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的概念是学生开始小学学习的第一个学习的基本概念,教材是把和的概念安排在加法学习中来理解和掌握。
所有任教低年级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你不教学生也认识加法,知道加法算式怎么写,计算结果是什么。但是我们不可忽略的是学生在以前对加法的学习,是机械的记忆,加法计算是数量的累加,他们对加的本质是不理解的,为什么用加法也说不上来。如何让低年级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呢?我在进行《加法的认识》一课教学时,以“故事”为称谓,让孩子们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自己感悟出加法的本质。
一、模仿演“数学故事”
常言道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意思学生善于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很多时候低年级的数学学习,学生就是在模仿老师的过程中在学习的。他们模仿老师的动作区分什么一行,什么事一列;他们模仿老师的思路学习两步解决问题先从哪两个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积累数学学习方法;他们模仿老师的学习策略解决问题可以画示意图,线段图,直接列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等,总之他们的数学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也是在模仿中不断发展提升的。
在一年级上册《加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因为教学对象是刚刚1个月的小学生,所以我投其所好的用学生常见的铅笔创设了老师拿铅笔的情景,给他们模仿的机会,在模仿中去感悟什么是加法。
师:通过几天的数学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学习状态特别好,今天老师就先来看看咱班同学谁的大眼睛最会观察。认真看老师的动作。
左手先从袋子里拿出了2只铅笔,右手又从袋子里拿出了1只铅笔。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老师的动作。
生:老师拿出了2支笔,老师接着拿出1支笔。合在一起是3只笔?
师:谁能用老师先怎么样,又怎么样来说一说?
生:老师先拿出2支铅笔,又拿出1支铅笔。合起来是3支笔。
师:谁能用老师前面的铅笔把老师的动作边说边做一下……
学生先是观察老师表演的“小故事”,再叙述清楚之后,讓学生到前面来,拿着铅笔把老师的表演的“小故事”模仿出来。一个同学在上面模仿,其他同学在下面跟着上面同学的“表演”一起比划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合起来这个概念在潜移默化的理解,再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模仿老师把左手和右手合起来这个动作,初步体会和的概念就是把两个部分合起来。
二、动手摆“数学故事”
小学生正处在抽象思维能力的萌芽的初始阶段,而这一时期的学生的直观形象感又非常的好。因此学生的动手操作不是简单的为了操作而操作,为了形式而操作,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动手操作和学生的思维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操作中会得到不断的提升。这节课中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动手操作中,激发思维的参与,更好的理解和的概念。
“大家用手模仿比划老师拿笔的过程非常准确,能不能用手中的小棒把刚才老师拿笔的过程在桌子上摆出来呢?”提出了这个要求学生在思索了几秒钟之后,异口同声的说:行。老师把时间交给孩子,让他用小棒开始摆。有的同学拿着小棒当做铅笔在手里比划,有的同学在桌子上左边右边的摆放,然后再两只手把小棒推到一起表示合起来的小棒。不管是什么样的摆小棒的方式,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次抽象的过程,把铅笔抽象成万能的小棒。
学生在左边摆,右边摆,归到一起的过程中,就是又一次感悟和的概念的过程,都是把两部分小棒合起来。铅笔合起来,小棒合起来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
三、动笔画“数学故事”
在学生对和的概念有过两次初步的体会之后,我像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刚才我们用小棒摆出了拿铅笔的过程,如果用圆圈代表铅笔,你能把老师刚才拿铅笔的过程画出来吗?本来就喜欢画画的低年级儿童,听到数学课上也能画,脸上立刻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们用自己理解方式,在纸上画下了拿铅笔的“故事”。
不论学生用什么样形式的圆圈图表示,我们都找到了他们的共性,都是把拿铅笔的“故事”看成是两部分,最后不论是用组成的图示,还是用三个圆放在一起,不论是用两个箭头组合在一起,两种颜色的圈组合在一起,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了合在一起的意思,这也正是加法本质的含义:把同类物品合并起来。
在梳理了各种图的含义之后,我在黑板上梳理学生的思维过程,出示了集合圈的图表示拿铅笔的事情。
(一)指定内容说
在学生对圆圈可以表示拿铅笔这个“故事”有了了解之后,我出示了一个苹果图片,想学生思考,如果圆圈表示的是苹果,这个圆圈图讲的会是苹果,什么事情呢?学生在沉寂了一小会之后第一个同学说出了:妈妈先拿了2个苹果,又拿了1个苹果,一共是3个苹果。“他说了一个拿苹果的故事,想的真好,其他同学呢?”我特意强调了拿苹果而给学生以暗示,学生马上就读懂了我的意思,有的说我先吃了2个苹果又吃了1个苹果,一共吃了3个苹果;有的说我先摘了2个苹果,又摘了1个苹果,一共是3个苹果;还有的学生说我先洗了两个苹果,又洗了一个苹果,一共是3个苹果。
(二)展开想象自由说
你想用圆圈代表什么,说说这幅图讲了什么事情呢?有了指定苹果内容的练习说之后,学生马上就都举起了手。有的说妈妈先给我买了2个玩具汽车,又给我买了1个玩具汽车,一共买了3个玩具汽车;有的说妈妈先买了2个苹果,又买来1个梨,一共买了3个水果;还有的说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1只一共3只小鸟等等。他们从水果想到了玩具,从玩具又想到了小动物,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思维面越来越广。在学生如此丰富的表述图的意思的背后,支撑他们的是图的本质含义:把两部分合并起来。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是由浅入深,思维由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他们在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中,感悟各种情境活动中的共性,对加法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通过多种活动学生也感受到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
所有任教低年级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你不教学生也认识加法,知道加法算式怎么写,计算结果是什么。但是我们不可忽略的是学生在以前对加法的学习,是机械的记忆,加法计算是数量的累加,他们对加的本质是不理解的,为什么用加法也说不上来。如何让低年级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呢?我在进行《加法的认识》一课教学时,以“故事”为称谓,让孩子们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自己感悟出加法的本质。
一、模仿演“数学故事”
常言道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意思学生善于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很多时候低年级的数学学习,学生就是在模仿老师的过程中在学习的。他们模仿老师的动作区分什么一行,什么事一列;他们模仿老师的思路学习两步解决问题先从哪两个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积累数学学习方法;他们模仿老师的学习策略解决问题可以画示意图,线段图,直接列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等,总之他们的数学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也是在模仿中不断发展提升的。
在一年级上册《加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因为教学对象是刚刚1个月的小学生,所以我投其所好的用学生常见的铅笔创设了老师拿铅笔的情景,给他们模仿的机会,在模仿中去感悟什么是加法。
师:通过几天的数学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学习状态特别好,今天老师就先来看看咱班同学谁的大眼睛最会观察。认真看老师的动作。
左手先从袋子里拿出了2只铅笔,右手又从袋子里拿出了1只铅笔。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老师的动作。
生:老师拿出了2支笔,老师接着拿出1支笔。合在一起是3只笔?
师:谁能用老师先怎么样,又怎么样来说一说?
生:老师先拿出2支铅笔,又拿出1支铅笔。合起来是3支笔。
师:谁能用老师前面的铅笔把老师的动作边说边做一下……
学生先是观察老师表演的“小故事”,再叙述清楚之后,讓学生到前面来,拿着铅笔把老师的表演的“小故事”模仿出来。一个同学在上面模仿,其他同学在下面跟着上面同学的“表演”一起比划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合起来这个概念在潜移默化的理解,再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模仿老师把左手和右手合起来这个动作,初步体会和的概念就是把两个部分合起来。
二、动手摆“数学故事”
小学生正处在抽象思维能力的萌芽的初始阶段,而这一时期的学生的直观形象感又非常的好。因此学生的动手操作不是简单的为了操作而操作,为了形式而操作,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动手操作和学生的思维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操作中会得到不断的提升。这节课中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动手操作中,激发思维的参与,更好的理解和的概念。
“大家用手模仿比划老师拿笔的过程非常准确,能不能用手中的小棒把刚才老师拿笔的过程在桌子上摆出来呢?”提出了这个要求学生在思索了几秒钟之后,异口同声的说:行。老师把时间交给孩子,让他用小棒开始摆。有的同学拿着小棒当做铅笔在手里比划,有的同学在桌子上左边右边的摆放,然后再两只手把小棒推到一起表示合起来的小棒。不管是什么样的摆小棒的方式,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次抽象的过程,把铅笔抽象成万能的小棒。
学生在左边摆,右边摆,归到一起的过程中,就是又一次感悟和的概念的过程,都是把两部分小棒合起来。铅笔合起来,小棒合起来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
三、动笔画“数学故事”
在学生对和的概念有过两次初步的体会之后,我像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刚才我们用小棒摆出了拿铅笔的过程,如果用圆圈代表铅笔,你能把老师刚才拿铅笔的过程画出来吗?本来就喜欢画画的低年级儿童,听到数学课上也能画,脸上立刻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们用自己理解方式,在纸上画下了拿铅笔的“故事”。
不论学生用什么样形式的圆圈图表示,我们都找到了他们的共性,都是把拿铅笔的“故事”看成是两部分,最后不论是用组成的图示,还是用三个圆放在一起,不论是用两个箭头组合在一起,两种颜色的圈组合在一起,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了合在一起的意思,这也正是加法本质的含义:把同类物品合并起来。
在梳理了各种图的含义之后,我在黑板上梳理学生的思维过程,出示了集合圈的图表示拿铅笔的事情。
(一)指定内容说
在学生对圆圈可以表示拿铅笔这个“故事”有了了解之后,我出示了一个苹果图片,想学生思考,如果圆圈表示的是苹果,这个圆圈图讲的会是苹果,什么事情呢?学生在沉寂了一小会之后第一个同学说出了:妈妈先拿了2个苹果,又拿了1个苹果,一共是3个苹果。“他说了一个拿苹果的故事,想的真好,其他同学呢?”我特意强调了拿苹果而给学生以暗示,学生马上就读懂了我的意思,有的说我先吃了2个苹果又吃了1个苹果,一共吃了3个苹果;有的说我先摘了2个苹果,又摘了1个苹果,一共是3个苹果;还有的学生说我先洗了两个苹果,又洗了一个苹果,一共是3个苹果。
(二)展开想象自由说
你想用圆圈代表什么,说说这幅图讲了什么事情呢?有了指定苹果内容的练习说之后,学生马上就都举起了手。有的说妈妈先给我买了2个玩具汽车,又给我买了1个玩具汽车,一共买了3个玩具汽车;有的说妈妈先买了2个苹果,又买来1个梨,一共买了3个水果;还有的说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1只一共3只小鸟等等。他们从水果想到了玩具,从玩具又想到了小动物,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思维面越来越广。在学生如此丰富的表述图的意思的背后,支撑他们的是图的本质含义:把两部分合并起来。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是由浅入深,思维由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他们在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中,感悟各种情境活动中的共性,对加法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通过多种活动学生也感受到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