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与蔗茅杂交双亲染色体在F1及F2子代中的传递

来源 :热带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m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甘蔗与蔗茅杂交的后代材料抗旱、耐寒,在甘蔗抗逆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将其有效应用于甘蔗新品种的选育及品种改良,特对甘蔗与蔗茅杂交各世代的染色体传递方式进行研究。采用去壁低渗法对F1、F2杂种及其亲本材料的根尖体细胞染色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后代材料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不恒定,F1材料的染色体变幅为10~11条,F2材料的变幅为6~14条;双亲染色体在F1代材料中的传递方式为“2n+n”,而在F2中既以“n+n”又以“2n+n”的方式进行传递。本研究结果可为诸类材料在甘蔗育种中的进一步利用提供细胞学依据。
  关键词 甘蔗;蔗茅;杂交后代;染色体数目
  中图分类号 Q23 文献标识码 A
  Transmission of Parental Chromosomes in F1 and F2 Progenies Between Sugarcane and Erianthus fulvus
  WANG Xianhong,LI Fusheng*,HE Lilian,
  LOU Hongbo,YANG Qinghui,HE Shunchang
  Sugarcane Research Institute,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201,China
  Abstract The hybrids between sugarcane and wild species Erianthus fulvus possessed ideal characteristics to resist drought and cold. To effectively using the hybrids in sugarcane breeding programs for new cultivars selection or cultivars modification,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chromosomal transmission of parents in hybrids. Somatic cell chromosomes of root-tips of F1 and F2 hybrids were observed following the wall degradation hypotonic metho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all of the chromosome numbers of hybrids were variable in different somatic cells range from 10 to 11 in F1 and 6 to 14 in F2 progenies. Chromosomes of parents were transmitted by“2n+n”in F1 progenies, and by “2n+n”and “n+n”in F2 progenies,respectively. The cytological information is helpful for the further use of hybrids in sugarcane breeding.
  Key words Sugarcane;E. fulvus;Hybrids;Chromosome number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4.01.002
  蔗茅(Erianthus fulvus)是禾本科(Gramineae)甘蔗亚族(Saccharinae)蔗茅属(Erianthus)内的一个野生种,原产于热带、 亚热带和温带[1],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北、陕西、西藏等地, 印度北部、尼泊尔、巴基斯坦也有分布[1-5]。根据李富生等[6]的研究结果,蔗茅具有很多特异优良性状,如抗旱、抗寒、耐瘠,锤度高,是其它甘蔗(Saccharum spp.)近缘野生种所不能及的,在甘蔗杂交育种方面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为将蔗茅血缘成功引入甘蔗栽培品种,云南农业大学甘蔗研究所从2001年起致力于以昆明蔗茅为父本与甘蔗栽培品种或栽培原种进行杂交,获得了数百份蔗茅与甘蔗的杂种后代材料[6-9]。该类子代材料能忍耐选育地——昆明试验点的冬季低温而存活下来,表明其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同时此材料中有些还具有抗旱、蔗茎产量高及蔗糖分含量高等优良性状[10],有望被作为新的特异种质应用于抗逆、广适、高产、高糖的甘蔗新品种的培育或对一些已有甘蔗品种进行改良。
  甘蔗具有广泛的种质血缘基础,目前的栽培品种大都含有甘蔗属3~5个种的血缘。大多数甘蔗无性系由于不易开花,花期差异大,花粉量和花粉育性等开花习性的差异及配合力等原因,致使在杂交育种常规组合选配中,可使用的亲本材料少,长期近亲杂交,品种间的遗传性逐渐趋于一致,从而限制了品种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11]。为扩大异质性,各国育种家不断进行了甘蔗种间、近缘属间和远缘属间杂交,通过染色体数目分析推断,甘蔗远缘杂交存在“2n+n”、 “n+n”、“n+2n”、“2n+2n”等多种类型,并且n常常不是单倍体的原来数目,常有增减,即存在“不平衡杂种”[12]。
  本研究对甘蔗与蔗茅杂交获得的部分F1、F2材料及其亲本进行染色体数目研究,以期探讨不同世代材料间的染色体遗传方式,为甘蔗创新种质材料的保存及其在甘蔗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细胞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蔗茅花粉对CP72/1210和崖城82/108(主要含热带种及割手密血缘的种间杂种)的杂交后代材料崖城89/9[13]进行授粉,产生的后代材料经分子标记方法鉴定为真实杂种;用于研究的材料为甘蔗与昆明蔗茅杂交亲本及所获得的F1、F2材料(表1),集中种植于云南农业大学甘蔗所甘蔗资源圃。   1.2 方法
  采集盆栽种植材料的幼嫩根尖,参照陈瑞阳等[14-15]的去壁低渗法并加以改进制备染色体标本玻片: (1)取幼嫩根尖用0.04%的8-羟基喹啉于4 ℃冰箱内预处理4 h,用卡诺固定液[无水乙醇 ∶ 冰乙酸(V ∶ V)=3 ∶ 1]清洗后于4 ℃冰箱内固定72 h,用70%的酒精清洗并保存备用; (2)制片时将备用材料用水清洗1次后再用水浸泡10 min,弃水后用0.25 mol/L HCl于室温下解离10 min,弃HCl并用水清洗及浸泡10 min后再用酶解缓冲液(将1.47 g柠檬酸钠、1.05 g柠檬酸及2.8 g氯化钾溶于500 mL水中,调pH至4.5)浸泡10 min; (3)切取根尖置于内盛5%纤维素酶和1%果胶酶混合酶液的小离心管中于37 ℃恒温下酶解1.5~3 h,用水轻洗一次并转至另一盛有水的小离心管中低渗20~60 min后以改良苯酚品红染色压片; (4)用德国蔡氏公司Zmager A2显微镜观察,选取20个以上染色体分散好的中期分裂相拍照,取众数进行染色体计数。
  2 结果与分析
  10份材料的染色体数目研究结果(图1)表明,各材料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不恒定(表2),F1母本崖城89/9的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为98至110,变幅达13条;F1子代YAU 01/47及YAU 01/120的染色体数目变幅分别为11、10条;F2父本ROC 10及崖城93/26的染色体数目变幅均为6条;F2子代YAU 04/10、YAU 04/102、YAU 04/167、YAU 04/185的染色体数目变幅分别为14、11、7及9条。
  基于亲本及各世代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将亲本染色体在子代中的传递方式总结如图2。由图2可知,在甘蔗与蔗茅杂交时,F1子代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远大于双亲各自单倍的配子体染色体数目之和,双亲染色体在子代中呈“2n+n”的方式传递;F2子代YAU 04/10、YAU 04/102及YAU 04/167的体细胞染色体比双亲单倍的配子体染色体数目之和多,双亲的染色体在子代中应以“2n+n”的方式进行传递;而在YAU 04/185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双亲单倍的配子体染色体数目之和少,双亲的染色体在此材料中应以“n+n”的方式进行传递。
  3 讨论与结论
  在甘蔗育种中,双亲染色体在后代材料中的传递方式一直是研究热点。Bremer[16]早在1961年就对热带种及割手密间的杂交后代染色体传递方式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杂种中的染色体数目有比预期的双亲各自单倍的配子体染色体数目之和要多的现象,并认为这种现象源于来自母本一方染色体的“二倍化”(diploidization),虽然这些多出的染色体并不严格等于母本单倍的配子体染色体数目(通常是比母本单倍的配子体染色体数目要少),但甘蔗育种学家仍把那些母本一方增加的染色体看作是一组额外的单倍体染色体组并认为母本染色体在子代中以“2n”的方式进行传递;Gill等[17]则认为甘蔗亚族(Saccharinae)内不同属的植物间进行杂交时,双亲都可能产生未减数的配子,导致双亲的染色体在后代中可能以“n+n”、“n+2n”及“2n+2n”的方式进行传递;Burner等[18]和Nair[19]的研究则发现双亲的染色体在子代中严格以“n+n”的方式进行传递;而更多的研究表明杂交后代中双亲的染色体多呈不严格的“n+n”方式传递[20-24],但也有以“2n+n”的方式进行传递的[21, 24-26]。
  本研究中,甘蔗与蔗茅杂交F1代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远大于双亲各自单倍的配子体染色体数目之和, 呈“2n+n”的方式传递;当以F1为父本与其它栽培品种进行回交时,F2代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虽不严格等于却非常接近于双亲各自单倍的配子体染色体数目之和。其中,子代材料YAU 04/10、YAU 04/102及YAU 04/167的体细胞染色体比双亲单倍的配子体染色体数目之和多,推测其与母本一方的染色体“二倍化”有关,据此推断双亲的染色体在子代中应以“2n+n”的方式进行传递;而子代材料YAU 04/185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双亲单倍的配子体染色体数目之和少,双亲的染色体在这份材料中应以“n+n”的方式进行传递,Nair[19]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子代中的染色体数目有比双亲单倍的配子体染色体数目之和少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甘蔗与蔗茅(或蔗茅杂种)杂交时,双亲的染色体在F1代中呈“2n+n”的方式传递,在F2中同时以“2n+n”及“n+n”的方式传递。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植物研究所. 海南植物志(第4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7, 450.
  [2] 李永康. 贵州植物志(第5卷)[M]. 成都: 四川省民族出版社, 1988, 579.
  [3] 吴征镒. 西藏植物志(第5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317.
  [4]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五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6, 183.
  [5] 耿以礼.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 748-784.
  [6] 李富生, 林位夫, 何顺长. 开发利用蔗茅野生种质资源的思考[J]. 生物资源, 2004, 20(4): 266-270.
  [7] Zhang H Y, Li F S, He L L,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sugarcane interspecies hybrids with RAPDs[J].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8, 7(8): 1 072-1 074.   [8] Zhang H Y, He L L, Zhong H Q,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intergeneric hybrids between Saccharum spp. and Erianthus fulvus with ITSs[J].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9, 8(9): 1 841-1 845.
  [9] Wang X H, Yang Q H, Li F S, et al.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Saccharum spp.×Erianthus fulvus hybrids using sequence-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markers[J]. Crop science, 2009, 49(3): 864-870.
  [10] 李富生, 林位夫, 何顺长. 甘蔗杂种的染色体和RAPD 鉴定研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5, 6(1): 48-52.
  [11] 陈如凯, 许莉萍, 林彦铨, 等. 现代甘蔗育种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20-52.
  [12] Bremer G. The cytology of sugarcane-Second part: A cyt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some cultivated kinds and their parents[J]. Genetica, 1924, 6(1): 497-525.
  [13] 劳方业, 刘 睿, 何慧怡, 等. 崖城系列甘蔗亲本遗传多样性的AFLP标记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08, 6(3): 517-522.
  [14] 陈瑞阳, 宋文芹, 李秀兰, 等. 植物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制作的新方法[J]. 植物学报, 1979, 21(3): 297-298.
  [15] D’Hont A, Grivet L, Feldmann P, et al.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double genome structure of modern sugarcane cultivars (Saccharum spp.)by molecular cytogenetics[J]. Molecular and General Genetics, 1996, 250(4): 405-413.
  [16] Bremer G. Problems in breeding and cytology of sugar cane[J]. Euphytica, 1961, 10(1): 59-78.
  [17] Gill B S, Grassl C O. Pathways of genetic transfer in intergeneric hybrids of sugar cane[J]. Sugar Cane, 1986(2): 2-7.
  [18] Burner D M, Legendre B L. Chromosome transmission and meiotic stability of sugarcane(Saccharum spp.)hybrid derivatives[J]. Crop Science, 1993, 33(3): 600-606.
  [19] Nair N V. Production and cyto-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intergeneric hybrids of Sorghum×Saccharum[J]. Euphytica, 1999, 108(3): 187-191.
  [20] 萧凤迥, 李奇伟, 戴耀波. 甘蔗×斑茅杂种及其双亲的农艺、 工艺、植物学性状和染色体观察[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5, 10(1): 29-34.
  [21] Piperidis G, Christopher M J, Carroll B J, et al. Molecular contribution to selection of intergeneric hybrids between sugarcane and the wild species Erianthus arundinaceus[J]. Genome, 2000, 43(6): 1 033-1 037.
  [22] 刘文荣, 邓祖湖, 张木清, 等. 甘蔗斑茅的杂交利用及其杂种后代鉴定系列研究Ⅲ. 甘蔗斑茅远缘杂交后代细胞遗传分析[J]. 作物学报, 2004, 30(11): 1 093-1 096.
  [23] 邓祖湖, 李玉蝉, 刘文荣, 等. 甘蔗和斑茅远缘杂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07, 28(3): 62-67.
  [24] 邓祖湖, 赖丽萍, 林炜乐, 等. 甘蔗斑茅杂交后代BC1的染色体核型及染色体遗传分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6(6): 561-566.
  [25] Piperidis G, Piperidis N, D’Hont A. Molecular cyto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chromosome composi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sugarcane[J]. Mol Genet Genomics, 2010, 284(1): 65-73.
  [26] Deng Z H, Zhang M Q, Lin W L, et al. Analysis of disequilibrium hybridization in hybrid and backcross progenies of Saccharum officinarum×Erianthus arundinaceus[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 9(9): 1 271-1 277.
  责任编辑:林海妹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海南产姜黄为材料,研究不同采收期姜黄精油含量的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精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根茎膨大期(10-17)姜黄精油的含量最高,达到80 mL/kg,此后姜黄精油的含量有所减少,至姜黄枯萎期时(03-04)精油含量为67 mL/kg;不同采收期姜黄精油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但相对含量存在差异;4个采收期姜黄精油分别鉴定出36、36、34和34种
期刊
摘 要 采用机械混炼的方法制备不同ENR含量的NR/ENR/SiO2复合材料,使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和橡胶加工分析仪(RPA)对NR/ENR/SiO2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NR对NR/ENR/SiO2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动态热机械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随着ENR用量的增多,NR/ENR/SiO2复合材料在使用温度范围内的损耗因子积分面积增大,阻尼性能
期刊
摘 要 将从菊芋中克隆到的蔗糖:蔗糖-1-果糖基转移酶基因(即1-SST基因),与根部特异性表达启动子pPST2a组合,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pPST2a:1-SST基因甘蔗植株,通过分子检测共得到15个阳性转基因株系。将前期工作得到的转rbcs:1-SST基因甘蔗5个株系与转pPST2a:1-SST基因甘蔗进行抗旱性比较。结果发现,转pPST2a:1-SST基因甘蔗的抗旱性高于转rbcs:1-S
期刊
摘 要 辣木起源于印度和非洲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凭借超强的生态适应力、丰富的营养价值、独特的生物活性,成为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树种。本文综述了辣木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工业价值等方面研究取得的进展。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结合中国热区资源条件,对辣木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辣木;营养价值;药理活性;抗氧化活性;天然净水剂;内生真菌  中图分类号 Q949.748.
期刊
摘 要 从海南省尖峰岭热带雨林土壤中分离获得143株芽孢杆菌。经松材线虫初筛,获得8株拮抗活性在80%以上的菌株;经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复筛,获得4株拮抗活性在50%以上的菌株,其中菌株DB13184的发酵上清液稀释10倍后,校正死亡率仍有56.7%。基于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菌株DB13184属于芽孢杆菌属,与菌株Bacillus toyonensis BCT-7112T的序
期刊
摘 要 在广泛收集、评价和纯化节瓜种质资源的基础上,2004年春季利用‘粤农’节瓜强雌系母本与优质、结果性强的材料4号杂交,随后经5代强雌性鉴定及加强雌性化技术,选育出田间耐热性强的节瓜强雌系4号。2005年秋季从抗病抗逆性强的广东地方品种‘江心节’中自然分离出瓜形好、生长势强的单株材料,随后经3代自交系谱选育,获得商品瓜瓜长17~18 cm、头尾匀称的自交系材料江心节6号。2007年秋季配制5个
期刊
摘 要 选用枇杷野生近缘种‘栎叶枇杷’和栽培种‘早钟6号’、‘香妃’,对其叶绿体基因组trnH-psbA基因间隔区进行PCR克隆与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并构建苹果亚科内19个属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trnH-psbA序列长323~392 bp(GenBank登录号:KF022254、KF022255、KF022256),G+C含量30.10%~33.13%,共有1个核苷酸替换(
期刊
摘 要 以海南黄灯笼辣椒“热辣2号”为试验材料,分别对幼苗喷施10、20、30、40、50 mg/L的DA-6,再进行高温胁迫处理,研究不同浓度的DA-6对缓解黄灯笼辣椒幼苗高温胁迫的作用。结果表明:喷施DA-6的辣椒幼苗各项生理指标较对照存在显著差异;喷施30 mg/L的DA-6时,幼苗的叶色值、根系活力、MDA含量、S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等指标综合反应较好,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高温胁迫下,DA
期刊
摘 要 以海南主栽杧果品种贵妃杧为试材,研究了赤霉素(GA3)和氯吡脲(CPPU或KT-30)对其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1)GA3处理明显增加产量,且不同程度地改善果实品质,以GA3 150 mg/L和GA3 250 mg/L效果较好,两者的产量、果形指数、单果重、可食率、糖酸比(显著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 (2)CPPU处理促进果实膨大的效果比GA3处理明显,且可食率和
期刊
摘 要 为探讨不同前茬作物对星油藤土壤肥力的影响,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普文镇开展了5种不同前茬作物(茶树-星油藤、水稻-星油藤、香蕉-星油藤、玉米-星油藤、空地-星油藤)对星油藤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值、土壤电导率、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及微量元素的影响研究(以空地-星油藤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前茬作物对星油藤根际与非根际土壤pH、电导率与空地土壤pH、电导率均呈显著差异。微量元素全锰、全铁、全锌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