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 言
几年前,那时候我还没有入道,偶然的一次机会来到青城山,在东华殿小住了几日。有一天傍晚散步,走到了上清宫旁边的坟地,彼时木棉花开得特别好,一片片的紫色。我看了看,好几个墓碑上都写了“丹台碧洞”四个字,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入道,才知道我们这个门派的全称是“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青城山正是这个分支的开派之地。常居此山,平日生活中总是不经意间看到一些关于这个宗派的历史遗迹,更有意思的是,它虽然是一种历史,却也是现存的,有活生生的人在延续着这份传承。作为祖师门下的弟子,我一直想梳理一下本门与本山的一些渊源,于是有了这样一篇小文章。在这篇短文里,我试图突破常规的论文写法,除了梳理那些冷冰冰的文字资料外,还写了一些日常。我是在这样平常的生活中,去感知前辈们的生活足迹和那一代道风。譬如每次上山时,天鹤观下的柳杉林是必经之地,我走了许多次,却是去年才听师父们讲,那是彭椿仙大师带领门下弟子和乡人种植的,当日师父们随口叹了一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至今还记得。还有大赤天宫上面的赑屃,写着“碧洞仙源”四个字,但因是草书,游人多不识得,我每次路过那里时,如遇不解的游客,也乐于和他们说一些故事,一般人来到青城山,受武侠小说的影响,以为青城山道士属于“青城派”,许多人听都没听过碧洞宗这种说法。又如几个月前到上清宫做法事,傍晚在三清殿闲坐,抬头时看见柱子上的对联,“自由自在云霞永護全真道;无生无灭日月长辉碧洞宗”,究竟是一片感念,而没有什么可说的人。
二、陈清觉与丹台碧洞宗
陈清觉(1606—1705)于清康熙八年来到青城山,开创了全真龙门支派丹台碧洞宗,对尔后的四川道教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他的生平,在藏于青城山天师洞祖堂的《龙门正宗碧洞堂上支脉谱》里有如下记载:“第十七世本支碧洞堂上开山启祖,陈公清觉,道号寒松,又号烟霞,系湖北武昌人氏,生于明万历丙午年三月初五申时,弱冠登第,为少年名进士,入庶常后,因勘破宦途险恶,顿悟生死机关,辞官弃职,隐姓埋名,至武当山太子坡拜投詹公太林,簪冠受派,改儒为道。于康熙八年游川参访,止杖青城天师洞,见山川奇秀,殿宇荒凉,因停鹤驾,整饬洞天诸事,甫毕一新,即交道友张公清湖经理。于康熙二十六年之成都青羊宫,养静二十四年,缘遇臬宪赵公良璧字连城,号海岸,访圣寻真,偶至茅庵,见公惊喜,不禁喟然叹曰:‘道长非常人也,俨有出世之姿。’遂事以师礼,领受微言,旋发心捐俸修建二仙庵,置买粮田五百余亩,请公主持,开堂接众,大阐真风。越次年,赵公升任两广,进京引见,将公之事奏闻,蒙恩诏见,公辞不获,不得已携青城毛茶数斤随使见驾。上重我公并重其茗,夸其味美,着其常供,于是青城之贡茶从此始。至康熙四十一年,感圣祖仁皇帝恩赐敕封碧洞真人之号,又钦赐御书‘碧洞丹台’匾额、赤龙黑虎诗章、珊瑚树、金杯等件,至今尚存二仙庵。康熙四十四年,公寿近百,预嘱遗偈,于九月二十二日午时,羽化归真,在庵内修塔藏龛,覆土为坟。”从上述记载中可以得知陈清觉的生平概述,以及他来到青城山开派的前后因缘。陈公少年事儒,后在太子坡拜詹太林为师,康熙八年云游至天师洞,发心修整庙宇,庙宇修葺好后,他随即将庙务交给张清湖,而后到二仙庵静修。臬宪赵良璧偶访二仙庵,侍其以师礼,并发心修庙,奠定了此后二仙庵的规模,后来赵公升迁,进京推荐陈公,圣祖仁皇帝听说后亲自召见了陈公,并钦赐“丹台碧洞”匾额。其中还提到青城山的贡茶,也是由于当时陈公进献给圣祖仁皇帝而得名的,此茶现在已经是青城四大特产之一。
当时协助陈清觉到青城山开派的还有他的五个道友,分别是张清湖、张清云、穆清风、张清夜、张清仕。张清湖主持青城山天师洞,号妙道真人。张清云主持潼川云台观,潼川就是现在的三台县,云台观门口的牌坊上,左有“丹台”二字,右有“碧洞”二字,现在里面的常住道长仍是丹台碧洞宗的传承。穆清风主持眉山重瞳观,号玉房子。张清夜主持成都青羊宫、武侯祠。张清仕主持青城山文昌宫。此后碧洞宗就以青城山、二仙庵作为中心,逐渐向四川的其他地区发展,四川的许多宫观都有碧洞宗道士做主持,根据书中记载,主要有以下一些宫观:
青城山天师洞、文昌宫、朝阳洞
成都二仙庵、青羊宫、武侯祠、小北门太清宫
崇庆潼川云台观、潼川嘴火乡广利井真武宫
崇庆州千佛山、丹凤山南岳庙
大邑龙凤场云台山观音寺
天全州大川村毗罗寺
汉州老君观、娘子岭
鹤鸣山文昌宫
温江县盘龙寺
眉山重瞳观
茂州欧阳观
郫县寿尊寺
邛州慈云寺
彭县三教寺
以上是没有完全统计的宫观名称,单从这个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碧洞宗的传承几乎是遍布整个四川。丹台碧洞宗的传承根据邱祖留派四十字,分别是: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维懋,希微衍自宁。据支谱记载,后面还有六十个字,为圣祖仁皇帝添派,分别是:未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星,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先号,三界都是亲。碧洞宗的开派祖师陈清觉为清字辈,往上数的祖师分别是 :赵道坚虚静真人、张德纯碧芝真人、陈通微致中冲夷真人、周玄朴大拙真人、张静定默悟真人、赵真嵩得源真人、王常月昆阳真人、谭守成纯念真人、詹太林维阳真人。四川一带的法脉传承比较慢,同样是龙门派,广东一带已经到了高字辈以后了,四川年轻一辈大多数是至或者理字辈,就青城山的情况而已,目前老一辈师父大多数是至字辈,年轻道徒大多数是理字辈。
三、丹台碧洞宗近现代著名的道人行迹
丹台碧洞宗的道人遵奉玄门教旨,济世利人,为社会和百姓做了许多实事,这里列举几位近现代的代表性道人行迹。 彭椿仙(1883—1942),道名至国,贵州省毕节县人,青年时曾入云南讲武堂学习。见清廷腐败,遂生学道之念,拜青城常道观道人程明星为师。清末时,四川劝学道周孝怀提倡蚕桑,椿仙恳请特设方外班,前去就读,回山后推广桑蚕。如今青城山道路两旁多种楠木、杉树,许多都是椿仙手植。民国八年受到四川省省长杨庶堪表彰,颁发了“道在养生”的匾額。军阀统治期间,在防区内强取豪夺,侵吞庙产,椿仙亲赴成都告状,因触怒军阀被捕,后避难外乡,至武当山后,念及青城山道观颓败,发心回山整理庙务。民国八年始,至民国二十八年,用了二十年时间建成常道观全部殿堂,民国三十年重修玉皇楼,积劳成疾,于次年春仙逝,享年60岁。
易心莹(1896—1976),道名理轮,曾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四川遂宁老池乡双河口人,幼年立志学道,1913年独自到青城山庙里做杂活,1917年拜常道观道人魏至岭为师。主持彭椿仙为培养道徒文化,送其到朝阳庵吴君可门下学习《五经》,通读《云笈七签》。1926年,学者颜楷来到青城山,感其勤学好问,将他收入成都崇德书院深造。1931年后专注于道教学术研究,与陈国符、陈撄宁等知名学者相互切磋,著有《老子通义》《道学系统表》《道教分宗表》《道教养生》等书,辑成《道教女子丛书》。除此之外,师在保护青城山文物上多有贡献。“文革”动乱初,为保护道观文物,他连夜率领道众将观内的石刻牌匾等全部用纸张覆盖,上书“最高指示”及“三大万岁”,令“红卫兵”无从下手。如今青城山文物基本完好,多赖他和当时的道众悉心保护。1972年2月7日,师因积劳成疾仙逝,骨灰埋于白云溪旁问道亭下。
傅圆天(1925—1997),出生于四川省简阳九龙乡,全家信奉道教,12岁皈依,19岁遵循母命到四川省灌县水磨乡黄龙观出家,拜张永平真人为师,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成都市道教协会会长、青城山道教协会会长、道教全真派第二十三代方丈大律师。师刻苦学习,开荒自食,积极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文革”时对山上的文物悉心保护,又重视教育,于1988年7月创办青城山道教学校,是一位爱国爱教、德高望重的大师。1997年7月3日,傅圆天大师于青城山飞仙观羽化,想念73岁,葬于青龙冈。弟子又于彭县阳平观山上建了衣冠冢以作缅怀。
彭鹤年(1904—1992),道名宗仁,四川省荣昌县双河乡彭家大冲人氏,幼年父母双亡,赖祖父祖母养大,8岁入私塾读书。1926年从荣昌县步行至青城山天师洞出家学道,1933年到二仙庵受《三坛大戒》,受戒后回祖师殿处理庙务。1966年,师上山挖地时跌断腰椎致残,同时还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缠身,但师仍协理教务及财务,鞠躬尽瘁。1992年4月,师羽化于青城山飞仙观,享年89岁,葬于青龙冈。
江至霖(1908—1996),道号观吾道人,四川省彰明县踏水乡人氏,幼年孤苦,9岁至绵竹严仙观学习,19岁拜彰明县三清宫龙门派欧明甦真人为师。次年于成都二仙庵受戒,以天字第一号的成绩留任经师,后升任高功。1953年,师隐退绵竹,靠劳作和卖“小人书”为生。1980年,傅圆天大师礼请他到青城山主持道观斋醮科仪。师嗓音洪亮,演唱经韵朴实自然、恬淡虚无,长于魏隶。1996年3月,师羽化于天师洞,享年89岁,葬于青龙冈。
四、后记
天师洞有一个古黄帝祠,匾额是于右任先生题的,飘逸的草书。殿堂内除了供奉神像,还供有碧洞堂支脉的牌位,可能因名称太多,并没有一个个分开摆,而是刻在一个很大的牌位上,从上到下,可以清晰地看到传承。那里面是不让游客进去的,门口有居士或者师父看殿,有一次我进去磕头,才得以见到,还记得那个门槛很高,不注意会绊到脚。我在昏暗的烛火下挨个看了看,有的因为被柱子上的龙爪挡住了看不太清楚,想拍一点图片又觉得不大合适,就这样离开了。殿堂前,左边种了一棵杜鹃,右边一棵琼花,开时红白相映,煞是好看。祠堂下面有很高的台阶,石壁上刻了许多小楷,有楷书也有隶书,大多数是清代的笔迹,并不是太久远,但也有许多已经风化了。我从祠堂走下来时,心里想着,前辈祖师们曾经走过什么路呢,就这样留了一个念想。后来有一天,师父拿给我一本《龙门正宗碧洞堂上支谱》,书的封面上写着“光绪二十四年岁次戊戌天中月重辑”“民国三十五年岁次丙戌清和月续辑”,可知前人对于传承的重视。这些资料在战乱年间也没有散佚,是很可贵的。《校理本观宗谱序》中说:“夫欲木之荣者,必培其根;欲流之长者,必浚其源。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虽然是老话,可见先辈们的良苦用心。在宗谱上看到一些祖师和前辈的名姓,后面的文字也写明了他们羽化后葬在某某地方,心想准备香烛纸钱去祭拜,后来问了问情况,才知道大部分坟墓都被毁了,这是很令人惆怅的事。近世的,保留就比较完整,我去过傅圆天大师和江至霖大师的坟,两座坟离得很近,面朝着丈人峰,坟前的空地上种植着几棵柏树,长得很葱郁。春月间和观里的师父到彭州阳平观参访,在后山上看到傅圆天大师的衣冠冢,那附近种了许多竹子,林间鸢尾花开得很好,我在林间徘徊了许久。
碑文石刻,这些作为纪念的凭证,终究一天会因为战乱、风雨等因素消亡,一代之精神,却不可磨灭。今时我来此山出家,看似是一件极普通容易的事,然而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倚赖于前辈大德的用心营造,看到这些,心里总是怀慕的。
几年前,那时候我还没有入道,偶然的一次机会来到青城山,在东华殿小住了几日。有一天傍晚散步,走到了上清宫旁边的坟地,彼时木棉花开得特别好,一片片的紫色。我看了看,好几个墓碑上都写了“丹台碧洞”四个字,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入道,才知道我们这个门派的全称是“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青城山正是这个分支的开派之地。常居此山,平日生活中总是不经意间看到一些关于这个宗派的历史遗迹,更有意思的是,它虽然是一种历史,却也是现存的,有活生生的人在延续着这份传承。作为祖师门下的弟子,我一直想梳理一下本门与本山的一些渊源,于是有了这样一篇小文章。在这篇短文里,我试图突破常规的论文写法,除了梳理那些冷冰冰的文字资料外,还写了一些日常。我是在这样平常的生活中,去感知前辈们的生活足迹和那一代道风。譬如每次上山时,天鹤观下的柳杉林是必经之地,我走了许多次,却是去年才听师父们讲,那是彭椿仙大师带领门下弟子和乡人种植的,当日师父们随口叹了一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至今还记得。还有大赤天宫上面的赑屃,写着“碧洞仙源”四个字,但因是草书,游人多不识得,我每次路过那里时,如遇不解的游客,也乐于和他们说一些故事,一般人来到青城山,受武侠小说的影响,以为青城山道士属于“青城派”,许多人听都没听过碧洞宗这种说法。又如几个月前到上清宫做法事,傍晚在三清殿闲坐,抬头时看见柱子上的对联,“自由自在云霞永護全真道;无生无灭日月长辉碧洞宗”,究竟是一片感念,而没有什么可说的人。
二、陈清觉与丹台碧洞宗
陈清觉(1606—1705)于清康熙八年来到青城山,开创了全真龙门支派丹台碧洞宗,对尔后的四川道教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他的生平,在藏于青城山天师洞祖堂的《龙门正宗碧洞堂上支脉谱》里有如下记载:“第十七世本支碧洞堂上开山启祖,陈公清觉,道号寒松,又号烟霞,系湖北武昌人氏,生于明万历丙午年三月初五申时,弱冠登第,为少年名进士,入庶常后,因勘破宦途险恶,顿悟生死机关,辞官弃职,隐姓埋名,至武当山太子坡拜投詹公太林,簪冠受派,改儒为道。于康熙八年游川参访,止杖青城天师洞,见山川奇秀,殿宇荒凉,因停鹤驾,整饬洞天诸事,甫毕一新,即交道友张公清湖经理。于康熙二十六年之成都青羊宫,养静二十四年,缘遇臬宪赵公良璧字连城,号海岸,访圣寻真,偶至茅庵,见公惊喜,不禁喟然叹曰:‘道长非常人也,俨有出世之姿。’遂事以师礼,领受微言,旋发心捐俸修建二仙庵,置买粮田五百余亩,请公主持,开堂接众,大阐真风。越次年,赵公升任两广,进京引见,将公之事奏闻,蒙恩诏见,公辞不获,不得已携青城毛茶数斤随使见驾。上重我公并重其茗,夸其味美,着其常供,于是青城之贡茶从此始。至康熙四十一年,感圣祖仁皇帝恩赐敕封碧洞真人之号,又钦赐御书‘碧洞丹台’匾额、赤龙黑虎诗章、珊瑚树、金杯等件,至今尚存二仙庵。康熙四十四年,公寿近百,预嘱遗偈,于九月二十二日午时,羽化归真,在庵内修塔藏龛,覆土为坟。”从上述记载中可以得知陈清觉的生平概述,以及他来到青城山开派的前后因缘。陈公少年事儒,后在太子坡拜詹太林为师,康熙八年云游至天师洞,发心修整庙宇,庙宇修葺好后,他随即将庙务交给张清湖,而后到二仙庵静修。臬宪赵良璧偶访二仙庵,侍其以师礼,并发心修庙,奠定了此后二仙庵的规模,后来赵公升迁,进京推荐陈公,圣祖仁皇帝听说后亲自召见了陈公,并钦赐“丹台碧洞”匾额。其中还提到青城山的贡茶,也是由于当时陈公进献给圣祖仁皇帝而得名的,此茶现在已经是青城四大特产之一。
当时协助陈清觉到青城山开派的还有他的五个道友,分别是张清湖、张清云、穆清风、张清夜、张清仕。张清湖主持青城山天师洞,号妙道真人。张清云主持潼川云台观,潼川就是现在的三台县,云台观门口的牌坊上,左有“丹台”二字,右有“碧洞”二字,现在里面的常住道长仍是丹台碧洞宗的传承。穆清风主持眉山重瞳观,号玉房子。张清夜主持成都青羊宫、武侯祠。张清仕主持青城山文昌宫。此后碧洞宗就以青城山、二仙庵作为中心,逐渐向四川的其他地区发展,四川的许多宫观都有碧洞宗道士做主持,根据书中记载,主要有以下一些宫观:
青城山天师洞、文昌宫、朝阳洞
成都二仙庵、青羊宫、武侯祠、小北门太清宫
崇庆潼川云台观、潼川嘴火乡广利井真武宫
崇庆州千佛山、丹凤山南岳庙
大邑龙凤场云台山观音寺
天全州大川村毗罗寺
汉州老君观、娘子岭
鹤鸣山文昌宫
温江县盘龙寺
眉山重瞳观
茂州欧阳观
郫县寿尊寺
邛州慈云寺
彭县三教寺
以上是没有完全统计的宫观名称,单从这个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碧洞宗的传承几乎是遍布整个四川。丹台碧洞宗的传承根据邱祖留派四十字,分别是: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维懋,希微衍自宁。据支谱记载,后面还有六十个字,为圣祖仁皇帝添派,分别是:未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星,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先号,三界都是亲。碧洞宗的开派祖师陈清觉为清字辈,往上数的祖师分别是 :赵道坚虚静真人、张德纯碧芝真人、陈通微致中冲夷真人、周玄朴大拙真人、张静定默悟真人、赵真嵩得源真人、王常月昆阳真人、谭守成纯念真人、詹太林维阳真人。四川一带的法脉传承比较慢,同样是龙门派,广东一带已经到了高字辈以后了,四川年轻一辈大多数是至或者理字辈,就青城山的情况而已,目前老一辈师父大多数是至字辈,年轻道徒大多数是理字辈。
三、丹台碧洞宗近现代著名的道人行迹
丹台碧洞宗的道人遵奉玄门教旨,济世利人,为社会和百姓做了许多实事,这里列举几位近现代的代表性道人行迹。 彭椿仙(1883—1942),道名至国,贵州省毕节县人,青年时曾入云南讲武堂学习。见清廷腐败,遂生学道之念,拜青城常道观道人程明星为师。清末时,四川劝学道周孝怀提倡蚕桑,椿仙恳请特设方外班,前去就读,回山后推广桑蚕。如今青城山道路两旁多种楠木、杉树,许多都是椿仙手植。民国八年受到四川省省长杨庶堪表彰,颁发了“道在养生”的匾額。军阀统治期间,在防区内强取豪夺,侵吞庙产,椿仙亲赴成都告状,因触怒军阀被捕,后避难外乡,至武当山后,念及青城山道观颓败,发心回山整理庙务。民国八年始,至民国二十八年,用了二十年时间建成常道观全部殿堂,民国三十年重修玉皇楼,积劳成疾,于次年春仙逝,享年60岁。
易心莹(1896—1976),道名理轮,曾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四川遂宁老池乡双河口人,幼年立志学道,1913年独自到青城山庙里做杂活,1917年拜常道观道人魏至岭为师。主持彭椿仙为培养道徒文化,送其到朝阳庵吴君可门下学习《五经》,通读《云笈七签》。1926年,学者颜楷来到青城山,感其勤学好问,将他收入成都崇德书院深造。1931年后专注于道教学术研究,与陈国符、陈撄宁等知名学者相互切磋,著有《老子通义》《道学系统表》《道教分宗表》《道教养生》等书,辑成《道教女子丛书》。除此之外,师在保护青城山文物上多有贡献。“文革”动乱初,为保护道观文物,他连夜率领道众将观内的石刻牌匾等全部用纸张覆盖,上书“最高指示”及“三大万岁”,令“红卫兵”无从下手。如今青城山文物基本完好,多赖他和当时的道众悉心保护。1972年2月7日,师因积劳成疾仙逝,骨灰埋于白云溪旁问道亭下。
傅圆天(1925—1997),出生于四川省简阳九龙乡,全家信奉道教,12岁皈依,19岁遵循母命到四川省灌县水磨乡黄龙观出家,拜张永平真人为师,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成都市道教协会会长、青城山道教协会会长、道教全真派第二十三代方丈大律师。师刻苦学习,开荒自食,积极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文革”时对山上的文物悉心保护,又重视教育,于1988年7月创办青城山道教学校,是一位爱国爱教、德高望重的大师。1997年7月3日,傅圆天大师于青城山飞仙观羽化,想念73岁,葬于青龙冈。弟子又于彭县阳平观山上建了衣冠冢以作缅怀。
彭鹤年(1904—1992),道名宗仁,四川省荣昌县双河乡彭家大冲人氏,幼年父母双亡,赖祖父祖母养大,8岁入私塾读书。1926年从荣昌县步行至青城山天师洞出家学道,1933年到二仙庵受《三坛大戒》,受戒后回祖师殿处理庙务。1966年,师上山挖地时跌断腰椎致残,同时还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缠身,但师仍协理教务及财务,鞠躬尽瘁。1992年4月,师羽化于青城山飞仙观,享年89岁,葬于青龙冈。
江至霖(1908—1996),道号观吾道人,四川省彰明县踏水乡人氏,幼年孤苦,9岁至绵竹严仙观学习,19岁拜彰明县三清宫龙门派欧明甦真人为师。次年于成都二仙庵受戒,以天字第一号的成绩留任经师,后升任高功。1953年,师隐退绵竹,靠劳作和卖“小人书”为生。1980年,傅圆天大师礼请他到青城山主持道观斋醮科仪。师嗓音洪亮,演唱经韵朴实自然、恬淡虚无,长于魏隶。1996年3月,师羽化于天师洞,享年89岁,葬于青龙冈。
四、后记
天师洞有一个古黄帝祠,匾额是于右任先生题的,飘逸的草书。殿堂内除了供奉神像,还供有碧洞堂支脉的牌位,可能因名称太多,并没有一个个分开摆,而是刻在一个很大的牌位上,从上到下,可以清晰地看到传承。那里面是不让游客进去的,门口有居士或者师父看殿,有一次我进去磕头,才得以见到,还记得那个门槛很高,不注意会绊到脚。我在昏暗的烛火下挨个看了看,有的因为被柱子上的龙爪挡住了看不太清楚,想拍一点图片又觉得不大合适,就这样离开了。殿堂前,左边种了一棵杜鹃,右边一棵琼花,开时红白相映,煞是好看。祠堂下面有很高的台阶,石壁上刻了许多小楷,有楷书也有隶书,大多数是清代的笔迹,并不是太久远,但也有许多已经风化了。我从祠堂走下来时,心里想着,前辈祖师们曾经走过什么路呢,就这样留了一个念想。后来有一天,师父拿给我一本《龙门正宗碧洞堂上支谱》,书的封面上写着“光绪二十四年岁次戊戌天中月重辑”“民国三十五年岁次丙戌清和月续辑”,可知前人对于传承的重视。这些资料在战乱年间也没有散佚,是很可贵的。《校理本观宗谱序》中说:“夫欲木之荣者,必培其根;欲流之长者,必浚其源。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虽然是老话,可见先辈们的良苦用心。在宗谱上看到一些祖师和前辈的名姓,后面的文字也写明了他们羽化后葬在某某地方,心想准备香烛纸钱去祭拜,后来问了问情况,才知道大部分坟墓都被毁了,这是很令人惆怅的事。近世的,保留就比较完整,我去过傅圆天大师和江至霖大师的坟,两座坟离得很近,面朝着丈人峰,坟前的空地上种植着几棵柏树,长得很葱郁。春月间和观里的师父到彭州阳平观参访,在后山上看到傅圆天大师的衣冠冢,那附近种了许多竹子,林间鸢尾花开得很好,我在林间徘徊了许久。
碑文石刻,这些作为纪念的凭证,终究一天会因为战乱、风雨等因素消亡,一代之精神,却不可磨灭。今时我来此山出家,看似是一件极普通容易的事,然而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倚赖于前辈大德的用心营造,看到这些,心里总是怀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