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应急避难场所具体是指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一般为公园、开阔地等.北京、上海等城市很多公园就同时具备应急避难的功能。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Ms8.0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震中地区通讯中断,大量房屋倒塌,山体滑坡,道路被毁,全国较大范围有震感,四川、重庆、云南、陕西、青海、山东等地均有不同程度震感。据统计,截至26日12时,四川汶川8级地震已造成65080人遇难,360058人受伤,累计失踪23150人。当地震等自然灾难发生之时,应急避难场所成为了灾区人们的栖身自救、指挥抢险、抗击余震、物资集散的重要基地。从此次汶川抗震救灾过程我们不难看到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要作用。在国家颁布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中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应急响应①"和"保障措施②"部分的重要环节出现。目前全国20个省(区、市)的68个大中城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数百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导向设计在保障应急避难场所的高效指挥、使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科学的、系统的、完善的应急避难场所导向设计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