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视域的尊严思想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xue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的民族尊严意识,把民族尊严意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要我们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心,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献给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提出了建设经济特区的思想,为振兴中华、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奋斗。其中,民族尊严意识是爱国主义的精髓,它包括维护国家的统一、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改革为人的尊严实现保驾护航。而建设经济特区思想是发展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关键词:邓小平;和平;经济特区;民族尊严
  一、邓小平关于人的尊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到了危急时刻,民族尊严体现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捍卫祖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最终建立新中国;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族尊严表现为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邓小平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敏锐地把握到时代的主题已开始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及时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根据相对平和的国际环境和日渐稳定的国内形势,人们对尊严的诉求也开始由避免战争转为对自身需求的关注。相应的,国内方针政策的制定也会根据这一变化为出发点。就是要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创办沿边经济特区,先富带动后富,从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邓小平同志认为只有切实关注、解决人民对尊严的诉求,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长治久安的发展下去。对此,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为邓小平尊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实践基础。
  二、邓小平关于人的尊严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和平时期关于香港、台湾问题民族尊严的维护
  和平年代,维护国家尊严的方式表现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实践。实现国家的统一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在必要情况下,甚至可以动用武力来捍卫国家的统一和尊严。邓小平同志说:“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任何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行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接受,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还说,如果“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的民族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1982年,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会晤时,撒切尔首先阐述英国立场,强调“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在国际法上依然有效”,提议如果中国同意,1997年后由英国继续管制香港,她愿意“考虑向议会提议以令中国满意的方式处理整个主权问题”。邓小平则斩钉截铁地指出:“主權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面对邓小平毫不动摇的立场,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首相不得不妥协,最后决定向中国交还主权和统治权。在对台湾问题上,邓小平认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开拓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新局面。根据邓小平的倡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措施,终于在1987年底打破了两岸同胞长达38年之久的隔绝状态,两岸关系由此出现了新局面。不管是香港问题还是台湾问题,邓小平都始终坚持以维护国家的尊严为原则,不仅助长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还让人民感受到了日益增强的尊严感。
  (二)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尊严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在生产力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人民的尊严是很难得到维护和实现的。邓小平清晰地意识到:“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邓小平说:“近30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邓小平自始至终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实现人类尊严的根本手段。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人的尊严不懈努力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设定了三步发展战略,第一步到上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上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些为更好地完成发展任务,充实人的尊严的物质条件奠定了基础。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总之,邓小平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代中国人民的最主要的尊严诉求,也以此为根本出发点确立了以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作为人的尊严维护和实现的根本手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尊严的维护和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以经济特区为例,改革为人的尊严的实现保驾护航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科技革命,使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而我国的国内形势与世界大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科技实力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由此,邓小平提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唯物史观认为,改革是一种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而研究改革离不开遵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与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科学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向,从而建立正确的政策体制,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一个国家在勃勃生长,它的国民的信心和尊严才能日益丰饶。改革是全方位的,邓小平说:“只有深化改革,而且是综合性的改革,才能够保证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个世纪更好地前进。”唯有如此,才能推进社会步入良性轨道,快速发展。人民尊严的实现才不会沦为空谈。   邓小平敢于探索,勇于实践。他认为提高人的尊严,必须开放引进,在他的倡导下,深圳、珠海等一系列沿海港口城市相继对外开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认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实践证明,经济特区的建设,发挥了一个城市的巨大潜力,推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深圳、厦门、珠海三个经济特区已将其范围扩大到全市,未来,必将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深圳,从一個小渔村,到现在鼎力中国的大都市,其发展程度有目共睹。要充分发挥经济带头作用,以先进带后进,发挥更多的优势引领,发挥区域中心的城市辐射能力,实现城市群落的形成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作出新贡献。1991年8月,邓小平在谈到中国经济“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时,特别强调:“重点放在哪里,我看还是放在改革开放上。”
  如果社会主义事业因为固步自封、缺少改革而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那么人民尊严的维护和实现就成了纸上谈兵。邓小平一直坚持改革,他认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老的指导思想经过几十年的实践验证是不可行的。过去我们照搬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生产力没有得到发展,思想上也产生了僵化,阻碍了人民和基层建设积极性的发挥。“不改革就不会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中国正在深化改革,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不仅着眼于本世纪,更多的是着眼于下一个世纪。”邓小平认为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坚定捍卫法制,守护人的尊严,保障公民权利,国家和国民才能勃勃生长、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祁婧,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学历:哲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其他文献
马铃薯已经被列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各地十分重视马铃薯生产,山东是马铃薯生产大省,2003年种植面积最大达到226.3万亩。目前,马铃薯已成为一些地区农业的支柱产业.成为实现农业增效
邢麦6号(邢04-1135)是河北省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冀麦36号为母本,邯617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连续田间定向选择,多点鉴定试验,历时九年选育而成。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