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原型风景名胜区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更容易突发安全事故。为保障高原型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并应将其纳入总体规划之中。本文在藏北高原唐古拉山——怒江源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践调研基础上,剖析旅游活动的动态过程中不同参与对象可能遇到的安全隐患,并从规划与发展角度构建相应的安全保障体系,以期为高原旅游的安全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高原;风景名胜区;安全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2.7;X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06-05
1 引 言
西藏号称是现代浮华的快餐文化下国人的终极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西藏的神山圣湖、雪山草原等神奇的自然美景和古寺神庙、藏传佛教等神秘的人文景观,使它成为世人最向往的地方。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把西藏建设成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1],西藏自治区近年来也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已经成为西藏重要的支柱产业。自青藏铁路通车以来,西藏旅游冲破交通瓶颈,呈现“井喷式”发展势头。除2008年受西藏“3·14”事件影响导致旅游人数骤降外,每年进藏游客人数快速上升,从1998年的38.7万人,迅速发展至2010年的685.1万人[2],2011年进藏游客突破850万人次,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7.1%。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断提升,2010年西藏旅游年收入71.44亿元,占全区GDP的14.1%(见图1)。
图1 历年西藏接待游客数量
图2 西藏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
但随着旅游人数增加,加之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影响,西藏旅游安全事故频发。为保障旅游者顺利进行风景名胜区游赏活动,树立高原型风景名胜区良好的对外形象,本文以唐古拉山——怒江源风景名胜区为例,结合自身的切身体验,对高原型风景名胜区的安全保障规划进行初步探讨(见图2)。
2 唐古拉山——怒江源风景区的特点
唐古拉山——怒江源风景名胜区位于藏北羌塘草原,拥有各拉丹东(长江源)、将美尔阿日陇(怒江源)、木乃、巴木茸等雪山系列,岗加巧巴、赛多浦岗日、隆亚玛等冰川系列,以及最高兵站、最高道班、原始而纯正的游牧民族等风景资源。该风景区自然景观雄浑壮美,并具有世界地理标志性意义,人文景观原始震撼,体现人类建设史的丰碑价值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力。但是,风景区所在的安多县平均海拔(5200米)远高于西藏地区(4000米),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屋脊的屋脊”,区内有范围极广的“无人区”,除放牧人外,百里不见人烟,人口密度仅3人/10平方千米;年平均气温-3℃,最热月均温7.7℃;雪灾频繁,多冰雹和大风;适游期短(6~9月)。高海拔缺氧的现实、一些关于青藏高原的宣传故事片、网络上到过西藏的游客对个人传奇经历的过分渲染,有意或无意地放大了进藏风险。这使得国人往往会对藏北风景区产生某些复杂的情怀:想去藏北,又怕去藏北。其实,只要了解高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控制可能的风险因素,完全可以有效保障风景游赏的安全。
3 安全保障的对象及可能面临的安全隐患
唐古拉山——怒江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安全保障涉及的相关主体包括五类(见图3):
(1)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包括直接负责风景区管理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以及旅游局、畜牧局、林业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
(2)高技能特种人群。包括风景区内的道班和兵站。这类人群相对独立,一般不与风景区所在的地方政府及游客接触,自成系统,但一旦遇到特殊事故,可以参与紧急救援。这两类主体自身的安全保障相对来说级别较高,一般属于施手援救者。
(3)当地牧民。他们长期生活在草原上,所面临的安全隐患有三类:①发生频率较高的雪灾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生产生活方面的损害,甚至有时也影响生命安全;②日常生活安全,包括食品安全、牧民人畜合居、农村生活饮水安全等;③野兽袭击。藏北羌塘地区从2005年起开始有棕熊伤人事件,“人—熊冲突”在这几年呈增加趋势。由于棕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受保护政策影响,牧民与棕熊斗智斗勇多以牧民的失败而告终。据统计,2009年,那曲地区为2008年野生动物肇事损失补偿金额达1059.94万元[3]。而相比游人,他们是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的主人,对风景区环境非常熟悉,必要时可以提供向导等辅助救援。
(4)过境者。由于风景区内的雁石坪镇是那曲地区的物流中转站,大量的货车在此维修保养,这些货车司机主要在此停靠歇脚,并不做长期停留,他们所面临的主要是社会治安、食品卫生等日常安全管理问题。
(5)游客。这是真正深入景区游赏风景的人群。据统计,2010年,到藏北神湖纳木错(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的游客量约为33万人次,但能到海拔4700~5400米的各拉丹东雪山冰川区进行旅游的游客非常少,不到4万人次,一般是“有点钱,有点闲,有点体力,有些毅力,有些理智”的“五有”人群,具体可分为骑行者、朝圣者、自驾车游客、旅行社团、探险科考队等几类。目前那曲机场尚未启动建设,政务旅游尚未开展。这类人群所面临的安全隐患最复杂,大概归纳有如下几种:①高原反应。海拔2700米左右时,一般人就会有高原反应。初次进入高原地区的人,24小时内会出现头疼头晕、全身乏力、难以入睡等症状。②迷路。藏北羌塘高寒草原一望无垠,牧区草原只有若干条村级土路,没有明显的标志物,若没有熟悉环境的牧民带路,游客很容易迷路。③生病。高原地区感冒容易引起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并发症,救治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④野兽袭击。在藏北羌塘草原,野生动物保护效果较好,游人有可能会遇到棕熊,存在一定危险。⑤其他不可控因素。主要是指一些突发的雪灾冰雹等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天气的突然变化、积雪融化引起坍塌容易诱发雪崩,如2007年5月梅里雪山发生雪崩,造成2死6伤[4]。 以上五类人群并不是相互分隔、互不影响的,在进行旅游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游客与政府管理者、游客与牧民、游客与过境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见图4),游客与游客相互之间也会存在某些关联,在旅游过程中如何保障游客的安全是重点。除了无法控制的偶然因素外,在进行风景区规划时都需要综合考虑。
4 风景名胜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风景区的旅游安全应该注重全过程的管理,尤其是事前的预防。故此提出风景名胜区旅游安全保障规划总的原则为:预防为主,及时救援,稳妥善后。
4.1 建立事前安全预警机制
事前的安全预警对象主要是面向游客群体。
4.1.1 相关管理部门要全面保障,开展培训
高原型风景区自然环境极为特殊,相关管理部门需向游客提供全面、准确的安全游览信息。①通过网络、媒体等宣传高原风景旅游的安全常识,提醒游客做好入藏前的准备。②发布气候气象条件等与旅游安全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向游客发放安全须知、游览手册,警示游客知晓可能遇到的危险情况。③组织相关专业团体开展高原野外活动培训,普及户外遇险时的求救与自救技巧。④开展必要的现场应急培训。
4.1.2 游客应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安全意识
需掌握基本的高原旅游安全常识。①入藏前最好对自我身体条件进行评估,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的人士,7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最好不要盲目进入高原。②充分准备衣食住行、药、照明、防晒等必要的物资装备,提前做一些适应性训练。③初到高原,不可急速行走,不可暴饮暴食,最好先到低海拔的地方,再到高海拔的地方。④自驾游必须结伴同行,尽量不开夜车。⑤尽量不要野外宿营。
4.1.3 旅行社要做好安全保障应急服务预案
必须做好高原旅游应急预案准备。尽量选择青藏地区接待能力强、信誉较高、规模较大、服务质量较好的地方接待社团,并与游客签订服务质量和安全协议,为赴青藏地区旅游的游客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5]。
4.2 建立事中安全控制机制
旅游安全控制是风景区行政主管部门、旅游企业及游客之间通过制度相互约束、相互协调的管理过程。具体可通过政府日常安全管理、风景区相关规划以及游客自律进行控制,防患于未然。
4.2.1 政府管理控制
要将政府部门的安全管理纳入日常化、制度化、法规化的轨道,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强化安全责任制。
(1)归属地政府实施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和专项监管三结合的监管模式。结合风景区雪山冰川游、羌塘草原游等较为特殊的旅游特点,建立健全安全监管责任制,防止游客毫无准备地自行进入风景区而引起安全问题。
(2)建立常规性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对旅游服务点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尤其是食品卫生安全和社会治安等方面,配备专门人员进行日常检查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3)完善巡逻车、救援车、直升机等安全救援设施配备。风景区内的特种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建立特种设备技术档案,并做好定期维护保养工作。
(4)加强风景区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不仅对风景区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也应督促相关旅游企业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4.2.2 总体规划控制
根据游客、居民、过境者、朝圣者等不同对象之间的关联性,完善风景区总体规划内容。
(1)通过改良游览线路控制安全。① 在旅游服务镇雁石坪镇实行旅游分区和人车分流规划,使游人与过境者各自拥有自己的活动区,减少不同人群相互之间的干扰,确保旅游服务质量和安全。② 规划较安全、固定的游览道路,禁止游客自行开辟新的游览线路。③将已经废弃的原109国道重新启用,规划作为藏北风景区两类特殊的旅游者(朝圣者和骑行客朝圣者都是沿着G109一路磕头去拉萨,而G109是西藏主要的物资供应线和游客通行线,车辆通行量大,使得这条朝圣天路极不安全,每年均有一些朝圣者因为车祸而丧生于车轮之下。高原骑行者也面临人车共道的交通安全隐患。)的通道。
(2)完善观景点风险预防与安全救助设施。① 核心景区建立自动气象观测站、地质灾害观测站,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和地质安全信息,以此判断景区的可游性。② 在所有存在安全隐患的风景点设立明显的安全警示牌、指示牌等旅游安全标识。③ 建立大本营、报警点和求救信号观察站,并配备专业的通信设备,对讲机、户外专用手电筒、信号弹、烟幕弹等野外联络设备,能发出遇险求救信号及时得到救援。④ 在雪山脚下建设牧民村,培育牧民家庭旅馆,配置氧气瓶、常用医药、防熊喷雾剂等设备,在无人区遇险时能提供最及时的帮助。⑤ 注意骑行游览安全。除越野汽车外,骑马骑牦牛也是较为可行且有趣味性的游览方式,由于许多游客并没有多少骑马骑牦牛的经验,需要牧民的指导和保护。
(3)建立景区外围服务区安全保障体系。① 设立综合服务区,对车辆进行维修、加油等,配备氧气瓶,常用户外用品。② 建立医疗救助中心。对旅游团体配备医疗人员,进行简单的医疗救助和心理咨询。③ 实施向导资质的严格审核制。加强向导培训,尤以熟悉本地地形的牧民为主。
(4)减“人”让“兽”。建立野生动物通行廊道和野生动物保护专区,建立野生动物聚集的配种点、产羔点、活动点,积极协调牧民群众搬迁撤离,相对集中居住,将生存空间更多地让给野生动物。
4.2.3 游客自律控制
在高海拔的高原风景区旅游,游客要具有自我安全意识,在进入景区之前就应该明确景区的安全规范制度。游览中遇到特殊情况时不要硬撑,不能以平原地区的思维理念评判高原地区的行为方式。
4.3 建立事中紧急救援机制
紧急救援机制是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受到重大损害时所采取的救援行动。 4.3.1 成立游客紧急救援中心
“游客紧急救援中心”对整个旅游安全救援工作的统筹协调至关重要。在这一机构建设中,需要有统一的救援指挥系统,统一的紧急救援电话,由于唐古拉山——怒江源风景名胜区的范围极大(近8000km2),为此还需在各个景区设立救援分支机构。一旦发生险情,及时就近救援。
4.3.2 配备专业的救援人员
救援人员的配备不能采取城市地区的救援模式,必须依赖当地富有经验、熟悉地形的道班、兵站和牧民。救援人员应具备一定的野外生存经验。与国家登山运动管理部门等机构合作,接受专业培训。
4.3.3 配备专业的救援设备
风景区需要配备专业的救援车辆、GPS定位设备、氧气瓶、救援药品等救援器材。必要时可以协调军事管理部门,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直升机救援。
4.3.4 与公安、消防、医疗部门密切合作
在如此高海拔、大范围、无人区的风景区内发生险情,实施就地救助的可行性非常低,一般需要转移到医疗条件较好的城市进行救助,而转移救助距离较远、费时较长,必须加强部门联动协作。为此,风景区需与公安、消防、医院等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进行全方位联合信息控制。
4.4 建立事后理赔和意外保险机制
进藏游客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高原反应所引发的疾病,最常见的是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救治不及时将危及生命。另外,一旦发生危险,救援过程中会产生巨额费用,一般会由被救援者承担。为分散旅游风险,保障旅游企业和游客权益,应重视旅游保险的作用。
2006年8月,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率先面向全国推出“高原特定疾病医疗保险”,对高原旅游常见疾病——急性高原脑水肿和急性高原肺水肿不再免责[6]。2012年5月,西藏自治区旅游局与中国人寿西藏分公司专门开发的“国寿高原特定疾病费用补偿医疗保险”,既有意外保障(死亡、伤残),又有高原特定疾病的门诊医疗和住院治疗赔付,还有丧葬费用补偿,较为全面地满足了进藏游客的风险保障[7]。
此外,还可尝试开发高原旅游救助保险,由保险公司完全或部分支付投保游客在接受紧急救援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也可尝试推动旅行社责任保险项目,为旅行社提供专业的保险经纪服务。针对类似梅里雪山雪崩等自然地质灾害造成的遇难事件,还需完善相应的旅游自然灾害救灾机制和灾后赔偿机制等。
4.5 事后事故建档总结机制
在处理完某一旅游安全事故后,管理部门应及时对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事先预防存在的问题、安全管理措施的有效性、救援措施的有效性、救援过程存在的不足等进行实事求是地全面总结,形成旅游安全事故处理报告。将相关处理报告分门别类集中起来,总结安全事故发生的时空规律和表现形态,并建立专门的可供快速查询的安全事故处理信息库,为日后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应急方案作指导。
5 结 论
高原旅游安全保障是高原型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高原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与发展,必须综合考虑旅游活动动态全过程中不同参与对象可能遇到的安全隐患,从事前、事中与事后三方面构建相应的安全保障体系。事前预防—事中过程监管—事中营救—事后补偿—事后总结是建立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的有效逻辑框架。事前预防是重点,通过“治未病”来避免旅游事故的发生最有效。通过加强政府部门日常的安全管理,制订明确而有针对性的安全规划措施,是事中安全控制的基础保障。面对不能完全避免的旅游事故风险,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及时、有序、高效的救援服务,是把游客伤害率降低到最小的核心保障。而事后适当的赔偿和救助体系也是旅游安全保障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游览的全过程中,都要让游客深刻理解和体会到:挑战极限,因人而异,绝不能挑战安全!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EB/OL].[2010-01-2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西藏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陆德选.那曲、阿里完成西藏野生动物肇事损失补偿统计工作[N].拉萨晚报,2009-09-02.
[4]新浪城市联盟.云南梅里雪山雪崩事件得到妥善处理[EB/OL].[2007-05-11].http://city.sina.com.cn/city/2007-05-11/86235.html.
[5]熊焱.北京旅游局发出紧急通知,报名青藏旅游先查身体[N].北京晚报,2006-07-13.
[6]新华社.人保健康首次推出高原特定疾病医疗保险[N].新闻晨报,2006-07-24.
[7]新华社.国寿高原特定疾病费用补偿医疗保险上市[N].中国保险报,2012-05-25.
[8]王珑姣.基于旅游资源评价的山西省旅游项目策划[J].中国市场,2013(6).
[9]童绍茂.解读我国医疗旅游的发展条件[J].中国市场,2012(48).
[关键词]高原;风景名胜区;安全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2.7;X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06-05
1 引 言
西藏号称是现代浮华的快餐文化下国人的终极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西藏的神山圣湖、雪山草原等神奇的自然美景和古寺神庙、藏传佛教等神秘的人文景观,使它成为世人最向往的地方。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把西藏建设成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1],西藏自治区近年来也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已经成为西藏重要的支柱产业。自青藏铁路通车以来,西藏旅游冲破交通瓶颈,呈现“井喷式”发展势头。除2008年受西藏“3·14”事件影响导致旅游人数骤降外,每年进藏游客人数快速上升,从1998年的38.7万人,迅速发展至2010年的685.1万人[2],2011年进藏游客突破850万人次,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7.1%。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断提升,2010年西藏旅游年收入71.44亿元,占全区GDP的14.1%(见图1)。
图1 历年西藏接待游客数量
图2 西藏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
但随着旅游人数增加,加之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影响,西藏旅游安全事故频发。为保障旅游者顺利进行风景名胜区游赏活动,树立高原型风景名胜区良好的对外形象,本文以唐古拉山——怒江源风景名胜区为例,结合自身的切身体验,对高原型风景名胜区的安全保障规划进行初步探讨(见图2)。
2 唐古拉山——怒江源风景区的特点
唐古拉山——怒江源风景名胜区位于藏北羌塘草原,拥有各拉丹东(长江源)、将美尔阿日陇(怒江源)、木乃、巴木茸等雪山系列,岗加巧巴、赛多浦岗日、隆亚玛等冰川系列,以及最高兵站、最高道班、原始而纯正的游牧民族等风景资源。该风景区自然景观雄浑壮美,并具有世界地理标志性意义,人文景观原始震撼,体现人类建设史的丰碑价值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力。但是,风景区所在的安多县平均海拔(5200米)远高于西藏地区(4000米),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屋脊的屋脊”,区内有范围极广的“无人区”,除放牧人外,百里不见人烟,人口密度仅3人/10平方千米;年平均气温-3℃,最热月均温7.7℃;雪灾频繁,多冰雹和大风;适游期短(6~9月)。高海拔缺氧的现实、一些关于青藏高原的宣传故事片、网络上到过西藏的游客对个人传奇经历的过分渲染,有意或无意地放大了进藏风险。这使得国人往往会对藏北风景区产生某些复杂的情怀:想去藏北,又怕去藏北。其实,只要了解高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控制可能的风险因素,完全可以有效保障风景游赏的安全。
3 安全保障的对象及可能面临的安全隐患
唐古拉山——怒江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安全保障涉及的相关主体包括五类(见图3):
(1)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包括直接负责风景区管理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以及旅游局、畜牧局、林业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
(2)高技能特种人群。包括风景区内的道班和兵站。这类人群相对独立,一般不与风景区所在的地方政府及游客接触,自成系统,但一旦遇到特殊事故,可以参与紧急救援。这两类主体自身的安全保障相对来说级别较高,一般属于施手援救者。
(3)当地牧民。他们长期生活在草原上,所面临的安全隐患有三类:①发生频率较高的雪灾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生产生活方面的损害,甚至有时也影响生命安全;②日常生活安全,包括食品安全、牧民人畜合居、农村生活饮水安全等;③野兽袭击。藏北羌塘地区从2005年起开始有棕熊伤人事件,“人—熊冲突”在这几年呈增加趋势。由于棕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受保护政策影响,牧民与棕熊斗智斗勇多以牧民的失败而告终。据统计,2009年,那曲地区为2008年野生动物肇事损失补偿金额达1059.94万元[3]。而相比游人,他们是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的主人,对风景区环境非常熟悉,必要时可以提供向导等辅助救援。
(4)过境者。由于风景区内的雁石坪镇是那曲地区的物流中转站,大量的货车在此维修保养,这些货车司机主要在此停靠歇脚,并不做长期停留,他们所面临的主要是社会治安、食品卫生等日常安全管理问题。
(5)游客。这是真正深入景区游赏风景的人群。据统计,2010年,到藏北神湖纳木错(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的游客量约为33万人次,但能到海拔4700~5400米的各拉丹东雪山冰川区进行旅游的游客非常少,不到4万人次,一般是“有点钱,有点闲,有点体力,有些毅力,有些理智”的“五有”人群,具体可分为骑行者、朝圣者、自驾车游客、旅行社团、探险科考队等几类。目前那曲机场尚未启动建设,政务旅游尚未开展。这类人群所面临的安全隐患最复杂,大概归纳有如下几种:①高原反应。海拔2700米左右时,一般人就会有高原反应。初次进入高原地区的人,24小时内会出现头疼头晕、全身乏力、难以入睡等症状。②迷路。藏北羌塘高寒草原一望无垠,牧区草原只有若干条村级土路,没有明显的标志物,若没有熟悉环境的牧民带路,游客很容易迷路。③生病。高原地区感冒容易引起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并发症,救治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④野兽袭击。在藏北羌塘草原,野生动物保护效果较好,游人有可能会遇到棕熊,存在一定危险。⑤其他不可控因素。主要是指一些突发的雪灾冰雹等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天气的突然变化、积雪融化引起坍塌容易诱发雪崩,如2007年5月梅里雪山发生雪崩,造成2死6伤[4]。 以上五类人群并不是相互分隔、互不影响的,在进行旅游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游客与政府管理者、游客与牧民、游客与过境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见图4),游客与游客相互之间也会存在某些关联,在旅游过程中如何保障游客的安全是重点。除了无法控制的偶然因素外,在进行风景区规划时都需要综合考虑。
4 风景名胜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风景区的旅游安全应该注重全过程的管理,尤其是事前的预防。故此提出风景名胜区旅游安全保障规划总的原则为:预防为主,及时救援,稳妥善后。
4.1 建立事前安全预警机制
事前的安全预警对象主要是面向游客群体。
4.1.1 相关管理部门要全面保障,开展培训
高原型风景区自然环境极为特殊,相关管理部门需向游客提供全面、准确的安全游览信息。①通过网络、媒体等宣传高原风景旅游的安全常识,提醒游客做好入藏前的准备。②发布气候气象条件等与旅游安全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向游客发放安全须知、游览手册,警示游客知晓可能遇到的危险情况。③组织相关专业团体开展高原野外活动培训,普及户外遇险时的求救与自救技巧。④开展必要的现场应急培训。
4.1.2 游客应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安全意识
需掌握基本的高原旅游安全常识。①入藏前最好对自我身体条件进行评估,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的人士,7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最好不要盲目进入高原。②充分准备衣食住行、药、照明、防晒等必要的物资装备,提前做一些适应性训练。③初到高原,不可急速行走,不可暴饮暴食,最好先到低海拔的地方,再到高海拔的地方。④自驾游必须结伴同行,尽量不开夜车。⑤尽量不要野外宿营。
4.1.3 旅行社要做好安全保障应急服务预案
必须做好高原旅游应急预案准备。尽量选择青藏地区接待能力强、信誉较高、规模较大、服务质量较好的地方接待社团,并与游客签订服务质量和安全协议,为赴青藏地区旅游的游客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5]。
4.2 建立事中安全控制机制
旅游安全控制是风景区行政主管部门、旅游企业及游客之间通过制度相互约束、相互协调的管理过程。具体可通过政府日常安全管理、风景区相关规划以及游客自律进行控制,防患于未然。
4.2.1 政府管理控制
要将政府部门的安全管理纳入日常化、制度化、法规化的轨道,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强化安全责任制。
(1)归属地政府实施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和专项监管三结合的监管模式。结合风景区雪山冰川游、羌塘草原游等较为特殊的旅游特点,建立健全安全监管责任制,防止游客毫无准备地自行进入风景区而引起安全问题。
(2)建立常规性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对旅游服务点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尤其是食品卫生安全和社会治安等方面,配备专门人员进行日常检查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3)完善巡逻车、救援车、直升机等安全救援设施配备。风景区内的特种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建立特种设备技术档案,并做好定期维护保养工作。
(4)加强风景区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不仅对风景区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也应督促相关旅游企业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4.2.2 总体规划控制
根据游客、居民、过境者、朝圣者等不同对象之间的关联性,完善风景区总体规划内容。
(1)通过改良游览线路控制安全。① 在旅游服务镇雁石坪镇实行旅游分区和人车分流规划,使游人与过境者各自拥有自己的活动区,减少不同人群相互之间的干扰,确保旅游服务质量和安全。② 规划较安全、固定的游览道路,禁止游客自行开辟新的游览线路。③将已经废弃的原109国道重新启用,规划作为藏北风景区两类特殊的旅游者(朝圣者和骑行客朝圣者都是沿着G109一路磕头去拉萨,而G109是西藏主要的物资供应线和游客通行线,车辆通行量大,使得这条朝圣天路极不安全,每年均有一些朝圣者因为车祸而丧生于车轮之下。高原骑行者也面临人车共道的交通安全隐患。)的通道。
(2)完善观景点风险预防与安全救助设施。① 核心景区建立自动气象观测站、地质灾害观测站,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和地质安全信息,以此判断景区的可游性。② 在所有存在安全隐患的风景点设立明显的安全警示牌、指示牌等旅游安全标识。③ 建立大本营、报警点和求救信号观察站,并配备专业的通信设备,对讲机、户外专用手电筒、信号弹、烟幕弹等野外联络设备,能发出遇险求救信号及时得到救援。④ 在雪山脚下建设牧民村,培育牧民家庭旅馆,配置氧气瓶、常用医药、防熊喷雾剂等设备,在无人区遇险时能提供最及时的帮助。⑤ 注意骑行游览安全。除越野汽车外,骑马骑牦牛也是较为可行且有趣味性的游览方式,由于许多游客并没有多少骑马骑牦牛的经验,需要牧民的指导和保护。
(3)建立景区外围服务区安全保障体系。① 设立综合服务区,对车辆进行维修、加油等,配备氧气瓶,常用户外用品。② 建立医疗救助中心。对旅游团体配备医疗人员,进行简单的医疗救助和心理咨询。③ 实施向导资质的严格审核制。加强向导培训,尤以熟悉本地地形的牧民为主。
(4)减“人”让“兽”。建立野生动物通行廊道和野生动物保护专区,建立野生动物聚集的配种点、产羔点、活动点,积极协调牧民群众搬迁撤离,相对集中居住,将生存空间更多地让给野生动物。
4.2.3 游客自律控制
在高海拔的高原风景区旅游,游客要具有自我安全意识,在进入景区之前就应该明确景区的安全规范制度。游览中遇到特殊情况时不要硬撑,不能以平原地区的思维理念评判高原地区的行为方式。
4.3 建立事中紧急救援机制
紧急救援机制是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受到重大损害时所采取的救援行动。 4.3.1 成立游客紧急救援中心
“游客紧急救援中心”对整个旅游安全救援工作的统筹协调至关重要。在这一机构建设中,需要有统一的救援指挥系统,统一的紧急救援电话,由于唐古拉山——怒江源风景名胜区的范围极大(近8000km2),为此还需在各个景区设立救援分支机构。一旦发生险情,及时就近救援。
4.3.2 配备专业的救援人员
救援人员的配备不能采取城市地区的救援模式,必须依赖当地富有经验、熟悉地形的道班、兵站和牧民。救援人员应具备一定的野外生存经验。与国家登山运动管理部门等机构合作,接受专业培训。
4.3.3 配备专业的救援设备
风景区需要配备专业的救援车辆、GPS定位设备、氧气瓶、救援药品等救援器材。必要时可以协调军事管理部门,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直升机救援。
4.3.4 与公安、消防、医疗部门密切合作
在如此高海拔、大范围、无人区的风景区内发生险情,实施就地救助的可行性非常低,一般需要转移到医疗条件较好的城市进行救助,而转移救助距离较远、费时较长,必须加强部门联动协作。为此,风景区需与公安、消防、医院等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进行全方位联合信息控制。
4.4 建立事后理赔和意外保险机制
进藏游客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高原反应所引发的疾病,最常见的是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救治不及时将危及生命。另外,一旦发生危险,救援过程中会产生巨额费用,一般会由被救援者承担。为分散旅游风险,保障旅游企业和游客权益,应重视旅游保险的作用。
2006年8月,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率先面向全国推出“高原特定疾病医疗保险”,对高原旅游常见疾病——急性高原脑水肿和急性高原肺水肿不再免责[6]。2012年5月,西藏自治区旅游局与中国人寿西藏分公司专门开发的“国寿高原特定疾病费用补偿医疗保险”,既有意外保障(死亡、伤残),又有高原特定疾病的门诊医疗和住院治疗赔付,还有丧葬费用补偿,较为全面地满足了进藏游客的风险保障[7]。
此外,还可尝试开发高原旅游救助保险,由保险公司完全或部分支付投保游客在接受紧急救援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也可尝试推动旅行社责任保险项目,为旅行社提供专业的保险经纪服务。针对类似梅里雪山雪崩等自然地质灾害造成的遇难事件,还需完善相应的旅游自然灾害救灾机制和灾后赔偿机制等。
4.5 事后事故建档总结机制
在处理完某一旅游安全事故后,管理部门应及时对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事先预防存在的问题、安全管理措施的有效性、救援措施的有效性、救援过程存在的不足等进行实事求是地全面总结,形成旅游安全事故处理报告。将相关处理报告分门别类集中起来,总结安全事故发生的时空规律和表现形态,并建立专门的可供快速查询的安全事故处理信息库,为日后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应急方案作指导。
5 结 论
高原旅游安全保障是高原型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高原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与发展,必须综合考虑旅游活动动态全过程中不同参与对象可能遇到的安全隐患,从事前、事中与事后三方面构建相应的安全保障体系。事前预防—事中过程监管—事中营救—事后补偿—事后总结是建立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的有效逻辑框架。事前预防是重点,通过“治未病”来避免旅游事故的发生最有效。通过加强政府部门日常的安全管理,制订明确而有针对性的安全规划措施,是事中安全控制的基础保障。面对不能完全避免的旅游事故风险,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及时、有序、高效的救援服务,是把游客伤害率降低到最小的核心保障。而事后适当的赔偿和救助体系也是旅游安全保障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游览的全过程中,都要让游客深刻理解和体会到:挑战极限,因人而异,绝不能挑战安全!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EB/OL].[2010-01-2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西藏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陆德选.那曲、阿里完成西藏野生动物肇事损失补偿统计工作[N].拉萨晚报,2009-09-02.
[4]新浪城市联盟.云南梅里雪山雪崩事件得到妥善处理[EB/OL].[2007-05-11].http://city.sina.com.cn/city/2007-05-11/86235.html.
[5]熊焱.北京旅游局发出紧急通知,报名青藏旅游先查身体[N].北京晚报,2006-07-13.
[6]新华社.人保健康首次推出高原特定疾病医疗保险[N].新闻晨报,2006-07-24.
[7]新华社.国寿高原特定疾病费用补偿医疗保险上市[N].中国保险报,2012-05-25.
[8]王珑姣.基于旅游资源评价的山西省旅游项目策划[J].中国市场,2013(6).
[9]童绍茂.解读我国医疗旅游的发展条件[J].中国市场,20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