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和改革浪潮的强烈冲击下,起步本身较晚的体育院校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本文从一名研究生角度,通过自身切身感受对研究生教育中的学制、课程设置、考核办法等环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所带来的影响。期望从另一个角度对体育院系研究生教育提供一些理论建议。
关键词:体育专业 硕士研究生教育 存在问题
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历史较短,规模较小。虽然如此,面临今天的改革大潮和经济运行体制的巨大变化,它不能不在其本身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作出及时较大的调整,不能不紧跟时代步伐,不能不适应社会发展[3]。因此,在这种发展状态下,体育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出现了诸多新问题、新矛盾。作者从一名研究生切身感受出发,拟对其中有些问题谈些感受,希望能为本行业学者提供一些建议。
有学者提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生教育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适应体育发展需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体育科学研究生不仅要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还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不仅要为在校的学生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还要为在职人员开辟更多的教育渠道[3]。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全国各个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一样,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面临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其招生人数以每年30%右右的速度快速增长[1]。但在增长的同时,也使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暴露出不少问题。
本文在参考了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学制、培养模式、中外研究生对比等相关研究生教育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并结合现今社会实际需求,提出了存在于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种种问题,希望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1 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弊端及思考
在研究生统一的入学考试选拔过程中,往往将一些有高度创造力但不一定获得高分的生源拒之门外,很多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在专业和理论上同自己入学分数不成正比。考试程序监管力度不够,使得考试选拔具有较大缺陷,在很多环节,有失公平公正性,这样招收的研究生就更有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要求研究生不仅在专业上有较大的实用性,而且在质量上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很多学生只要通过了入学考试关,就等于进了“保险箱”。随后,对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及科研无太高要求,只要没有太大问题,都可以获得学位,演变为实质上的“宽出”。这样毕业后的学生就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造成学生自身质量同社会实际需求间的矛盾。
2 研究生就读期间要求低
纵观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虽然在形式与规则上和国外的大学相差不大,但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于对研究生培养的要求不够高,训练不够严格[1]。据了解,在研究生就读期间,绝大部分学生只要按规定向任课教师交作业,都会轻松获得本门课的学分。没有强烈的课程压力。连最能体现研究生实际学习水平的论文,在评审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淘汰率太低、论文的评审与答辩形式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对研究生学历的正确评定。
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各学校都有相关学位课程要求及论文质量要求,但却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制度规定要求一套,实际操作另行一套的做法。这使得原有的制度规定形同虚设,无法保证研究生自身质量,下一届看上一届毕业生,给学校氛围造成了较坏的影响。
3 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体育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体育研究生的培养与发展。通过对部分体育专业研究生点课程设置情况的了解,发现在课程设置的总体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对课程安排随意性较大。在研究生整个就读期间,对课程安排缺乏总体规划,安排比较随意,未能对学生整个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个较好的指导和衔接。(2)无教材或教材选择陈旧。很多学生选修的课没有相应的教材或教材选择陈旧,学生无法通过学习来对自己的科研加以了解或运用。一些统计工具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时,常自己找教材自学。(3)缺乏师生沟通。一对一师生学术探讨时间安排较少,很少能一对一、面对面地交流、沟通、磋商,达到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的效果;课堂安排教学时,缺乏应有的学术争论,还如同本科阶段教学一样,被动接受。(4)课程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不相符。不能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学生学习,以致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常常因专业不符合就业需求而受阻。逐步完善体育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理论体系及规范要求,是推动体育科研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4 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及专业技术的要求不全面
研究生学习期间,除了应在专业技术上比本科生更加全面,更加熟练外,还应在科研能力上有一个较大提高,能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独立研究,能发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对多数体育院校的研究生了解得知,学生就读期间,不再对其专业技术作过多要求,全部重心放在了学生学术能力的提高上。多数学校都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有自己一篇独立的研究成果。但只有很少学生有同导师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
学术能力应当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头来抓,但在真正实际教育中,我们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而忽略对导师的要求。导师是否有能力指导学生,是否能为所带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都应是相互考察的指标。不然,学生在整个就读期间,怎么能亲身感受,能在实际的课题研究中得到学习和提高?因此,对学生的全面要求,对导师和学生双方共同要求,是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的关键。
结束语
体育体制的改革正向深层次进行,体育科学研究生教育应紧跟改革步伐,不断迎接桃战,完善自身,顺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推动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为培养出更多符合实际需求,能够满足体育事业和社会进步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鸿.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 陈雷等.国外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2):126-128.
[3] 邓澄.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策略[J].学术研究,2005(7):144-145.
[4] 李卫东,王慧莉.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态势论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改革[J].湖北体育科技,2003(2).
[5]柳若松,夏玉兰. 体育院校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质量和结构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1).
[6] 柳若松,卢耿华等. 体育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4).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关键词:体育专业 硕士研究生教育 存在问题
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历史较短,规模较小。虽然如此,面临今天的改革大潮和经济运行体制的巨大变化,它不能不在其本身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作出及时较大的调整,不能不紧跟时代步伐,不能不适应社会发展[3]。因此,在这种发展状态下,体育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出现了诸多新问题、新矛盾。作者从一名研究生切身感受出发,拟对其中有些问题谈些感受,希望能为本行业学者提供一些建议。
有学者提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生教育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适应体育发展需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体育科学研究生不仅要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还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不仅要为在校的学生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还要为在职人员开辟更多的教育渠道[3]。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全国各个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一样,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面临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其招生人数以每年30%右右的速度快速增长[1]。但在增长的同时,也使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暴露出不少问题。
本文在参考了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学制、培养模式、中外研究生对比等相关研究生教育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并结合现今社会实际需求,提出了存在于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种种问题,希望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1 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弊端及思考
在研究生统一的入学考试选拔过程中,往往将一些有高度创造力但不一定获得高分的生源拒之门外,很多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在专业和理论上同自己入学分数不成正比。考试程序监管力度不够,使得考试选拔具有较大缺陷,在很多环节,有失公平公正性,这样招收的研究生就更有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要求研究生不仅在专业上有较大的实用性,而且在质量上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很多学生只要通过了入学考试关,就等于进了“保险箱”。随后,对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及科研无太高要求,只要没有太大问题,都可以获得学位,演变为实质上的“宽出”。这样毕业后的学生就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造成学生自身质量同社会实际需求间的矛盾。
2 研究生就读期间要求低
纵观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虽然在形式与规则上和国外的大学相差不大,但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于对研究生培养的要求不够高,训练不够严格[1]。据了解,在研究生就读期间,绝大部分学生只要按规定向任课教师交作业,都会轻松获得本门课的学分。没有强烈的课程压力。连最能体现研究生实际学习水平的论文,在评审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淘汰率太低、论文的评审与答辩形式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对研究生学历的正确评定。
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各学校都有相关学位课程要求及论文质量要求,但却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制度规定要求一套,实际操作另行一套的做法。这使得原有的制度规定形同虚设,无法保证研究生自身质量,下一届看上一届毕业生,给学校氛围造成了较坏的影响。
3 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体育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体育研究生的培养与发展。通过对部分体育专业研究生点课程设置情况的了解,发现在课程设置的总体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对课程安排随意性较大。在研究生整个就读期间,对课程安排缺乏总体规划,安排比较随意,未能对学生整个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个较好的指导和衔接。(2)无教材或教材选择陈旧。很多学生选修的课没有相应的教材或教材选择陈旧,学生无法通过学习来对自己的科研加以了解或运用。一些统计工具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时,常自己找教材自学。(3)缺乏师生沟通。一对一师生学术探讨时间安排较少,很少能一对一、面对面地交流、沟通、磋商,达到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的效果;课堂安排教学时,缺乏应有的学术争论,还如同本科阶段教学一样,被动接受。(4)课程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不相符。不能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学生学习,以致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常常因专业不符合就业需求而受阻。逐步完善体育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理论体系及规范要求,是推动体育科研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4 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及专业技术的要求不全面
研究生学习期间,除了应在专业技术上比本科生更加全面,更加熟练外,还应在科研能力上有一个较大提高,能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独立研究,能发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对多数体育院校的研究生了解得知,学生就读期间,不再对其专业技术作过多要求,全部重心放在了学生学术能力的提高上。多数学校都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有自己一篇独立的研究成果。但只有很少学生有同导师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
学术能力应当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头来抓,但在真正实际教育中,我们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而忽略对导师的要求。导师是否有能力指导学生,是否能为所带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都应是相互考察的指标。不然,学生在整个就读期间,怎么能亲身感受,能在实际的课题研究中得到学习和提高?因此,对学生的全面要求,对导师和学生双方共同要求,是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的关键。
结束语
体育体制的改革正向深层次进行,体育科学研究生教育应紧跟改革步伐,不断迎接桃战,完善自身,顺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推动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为培养出更多符合实际需求,能够满足体育事业和社会进步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鸿.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 陈雷等.国外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2):126-128.
[3] 邓澄.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策略[J].学术研究,2005(7):144-145.
[4] 李卫东,王慧莉.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态势论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改革[J].湖北体育科技,2003(2).
[5]柳若松,夏玉兰. 体育院校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质量和结构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1).
[6] 柳若松,卢耿华等. 体育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4).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