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阐述了公益创业的概念以及在中国的发展;对大学生、高校、社会三个维度分析了在中国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公益创业典型案例的介绍,提炼出公益创业的特征和形式,并对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益创业 大学生公益创业 公益创业教育 社会公共服务 商业模式
一、公益创业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1998年J.Gregory.Dees首次定义了“公益创业”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并未对“公益创业”的概念达成统一意见,但概括其核心内涵包括:一是非营利机构采用创造性的商业运作模式提升其社会价值,二是企业通过创造性地满足社会需要而提升其价值。笔者认为公益创业是社会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兼顾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用商业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创业过程,公益创业组织具有公益性、商业性、非营利性、实践性,其盈利将反哺于公益服务的持续开展和公益创业团体的健康发展。
2005年,美国最早资助“公益创业”的阿苏迦基金会创始人追顿与美国国务卿赖斯、比尔·盖茨等人,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选为2005年度“美国最杰出的领袖”;2006年,尤努斯凭借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公益创业模式,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由此,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公益创业的热潮,2009年前后伴随着“团中央青年恒好公益创业行动”“清华大学公益创业实践赛”等一系列活动、竞赛开展,公益创业在中国开始萌芽,而大学生在公益创业开展过程中扮演了主力军的角色。
二、在我国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公益创业可发挥实践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得到激发,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有社会担当的人。
第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在开展公益创业过程中,需要学习、补充、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學科知识,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市场规律相融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创新创业意识和就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实践操作、团队协作、人际沟通、财务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全方位锻炼。
第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实现个人价值。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将公益创业精神逐渐内化为个人信念,在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紧密结合,逐步树立远大理想,明确人生发展方向,甚至成长为社会企业家。
第四,有助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湖南大学于2004年率先探索公益创业教育,通过授人以鱼(公益助学) 授人以渔(就业) 授人以业(创业) 授人以智(研究)四层次构建公益创业教育实施系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使命感,使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取得质的突破。
第五,有助于缓解社会问题、提供社会服务。公益创业针对帮残助老、支教扶贫、科技兴农、社区服务、文化传播等方面社会问题开展公益服务,可以由政府购买服务或凭借其他商业模式实现自供血,并得以持续实施,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公共服务模式。
第六,有助于在社会中弘扬、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创业精神是社会创新过程中的集体观点和信念,阐释社会创新的核心价值,积淀为文化内涵,其实践示范效应让民众看到来自底层自下而上的驱动力和变革力,看到对社会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其精神弘扬、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社会发展和公民文化孕育的精神资源和动力。
三、对我国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建议
第一,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主体需要认可并了解公益创业的特征和形式。
学术界未对“公益创业”的概念有统一界定,但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的机构、个人需要认可并了解大学生公益创业,它区别于传统的创业和志愿服务,具有公益性、商业性、非营利性、实践性的特征,如何选择某个社会问题开展公益服务,寻找到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并将盈利反哺于公益服务开展和公益创业团体发展,是公益创业的核心和基础。
第二,依托相关活动、竞赛宣传普及公益创业理念。为了扩大公益创业的宣传力度和影响范围,鼓励建立公益创业社团,并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通过公益创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竞赛选拔、培育、孵化优秀的学生团队、项目,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第三,借鉴国外公益创业成功模式,加强公益创业研究和高校理论教育。
湖南大学率先在全国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培训了一批师资,出版教材《公益创业学概论》,将公益创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先后作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大一、大二上万名学生中开展,成立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此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公益创业公选课程,公益创业企业长沙滴水恩公益创业发展中心也开展了中国公益创业者训练营课程。借鉴、研究国外的公益创业成功模式,并结合中国国情,逐步在我国高校推行公益创业教育,是我国公益创业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四,给予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孵化和技术指导。公益创业是创新性地运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多种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同时提出跨部门、行业、地区整合及高层次协调保障的需求。高校或组织机构除了常规培训以外,可采用导师制对学生团队、项目在选项、立项初期、实施期间进行及时评估、跟踪指导、孵化服务,以及必要时的市场推出指导,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五,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持平台。整合高校、基金会、政府、社会媒体等多方资源,搭建社会支持平台,通过社会服务需求信息的准确、及时公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向大学生公益创业团体倾斜;开展技能培训和项目孵化;制定并实施法律法规鼓励引导,场地、税费、落户等软硬件资源配套;社会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等方面,形成社会合力,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在我国的顺利发展。
第六,建立、健全相关法规,规避风险。近年来,在全国鼓励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在中国急需弘扬、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下,在大学生具有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彰显个性、实现个人价值的强烈诉求下,公益创业有了推行和发展的良好机遇,更应该得到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国的大学生公益创业事业发展,不能简单复制国外模式,应该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深入研究、大胆实践、支持和监管并举,希望通过各方力量,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漫天,任荣明.公益创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36(02).
[2][美]唐怡.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以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为例[J].金融经济,2011,(10).
[3]赵鹏飞,汪忠.公益创业:一种创新的社会实践模式[J].金融经济,2009,(20).
[4]胡馨.什么是“Social Entrepreneurship”(公益创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02).
[5]湛军.全球公益创业现状分析及我国公益创业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2012,29(04).
关键词:公益创业 大学生公益创业 公益创业教育 社会公共服务 商业模式
一、公益创业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1998年J.Gregory.Dees首次定义了“公益创业”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并未对“公益创业”的概念达成统一意见,但概括其核心内涵包括:一是非营利机构采用创造性的商业运作模式提升其社会价值,二是企业通过创造性地满足社会需要而提升其价值。笔者认为公益创业是社会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兼顾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用商业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创业过程,公益创业组织具有公益性、商业性、非营利性、实践性,其盈利将反哺于公益服务的持续开展和公益创业团体的健康发展。
2005年,美国最早资助“公益创业”的阿苏迦基金会创始人追顿与美国国务卿赖斯、比尔·盖茨等人,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选为2005年度“美国最杰出的领袖”;2006年,尤努斯凭借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公益创业模式,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由此,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公益创业的热潮,2009年前后伴随着“团中央青年恒好公益创业行动”“清华大学公益创业实践赛”等一系列活动、竞赛开展,公益创业在中国开始萌芽,而大学生在公益创业开展过程中扮演了主力军的角色。
二、在我国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公益创业可发挥实践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得到激发,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有社会担当的人。
第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在开展公益创业过程中,需要学习、补充、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學科知识,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市场规律相融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创新创业意识和就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实践操作、团队协作、人际沟通、财务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全方位锻炼。
第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实现个人价值。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将公益创业精神逐渐内化为个人信念,在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紧密结合,逐步树立远大理想,明确人生发展方向,甚至成长为社会企业家。
第四,有助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湖南大学于2004年率先探索公益创业教育,通过授人以鱼(公益助学) 授人以渔(就业) 授人以业(创业) 授人以智(研究)四层次构建公益创业教育实施系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使命感,使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取得质的突破。
第五,有助于缓解社会问题、提供社会服务。公益创业针对帮残助老、支教扶贫、科技兴农、社区服务、文化传播等方面社会问题开展公益服务,可以由政府购买服务或凭借其他商业模式实现自供血,并得以持续实施,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公共服务模式。
第六,有助于在社会中弘扬、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创业精神是社会创新过程中的集体观点和信念,阐释社会创新的核心价值,积淀为文化内涵,其实践示范效应让民众看到来自底层自下而上的驱动力和变革力,看到对社会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其精神弘扬、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社会发展和公民文化孕育的精神资源和动力。
三、对我国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建议
第一,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主体需要认可并了解公益创业的特征和形式。
学术界未对“公益创业”的概念有统一界定,但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的机构、个人需要认可并了解大学生公益创业,它区别于传统的创业和志愿服务,具有公益性、商业性、非营利性、实践性的特征,如何选择某个社会问题开展公益服务,寻找到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并将盈利反哺于公益服务开展和公益创业团体发展,是公益创业的核心和基础。
第二,依托相关活动、竞赛宣传普及公益创业理念。为了扩大公益创业的宣传力度和影响范围,鼓励建立公益创业社团,并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通过公益创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竞赛选拔、培育、孵化优秀的学生团队、项目,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第三,借鉴国外公益创业成功模式,加强公益创业研究和高校理论教育。
湖南大学率先在全国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培训了一批师资,出版教材《公益创业学概论》,将公益创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先后作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大一、大二上万名学生中开展,成立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此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公益创业公选课程,公益创业企业长沙滴水恩公益创业发展中心也开展了中国公益创业者训练营课程。借鉴、研究国外的公益创业成功模式,并结合中国国情,逐步在我国高校推行公益创业教育,是我国公益创业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四,给予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孵化和技术指导。公益创业是创新性地运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多种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同时提出跨部门、行业、地区整合及高层次协调保障的需求。高校或组织机构除了常规培训以外,可采用导师制对学生团队、项目在选项、立项初期、实施期间进行及时评估、跟踪指导、孵化服务,以及必要时的市场推出指导,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五,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持平台。整合高校、基金会、政府、社会媒体等多方资源,搭建社会支持平台,通过社会服务需求信息的准确、及时公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向大学生公益创业团体倾斜;开展技能培训和项目孵化;制定并实施法律法规鼓励引导,场地、税费、落户等软硬件资源配套;社会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等方面,形成社会合力,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在我国的顺利发展。
第六,建立、健全相关法规,规避风险。近年来,在全国鼓励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在中国急需弘扬、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下,在大学生具有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彰显个性、实现个人价值的强烈诉求下,公益创业有了推行和发展的良好机遇,更应该得到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国的大学生公益创业事业发展,不能简单复制国外模式,应该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深入研究、大胆实践、支持和监管并举,希望通过各方力量,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漫天,任荣明.公益创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36(02).
[2][美]唐怡.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以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为例[J].金融经济,2011,(10).
[3]赵鹏飞,汪忠.公益创业:一种创新的社会实践模式[J].金融经济,2009,(20).
[4]胡馨.什么是“Social Entrepreneurship”(公益创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02).
[5]湛军.全球公益创业现状分析及我国公益创业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2012,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