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自然的习惯和情感;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写作,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感受与认识,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积极引导学生真正解放自己的心灵,学会用个人的眼光和心灵去感知、体验,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用自己想说的话去写自己想作的文章,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得益彰。
关键词: 阅读;阅读期待;阅读品质;文本解读;文本价值
生命个体的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的阅读来滋养。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心灵自我关照的过程。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每一个教育者,要引导儿童“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我作为一名语文教研员正是带着这厚重的责任履行着我的工作。我一直在思考着怎样让教师教会学生阅读?怎样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学习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更有兴趣,原因是“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问题。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加上现在的课外读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强,情节性强,文字浅显,很容易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而语文课,要学的并不是这些内容,阅读要有思维的参与,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而思维对部分学生来说是痛苦的,因此学生课堂上的的阅读兴趣就大幅度地缩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运用“阅读期待”,让学生在“阅读期待”中学习语文,提高阅读质量呢?许多老师为此困惑不解,束手无策。我就查阅资料,拜读了蒋成著的《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和吴疆《俾善读书,其功甚伟——阅读教学改变思路之思考》等有关阅读方面的书籍 。探究出了“提升“阅读期待”品位,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调整“期待视野”,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搭建应用平台,是施展个性的“期待”中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载体;利用阅读期待,培养思维个性;关注差异,调整“期待视野”;在“阅读期待”中多元品味课文”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
二、解读文本价值,提升阅读品质
在“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比赛”的改卷和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把握方面存在问题。例如批改阅读题中一些开放性的、主观性的题目时,出现两种现象:有的老师一直要求要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要符合标准答案;有的老师认为多元化理解文章,就是怎样理解都行,怎样回答都对。怎样让老师们走出这两种认识的误区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呢?由于文学积淀和悟性的不同,面对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反应是不同的。不仅如此,同一个人,不同年龄段、不同地点、不同心情读同一本书的理解感悟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一种理解作为标准答案。再比如都吃同一个桔子,吃过后,有的人可能说这个桔子真甜;有的人可能说这个桔子有点甜,有的人可能说甜中带酸……这些说法大家都能接受,这样就不能说谁对谁错;如果有人说这个桔子太辣了,恐怕大家都无法接受,理解文章和品尝桔子的味道一样,所以不能要求统一标准答案也不能认为文章怎样理解都对。《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过程的促进者。”这里“平等”是指师生在人格意义上的平等,而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师与生并不平等,教师是知识的相对富有者与权威,所以但是当学生的认识有偏差时,教师就要承担“组织者”与“促进者”的角色。应该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争辩、评价,争取达到认识基本一致。(例:有的学生看过《西游记》后,竟然说非常佩服白骨精,她三次骗唐僧,骗不到,可是不灰心,这种坚持到底,用不放弃的精神值得佩服。)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白骨精要吃唐僧的肉是干坏事,干坏事不泄气,那坏事越做越多,你还能佩服她吗?这就说明,学生对文本解读出现偏差之所以能得到纠正最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对学生评价的引导,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准确把握。
三、开展丰富活动,促进阅读深入
学生前期的自由阅读,收到了感悟积累、砥砺智力、历练思想的效果,但这只是学生阅读训练的初级目标。学生在对文章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表达自己见解的读书笔记,是学生个体利用在课堂上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进行接受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比较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和个人感悟、体验、思考的最后整合,是借助文本思想,发展自己思考,超越自我思想的最有效方式,是阅读训练的高级目标。为了达到阅读的高级目标,上学期末我们语文教研员对区直各中小学、四办事处中心中小学级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问卷调查”,根据我区学生的阅读现状。本期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工作的实施意见》;组织进行“读书伴我成长”读书简报制作比赛;总之我们将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学会阅读,让阅读点亮我们每一位学生的人生。
关键词: 阅读;阅读期待;阅读品质;文本解读;文本价值
生命个体的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的阅读来滋养。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心灵自我关照的过程。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每一个教育者,要引导儿童“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我作为一名语文教研员正是带着这厚重的责任履行着我的工作。我一直在思考着怎样让教师教会学生阅读?怎样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学习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更有兴趣,原因是“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问题。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加上现在的课外读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强,情节性强,文字浅显,很容易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而语文课,要学的并不是这些内容,阅读要有思维的参与,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而思维对部分学生来说是痛苦的,因此学生课堂上的的阅读兴趣就大幅度地缩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运用“阅读期待”,让学生在“阅读期待”中学习语文,提高阅读质量呢?许多老师为此困惑不解,束手无策。我就查阅资料,拜读了蒋成著的《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和吴疆《俾善读书,其功甚伟——阅读教学改变思路之思考》等有关阅读方面的书籍 。探究出了“提升“阅读期待”品位,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调整“期待视野”,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搭建应用平台,是施展个性的“期待”中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载体;利用阅读期待,培养思维个性;关注差异,调整“期待视野”;在“阅读期待”中多元品味课文”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
二、解读文本价值,提升阅读品质
在“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比赛”的改卷和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把握方面存在问题。例如批改阅读题中一些开放性的、主观性的题目时,出现两种现象:有的老师一直要求要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要符合标准答案;有的老师认为多元化理解文章,就是怎样理解都行,怎样回答都对。怎样让老师们走出这两种认识的误区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呢?由于文学积淀和悟性的不同,面对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反应是不同的。不仅如此,同一个人,不同年龄段、不同地点、不同心情读同一本书的理解感悟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一种理解作为标准答案。再比如都吃同一个桔子,吃过后,有的人可能说这个桔子真甜;有的人可能说这个桔子有点甜,有的人可能说甜中带酸……这些说法大家都能接受,这样就不能说谁对谁错;如果有人说这个桔子太辣了,恐怕大家都无法接受,理解文章和品尝桔子的味道一样,所以不能要求统一标准答案也不能认为文章怎样理解都对。《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过程的促进者。”这里“平等”是指师生在人格意义上的平等,而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师与生并不平等,教师是知识的相对富有者与权威,所以但是当学生的认识有偏差时,教师就要承担“组织者”与“促进者”的角色。应该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争辩、评价,争取达到认识基本一致。(例:有的学生看过《西游记》后,竟然说非常佩服白骨精,她三次骗唐僧,骗不到,可是不灰心,这种坚持到底,用不放弃的精神值得佩服。)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白骨精要吃唐僧的肉是干坏事,干坏事不泄气,那坏事越做越多,你还能佩服她吗?这就说明,学生对文本解读出现偏差之所以能得到纠正最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对学生评价的引导,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准确把握。
三、开展丰富活动,促进阅读深入
学生前期的自由阅读,收到了感悟积累、砥砺智力、历练思想的效果,但这只是学生阅读训练的初级目标。学生在对文章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表达自己见解的读书笔记,是学生个体利用在课堂上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进行接受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比较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和个人感悟、体验、思考的最后整合,是借助文本思想,发展自己思考,超越自我思想的最有效方式,是阅读训练的高级目标。为了达到阅读的高级目标,上学期末我们语文教研员对区直各中小学、四办事处中心中小学级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问卷调查”,根据我区学生的阅读现状。本期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工作的实施意见》;组织进行“读书伴我成长”读书简报制作比赛;总之我们将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学会阅读,让阅读点亮我们每一位学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