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8月,母亲病了,胆结石引起胰腺发炎,送医院急救转危为安,出院后暂住我家。年逾九十的母亲长期与我弟弟住一起,近年每天晚上我最怕10点后电话,凶多吉少,母亲这次得病就是夜里11点告急。
2003年4月6日,父亲去世,享年80岁,母亲强忍悲痛挺了过来。母亲的经历虽非坎坷,却也曲折。母亲1919年生于苏州,原叫陈家玉,小名玉官,参加革命后改称陈敏。玉官的父亲叫陈蒙宇,曾任江苏省议会议员,住苏州金狮巷,前面四进院落,后门一泓湖水,风景绝佳。陈家广有良田,每逢秋收季节,管家都带农民担着收来的银元铜板到金狮巷交租。玉官的母亲姓陆,住苏州天官坊。据资料记载,陆家为明建文帝或明福王后裔,以经商富甲一方,提起天官坊陆家,苏州无人不晓。玉官父母的婚姻,可称强强联合。
母亲8岁那年,由于军阀混战,举家迁往上海,与先期在上海定居的舅舅一起住在睦尔鸣路福益里。这里属英租界,典型石库门建筑。母亲在苏州三元坊小学读过一年书,到上海辍学在家。靠着厚实家底,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去附近法租界娱乐场“小世界”听戏,成为生活中重要内容。“八·一三”日本人入侵上海,形势大变。跟舅舅家合开的当铺关门了,老家地也卖了,本钱越来越少,最后只能靠房租生活,家里几个佣人也只好辞掉。随着年龄增长,母亲开始买菜、倒马桶、洗衣服,体味生活艰辛。母亲有个表姐叫项梅(后改叫项明),两人关系很好。项梅有个堂哥叫项志迪,给项梅灌输很多革命道理。项志迪后成为共产党学者,改称胡绳。社会上有演讲、唱歌等活动,项梅就拉母亲一起去。母亲参加上海的青年会以及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组织的活动,开始学习自尊自立,走向社会。1940年,项梅把母亲介绍到地下党开办的青岛路亚美书店做店员。一天,母亲从邹韬奋主办的《学习》杂志上看到驻苏北盐城新四军抗大招生,便辞去书店工作,于1941年8月26日坐船离沪到抗大学习。母亲第一站刚到南通木并茶,恰逢鬼子扫荡,抗大解散北撤,只好留在木并茶,参加当地县农抗会工作。母亲在那里认识了我父亲,于1941年10月加入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苏州出美女,母亲虽非绝色,也有几分清秀。苏州水是软的,母亲的心却是硬的。母亲离沪赴苏北时,谎称去南京上学,我的姥姥给她500块钱。解放初,父亲去上海探望姥姥,姥姥对他很是冷淡,从骨子里瞧不起这个“土八路”。1959年,姥姥患病不起,母亲专门请假回上海送她最后一程,从此与姥姥家人一刀两断,再无来往。在母亲的经历中,类似这样的温情表露很少有,表现出的多是“坚硬”和“刚强”。
1943年,姐姐小娴出生。母亲为便于工作,把姐姐托付给当地老乡抚养,直到1951年才把姐姐从江苏东台三仓乡接回北京,母女间一度感情淡漠。姐姐脾气倔犟,双方冲突不断,以致母亲怀疑姐姐不是自己亲生女儿。1955年1月25日,我的小弟止平在北京出生。止平出生不到3个月,偏赶上母亲要去党校学习,两难之下,母亲把止平送到南通木并茶我大姑姑家抚养,从此生活在那里。我曾问母亲,怎么没把我送人。母亲说,“你那么淘,谁愿意要?要送也得送好的呀!”1951年,母亲怀上我时正患黑热病,被送到北京医院治疗。我出生那天,协和医院妇产医生林巧稚赶来帮忙。我手头有份母亲保存的1952年1月医生填写的《北京医院病案摘要》,里面说母亲“营养欠佳,面色苍白,神志迟钝……体温39度,血压105-40”。 诊断为“黑热病。妊娠八月,早产。继发性贫血”。分娩经过如下:“1951年12月10日下午7时进入病房,次日晨零时一刻,枕前位分娩一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就是我。我刚出生就被放进保暖箱,母子几个月未见面,没喝过母乳,全靠美国桶装奶粉维持生命。我曾问母亲,母子几个月不见面,你想不想?母亲断然回答:“不想。”
92岁的项明阿姨最近对我说:“你母亲的家庭重男轻女非常厉害,养成了她自立的性格。她是个很要强的人,干什么都很有毅力。她如果心不硬,也活不到现在。”确实如此,母亲因家庭男女不平等和为打鬼子而参加革命,党叫干啥就干啥。1945年抗战胜利,母亲调山东解放区。1948年,任江苏东台县委宣传部长的父亲去西柏坡上马列学院,在黄河边兵站与从山东回江苏的母亲偶遇,俩人共赴西柏坡。从1948年到1958年,母亲在统战部会计科工作。1958年干部精简,母亲下放到丰台区橡胶公司下属皮鞋厂,在铁匠营上班,每周回家一次。母亲后来一直在基层工作,任劳任怨,认真负责。直到60岁,才从北京市工业鞋帽公司副经理兼机关党支部书记位置上退休,开始全身心照顾我体弱多病的父亲。
母亲最骄傲的事是1949年进驻中南海,说到此总是神采飞扬。1949年3月,母亲肚子里怀着我哥哥北平,坐在卡车顶棚上随统战部人员从城外进入中南海,住在居仁堂。居仁堂曾是袁世凯府第,龙椅赫然可见。开始中南海仅统战部一家,四门大开,无人站岗。统战部人员穿统一制服进出,不用看证件,里面随便逛。党中央进驻中南海后,不但要看证件,还分出甲乙丙区,不能随便走动。母亲后来搬出中南海,住到府右街。母亲对我说:“你爸爸在马列学院毕业后给陈伯达当秘书,就住在中南海,我去的话还要凭家属证件,而且只能走西门。”在我记忆里,儿时很少见到母亲身影,老是父亲管我们。父亲忙不过来,只好请同单位席凤云阿姨帮忙。父母的疏于管理放飞了我自由的天性,不是爬房越脊就是打架斗殴,棍棒教育成家常便饭。有一次我爬房摔断胳膊,沙滩旧中宣部机关大院喇叭里拼命呼叫母亲的名字。母亲回忆说:“当时怎么不叫你爸爸的名字呀,我又不是这个单位的。”可以说,我与母亲的感情联系是在父亲去世后逐渐加强的,因为她开始感到孤独,身体也日渐衰弱。母亲这次病后住在我家,母子朝夕相处虽仅月余,感情交流却超过了过去几十年总和。
母亲文化水平不高,擅长记账做饭,爱看新闻联播,对腐败现象痛恨不已,总认为是少数坏人作乱,不了解权力不受制约必致腐败,民主法制缺失已使腐败成社会顽疾,我们常为此争得面红耳赤。为利于母亲舒肝理气,恢复健康,母亲在我家期间我们只谈亲情,不谈腐败。有人说,人到老年,血管变硬,心态变软。这话不假,据我观察,母亲脾气比原来随和多了,面部表情也趋于柔和。但要强性格仍在,走路打水都坚持自己来。家里厕所门口有个高台,对母亲来说,跨上去颇有难度。我们要帮忙,她从来摆手拒绝。总是自己先抓住门把,借助门把先跨上一条腿,站稳后再跨另一条腿,然后一步步挪到马桶边。她说,你们在这里可以帮忙,你们不在怎么办,还是要靠自己。母亲生活有规律,吃的也简单,每天晚上都要烫脚,她能享高寿,除心理因素外,与此应有密切关系。母亲有时像孩子,秋高气爽,我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去附近奥林匹克公园游玩,她兴奋得像出征的将军,一路指东划西,碰到有人挡路,还推人一把,叫人家让开。9月份是吃螃蟹的季节,母亲说:“那东西太贵,还是别买了。”螃蟹买回家,母亲吃起来却不含糊,不但告诉我哪些不能吃,吃剩下的壳还能摆出螃蟹原样,一看就非一日之功,应是童年时留下的痕迹。为让母亲高兴,我打了一套刚学会的陈氏76势太极拳,母亲说:“你能记住,不简单。”我听后很有成就感。平时下班后我爱逛书店,常很晚回来。母亲到我家住后,书店也不去了,尽量准时到家。家里人说,每天下午一到5点左右,母亲就不断从家门猫眼处向外张望,看我是否回来。吃饭时母亲总往我碗里夹菜,上班前母亲亲手摸摸我的衣服,看够不够厚实。在母亲眼里,子女再大,也是孩子。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至爱亲朋生离死别,生时有缘相聚,死后不再相逢。愿母亲跨越百年,我珍惜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
(责编:辛娅)
2003年4月6日,父亲去世,享年80岁,母亲强忍悲痛挺了过来。母亲的经历虽非坎坷,却也曲折。母亲1919年生于苏州,原叫陈家玉,小名玉官,参加革命后改称陈敏。玉官的父亲叫陈蒙宇,曾任江苏省议会议员,住苏州金狮巷,前面四进院落,后门一泓湖水,风景绝佳。陈家广有良田,每逢秋收季节,管家都带农民担着收来的银元铜板到金狮巷交租。玉官的母亲姓陆,住苏州天官坊。据资料记载,陆家为明建文帝或明福王后裔,以经商富甲一方,提起天官坊陆家,苏州无人不晓。玉官父母的婚姻,可称强强联合。
母亲8岁那年,由于军阀混战,举家迁往上海,与先期在上海定居的舅舅一起住在睦尔鸣路福益里。这里属英租界,典型石库门建筑。母亲在苏州三元坊小学读过一年书,到上海辍学在家。靠着厚实家底,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去附近法租界娱乐场“小世界”听戏,成为生活中重要内容。“八·一三”日本人入侵上海,形势大变。跟舅舅家合开的当铺关门了,老家地也卖了,本钱越来越少,最后只能靠房租生活,家里几个佣人也只好辞掉。随着年龄增长,母亲开始买菜、倒马桶、洗衣服,体味生活艰辛。母亲有个表姐叫项梅(后改叫项明),两人关系很好。项梅有个堂哥叫项志迪,给项梅灌输很多革命道理。项志迪后成为共产党学者,改称胡绳。社会上有演讲、唱歌等活动,项梅就拉母亲一起去。母亲参加上海的青年会以及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组织的活动,开始学习自尊自立,走向社会。1940年,项梅把母亲介绍到地下党开办的青岛路亚美书店做店员。一天,母亲从邹韬奋主办的《学习》杂志上看到驻苏北盐城新四军抗大招生,便辞去书店工作,于1941年8月26日坐船离沪到抗大学习。母亲第一站刚到南通木并茶,恰逢鬼子扫荡,抗大解散北撤,只好留在木并茶,参加当地县农抗会工作。母亲在那里认识了我父亲,于1941年10月加入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苏州出美女,母亲虽非绝色,也有几分清秀。苏州水是软的,母亲的心却是硬的。母亲离沪赴苏北时,谎称去南京上学,我的姥姥给她500块钱。解放初,父亲去上海探望姥姥,姥姥对他很是冷淡,从骨子里瞧不起这个“土八路”。1959年,姥姥患病不起,母亲专门请假回上海送她最后一程,从此与姥姥家人一刀两断,再无来往。在母亲的经历中,类似这样的温情表露很少有,表现出的多是“坚硬”和“刚强”。
1943年,姐姐小娴出生。母亲为便于工作,把姐姐托付给当地老乡抚养,直到1951年才把姐姐从江苏东台三仓乡接回北京,母女间一度感情淡漠。姐姐脾气倔犟,双方冲突不断,以致母亲怀疑姐姐不是自己亲生女儿。1955年1月25日,我的小弟止平在北京出生。止平出生不到3个月,偏赶上母亲要去党校学习,两难之下,母亲把止平送到南通木并茶我大姑姑家抚养,从此生活在那里。我曾问母亲,怎么没把我送人。母亲说,“你那么淘,谁愿意要?要送也得送好的呀!”1951年,母亲怀上我时正患黑热病,被送到北京医院治疗。我出生那天,协和医院妇产医生林巧稚赶来帮忙。我手头有份母亲保存的1952年1月医生填写的《北京医院病案摘要》,里面说母亲“营养欠佳,面色苍白,神志迟钝……体温39度,血压105-40”。 诊断为“黑热病。妊娠八月,早产。继发性贫血”。分娩经过如下:“1951年12月10日下午7时进入病房,次日晨零时一刻,枕前位分娩一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就是我。我刚出生就被放进保暖箱,母子几个月未见面,没喝过母乳,全靠美国桶装奶粉维持生命。我曾问母亲,母子几个月不见面,你想不想?母亲断然回答:“不想。”
92岁的项明阿姨最近对我说:“你母亲的家庭重男轻女非常厉害,养成了她自立的性格。她是个很要强的人,干什么都很有毅力。她如果心不硬,也活不到现在。”确实如此,母亲因家庭男女不平等和为打鬼子而参加革命,党叫干啥就干啥。1945年抗战胜利,母亲调山东解放区。1948年,任江苏东台县委宣传部长的父亲去西柏坡上马列学院,在黄河边兵站与从山东回江苏的母亲偶遇,俩人共赴西柏坡。从1948年到1958年,母亲在统战部会计科工作。1958年干部精简,母亲下放到丰台区橡胶公司下属皮鞋厂,在铁匠营上班,每周回家一次。母亲后来一直在基层工作,任劳任怨,认真负责。直到60岁,才从北京市工业鞋帽公司副经理兼机关党支部书记位置上退休,开始全身心照顾我体弱多病的父亲。
母亲最骄傲的事是1949年进驻中南海,说到此总是神采飞扬。1949年3月,母亲肚子里怀着我哥哥北平,坐在卡车顶棚上随统战部人员从城外进入中南海,住在居仁堂。居仁堂曾是袁世凯府第,龙椅赫然可见。开始中南海仅统战部一家,四门大开,无人站岗。统战部人员穿统一制服进出,不用看证件,里面随便逛。党中央进驻中南海后,不但要看证件,还分出甲乙丙区,不能随便走动。母亲后来搬出中南海,住到府右街。母亲对我说:“你爸爸在马列学院毕业后给陈伯达当秘书,就住在中南海,我去的话还要凭家属证件,而且只能走西门。”在我记忆里,儿时很少见到母亲身影,老是父亲管我们。父亲忙不过来,只好请同单位席凤云阿姨帮忙。父母的疏于管理放飞了我自由的天性,不是爬房越脊就是打架斗殴,棍棒教育成家常便饭。有一次我爬房摔断胳膊,沙滩旧中宣部机关大院喇叭里拼命呼叫母亲的名字。母亲回忆说:“当时怎么不叫你爸爸的名字呀,我又不是这个单位的。”可以说,我与母亲的感情联系是在父亲去世后逐渐加强的,因为她开始感到孤独,身体也日渐衰弱。母亲这次病后住在我家,母子朝夕相处虽仅月余,感情交流却超过了过去几十年总和。
母亲文化水平不高,擅长记账做饭,爱看新闻联播,对腐败现象痛恨不已,总认为是少数坏人作乱,不了解权力不受制约必致腐败,民主法制缺失已使腐败成社会顽疾,我们常为此争得面红耳赤。为利于母亲舒肝理气,恢复健康,母亲在我家期间我们只谈亲情,不谈腐败。有人说,人到老年,血管变硬,心态变软。这话不假,据我观察,母亲脾气比原来随和多了,面部表情也趋于柔和。但要强性格仍在,走路打水都坚持自己来。家里厕所门口有个高台,对母亲来说,跨上去颇有难度。我们要帮忙,她从来摆手拒绝。总是自己先抓住门把,借助门把先跨上一条腿,站稳后再跨另一条腿,然后一步步挪到马桶边。她说,你们在这里可以帮忙,你们不在怎么办,还是要靠自己。母亲生活有规律,吃的也简单,每天晚上都要烫脚,她能享高寿,除心理因素外,与此应有密切关系。母亲有时像孩子,秋高气爽,我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去附近奥林匹克公园游玩,她兴奋得像出征的将军,一路指东划西,碰到有人挡路,还推人一把,叫人家让开。9月份是吃螃蟹的季节,母亲说:“那东西太贵,还是别买了。”螃蟹买回家,母亲吃起来却不含糊,不但告诉我哪些不能吃,吃剩下的壳还能摆出螃蟹原样,一看就非一日之功,应是童年时留下的痕迹。为让母亲高兴,我打了一套刚学会的陈氏76势太极拳,母亲说:“你能记住,不简单。”我听后很有成就感。平时下班后我爱逛书店,常很晚回来。母亲到我家住后,书店也不去了,尽量准时到家。家里人说,每天下午一到5点左右,母亲就不断从家门猫眼处向外张望,看我是否回来。吃饭时母亲总往我碗里夹菜,上班前母亲亲手摸摸我的衣服,看够不够厚实。在母亲眼里,子女再大,也是孩子。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至爱亲朋生离死别,生时有缘相聚,死后不再相逢。愿母亲跨越百年,我珍惜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