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单独或混合用药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
方法选择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9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3~35岁,身高155~170 cm,在出现子宫规律收缩,进入第一产程后进行分娩镇痛。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罗哌卡因组(R组)、舒芬太尼组(S组)和罗哌卡因混合舒芬太尼组(RS组)。经L3,4行连续蛛网膜下腔穿刺置管。R组注入首剂量罗哌卡因(0.6 mg/ml)5 ml,随后连接电子镇痛泵,输注0.2 mg/ml罗哌卡因;S组注入首剂量舒芬太尼(1.6 μg/ml)5 ml,随后连接电子镇痛泵,输注0.2 μg/ml舒芬太尼;RS组注入首剂量罗哌卡因0.3 mg/ml +舒芬太尼0.8 μg/ml混合液5 ml,随后连接电子镇痛泵输注0.1 mg/ml罗哌卡因+0.1 μg/ml舒芬太尼。3组镇痛泵参数设置:背景输注剂量5 ml/h,锁定时间15 min,PCA剂量5 ml,总容量100 ml。3组注入首剂量后30 min时连接镇痛泵,产后2 h停药。维持VAS评分≤3分。于镇痛前、注入首剂量后5、10和30 min时记录VAS评分。于镇痛前、镇痛0~30 min、30~60 min、90~120 min时段和第二产程记录宫缩间隔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产妇恶心呕吐、瘙痒、侧切、器械助产、剖宫产、硬脊膜穿刺后头痛的发生情况和缩宫素的使用情况。出生后1、5、10 min时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
结果3组新生儿出生后1、5、10 min时Apgar评分均≥7分。与镇痛前比较,R组镇痛0~30 min时宫缩间隔时间延长,持续时间缩短(P<0.05),S组和RS组镇痛各时段宫缩间隔时间和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组比较,S组和RS组注入首剂量后5、10 min时VAS评分升高,镇痛0~30 min时宫缩间隔时间缩短,持续时间延长,S组瘙痒发生率升高(P<0.05或0.01);与S组比较,RS组瘙痒发生率降低(P<0.01),各时点VAS评分、各时段宫缩间隔时间和宫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罗哌卡因混合舒芬太尼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优于两者单独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