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技术在神经外科应用的新进展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g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R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6-0386-01
  1 神经介入的概述
  介入技术作为一项新的、发展迅速的临床治疗方法已经成为当前三大医学技术(即内科技术、外科技术和介入技术)之一。介入技术可简单分为神经介入、心脏介入和周围介入,而神经介入虽然相对发展较晚、学习掌握较困难和治疗风险较高,但近年来却发展较快、临床应用普及日趋迅速和治疗效果越来越好。从学科的角度来概括,作为一门边缘学科,通常将神经介入称为介入神经放射学或神经介入放射学、治疗性神经放射学、血管内神经外科或介入神经外科等;通常将其简单地描述为一般是在X线的监视下,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疾病进行直接或辅助治疗;通常治疗的疾病为血管性疾病,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供血不足、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血栓或栓塞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动脉内或静脉窦内溶栓和动脉狭窄的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硬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和脊髓血管畸形等出血性脑与脊髓血管病的栓塞治疗,以及颅面部血管畸形和颅面、脑内、脊髓和脊柱等处的富血肿瘤的栓塞等等。神经介入治疗的基本特点是创伤微小、疗效肯定和适应症宽。目前采用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神经介入的热点和发展点之一。
  2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脑血管畸形中常见的一种,可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为先天性脑血管疾病。多见于男性,年龄20~30岁,平均年龄26岁。
  动静脉畸形由供血动脉、畸形团和引流静脉构成。病变可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以顶叶、枕叶、额叶为多见,发生于小脑幕下者较少。在畸形血管团间混杂有变性的脑组织,病变周围的脑组织亦因长期缺血而有萎缩改变。脑动静脉畸形的病变可大可小,一般小型AVM直径<2.5厘米,中型AVM直径2.5~5.0厘米;大型AVM直径5.0~7.5厘米;特大型AVM病变直径>7.5厘米。
  多数脑AVM病人到一定年龄时才表现明显的症状,只有少数隐性及微小的AVM可能长期没有症状。常见症状有:颅内出血、头痛、癫痫、神经功能缺失和智力障碍等。对动静脉畸形病灶的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常用的治疗手段有:血管内栓塞治疗、外科手术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如γ刀、X刀。以上治疗手段可单独运用,也可联合运用。目前血管内治疗最常用的栓塞剂是正丁基-2-氰基丙烯酸酯(NBCA)。治疗的基本要点是将微导管经供血动脉送至畸形团,然后经微导管向畸形团内注射调好浓度的NBCA胶。要求胶弥散在畸形团内,胶遇到血液后会在短时间内凝固,所以栓塞的难点在于既要求胶能良好弥散,又不能顺血流飞走,还不能将导管粘住,这对术者要求是比较高的。为了克服这些矛盾,近年又有一种新的胶诞生,即:Onyx,由乙烯基-乙烯乙醇聚合物(EVOH)、二甲基亚砜(DMSO)和钽粉微粒组成。它具有不粘管的优点,为更好地在畸形团内弥散创造条件。但Onyx由于应用时间短,还要进一步验证,而且价格较高,目前尚未广泛应用。有时因畸形内瘘口大,血流高,需用微弹簧圈堵塞瘘口。
  由于动静脉畸形栓塞多在全麻下进行,而且栓塞后对脑血流影响较大,有出血危险,所以术前术后护理很重要。术前应作好解释、安慰工作,要测好病人的基础血压;术后要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加强监护,有时还需要降压治疗。
  3 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
  根据国内的调查资料,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50万/年、患病率为500-600万/年、死亡率为100万/年、病残率为76%、复发率为54%、经济损耗为100亿/年,并且近年来我国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脑和颈部动脉狭窄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和患病因素之一,约有70%以上的脑缺血患者有颅内外动脉的狭窄。
  据报道,国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颈动脉系统颅内段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为39.3%,远高于白种人的24%和黑种人22%。51%的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有颅内动脉的狭窄,TIA是发生完全卒中或称为大卒中也就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北京医院曾对72例TIA病人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随访观察,其中有65.7%的病人发生了大卒中,有59.6%的病人死于大卒中。尽管采用球囊扩张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以追溯到1980年,但由于入颅和在颅内动脉走行比较迂曲和支架的柔软性等使向颅内输送支架比较困难,加之担心颅内动脉的重要分支被闭塞,因而到1996年才开始试行在颅内动脉放置支架。
  4 其它神经介入治疗走向成熟并进一步发展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栓塞治疗,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临床首选治疗方法,不仅治疗显效迅速可靠,而且疗效极佳。
  颅内动脉瘤的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DC)的栓塞治疗,在国外已有10多年的历史,在国内也有近5年的历史,疗效肯定可靠,创伤微小,治疗安全性好,已成为与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相媲美的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而近3年来三维脑血管造影机的使用,使动脉瘤栓塞治疗更加彻底和安全。目前,在国外采用液态栓塞剂栓塞动脉瘤开始进入临床;在国内采用瘤颈重塑技术和支架+GDC治疗宽颈动脉瘤逐渐普及;新改进的弹簧圈的使用。相信,这些有助于难治类型动脉瘤的治疗,降低治疗费用,进一步提高疗效。
  总之,随着对相关疾病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介入导管和治疗材料的改进,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提高,作為微创治疗的一大亮点,神经介入仍将继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智善,刘毅等.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内局部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11
  作者简介:梁支兵,男,1978年10月出生,现为合肥市长丰县人民医院医师,神经外科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基于序列数据挖掘的中文网页候选特征的选择方法,并用于中文网页分类模型.该方法运用改进的PAT树结构挖掘频繁出现在同一类中文网页中的字符串,通过净频率计算,挖掘出
以“饮茶对胃癌患者的临床护理”为中心,在广州第二人民医院的病例档案中随机抽出50例,把饮茶对胃癌患者临床护理的OR值作为统计指标。并通过各大数据库的检索文献分析,主要是针
本文研究下述双重退化抛物方程的初边值问题:ut-div(|△↓u^m|^p-2△↓u^m)=f(u),并证明在,满足适当的条件下具零或者负初始能量的解的存在性和在有限时刻的爆破性结果.
针对创意中小物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分析创意企业的价值特征和经营特点,提出了建设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市场体系的措施,这些措施为发展创意中小物流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
“八大”前后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任务,从而开启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本文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实践和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