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之重:教育离“差生”有多远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xy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后雄,1962年生,华中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现从事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差生”问题教育及教育考试等研究。首创的“化学教学诊断学”“中学化学目标控制教学法”在全国一万多所中学试验推广,效果显著。先后被授予“全国劳模”“全国教改十佳”“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等称号。
  编著有《化学课程教育学》《初等化学教育系统分析》《化学教学诊断学》《化学方法论》《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研究》《化学重难点手册》等40多部著作。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多篇,被权威期刊全文转载30余篇。主持和参与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并获多种奖励。
  2005年3月至6月,我们以湖北鄂东和鄂西两个地区作为调查区域,从中随机抽出6所初中、2所高中作为调查现场,调查发现,在“学校制度和教师行为对‘差生’有没有歧视做法”的项目调查中,有71.7%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对“差生”没有歧视,而在“差生”问卷调查中,竟有高达83.5%学生认为对“差生”有歧视,这种认同的差异与心理对抗令我们惊讶!在“差生”看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充满了对他们的伤害,而我们大多数学校教育标榜对“差生”实行多种“转差”措施,推行赏识教育和关爱教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的教育真的没有弄懂“差生”想什么吗?教育离“差生”的心灵真有那么遥远吗?如果走不进“差生”的心灵,那么“差生”教育还有真正的意义吗?
  
  学业成败于心:教师和家长制造了“差生”
  
  一位心理学教授向他的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聋哑人到一个五金店买钉子,先用左手捏握着两个手指作持钉状,然后右手作捶打状,售货员先递过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并再次用作持钉状的两个手指示意,这回售货员终于拿对了。这时候又来了一位盲人顾客……“同学们,你们能否想像一下,这个盲人顾客将会以什么样的简单方法来买一把剪子呢?”教授问学生们。有个学生举手回答:很简单,只要伸出两个手指模仿剪子剪布就可以了。这个学生刚答完,全班学生表示赞同。这时候,教授忽然说:“其实盲人只要开口说一声就行了。”教授出的题目浅显明白,但它的含义何其深远:一个人一旦进入心理的死角,其智力就会在一般人之下了。这种暗示,在心理学上叫做“心理定势”,它指的是一种预备性顺应,或是反应准备。这种顺应或准备使人倾向于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差生”容易形成自卑者的心理定势,容易被别人的评论、看法或观点左右,最后被他人的“预期结果”所言中一一最终沦为“差生”。
  据统计,全国约有3亿学生,被学校和家长划入“差生”之列的有5000万之多。如此多的“差生”是如何产生的?他们真的就那么差吗?《没有孩子是差生》的作者朱国红老师曾经在班里做过问卷调查,87%的学生称“差生”一词是从老师口中和眼神中知道的,13%是从自己父母的口中知道的。他痛心地说,事实上,是老师和家长制造了“差生”。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学生来到这个世界,他的一切社会性都是成人世界给的。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理论清楚地说明了社会标签过程对个体的自我态度和自我行为的影响。由于教师与家长为“差生”贴上了失败的标签,就很容易使这些学生形成习得性的失败心态。他们就会自认为天生不是学习的料,这无疑会导致这些学生学业失败。
  
  转化“差生”的第一步:教师的关爱
  
  一些教师认为,转化“差生”的第一步是学生起点能力诊断,即摸清“差生”学习新知识必须具备的原有知识及技能的准备水平,因为,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的作用更大。为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准确诊断和分析学生学习新教学内容所具备的起点能力,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必要的知识完善和技能补充,确保学生具备接受新知识所必需的起点能力。但人们发现,这样的教育效果总是不令人满意。
  教师转化“差生”的办法有许多种:为“差生”补课,把做错了的作业重做,把平时做错的习题抄在“错误订正本”上,对“差生”苦口婆心地说教……可是,“差生”似乎都岿然不动,一如既往地成绩差。家长的叮咛嘱咐、老师的强制约束,使得一些成绩差的学生误认为认真学习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他们便对认真学习的要求心生反感,千方百计地逃避学习。
  这些是早已被实践证明在多数情况下效率低下的教育方法,因为多数转化“差生”的做法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很少真正考虑到“差生”的需求。强制要求“差生”认真学习,只能使“差生”更加讨厌学习。去年,《北京晨报》报道了北京市教科院发布的《北京市2004年度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小学和初中两个毕业年级“不补课组”的学生各科成绩都高于“补课组”的学生,这不能不给我们启示。
  “差生”最渴望的是教师的关爱。教育必须真正走进“差生”的心灵,让“差生”真切地体会到,认真学习是他们所拥有的权利,是他们人生成功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自暴自弃,缺乏学习动机,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心,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他认为教育“差生”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在他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付出真爱去感化他们。可见,教育“差生”从策略上讲首先要找到打开他们心锁的钥匙,进入他们心灵深处,关心、理解、尊重他们,鼓励他们敢于向老师倾诉自己的痛苦,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责任和真情,召唤“差生”情感的回归。其次才是在诊断“差生”学习起点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补救。
  
  欣赏教育:发现每位“差生”的优点和优势
  
  美国电影《师生情》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位白人教师在给一名长期受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时耐心地说:“孩子,老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你不要紧张,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有几个手指?”孩子数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说:“三个。”“太好了,你简直太了不起了!一共才少数两个。”老师的鼓励和赏识如同甘霖,孩子心灵轻松而舒展,眼睛里一下子射出了自信的光芒!
  再来看看我们的课堂,教师对回答不出简单问题的“差生”轻则口头批评。讽刺挖苦,重则罚站思过,甚至轰出教室。这样的批评和处罚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加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倍感学习是一种无尽的苦难。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的多种智能中必定有一种智能水平要强于其他几种智能水平,那么,这种智能就是学生的智力强项。每个学生不仅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12月2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12
介绍了一种采用前驱体碳酸盐共沉淀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2Mn1/2]O2的工艺路线。通过对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XRD)测试,可知产品具有类似钴酸锂的层状结构。通过对产品进
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关于生产力概念的界定,出现了严重的"泛化"现象,存在着背离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问题。马克思以批判市民社会"物质利益"为起点,通过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即从实践
这是一位老广播工作者对自己大半生的回顾,读来发人深省,感人至深。我们把它推荐给读者,相信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获得有益的启示。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蓬勃发展的是一批大学城的拔地而起,但大学城物质的迅速完善与文化积淀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明显,其中公寓文化建设的反省与构建显得尤为迫切,成
九年级世界历史中,"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与加强"专题的主要考点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废除农
台湾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海琪,这次节目由我来为您主持。不久以前,我从一本杂志的封面上,看到一张三位老人的合影。这三位老人长得有点相象,看上去,他们都年过花甲了,但是呢
关于主持人与“大板块”节目,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周无忌曾在1988年6月全国“广播电台台长、主持人研习班”上谈了他们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见解。他说,在广播节目中采用主持人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专业教育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应帮助学生树立道德心与社会责任感。具体到艺术设计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设计知识与技能,还要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