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图书馆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dwf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把书院与图书馆,经常混为一谈。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图书馆出现,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里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馆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可谓是对秦朝以来“焚书”的拯救。
  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之为“金匮”。
  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即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唐六典·职官》中,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至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书监,属太常,掌禁中图书秘记,故曰秘书”。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的俸禄是六百石米。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了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唐代的魏徵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到了明代,秘书监一职被废止了,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并入翰林院。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这些图书馆外,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也收藏过图书,这些机构的长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負责管理这些图书,算得上是兼职的图书馆馆长了。
  需要说明的是,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实行过“焚书坑儒”的手段,来取缔私人藏书。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
  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旺起来的。想想也是,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除了政治因素外,经济情况,也是个问题。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韩愈就曾经在自己的诗歌里,提过老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唐代末年,眉州的“孙家书楼”,藏书量在四川首屈一指;明朝范钦的天一阁,也是享誉古今,天下闻名的“图书馆”。
  无论是私人藏书还是皇家藏书,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也是首次把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的图书馆。所以说,“江南图书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新篇章,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选自《人力资源报》2016.12.29
其他文献
狐岭之战是蒙古军与金国之间的一场大决战。不久,蒙古大军在成吉思汗的指挥下,迅速攻占怀来和居庸关,逼近中都城。  中都城里的守将是完颜钢。完颜将军立于军前,袒露着左臂,右臂高举着金牌大喊:“与金共生死,与城共存亡。”城门大开,金军山呼海啸一般冲出城门,脸上涂着鸡血的金兵,怒吼着:“宁愿战死,有进无退。”冲进蒙古军阵厮杀。  毫无准备的蒙古大军立时大乱,指挥蒙古军的是者别,他组织迎敌:不要乱,上马迎战
期刊
康熙非常喜欢好名声,所以他将“宽仁”当成治国理念,处处打造自己的完美形象。    他认为皇帝要对臣予以礼相待,因此很会体贴臣子。有时宴请大臣,为了避免大家拘谨,他并不亲自参加,还特意传旨让大家多喝点儿酒,高兴高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他甚至邀请大臣到中南海钓鱼,并让他们将钓到的鱼带回去,让家里人尝尝。他在外巡行,会专门请随行的大臣到行宫参观,还亲自当导游,遇到名胜就亲自指点讲解。文渊阁大学
期刊
三老太爷是将军寺这一带的说书先生,方圆几十里很出名。那时家里很穷,全凭三老太爷的一副好嗓子,家里人才勉强填饱肚子。他成了我们家的顶梁柱。  将军寺村的村长,家境殷实,喜欢听大鼓书,三老太爷经常去他府上说书。村长姓张,膝下有一个20岁的姑娘,姑娘漂亮,人长得水灵,非常喜欢听三老太爷说书的声音,尤其是《西厢记》。三老太爷经常去村外说书,到了哪个村子总要呆上一两天,村长家的姑娘有时候都要跑几十里去听。三
期刊
隋炀帝年间,黄庚14岁那年,父亲遭遇流匪不幸殒命。转过年,出身行伍,在军中已升任奉车都尉的伯父黄士澄回乡拜祖,闻听亲兄弟死于非命,盛怒之下率侍卫摸进山,割了那几个恶匪的脖子。大仇得报,黄士澄喝得烂醉,一觉醒来,却发现睡在了弟媳房中。  对此不伦之事,有人猜测,弟媳是主动投怀送抱,意在改嫁,和将来说不准会封侯拜相的大伯哥,过上荣华富贵的好日子。5年后,黄庚当上了引谷县的县丞。没两年,原县令唐顺突然暴
期刊
北宋宰相章惇(dun)在《宋史》中和秦桧享受同等待遇,被列入《奸臣传》,五四运动时,他还被爱国学生拿来当素材骂北洋政府卖国。但“卖国”这罪真冤枉了他,他坑过人,却没卖过国。  宋神宗初登基时,各地民乱不断,财政赤字一千多万贯,于是任用王安石变法。有人给王安石推荐了章惇。  熙宁五年(1072年),懿州峒族人叛乱,章惇身为湖南、湖北察访使,到任就把当地的四大豪门家族收服,招抚梅山峒族一万八千户,还扫
期刊
据《夷坚志》载,北宋宣和年间,江西人董国度被任命为山东某县的主簿。中原被金攻陷后,他弃官在乡间避难。房东怜他孤苦,替他买了个妾。  婚后,董国度仍郁郁寡欢。妾好几次问他原因,他都没回答。董国度待到和妾情爱甚笃后,就不再隐瞒,道出了自己的宋朝官员身份,说自己想念家中的老母和妻子了。妾道:“何不早说?我有个哥哥,一向喜欢帮人,我可请他为夫君谋划。”十几天后,妾引一个满面虬髯的人与董国度相见。三人饮酒到
期刊
明时有一个秀才,姓梁,原生于富庶人家。到他祖父那一代,横遭变故,家道中落,流于赤贫。后祖父母、父亲相继去世,留下一个母亲。母亲是好强之人,见梁生聪明,便千方百计供他读书,指望他日后能有出息重振家门。梁生不负母望,刻苦攻读,二十多岁成了秀才。这时候,母亲却突然得了重病,瘫卧在床。梁生是个孝子,变卖一切可卖之物为母治病,然而杯水车薪,急得秀才团团打转。  有一天,梁生在家里翻箱倒柜,希望能找到什么东西
期刊
一、抗倭奇兵  明朝时期,在我国西南地区活跃着一支战力恐怖的地方部队,史书上称之为“狼兵”。东南沿海倭寇横行,狼兵跋涉千里,杀得倭寇闻风丧胆、落荒而逃,为明朝的“抗日战争”立下汗马功劳。    “狼兵”,最早出现于《明英宗实录》,主要指广西少数民族土司的私人武装力量。狼兵以步兵为主,骑兵相对较少,他们使用的武器非常特殊,以“狼筅”“铁标”为主,还配有少量鸟枪。  狼筅是狼人独创的一种武器,类似于狼
期刊
放长假,去旅行,这是今天许多人的选择。若是在古代,要抛开眼前的苟且,去看看“远方的田野”,该怎么准备,带点啥?这一点,在古代著名“驴友”沈括的笔下,可知晓一二。    啥是不可或缺的?放到如今,这答案太容易了,就一个字:钱。有了钱,啥都有,什么都不缺。可在古代,还有比钱更重要的,就是“虎子”。  沈括笔下的“虎子”,就是尿壶。这玩意儿,有点不雅,但却是古代“驴友”们出门必备之物。钱可以少一点,尿壶
期刊
喜欢道鬼说狐的蒲松龄亲身经历过一次地震,他当然不会放过这种难得的机会,于是留下一条地震“博客”,这既是文学作品,也是新闻作品,更是宝贵的地震研究资料。  地震发生时间是康熙七年六月十七半夜,也即公元1668年的公历7月25日,发生地点在山东莒县、郯城一带,蒲松龄说他在稷下做客,正与表兄李笃举行烛光酒会,地震就来了:“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地震前是不是有雷声的呢?众人还在犹豫,接着酒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