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分析教材、学情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思想,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采取各种策略对VB程序设计教学开展积极探索,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逻辑思维;初级中学;VB程序设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0-0083-04
1 VB程序设计特点及教材简介
Visual Basic(VB)是一种由微软公司开发的、包含协助开发环境的、面向对象与事件驱动的结构化程序设计编程语言,其功能强大,简单易学,比较适合非计算机专业人士与编程初学者学习。
程序设计在广州地区高中为选修课(算法与程序设计),初中为必修课(VB程序设计),两个学段对程序设计难易程度有不同要求。笔者所用教材为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新编2013版《信息技术》(第二册),供初中八年级教学使用。其中,第二章以VB 6.0为蓝本,在编排上较好地体现了VB可视化、面向对象编程软件特征。教材前两节针对VB一些常见控件与对象及属性作一些介绍;第三节介绍VB语言的基本特点,包括数据类型、常量变量、运算符、表达式与赋值语句等基本语法知识;第四、五、六节介绍程序设计的顺序、分支、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
2 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程序设计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比如各类函数的概念与运用),因为程序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通过学习程序设计,既可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循环结构就需要分析、判断程序如何循环与退出),而初二学生既没有函数的概念,也比较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因此VB程序设计相对他们来讲普遍较难。
笔者任教学校是一所广州市城乡结合部普通初级中学,在校学生基本上是附近农村、外来工和少数城镇居民子弟,很多学生的小学数学基础较差,连一些基本数学计算都不太懂,如8除以5等于多少,很多学生都不能用口算得出正确答案,解方程更加一窍不通。这导致很多学生对VB程序设计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不是中考科目,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不很重视,对学科认同度不高,甚至错误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打游戏课,学习与不学习知识并不重要,掌握与不掌握操作技巧也不在乎,因而出现学生不学、不会学和教师难教、教不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差的局面。
3 有效教学策略的指导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1]。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较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1]
基于上述理论,笔者在VB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为纽带,在教学中逐渐渗透VB知识,这样学生可以在原有简单数学基础上慢慢地建构新的VB知识与编程技巧,在认知层面上进一步拓展空间范围。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知识的学习理解逐步过渡到思维方式培养,最终由学生自己构建VB程序设计相关知识体系。
4 教学策略的实施
快乐体验教学策略 对于有学习挫折感、厌学的学生,最佳方法就是唤醒他学习的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但兴趣从何而来?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感受自己的成果,有成果就会有进一步的驱动力,进而才会有兴趣,有兴趣就会感受学习的快乐,学习挫折感才有可能慢慢减少,厌学情绪才会消失。
1)案例。在上VB第一堂课前,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带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而且事先做了一个简单的“秀广州.VBP”程序。上课时只要鼠标轻轻一点显示按钮,一张广州塔的图片立刻显示出来,然后教师在编程界面中把“guangzhouta.jpg”文件替换成“huacheng.jpg”,再点击显示按钮,花城广场的图片立刻替换原来图片显示出来。学生一看只需要改改文件名那么简单,马上有兴趣了,也学着把自己课前准备的图片文件进行替换,立刻也可以看到自己的靓相片了,显得非常兴奋,一节“秀自己”的VB教学就这样开始了。程序截图如图1所示。
2)分析。在这个全民都喜欢QQ秀、微信秀的年代,每个人内心都喜欢把自己好的一面秀出来。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把秀自己当作一种教学过程,有可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虽然教材编写需要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但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在组织讲授内容的时候,要尊重人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地组织教学。如果一开始就把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如控件、对象、事件、方法)搬出来进行讲授,学生不仅不容易理解,还会产生畏难情绪,这样也容易导致对本门课程学习失去信心。为此可以将讲授次序稍作调整,先引入较简单的实例,通过修改一些简单的程序来开始VB学习体验之旅,在做练习中不知不觉构建新VB程序设计知识,这样学生从开始就会乐意接受。
学科关联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学科在学生心目中一直都没什么地位,因为它不是中考科目,因而学生大多不重视,学习也不用功。如何解决学生对学科不重视的问题?其实这就是一个引导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从中考学科向非中考学科进行关联与引导,让学生觉得中考科目学好了,非中考学科就更加容易学好,而且非中考科目也会进一步促进中考学科,两者是相互扶助关联的,这样学生就会相对乐意学习。如笔者在VB教学开始就跟学生强调,信息技术最开始就是计算的需要,是从数学学科中分化发展而来的,特别是VB程序设计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即使只有小学数学知识也能学好VB程序设计。学生一听都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对于初中生来讲,如果说小学数学知识都不会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其实笔者只是利用激将法从心理上暗示学生:学VB程序设计很容易,人人都能学好。这样就从心理层面消除学生那种抗拒心理,为进一步激励学习欲望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逻辑思维;初级中学;VB程序设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0-0083-04
1 VB程序设计特点及教材简介
Visual Basic(VB)是一种由微软公司开发的、包含协助开发环境的、面向对象与事件驱动的结构化程序设计编程语言,其功能强大,简单易学,比较适合非计算机专业人士与编程初学者学习。
程序设计在广州地区高中为选修课(算法与程序设计),初中为必修课(VB程序设计),两个学段对程序设计难易程度有不同要求。笔者所用教材为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新编2013版《信息技术》(第二册),供初中八年级教学使用。其中,第二章以VB 6.0为蓝本,在编排上较好地体现了VB可视化、面向对象编程软件特征。教材前两节针对VB一些常见控件与对象及属性作一些介绍;第三节介绍VB语言的基本特点,包括数据类型、常量变量、运算符、表达式与赋值语句等基本语法知识;第四、五、六节介绍程序设计的顺序、分支、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
2 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程序设计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比如各类函数的概念与运用),因为程序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通过学习程序设计,既可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循环结构就需要分析、判断程序如何循环与退出),而初二学生既没有函数的概念,也比较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因此VB程序设计相对他们来讲普遍较难。
笔者任教学校是一所广州市城乡结合部普通初级中学,在校学生基本上是附近农村、外来工和少数城镇居民子弟,很多学生的小学数学基础较差,连一些基本数学计算都不太懂,如8除以5等于多少,很多学生都不能用口算得出正确答案,解方程更加一窍不通。这导致很多学生对VB程序设计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不是中考科目,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不很重视,对学科认同度不高,甚至错误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打游戏课,学习与不学习知识并不重要,掌握与不掌握操作技巧也不在乎,因而出现学生不学、不会学和教师难教、教不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差的局面。
3 有效教学策略的指导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1]。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较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1]
基于上述理论,笔者在VB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为纽带,在教学中逐渐渗透VB知识,这样学生可以在原有简单数学基础上慢慢地建构新的VB知识与编程技巧,在认知层面上进一步拓展空间范围。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知识的学习理解逐步过渡到思维方式培养,最终由学生自己构建VB程序设计相关知识体系。
4 教学策略的实施
快乐体验教学策略 对于有学习挫折感、厌学的学生,最佳方法就是唤醒他学习的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但兴趣从何而来?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感受自己的成果,有成果就会有进一步的驱动力,进而才会有兴趣,有兴趣就会感受学习的快乐,学习挫折感才有可能慢慢减少,厌学情绪才会消失。
1)案例。在上VB第一堂课前,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带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而且事先做了一个简单的“秀广州.VBP”程序。上课时只要鼠标轻轻一点显示按钮,一张广州塔的图片立刻显示出来,然后教师在编程界面中把“guangzhouta.jpg”文件替换成“huacheng.jpg”,再点击显示按钮,花城广场的图片立刻替换原来图片显示出来。学生一看只需要改改文件名那么简单,马上有兴趣了,也学着把自己课前准备的图片文件进行替换,立刻也可以看到自己的靓相片了,显得非常兴奋,一节“秀自己”的VB教学就这样开始了。程序截图如图1所示。
2)分析。在这个全民都喜欢QQ秀、微信秀的年代,每个人内心都喜欢把自己好的一面秀出来。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把秀自己当作一种教学过程,有可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虽然教材编写需要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但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在组织讲授内容的时候,要尊重人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地组织教学。如果一开始就把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如控件、对象、事件、方法)搬出来进行讲授,学生不仅不容易理解,还会产生畏难情绪,这样也容易导致对本门课程学习失去信心。为此可以将讲授次序稍作调整,先引入较简单的实例,通过修改一些简单的程序来开始VB学习体验之旅,在做练习中不知不觉构建新VB程序设计知识,这样学生从开始就会乐意接受。
学科关联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学科在学生心目中一直都没什么地位,因为它不是中考科目,因而学生大多不重视,学习也不用功。如何解决学生对学科不重视的问题?其实这就是一个引导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从中考学科向非中考学科进行关联与引导,让学生觉得中考科目学好了,非中考学科就更加容易学好,而且非中考科目也会进一步促进中考学科,两者是相互扶助关联的,这样学生就会相对乐意学习。如笔者在VB教学开始就跟学生强调,信息技术最开始就是计算的需要,是从数学学科中分化发展而来的,特别是VB程序设计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即使只有小学数学知识也能学好VB程序设计。学生一听都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对于初中生来讲,如果说小学数学知识都不会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其实笔者只是利用激将法从心理上暗示学生:学VB程序设计很容易,人人都能学好。这样就从心理层面消除学生那种抗拒心理,为进一步激励学习欲望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