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既要引导学生构建和运用语言,提升和发展语文思维,也要引导学生获取审美的创造力和文化的传承力。因此,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将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并获得文学能力的提升。
语文教学如果只重视直觉感悟,多以“印象式”切入文本,少有深入的分析,就会导致语文课堂出现“少慢差费”的结果。笔者认为,文本解读要交给学生文本解码的钥匙,学生通过掌握文本语言“密码”,进而构建自己的语言系统,让阅读和写作有“规”可寻。语文教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语言学,特别是语篇学知识的介入。
具体说来,篇章语言学理论从篇章层次的角度指导语文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一、紧密结合实际应用,掌握语言的组织特征和使用特征
在言语交际中,言说者要想帮助受话者更好地接收基本信息内容,领会其所要传达的修辞意图,就必须对话语生成进行有效的组织、监控与评价,并根据需要作出妥善的调整,这就是话语生成或建构的过程。在语篇的建构中,存在着一些可并置、缀联、套接的组构单位。在理解语篇时,我们可以对这些动态的组构单位进行拆分、剔除或者压缩,从而探测出言说者的思维发展和修辞意图。
言语的生成或建构,往往还处在一定的语境中,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言语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而相同的言语表达方式,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意义。在认知语言学的影响下,一些研究者把各种语境因素整合起来,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认知语境是人对语言使用的有关知识,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式化的知识结构状态。”认知因素的引入使语境和语言的表达、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言语研究必须考虑到语境。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使用,只有在使用中,语言才有意义;而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游戏,没有共同的本质,只有“家族的相似”。因此,语言和现实之间没有对应的逻辑形式,而是相关于社会实践的制度和约定。但是,传统的语法分析是静态的,不涉及语境,它关注的是句子中的成分,是一种单一的、具有指涉性和封闭性的系统。而语篇学分析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有机的系统,它指向一个较大的语义整体,关注的是语段的连贯性和语义性。
二、解读教材文本,探索语言结构的奥秘
任何一种文本解读的思路或理论,最终都要服务于语文教学,都要考虑到具体的学情,考虑到语文的学科本质。既然培养学生的言语构建思维是语文学科的本质,那么文本解读的思路就要建立在这个本质之上。
史密斯提出了四级阅读层次理论,即认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一理论实际上描述了个体在阅读文本时所表现的水平差异——阅读水平越高,个体与文本的“距离”越远,主动性越强。每个层次都以上一个层次为基础,同时又深化了上一个层次的程度。从理解字面意思到进行创造性阅读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过程,因此,在每一个层次中,教师都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言语建构和言语能力的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喜欢解读文本的主题、情感,抓住文题、关键词、关键句来理解课文,并在这个领域攀高求深。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往往偏离了语文的本质,甚至“肥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正如赖瑞云所说:“作品展示的是作家创作的结果,而不是灵心妙运、苦心经营的创作过程,也就是其艺术奥妙、语言奥妙。为何采取这一表现手法的道理并没有标示在作品中,只能靠学习者自己去感悟、摸索。而这种全由自己摸索的方法,被鲁迅称为‘暗胡同’学习法。鲁迅在更早的《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人生识字胡涂始》中,就说过其难度很大。”
因此,抓住解码层这一核心进行文本解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基本思路。语篇学关系到语境及文本的独特构造、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段等方面。作者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前提在于假设了读者能通过这些选择作出推理,并且通过必要的努力可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即能够获得最佳关联。汉语句子的话题链特点为:发话人保证受话人无须浪费努力,便能获得足够语境效果的形式选择。因此,文本的独特构造、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段等,只有放在一定的语篇中,才能体现最高信息传递价值,从而更好地让读者体会到表达者的意图和情感。对语篇的分析,就是抓住了文本解码的支架。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应该多关注在话题链中形成的文本形式,揭开文本的“密码”。
三、运用语篇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素养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品质的综合体现。要了解一个人的素养如何,必须观察他的外在行为和言语。王宁教授认为,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中可以提炼出以下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涵方面——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内涵方面——直觉与灵感、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内涵方面——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内涵方面——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包容与借鉴、关注与参与。
语篇学研究的是“句际组织之法”,要解释的是“语言结构何以如此”“使用者如何运用语言形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构建和应用能力。同时,以语篇学为文本解读的抓手,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例如,运用语篇学中的话题链,可以充分地说明《论语》的话题形式。彭吉军说:“(《论语》)主位零形回指衔接能力最强,宾位回指形式有一定的衔接能力,定位回指形式衔接能力最差;各种衔接方式衔接小句构成话题链的能力大小不同。”话题链和话题链组的形式,共同构成了《论语》简洁的语言、丰富多样的句式、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纯熟的虚词运用等特点,展现出《论语》语言的内涵美。如果能从这个角度来学习古文,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
“语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需要引进语篇分析。与传统‘课文分析’相比,语篇分析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对各种类型或体裁的语篇具有普适性,尤其是非连续性语篇、视觉类语篇等特殊的语篇类型,更宜借助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进行读解。”(贡如云、黄伟)从语篇学角度进行文本解读,对语文教学回归学科本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应引起一线教师的关注和借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
语文教学如果只重视直觉感悟,多以“印象式”切入文本,少有深入的分析,就会导致语文课堂出现“少慢差费”的结果。笔者认为,文本解读要交给学生文本解码的钥匙,学生通过掌握文本语言“密码”,进而构建自己的语言系统,让阅读和写作有“规”可寻。语文教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语言学,特别是语篇学知识的介入。
具体说来,篇章语言学理论从篇章层次的角度指导语文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一、紧密结合实际应用,掌握语言的组织特征和使用特征
在言语交际中,言说者要想帮助受话者更好地接收基本信息内容,领会其所要传达的修辞意图,就必须对话语生成进行有效的组织、监控与评价,并根据需要作出妥善的调整,这就是话语生成或建构的过程。在语篇的建构中,存在着一些可并置、缀联、套接的组构单位。在理解语篇时,我们可以对这些动态的组构单位进行拆分、剔除或者压缩,从而探测出言说者的思维发展和修辞意图。
言语的生成或建构,往往还处在一定的语境中,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言语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而相同的言语表达方式,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意义。在认知语言学的影响下,一些研究者把各种语境因素整合起来,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认知语境是人对语言使用的有关知识,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式化的知识结构状态。”认知因素的引入使语境和语言的表达、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言语研究必须考虑到语境。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使用,只有在使用中,语言才有意义;而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游戏,没有共同的本质,只有“家族的相似”。因此,语言和现实之间没有对应的逻辑形式,而是相关于社会实践的制度和约定。但是,传统的语法分析是静态的,不涉及语境,它关注的是句子中的成分,是一种单一的、具有指涉性和封闭性的系统。而语篇学分析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有机的系统,它指向一个较大的语义整体,关注的是语段的连贯性和语义性。
二、解读教材文本,探索语言结构的奥秘
任何一种文本解读的思路或理论,最终都要服务于语文教学,都要考虑到具体的学情,考虑到语文的学科本质。既然培养学生的言语构建思维是语文学科的本质,那么文本解读的思路就要建立在这个本质之上。
史密斯提出了四级阅读层次理论,即认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一理论实际上描述了个体在阅读文本时所表现的水平差异——阅读水平越高,个体与文本的“距离”越远,主动性越强。每个层次都以上一个层次为基础,同时又深化了上一个层次的程度。从理解字面意思到进行创造性阅读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过程,因此,在每一个层次中,教师都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言语建构和言语能力的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喜欢解读文本的主题、情感,抓住文题、关键词、关键句来理解课文,并在这个领域攀高求深。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往往偏离了语文的本质,甚至“肥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正如赖瑞云所说:“作品展示的是作家创作的结果,而不是灵心妙运、苦心经营的创作过程,也就是其艺术奥妙、语言奥妙。为何采取这一表现手法的道理并没有标示在作品中,只能靠学习者自己去感悟、摸索。而这种全由自己摸索的方法,被鲁迅称为‘暗胡同’学习法。鲁迅在更早的《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人生识字胡涂始》中,就说过其难度很大。”
因此,抓住解码层这一核心进行文本解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基本思路。语篇学关系到语境及文本的独特构造、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段等方面。作者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前提在于假设了读者能通过这些选择作出推理,并且通过必要的努力可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即能够获得最佳关联。汉语句子的话题链特点为:发话人保证受话人无须浪费努力,便能获得足够语境效果的形式选择。因此,文本的独特构造、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段等,只有放在一定的语篇中,才能体现最高信息传递价值,从而更好地让读者体会到表达者的意图和情感。对语篇的分析,就是抓住了文本解码的支架。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应该多关注在话题链中形成的文本形式,揭开文本的“密码”。
三、运用语篇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素养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品质的综合体现。要了解一个人的素养如何,必须观察他的外在行为和言语。王宁教授认为,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中可以提炼出以下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涵方面——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内涵方面——直觉与灵感、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内涵方面——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内涵方面——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包容与借鉴、关注与参与。
语篇学研究的是“句际组织之法”,要解释的是“语言结构何以如此”“使用者如何运用语言形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构建和应用能力。同时,以语篇学为文本解读的抓手,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例如,运用语篇学中的话题链,可以充分地说明《论语》的话题形式。彭吉军说:“(《论语》)主位零形回指衔接能力最强,宾位回指形式有一定的衔接能力,定位回指形式衔接能力最差;各种衔接方式衔接小句构成话题链的能力大小不同。”话题链和话题链组的形式,共同构成了《论语》简洁的语言、丰富多样的句式、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纯熟的虚词运用等特点,展现出《论语》语言的内涵美。如果能从这个角度来学习古文,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
“语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需要引进语篇分析。与传统‘课文分析’相比,语篇分析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对各种类型或体裁的语篇具有普适性,尤其是非连续性语篇、视觉类语篇等特殊的语篇类型,更宜借助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进行读解。”(贡如云、黄伟)从语篇学角度进行文本解读,对语文教学回归学科本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应引起一线教师的关注和借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