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时代呼唤发展型教师。不少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出现“高原现象”,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要越过这个阶段,必须建立中青年教师发展支持系统:重视职后培训,做实校本教研,完善评价机制;必须完善中青年教师主动发展的个性心理:升华职业理想,强化自我意识,提高反思能力。
关键词: 中青年教师 可持续发展 高原现象 对策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作支撑,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需要一支主动发展型教师队伍作保证。然而,现实中作为教学主要力量的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并不很乐观,他们中在一定专业发展阶段原地踏步,即出现所谓的“高原现象”。尽管“高原现象”在各年龄段教师中都较普遍,但因为中青年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既可以成为冲上新的高峰前的“蓄势”,又可以成为“平庸”大道上的滑行,关键在于能否及时有效克服“高原现象”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
专业发展形成“高原现象”,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因素。据此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一、建立促进发展的支持系统
为了使中青年教师突破高原现象,学校必须为他们创造发展条件和机会,建立促进发展的支持系统。
1.重视职后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适时的“充电”。首先学校管理者要根据教师不同成长阶段,合理安排中青年教师的工作,给他们留下研究课程及观摩其他教师上课的时间。对实行“青蓝工程”的导师应适当减轻工作量,使其真正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其次,抓实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立足于教师工作的场所,指向教师、学生、学校的共同发展,能满足不同层次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利于教师走向动态的“实践 反思=教师成长”成长范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构建动态的、立体的、持续的、能满足多层次教师需求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的确立要考虑这样一些因素: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及发展的连续性;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要及相互融通;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及这个时期的优势需要[1]。在校本培训方面,不少有识之士已做了很多颇具开拓指导意义的工作。
2.做实校本教研。如何做实校本教研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普通中青年教师首先应脚踏实地,将教育教学实践作为开展研究的平台和土壤,从每节课入手,从教学小现象入手,从教师最困惑的地方入手,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说,迈好扎实的第一步很重要,不宜盲目贪大,不宜大题小做,要积累、练就教育科研本领。对于学校来说,一定要抛去虚伪的外表,扯去形式的表皮,围绕培养发展性中青年教师这条主线,开展前瞻性的、系列性的培育工程。目前最要注意的是不把眼光只放在新手教师培养方面,而要重点关注那些为数不少的处于“高原期”的中青年教师。要以行动研究为方法,以课例研究、教育教学案例推介、有形成果展示等为抓手,以督导评价、合作交流、评先表优等为促进手段。
3.完善评价机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教师评价是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教师评价存在较多不足。就职业学校而言,体现数理主义影响,使教师的知识能力局限于较狭小的范围之内。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评价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形成能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机制。当前,在坚持评价主体多元性及提高教育管理人员评价素养的前提下,特别要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因为专业发展毕竟主要靠完善的自我意识及主体能力。对此,必须形成评价过程的安全机制,保证教师在自我评价中的坦诚程度,保证以科学的评价标准参照,保证收集到的是真实的信息和客观的自我反省。至于同行评价,当前需要采用有助于评价信息互相补充的多样化评价方法,以减少评价的主观性偏差。还有就是学生评价,因其主观差异性很大,应更多地用形成性评价,评价结果并不适宜直接与奖惩挂钩。
二、完善主动发展的个性心理
教师专业化发展除受外在因素制约外,更受内在因素制约,如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专业态度和发展动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等。因此要重视完善主动发展的个性心理。
1.升华职业理想。职业精神或职业理想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支柱。一个有崇高职业理想并对这一目标负责任的教师,会有崇高的职业认同感,能站在超功利角度,以完善自我、服务社会的立场看待自己的职业。他不会把教书只当做谋生手段,不会把自己只当做知识的传声筒,而把自己当做有思想、有见解、有独立判断和决策能力的人。由此,教育活动中的研究和反思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其行为呈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强化自我意识。自从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师专业化改革问题以来,教师专业化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外在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内在的主动专业发展阶段,即由被动的群体专业化向教师个体自觉主动的专业化发展。内在的主动专业发展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条件,其核心是自我意识和主体能力。自我意识状况对人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师真正实现专业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发展方向和水平,未来的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确保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更新取向,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在教育活动中发展自己”[2]。从另外一个层面讲,在教师发展过程中会出现需要教师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内在动因,会不断推动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成长。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高自我修养,强化自我意识,以能正确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
3.提高反思能力。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案后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的自我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这是一种自我指向的批判性态度和方法,是梳理教育教学成败得失的一面镜子。反思的过程是教师自我纠错、自我教育的过程,是教师职业专业化成长的主体性保障。如果一个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无论他有多少年教学经验,只能是工作的多次重复。而且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不能指导他的行动有质的飞跃。因此,要不想一辈子当“教书匠”,尽快越过“高原阶段”,成为发展型、研究型教师,就要坚持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一是注重典型案例的剖析与研究。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涉猎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典型人物、案例、事件与现象,把自己的同类经验与之联系起来,展开反思。主要形式有导师制、拜师学艺、走访与访谈、听专家报告、典型剖析、案例分析、教案分析、听课等。二是注重教后反思。教师在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后,要及时从教书育人高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现代职教科学理论,对已完结的教学实践加以评估。作为教后反思的物化形式,比较易行的是写作课堂教后记或者随笔类反思日记。
总之,教师发展中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很多,解决方法因人而异。囿于见闻之稀少,学识之浅陋,本文未免挂一漏万,只属一孔之见。
参考文献:
[1]陈忠根,李黎.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研究[J].教育探索,2004(10).
[2]吴捷.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探索,2004(10).
关键词: 中青年教师 可持续发展 高原现象 对策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作支撑,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需要一支主动发展型教师队伍作保证。然而,现实中作为教学主要力量的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并不很乐观,他们中在一定专业发展阶段原地踏步,即出现所谓的“高原现象”。尽管“高原现象”在各年龄段教师中都较普遍,但因为中青年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既可以成为冲上新的高峰前的“蓄势”,又可以成为“平庸”大道上的滑行,关键在于能否及时有效克服“高原现象”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
专业发展形成“高原现象”,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因素。据此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一、建立促进发展的支持系统
为了使中青年教师突破高原现象,学校必须为他们创造发展条件和机会,建立促进发展的支持系统。
1.重视职后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适时的“充电”。首先学校管理者要根据教师不同成长阶段,合理安排中青年教师的工作,给他们留下研究课程及观摩其他教师上课的时间。对实行“青蓝工程”的导师应适当减轻工作量,使其真正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其次,抓实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立足于教师工作的场所,指向教师、学生、学校的共同发展,能满足不同层次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利于教师走向动态的“实践 反思=教师成长”成长范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构建动态的、立体的、持续的、能满足多层次教师需求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的确立要考虑这样一些因素: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及发展的连续性;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要及相互融通;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及这个时期的优势需要[1]。在校本培训方面,不少有识之士已做了很多颇具开拓指导意义的工作。
2.做实校本教研。如何做实校本教研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普通中青年教师首先应脚踏实地,将教育教学实践作为开展研究的平台和土壤,从每节课入手,从教学小现象入手,从教师最困惑的地方入手,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说,迈好扎实的第一步很重要,不宜盲目贪大,不宜大题小做,要积累、练就教育科研本领。对于学校来说,一定要抛去虚伪的外表,扯去形式的表皮,围绕培养发展性中青年教师这条主线,开展前瞻性的、系列性的培育工程。目前最要注意的是不把眼光只放在新手教师培养方面,而要重点关注那些为数不少的处于“高原期”的中青年教师。要以行动研究为方法,以课例研究、教育教学案例推介、有形成果展示等为抓手,以督导评价、合作交流、评先表优等为促进手段。
3.完善评价机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教师评价是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教师评价存在较多不足。就职业学校而言,体现数理主义影响,使教师的知识能力局限于较狭小的范围之内。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评价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形成能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机制。当前,在坚持评价主体多元性及提高教育管理人员评价素养的前提下,特别要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因为专业发展毕竟主要靠完善的自我意识及主体能力。对此,必须形成评价过程的安全机制,保证教师在自我评价中的坦诚程度,保证以科学的评价标准参照,保证收集到的是真实的信息和客观的自我反省。至于同行评价,当前需要采用有助于评价信息互相补充的多样化评价方法,以减少评价的主观性偏差。还有就是学生评价,因其主观差异性很大,应更多地用形成性评价,评价结果并不适宜直接与奖惩挂钩。
二、完善主动发展的个性心理
教师专业化发展除受外在因素制约外,更受内在因素制约,如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专业态度和发展动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等。因此要重视完善主动发展的个性心理。
1.升华职业理想。职业精神或职业理想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支柱。一个有崇高职业理想并对这一目标负责任的教师,会有崇高的职业认同感,能站在超功利角度,以完善自我、服务社会的立场看待自己的职业。他不会把教书只当做谋生手段,不会把自己只当做知识的传声筒,而把自己当做有思想、有见解、有独立判断和决策能力的人。由此,教育活动中的研究和反思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其行为呈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强化自我意识。自从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师专业化改革问题以来,教师专业化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外在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内在的主动专业发展阶段,即由被动的群体专业化向教师个体自觉主动的专业化发展。内在的主动专业发展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条件,其核心是自我意识和主体能力。自我意识状况对人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师真正实现专业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发展方向和水平,未来的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确保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更新取向,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在教育活动中发展自己”[2]。从另外一个层面讲,在教师发展过程中会出现需要教师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内在动因,会不断推动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成长。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高自我修养,强化自我意识,以能正确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
3.提高反思能力。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案后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的自我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这是一种自我指向的批判性态度和方法,是梳理教育教学成败得失的一面镜子。反思的过程是教师自我纠错、自我教育的过程,是教师职业专业化成长的主体性保障。如果一个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无论他有多少年教学经验,只能是工作的多次重复。而且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不能指导他的行动有质的飞跃。因此,要不想一辈子当“教书匠”,尽快越过“高原阶段”,成为发展型、研究型教师,就要坚持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一是注重典型案例的剖析与研究。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涉猎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典型人物、案例、事件与现象,把自己的同类经验与之联系起来,展开反思。主要形式有导师制、拜师学艺、走访与访谈、听专家报告、典型剖析、案例分析、教案分析、听课等。二是注重教后反思。教师在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后,要及时从教书育人高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现代职教科学理论,对已完结的教学实践加以评估。作为教后反思的物化形式,比较易行的是写作课堂教后记或者随笔类反思日记。
总之,教师发展中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很多,解决方法因人而异。囿于见闻之稀少,学识之浅陋,本文未免挂一漏万,只属一孔之见。
参考文献:
[1]陈忠根,李黎.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研究[J].教育探索,2004(10).
[2]吴捷.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探索,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