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固定义齿修复后继发龋、基牙牙龈炎临床观察。方法:选取从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60例采取固定义齿修复治疗患者,其中治疗后出现基牙牙龈炎患者30例,作为a组;治疗后出现继发龋,作为b组,对比两菌斑细菌分布、探诊深度、牙周治疗需要指数以及菌斑指数。结果:两组球菌、螺旋体、直杆菌、丝状菌、弯曲菌分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PLI、CPITN、PD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行固定义齿修复后易发生继发龋、基牙牙龈炎,其牙周指标无明显差异,应注意修复后健康宣传教育,减少发生牙周疾病。
【关键词】 固定义齿修复 基牙牙龈炎 继发龋
口腔科中,固定义齿修复具有较高普及度,对比活动义齿,其优势在于不影响咀嚼功能、舒适度比较高、稳定性好。固定义齿修复期间,义齿抛光不足,造成义齿边缘粗糙,易引起牙龈炎[1-2]。义齿对牙龈产生刺激,增加牙龈间隙,加重菌斑附着,引发继发龋。继发龋、基牙牙龈炎是造成固定义齿修复失败主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主要分析固定义齿修复后继发龋、基牙牙龈炎临床观察,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資料
选取从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60例采取固定义齿修复治疗患者,其中治疗后出现基牙牙龈炎患者30例,作为a组;治疗后出现继发龋,作为b组。本组患者均符合《牙周病学》关于牙周疾病相关诊断标准。病例排除标准:原发性龋齿或者是原发性牙龈炎;接受继发龋、基牙牙龈炎治疗;恶性肿瘤。病例入选标准:无精神障碍,能积极配合研究;无过敏史、全身感染或者是系统性疾病;发生于修复体、牙体交界面,或者是牙骨质表面、牙釉质。其中25例女,35例男,年龄为35岁-58岁,平均为(45.23±10.34)岁。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可比性。
1.2 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菌斑状况,检查菌斑指数方法:采用医用探针对牙面进行轻划,详细记录菌斑的量以及厚度。可以选择检查全口牙,也可以检查部分牙。每颗牙检查正中颊面、舌面、远中颊面、近中颊面等四个牙面。采用医用探针,检测两组患者探诊深度与牙周治疗需要指数。使用刚果红负性染色涂片检查方法研究患者菌斑细菌分布情况。去除被检测基牙牙面软垢和菌斑,应用洁治器,深至龈袋,与牙面紧贴,将龈下菌斑刮取。在2%刚果红液干净载玻片中放置菌斑样本,在其干燥以后,采用浓盐酸进行1min熏涂,在涂片呈现为蓝色后,30s冷却。在电子显微镜下对视野范围内菌细胞进行观察,对视野范围内200个菌细胞进行计数,并将细菌百分比计算出来。
1.3 观察指标
①菌斑细菌分类标准:螺旋体、丝状菌、直杆菌、球菌等附着性菌斑;弯曲菌、梭状菌等非附着性菌斑。②PD(探诊深度):根据2000年美国牙周学会所制定探诊评价方法,牙龈银钩探诊深度<3cm,>3cm,探诊期间容易发生出血,这说明有炎症存在。③CPITN(牙周治疗需要指数),参照WHO评价方法,对CPITN进行评估。无牙周袋、牙结石以及牙龈出血,即为0分;有牙龈出血症状,即为1分;有牙龈出血、牙结石,但无牙周袋,即为2分;有牙龈出血、牙结石,牙周袋深度在3.5mm-5.5mm之间,即为3分;有明显牙龈出血症状,牙周袋深度在5.5mm以上,即为4分。④PLI(菌斑指数),无菌斑,即为0分,牙床存在点状散在菌斑,即为1分;牙床存在点状菌斑且直径在1mm以下,即为2分;菌斑覆盖牙面在1/3以下,即为3分;菌斑覆盖牙面为1/3至2/3,即为4分;菌斑覆盖牙面在2/3以上。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3.0 软件,计数资料χ2检验,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 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细菌分布情况对比
两组球菌、螺旋体、直杆菌、丝状菌、弯曲菌分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梭状菌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2.2 两组牙周指数对比
两组PLI、CPITN、PD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随着口腔修复材料与口腔技术的不断发展,固定义齿修复普遍应用于口腔科中。虽然固定义齿修复具有明显优势,但如果修复期间材料选取错误或者是操作不当,会影响固定义齿磨合,引发并发症。固定义齿修复后,基牙疼痛是较为常见并发症,继发龋与牙髓炎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3-4]。牙周炎、牙龈炎是是常见并发症,发病机制主要为口腔卫生不良、菌斑生长过度、固定义齿刺激牙龈等。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PLI、CPITN、PD无明显差异(P>0.05)。这说明导致基牙牙龈炎因素都有可能会引起继发龋。两组球菌、螺旋体、直杆菌、丝状菌、弯曲菌分布有明显差异(P<0.05)。所以,要想有效预防固定义齿修复后所形成的并发症,需要重视清洁口腔,减少菌斑生成,提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潘劲松,王新君.固定义齿修复后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3(22):155-157.
[2]李文晋,李瑛,牛金亮,金慧兰,王涛,刘艳.固定义齿基牙牙龈炎 继发龋菌斑因素的研
【关键词】 固定义齿修复 基牙牙龈炎 继发龋
口腔科中,固定义齿修复具有较高普及度,对比活动义齿,其优势在于不影响咀嚼功能、舒适度比较高、稳定性好。固定义齿修复期间,义齿抛光不足,造成义齿边缘粗糙,易引起牙龈炎[1-2]。义齿对牙龈产生刺激,增加牙龈间隙,加重菌斑附着,引发继发龋。继发龋、基牙牙龈炎是造成固定义齿修复失败主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主要分析固定义齿修复后继发龋、基牙牙龈炎临床观察,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資料
选取从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60例采取固定义齿修复治疗患者,其中治疗后出现基牙牙龈炎患者30例,作为a组;治疗后出现继发龋,作为b组。本组患者均符合《牙周病学》关于牙周疾病相关诊断标准。病例排除标准:原发性龋齿或者是原发性牙龈炎;接受继发龋、基牙牙龈炎治疗;恶性肿瘤。病例入选标准:无精神障碍,能积极配合研究;无过敏史、全身感染或者是系统性疾病;发生于修复体、牙体交界面,或者是牙骨质表面、牙釉质。其中25例女,35例男,年龄为35岁-58岁,平均为(45.23±10.34)岁。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可比性。
1.2 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菌斑状况,检查菌斑指数方法:采用医用探针对牙面进行轻划,详细记录菌斑的量以及厚度。可以选择检查全口牙,也可以检查部分牙。每颗牙检查正中颊面、舌面、远中颊面、近中颊面等四个牙面。采用医用探针,检测两组患者探诊深度与牙周治疗需要指数。使用刚果红负性染色涂片检查方法研究患者菌斑细菌分布情况。去除被检测基牙牙面软垢和菌斑,应用洁治器,深至龈袋,与牙面紧贴,将龈下菌斑刮取。在2%刚果红液干净载玻片中放置菌斑样本,在其干燥以后,采用浓盐酸进行1min熏涂,在涂片呈现为蓝色后,30s冷却。在电子显微镜下对视野范围内菌细胞进行观察,对视野范围内200个菌细胞进行计数,并将细菌百分比计算出来。
1.3 观察指标
①菌斑细菌分类标准:螺旋体、丝状菌、直杆菌、球菌等附着性菌斑;弯曲菌、梭状菌等非附着性菌斑。②PD(探诊深度):根据2000年美国牙周学会所制定探诊评价方法,牙龈银钩探诊深度<3cm,>3cm,探诊期间容易发生出血,这说明有炎症存在。③CPITN(牙周治疗需要指数),参照WHO评价方法,对CPITN进行评估。无牙周袋、牙结石以及牙龈出血,即为0分;有牙龈出血症状,即为1分;有牙龈出血、牙结石,但无牙周袋,即为2分;有牙龈出血、牙结石,牙周袋深度在3.5mm-5.5mm之间,即为3分;有明显牙龈出血症状,牙周袋深度在5.5mm以上,即为4分。④PLI(菌斑指数),无菌斑,即为0分,牙床存在点状散在菌斑,即为1分;牙床存在点状菌斑且直径在1mm以下,即为2分;菌斑覆盖牙面在1/3以下,即为3分;菌斑覆盖牙面为1/3至2/3,即为4分;菌斑覆盖牙面在2/3以上。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3.0 软件,计数资料χ2检验,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 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细菌分布情况对比
两组球菌、螺旋体、直杆菌、丝状菌、弯曲菌分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梭状菌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2.2 两组牙周指数对比
两组PLI、CPITN、PD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随着口腔修复材料与口腔技术的不断发展,固定义齿修复普遍应用于口腔科中。虽然固定义齿修复具有明显优势,但如果修复期间材料选取错误或者是操作不当,会影响固定义齿磨合,引发并发症。固定义齿修复后,基牙疼痛是较为常见并发症,继发龋与牙髓炎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3-4]。牙周炎、牙龈炎是是常见并发症,发病机制主要为口腔卫生不良、菌斑生长过度、固定义齿刺激牙龈等。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PLI、CPITN、PD无明显差异(P>0.05)。这说明导致基牙牙龈炎因素都有可能会引起继发龋。两组球菌、螺旋体、直杆菌、丝状菌、弯曲菌分布有明显差异(P<0.05)。所以,要想有效预防固定义齿修复后所形成的并发症,需要重视清洁口腔,减少菌斑生成,提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潘劲松,王新君.固定义齿修复后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3(22):155-157.
[2]李文晋,李瑛,牛金亮,金慧兰,王涛,刘艳.固定义齿基牙牙龈炎 继发龋菌斑因素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