范
通常新媒体和网络是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新媒体的好坏。实际上,网络环境的失范已经是大家的共识,网络正成为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虚拟性使得许多大学生丢弃了责任的字眼,他们在网上畅所欲言,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语;有些学生还公开承认和认可交往者的虚假言论,信任危机迫在眉睫;有些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网络犯罪层出不穷。网络环境的失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于现实的认识,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四)考验教育者的媒体素养
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这一新的信息化平台的掌握熟练与否,决定了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的成败。传统的道德认知教育中,教育者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易树立权威,获得尊重。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新生事物的认同感,使他们成为新媒体最先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作为教育者的学校老师却是被动接受新媒体,并且还存在着技术能力差、创新意识弱、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之处。教育者的媒体素养成为实施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的短板,需要不断的提升。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的改进
新媒体的盛行,使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面临着诸多契机与挑战。面对新的媒体环境和新的教育情况,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应借鉴传统道德认知教育的优势,不断创新载体、拓展渠道,开创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的新发展。
(一)改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体领域的引领者,新媒体中信息选择的自由化也深受大学生的青睐,我们要充分相信大学生能够在庞杂的信息中的筛选能力。我们要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帮助他们建立自身理性的分析能力,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树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自我教育和掌握学习的观念,使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互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同时都成为道德认知教育的受益者。当教育者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和大学生一起在新媒体领域中共同学习,共同面对困难,我们的行为也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大家一起扬长避短,在新媒体领域中尽情遨游。
(二)创新教育载体,提高思想教育的吸引力
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重新构建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平台,增强学生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时性。学校需要发挥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载体,吸引学生的参与度,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等新载体,已经成为这些高校标志性的旗帜,不仅仅吸引本校学生,还深受其他高校学生的喜爱。南京理工大学则通过手机报的方式,提升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新技术,善于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善于提高思想教育的吸引力,例如开展网上德育知识趣味问答、网上红色歌曲接龙等活动,既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能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三)疏导结合,形成网上网下立体化教育模式
注重监管方法和力度,在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疏”是把网络当作一个学生发言的平台,在保证监管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自由,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而“导”则是加强法制宣传,引导学生杜绝网络失范、网络犯罪。在新媒体环境下,网上的疏导必不可少,但是也不能忽视往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辅导员工作为例,博客、QQ交流并不能取代谈心、走访寝室等传统形式,传统的人之间的交流也非常重要,我们要防止矫枉过正,一味的使用新的方式,而摒弃了过去很多很好的传统。[5]疏导结合,形成网上网下立体化教育模式有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四)强化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将新媒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把包括校园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在内的文化建设纳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做到 “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把新媒体的传播手段纳入道德认知教育的应用范畴之中,努力做到让学生领略到新媒体的魅力,又不至于沉迷到新媒体中,变成“宅男”和“宅女”,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校园文化的向心力,促进道德认知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的相得益彰,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明晰网络等新媒体发展的形势,针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遇到的新契机和新挑战,我们要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转变教育观念、内容和方式,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
参考文献:
[1]季海菊,跨界思维:新媒体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选择的一种理性向度[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 (1).
[2]曹燕宁,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策略[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4]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5]汪頔.新媒体对“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1).
作者简介:
王杏周(1984—),男,江苏盐城人,南京理工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何蔚超(1988—),男,江苏苏州人,南京理工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关键词 新媒体 道德认知 双重效应
新媒体(New Media)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的表现形式较为丰富,主要有博客、播客、维客、搜索引擎、手机短信、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网络游戏等,这些都是大众乐于接受且传播迅速的新型工具。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带来的契机
新媒体之所以在生活中方兴未艾,主要是因为它有着几个重要的优势:为广泛的受众提供了庞大的信息服务、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方便储存和传播、提供一定的私密性和隐私性。一旦把新媒体引入到教育中,可以扩展教育平台、丰富教育手段、沟通主客体思想。界于新媒体的此种功能,新媒体为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一)扩展了教育平台
新媒体将众多的信息站点与不同媒介的用户互联,“集主体的开放性、工具的先进性、信息的共享性于一身”。[1]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可以新媒体优势,获取更便捷的、更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可以自主的传播大学生思想文化和先进思想,突破了制度、体制和其他繁琐程序等外在的制约,使得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以享受共同的思想教育资源。这种突破性的改善,为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提供了广阔平台。
(二)丰富了教育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博客、播客、维客等新媒体技术,精心构建教育模型,认真筛选教育内容,巧妙转化教育形式,将文字与声音、图像、数据结合,形成集成性、同步性、交互性和形象性的教育新通路。[2]教育手段的创新可以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说教的弊端,通过新媒体可以更为便捷和迅速的传播信息。南京理工大学创造性的借助手机报,及时的发布学校的重大信息和取得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学习典型、注重奉献,实现了全员覆盖的效果,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大学生道德认知指引了方向,使道德认知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三) 沟通了主客体思想
新媒体传播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识方式,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职业等一些重要的社会特征被掩盖了。[3]这种富有成效的匿名性打破了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制约,使得师生之间能够平等的交流,借助手机短信、微博、QQ、人人网、BBS论坛等新媒体可以敞开心扉,交流思想,传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实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者的双向交流,消除了大学生的心理戒备,缩小了双方人家交流的距离。在这种新型的交往模式下,教育者和受教者的角色地位可以相互的转换,通过交流,双方会各抒己见,每个人都将内心的焦虑和需求等倾诉出来,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沟通了主客体思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的困境
新媒体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交流、平等的沟通,深受大学生的偏爱,为当前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新媒体带来的各种思想无障碍性传播、人际交流的淡化、网络环境的失序等等,也使得当代大学生道德发展陷入了困境。
(一)各种思想的无障碍性传播
现阶段大学生道德认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与法制观念,公民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新媒体时代的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信息传播的“空间无屏障”、“时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发布和使用空间更加自由。[4]这种便捷和无障碍性传播,深受大学生的青睐,但是借着这种“春风”,各种落后腐朽的思想、违反社会公德甚至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等思想也利用新媒体载体大肆传播。许多大学生面对这样的“信息爆炸”,不能够擦亮眼睛,进行理性的选择,有部分学生误入歧途,甚至出现了犯罪现象。新媒体环境下,获取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给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上带来混乱,弱化了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的效果。
(二)人际交流的淡化
新媒体带来的便捷、信息的共享、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的优势,使得当代许多大学生沦为“手机控”、“微博控”,甚至变为“宅男”、“宅女”。他们在新媒体的领域中,畅谈天下事,分析时政,结交好友,分享心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则是沉默寡言,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疏于学习,同学之间的感情淡化。互动双方的虚拟和心理交流的间接性的优势使得许多大学生愿意借助新媒体进行交往, 并且在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变得非常的诚实和坦率,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如果混淆虚拟交往和实际交往的实质,则会给大学生带来交往的障碍,无法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网络环境的失范
通常新媒体和网络是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新媒体的好坏。实际上,网络环境的失范已经是大家的共识,网络正成为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虚拟性使得许多大学生丢弃了责任的字眼,他们在网上畅所欲言,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语;有些学生还公开承认和认可交往者的虚假言论,信任危机迫在眉睫;有些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网络犯罪层出不穷。网络环境的失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于现实的认识,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四)考验教育者的媒体素养
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这一新的信息化平台的掌握熟练与否,决定了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的成败。传统的道德认知教育中,教育者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易树立权威,获得尊重。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新生事物的认同感,使他们成为新媒体最先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作为教育者的学校老师却是被动接受新媒体,并且还存在着技术能力差、创新意识弱、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之处。教育者的媒体素养成为实施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的短板,需要不断的提升。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的改进
新媒体的盛行,使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面临着诸多契机与挑战。面对新的媒体环境和新的教育情况,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应借鉴传统道德认知教育的优势,不断创新载体、拓展渠道,开创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的新发展。
(一)改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体领域的引领者,新媒体中信息选择的自由化也深受大学生的青睐,我们要充分相信大学生能够在庞杂的信息中的筛选能力。我们要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帮助他们建立自身理性的分析能力,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树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自我教育和掌握学习的观念,使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互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同时都成为道德认知教育的受益者。当教育者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和大学生一起在新媒体领域中共同学习,共同面对困难,我们的行为也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大家一起扬长避短,在新媒体领域中尽情遨游。
(二)创新教育载体,提高思想教育的吸引力
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重新构建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平台,增强学生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时性。学校需要发挥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载体,吸引学生的参与度,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等新载体,已经成为这些高校标志性的旗帜,不仅仅吸引本校学生,还深受其他高校学生的喜爱。南京理工大学则通过手机报的方式,提升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新技术,善于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善于提高思想教育的吸引力,例如开展网上德育知识趣味问答、网上红色歌曲接龙等活动,既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能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三)疏导结合,形成网上网下立体化教育模式
注重监管方法和力度,在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疏”是把网络当作一个学生发言的平台,在保证监管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自由,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而“导”则是加强法制宣传,引导学生杜绝网络失范、网络犯罪。在新媒体环境下,网上的疏导必不可少,但是也不能忽视往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辅导员工作为例,博客、QQ交流并不能取代谈心、走访寝室等传统形式,传统的人之间的交流也非常重要,我们要防止矫枉过正,一味的使用新的方式,而摒弃了过去很多很好的传统。[5]疏导结合,形成网上网下立体化教育模式有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四)强化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将新媒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把包括校园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在内的文化建设纳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做到 “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把新媒体的传播手段纳入道德认知教育的应用范畴之中,努力做到让学生领略到新媒体的魅力,又不至于沉迷到新媒体中,变成“宅男”和“宅女”,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校园文化的向心力,促进道德认知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的相得益彰,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明晰网络等新媒体发展的形势,针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遇到的新契机和新挑战,我们要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转变教育观念、内容和方式,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
参考文献:
[1]季海菊,跨界思维:新媒体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选择的一种理性向度[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 (1).
[2]曹燕宁,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策略[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4]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5]汪頔.新媒体对“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1).
作者简介:
王杏周(1984—),男,江苏盐城人,南京理工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何蔚超(1988—),男,江苏苏州人,南京理工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