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故事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比较零散,本文试图通过一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归纳总结出故事法应用的一些目的和方法,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故事法;原因;目的;方法
1.开讲故事的原因
其实发现这个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有帮助,是非常偶然的。开学不久,一次上下午的语文课,当时天气比较闷热,加上中午午睡,有些学生就感觉疲乏,趴在桌子上,提不起精神。我开讲了没几分钟,就发现很多学生睡着了。提醒他们后,虽然有几个勉强挣扎着起来听讲,但课后做练习的效果很不好。
下一次下午的语文课,还没上,我就有些担心了。正好一个学生到办公室问我问题,说的是“鸡犬升天”这个成语是如何来的。我给他讲了以后,觉得讲成语故事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成语,于是便在上课时把故事又讲了一遍。在讲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当我说到“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时,很多原来趴在桌上的学生抬起了头;当我说到“刘安修炼成仙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好奇地看着我,迫切希望我讲下去;当我说到“这个成语也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时,学生露出满足的笑容。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发现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故事的需求并不是很大,但因为我们学校所处位置比较偏僻,学生的阅读面是非常窄的。而且农村里孩子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有人会给孩子们讲故事。还有就是学生们在初中时,被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所束缚,一到高中,教学有所变化,他们就会非常感兴趣。于是,每当上下午的课时,我总会花几分钟时间给他们讲故事。这不仅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而且对学习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一年下来,对故事法教学也进行了反思,对它的得失也进行了总结,我想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个方法的应用会更加得心应手。在这里,就把自己用故事法教学的经验记录一二,供大家参考。
2.常讲故事的目的
2.1为提高学习兴趣而讲。这在前面讲原因的时候已经提到,讲故事主要起一个“警示”和连接的作用。为了这个目的,我主要在下午上语文课和一段时间的课本教学后讲故事。有时候教师自己也会感到上课非常地累,少了一些快乐,多了一些束缚。尤其是夏天下午的课,自己也是昏昏沉沉,不要说让学生提起精神来了。这时候,我往往会选择讲一个故事开始一堂课,学生也往往会跟着我的故事而从梦中“惊醒”。
还有的时候,上完一个单元,要讲练习了。这些练习是学生做过的,而且我也改过的,但还没有讲过。学生总觉得自己已经会了,或没必要讲了(通过考查证明不是),但我总要让他们巩固一下。这时候他们会觉得厌烦,于是故事就上场了。
2.2为提高教学效率而讲。上课文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课外的文学文化常识是书上找不到的,学生一时也无法自己弄清楚的。这时候我就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告诉他们。比如我在上《过秦论》《鸿门宴》时,就把秦统一六国和楚汉战争的前因后果讲了个透彻,再把地理老师春秋战国和秦统一的地图借来。上课的时候,学生就能很直观地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信息,并且很容易就能接受知识,消化知识。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字词的掌握上几乎没有什么困难。
2.3为引导阅读方向而讲。自习课的时候,每个班主任总能收上一两本课外书,那是学生偷偷看的。学生往往因为看书而迟交或不交作业,有时候上课也看,就影响了课堂效率。对语文老师来说,课外书当然是提倡看的,不过要分时间。但我发现,学生们看的课外书太“杂”、太“滥”,非常有必要进行引导。
开始的时候,我把个别学生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们不要看或者尽量少看那些娱乐杂志,多看看经典文学作品。然后我又在课堂上对每位学生说经典作品对人的影响,但效果并不显著。后来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上《再别康桥》时,讲了徐志摩的爱情故事与他的诗。有一位平时并不怎么爱看书的学生竟然去借了徐志摩的诗集来看,并且每有不懂的地方就主动来问我。
这以后,我就用讲故事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看优秀的课外读物。比如我讲了楚汉战争以后,就有学生借《高祖刘邦》一书来看;我讲了鲁迅与许广平的故事以后,学生以往对鲁迅厌烦的态度就大为改观,反而借了鲁迅的小说、杂文、日记、家书、传记和评论来看。
3.总讲故事的人和方法
总讲故事的人当然是我自己了。教师讲故事,方法可以自己控制。但是我也越来越注重让学生自己来讲故事。对他们的最初要求是能够复述一个故事。比如《读〈伊索寓言〉》中有九个寓言故事,我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讲述其中的任意一个,并加入他们自己适当的想象。第二步要让他们选择讲故事的时机,主要是结合课文内容,明白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故事。第三步是创作故事,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己编一个故事。后来主要用于创作小说中。最后就是化故事于无形,不再借助故事的“魔力”,就能够很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方法有很多,上面说的复述、创作是;选择内容、时间、场合也是;还有就是要注意讲故事的一个度。讲故事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事物总是两面的,它也有缺陷。有时候讲故事的时间太多,就会主次不分;有时候把故事讲得过于生动,学生就很容易沉醉其中,反而难以转移注意力,上课的效率不仅不能提高,反而会降低。
4.还讲故事的体会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想我与故事法的缘分会越来越深。故事法,我是不会放弃的。但是第一年的经验是否适合下一年,这一届的经验是否适合下一届,都要通过实践证明。原则是适合学生的上,不适合的就下。但我想,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容易接受那些生动有趣的东西。所以故事总是要常讲不断的,越讲越新的,再讲还要有意义的。
以上谈的是我用故事法教学的一些个人所得,也许只是自己教学的一个经验总结,可能对其他老师的教学也没有什么用处。但就个人而言,帮助还是非常大的,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总有一些启示。至于说得不好或不对的地方,只能让今后的实践来证明。
收稿日期:2010-06-11
【关键词】故事法;原因;目的;方法
1.开讲故事的原因
其实发现这个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有帮助,是非常偶然的。开学不久,一次上下午的语文课,当时天气比较闷热,加上中午午睡,有些学生就感觉疲乏,趴在桌子上,提不起精神。我开讲了没几分钟,就发现很多学生睡着了。提醒他们后,虽然有几个勉强挣扎着起来听讲,但课后做练习的效果很不好。
下一次下午的语文课,还没上,我就有些担心了。正好一个学生到办公室问我问题,说的是“鸡犬升天”这个成语是如何来的。我给他讲了以后,觉得讲成语故事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成语,于是便在上课时把故事又讲了一遍。在讲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当我说到“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时,很多原来趴在桌上的学生抬起了头;当我说到“刘安修炼成仙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好奇地看着我,迫切希望我讲下去;当我说到“这个成语也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时,学生露出满足的笑容。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发现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故事的需求并不是很大,但因为我们学校所处位置比较偏僻,学生的阅读面是非常窄的。而且农村里孩子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有人会给孩子们讲故事。还有就是学生们在初中时,被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所束缚,一到高中,教学有所变化,他们就会非常感兴趣。于是,每当上下午的课时,我总会花几分钟时间给他们讲故事。这不仅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而且对学习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一年下来,对故事法教学也进行了反思,对它的得失也进行了总结,我想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个方法的应用会更加得心应手。在这里,就把自己用故事法教学的经验记录一二,供大家参考。
2.常讲故事的目的
2.1为提高学习兴趣而讲。这在前面讲原因的时候已经提到,讲故事主要起一个“警示”和连接的作用。为了这个目的,我主要在下午上语文课和一段时间的课本教学后讲故事。有时候教师自己也会感到上课非常地累,少了一些快乐,多了一些束缚。尤其是夏天下午的课,自己也是昏昏沉沉,不要说让学生提起精神来了。这时候,我往往会选择讲一个故事开始一堂课,学生也往往会跟着我的故事而从梦中“惊醒”。
还有的时候,上完一个单元,要讲练习了。这些练习是学生做过的,而且我也改过的,但还没有讲过。学生总觉得自己已经会了,或没必要讲了(通过考查证明不是),但我总要让他们巩固一下。这时候他们会觉得厌烦,于是故事就上场了。
2.2为提高教学效率而讲。上课文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课外的文学文化常识是书上找不到的,学生一时也无法自己弄清楚的。这时候我就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告诉他们。比如我在上《过秦论》《鸿门宴》时,就把秦统一六国和楚汉战争的前因后果讲了个透彻,再把地理老师春秋战国和秦统一的地图借来。上课的时候,学生就能很直观地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信息,并且很容易就能接受知识,消化知识。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字词的掌握上几乎没有什么困难。
2.3为引导阅读方向而讲。自习课的时候,每个班主任总能收上一两本课外书,那是学生偷偷看的。学生往往因为看书而迟交或不交作业,有时候上课也看,就影响了课堂效率。对语文老师来说,课外书当然是提倡看的,不过要分时间。但我发现,学生们看的课外书太“杂”、太“滥”,非常有必要进行引导。
开始的时候,我把个别学生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们不要看或者尽量少看那些娱乐杂志,多看看经典文学作品。然后我又在课堂上对每位学生说经典作品对人的影响,但效果并不显著。后来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上《再别康桥》时,讲了徐志摩的爱情故事与他的诗。有一位平时并不怎么爱看书的学生竟然去借了徐志摩的诗集来看,并且每有不懂的地方就主动来问我。
这以后,我就用讲故事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看优秀的课外读物。比如我讲了楚汉战争以后,就有学生借《高祖刘邦》一书来看;我讲了鲁迅与许广平的故事以后,学生以往对鲁迅厌烦的态度就大为改观,反而借了鲁迅的小说、杂文、日记、家书、传记和评论来看。
3.总讲故事的人和方法
总讲故事的人当然是我自己了。教师讲故事,方法可以自己控制。但是我也越来越注重让学生自己来讲故事。对他们的最初要求是能够复述一个故事。比如《读〈伊索寓言〉》中有九个寓言故事,我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讲述其中的任意一个,并加入他们自己适当的想象。第二步要让他们选择讲故事的时机,主要是结合课文内容,明白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故事。第三步是创作故事,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己编一个故事。后来主要用于创作小说中。最后就是化故事于无形,不再借助故事的“魔力”,就能够很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方法有很多,上面说的复述、创作是;选择内容、时间、场合也是;还有就是要注意讲故事的一个度。讲故事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事物总是两面的,它也有缺陷。有时候讲故事的时间太多,就会主次不分;有时候把故事讲得过于生动,学生就很容易沉醉其中,反而难以转移注意力,上课的效率不仅不能提高,反而会降低。
4.还讲故事的体会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想我与故事法的缘分会越来越深。故事法,我是不会放弃的。但是第一年的经验是否适合下一年,这一届的经验是否适合下一届,都要通过实践证明。原则是适合学生的上,不适合的就下。但我想,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容易接受那些生动有趣的东西。所以故事总是要常讲不断的,越讲越新的,再讲还要有意义的。
以上谈的是我用故事法教学的一些个人所得,也许只是自己教学的一个经验总结,可能对其他老师的教学也没有什么用处。但就个人而言,帮助还是非常大的,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总有一些启示。至于说得不好或不对的地方,只能让今后的实践来证明。
收稿日期:2010-06-11