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的转型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古诗歌史》是一部断代分体文学史,却完全摒弃了以往文学史惯用的“朝代更替—作家生卒—思想内容一二三—艺术特色ABC”的旧模式。贯穿全书的是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史的研究就是理论的创造之原则,二是整体性原则。前者解决研究主体与对象的矛盾,后者解决研究对象本身整体与部分的矛盾。历史是一种双重的存在:“对象”的原初性状态与“主体”的再造性理解。是书上卷,以王充“真美”为起点,以刘勰“隐秀”为归宿,以“以少总多”为骨骼,以“动情与气骨”、“真实与形似”、“新变与精致”为经络,精心营建起一个宏阔而严整的理论体系;下卷,则以中古诗歌曲折多姿的历史演进,以中古诗人凄戾坎的心路历程,以对文学史原初存在的创造性描述,为上卷的整体性建构,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石和丰润的理论血肉。文学史研究的转型,便在两卷的互补与契合中完成。
  本书副题是:“四百年民族心灵的展示”。这才是作者的“本意”:从文学史研究的特定角度,展示中国文化—心理的曲折演进,追踪民族心理、民族思维的发展历程。这一“本意”的驱动,使得作者成功地冲出文学史研究的封闭模式,在民族文化—心理的广阔天地中,筑起他的理论大厦;而这一“本意”的最充分最畅快的张扬,则是接踵而至的以“原始意识”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前期文化一心理研究》。
  在中国文化—心理的漫长推演中,“中古诗歌”是一段清流,“原始意识”则是源头。作者要从原始意识之中发掘中国思想文化的根源,描绘民族文化—心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负此重任,《文化—心理研究》“试图对历史作出一种原生态式的把握,以求更多地贴近于历史的实际情状。”作者提出的“原生态把握方式”,是一个聚焦点,将是书五大编凝结为气韵贯通的有机整体;也是一个发散源,将研究模式的转型,由古典文学幅射到整个古代文化。
  不论写《中古诗歌史》,还是写《文化一心理研究》,作者都是以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沉郁的生存悲剧感投身于学术的。《中古诗歌史》“刘越石”一章,花不少篇幅,叙述了“一场从未为治史者所知的和诗有关的冤案”,并且禁不住大发感慨:“每一个时代都有相当一些人是专会罗织别人罪名的。你愈是志存远大,斗筲之徒便愈要对你深文周纳。你最好是做顺民,惟上之志为己志,卑微恭谦,那就会广延美誉。即使有大志亦当缄口不语,深于城府。”刘越石的悲剧,正在于他将忠亮奋发之声形之于外。而这位失路英雄悲壮的引吭,又正是西晋诗歌的光荣和骄傲!
  这种生存悲剧感在《文化—心理研究》中表现得更为强烈。作者指出:中国的神话英雄,少有希腊神话“金桔”“金羊毛”式的浪漫,更多的是断戟、锈镞、白骨、冤魂,是困厄与艰危,厮杀与死亡。中国的原始文化,不是“风骚”,也不是“龙飞凤舞”,而是“漫长祁寒的停滞,激烈狂怒的相倾”,是“自然的灾变,社会的仇杀”,是“神人相争”、“两性反目”……作者能够深刻地理解原始意识,成功地破译神话思维,最重要的一条,是他对原始精神之道劲、苍凉与惨烈的认同,是对古往今来之生存悲剧的深切体验,是对待生活的刚健而深沉的态度,以及由此而酿成的沉雄之气、悲怆之情。远古居民的悲剧命运,与当代学人的荒古情怀,交响成大气恢弘的乐章。古今中外,研究原始文化及神话思维的学术专著并不少见,但大多缺乏一种磅礴的气势、开阔的视野以及对读者灵魂的强烈震撼,究其根本,恐怕在于论者缺少“生存悲剧感”与“荒古情怀”。
  “生存悲剧”,绝非原始人的专利,也不仅仅是刘越石们的厄运,实乃人类永恒的课题。远古乃至中古居民的生存悲剧,在文明社会中频繁重演,原始与现代于是有了一根千古不断的命脉。转型期学者的生存悲剧感,灌注于古典文学的研究之中,使得学术活动与理论成果,能少一些为某种政治或经济服务的庸俗的实用气,多一点切入人之生存状态的深沉而鲜活的现实感;同时,又使得主体心灵有一种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的容量,从而提高作为人的存在的文化一意义的度。主体与对象,主体的生存状态、学术个性,与对象的原生情状、历史内蕴,在这个文化一意义的“度”上,碰撞交织,孕育出中国学术的沉雄与辉煌。
  古典文学乃至古代文化研究的转型,成败之关键,在于能否崛起一个中青年学者群,在于这群人走一条什么样的学术道路。本书作者在寂静的象牙塔与喧嚣的尘海之间,拓开了一片贴近生存状态又洋溢着英雄气的学术境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当今中国的学术转型,由社会经济的转型所决定。这个时代的学者,需要学术转型;学术转型,更需要走“第三条道路”。这是一种双向选择。
  (《中国中古诗歌史》,王钟陵著,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五月版,7.75元;《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王钟陵著,重庆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版,10.80元)
  品书录
其他文献
小时候看到一个故事《妈妈最爱吃鱼头》,讲的是妈妈把鱼肉挑给女儿,自己只吃鱼头,女儿真的以为她爱吃鱼头,等到自己做了母亲,才发现,妈妈其实是舍不得吃,要把最好的部分留给孩子。这个故事是我妈的圣经,她有一种“遭罪”和“舍不得”的信仰,而享受是一种罪过。  经济条件好些的时候,她依旧难改“不舍得”的习惯。在我眼里,她勤劳节俭,有时却让人觉得难以取悦。给她买运动鞋,哪怕挑对了颜色、款式,一旦知道价格之后,
当代美国的反女权思路    八十年代末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认识的一位教授,观念非常之传统。每星期四下午,他总是风雨无阻地举起自制的标语牌,上面写着“你不可以杀人”,到学校所在小镇公立医院的门口进行两个小时示威。教授本着基督徒热爱生命的信念,反对医院为女生实施人工流产。他示威时的模样虔诚,方式平和,曾使我这个非基督徒的学生感动不已。可是也就在那段时期,报纸上常有宗教情绪激烈的反堕胎派人士围困医院、焚烧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几年,“初心”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热词。每个人在谈论自己的理想,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往往会谈到“初心”。  “初心”是什么?  很简单,初心就是最初的心愿。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初心。  當然,初心不是一个硬邦邦的小套子,而是一个随着时空变换不断丰富的美好的精神大世界。  初心是人生起步时的明灯,它会陪伴你穿越万千风景,照亮你不断前行的脚步;
2017年12月12日,由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通道县县委宣传部、通道县旅游发展委员会、湖南时代邮刊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通道县分公司联合承办了“最美通道,探秘侗年”网络直播活动。此次活动特别邀请5位青年“网红”来到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的皇都侗文化村做客,24小时体验式感知侗族吃冬过侗年、万人赶侗集,通过新媒體直播平台,“穿越”到最古朴的侗寨,品味侗族民俗文化,真正领略当地的山
当下社会,很多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必须拿到“上岗证”,方可持证上岗。例如,当会计要有会计资格证,当律师要有律师资格证,当心理医生要有心理医生资格证。那么,当家长要不要家长资格证呢?  新手父母育儿路上一波三折  马小民,今年40岁,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一家银行工作,妻子沈洁源今年31岁,从事餐饮管理工作。2013年9月,他们的大女儿马美晨出生了。这让马小民和沈洁源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叫责任。为
英国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曾经戏称历史社会学是一种“独角兽”(sociologicalunicorn)。这个比方有其公允而又武断的地方。公允在于,历史社会学始终处于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尴尬境地,左右彷徨,这在所有社会学分支中确是独一无二的。一方面,它和战后美国社会学的两大传统—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和微观导向的符号互动主义—旨趣截然不同,因这两个主流理论本质上是非历史的,亦不处理时空变化带来的多元性;
白天是程序员,晚上经营自己的自媒体,周末和假期则变身为专业的旅行摄影师。90后的托马斯在不同的职业角色中游刃有余,是一名典型的“斜杠青年”。  “斜杠一代”,最早是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在《双重职业》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指那些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人们。例如,托马斯的名字后面可以加上“程序员/自媒体运营者/摄影师”等好几个头衔,这个“/”就是定义他身份的重要标志。  如今,“斜杠”正成为更多年轻人的新
近代以批评方法对《圣经》进行细密的历史考证,这门学问在十八世纪后期兴起于德国。英国由于文化空气、大学制度、神学走向与德国有很大差异,所以十九世纪中,在《圣经》考证方面并无太多建树。浪漫派大诗人柯勒律治属于思想触角最敏感的一类人,他年轻时和“唯一神论”的圈子来往密切,通过他们了解到德国《圣经》研究的最新成果。柯勒律治于一七九九年游学哥廷根大学,曾旁听当年《旧约》考证的巨擘艾赫霍恩(Johann Go
记得小时候,喜欢看农村起屋筑墙,将木板做成模具,置于将要筑的墙体两侧,填土于内,分段分层夯实成墙。这种建房方式叫“夯土版筑”,明长城都是用这种方法修建的。筑墙时,两人持“丁”型打杵,交替夯土,并根据节奏交替发出慢、中、快三种号子,还有许多变调处理,形成好听的“打墙歌”。  如今,再也难见这种筑墙方式了,但土墙还在,去乡下老家,不难发现一些用土墙围成的院子。土墙上有时会长一些柔弱却顽强的小草,风一吹
中国市场这么大,欢迎大家都来看看。  ——2019年11月5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表示“中国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我们倒要看看,他演戏要演到什么时候?  ——2019年11月11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耿爽对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11月8日在德国柏林演讲中再次攻击中国一事表明立场  融合发展是一道必答题,也应该成为媒体的一道加分项。它不是应时之需,而是命脉昕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